<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空氣凈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683473閱讀:615來源:國知局
空氣凈化器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氣凈化器。



背景技術:

空氣凈化器被理解為吸入污染的空氣進行凈化后,將凈化的空氣排出的裝置。作為一例,空氣凈化器可包括:送風裝置,用于使外部的空氣流入空氣凈化器的內部;以及過濾器,能夠濾除空氣中的灰塵或細菌等。

一般而言,空氣凈化器被構成為用于凈化諸如家庭或辦公室的室內空間。根據現有技術的空氣凈化器,由于其容量受到限制,在對整個室內空間的空氣進行凈化時存在限制。因此,雖然能夠凈化所述空氣凈化器的周邊的空氣,但是不易凈化遠離所述空氣凈化器的空間的空氣。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不斷致力于改善空氣凈化器中設置的風扇的性能,但是由于風扇的送風量越大,風扇中產生的噪音變大,進而降低產品的可靠性。其結果,由于空氣凈化器的受到限制的容量,用戶需要一邊移動空氣凈化器,一邊凈化所需的空間的空氣,或者需要在不同的空間設置多個空氣凈化器,來達到提高空氣凈化容量的目的。

與現有技術的空氣凈化器相關地,本申請人揭示過如下的在先專利。

1、韓國專利公開號(公開日期):KR10-2012-0071992(2012年7月3日)

2、發明的名稱:空氣凈化器

根據所述在先專利,空氣凈化器的本體在大致呈長方體形狀的外殼內部安裝有諸如風扇和過濾器的空氣凈化部件。此外,空氣吸入口形成在空氣凈化器的本體的側方部以及下部,空氣吐出口形成在本體的上部。

根據這樣的結構,以空氣凈化器為基準從有限的方向即從側方以及下方吸入污染的空氣,因此,存在有吸入容量變少的問題。此外,呈長方體形狀的外殼的邊角部將作用為妨礙空氣的吸入的結構上的阻礙。

并且,在所述空氣凈化器的內部被凈化的空氣僅朝一方向即向上方吐出,使得雖然能夠凈化空氣凈化器周邊的空氣,但是無法將所述被凈化的空氣流動至遠離所述空氣凈化器的空間,存在有空氣清潔性能受到限制的問題。

并且,在所述空氣凈化器的本體的內部僅提供有一個送風扇,存在有送風容量受到限制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問題,本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氣凈化器,能夠改善向空氣凈化器吸入的空氣的吸入容量。

另外,本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容量的空氣凈化器,能夠對很大空間的空氣進行凈化。

另外,本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氣凈化器,從空氣凈化器吐出的空氣能夠朝多種方向吐出,并能夠到達遠距離的位置。特別是,以空氣凈化器為中心朝向上方、前后方以及左右方向容易地產生吐出氣流,在屋內用戶處于坐下或站立的狀態下,均能夠朝向其周邊空間容易地吐出空氣。

另外,本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氣凈化器,配置有用于控制空氣凈化器的動作的多個PCB,能夠容易地執行所述多個PCB的電連接。

另外,本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空氣凈化器,設置有向構成空氣凈化器的部件引導電線的結構,從而在受到限制的空間內能夠有效地整理電線。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包括:送風扇,與風扇馬達相結合以產生空氣流動;電源PCB,與所述風扇馬達電連接,接收從外部供電口供給的電源;主PCB,接收從所述電源PCB供給的電源;傳感器裝置,電連接在所述主PCB;流動轉換PCB,接收從所述電源PCB供給的電源,控制齒輪馬達的驅動以轉換所述送風扇中產生的空氣流動的方向;以及多個PCB連接線,連接所述電源PCB、所述主PCB或所述流動轉換PCB。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包括:電源PCB,接收外部電源;以及主PCB,接收從所述電源PCB供給的電源。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流動調節PCB,接收從所述電源PCB供給的電源。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照明PCB,連接在所述主PCB以控制照明源,利用從所述照明源照射的光顯示室內空間的空氣清潔度。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顯示器PCB,連接在所述流動轉換PCB,顯示所述空氣凈化器的動作信息并能夠輸入設定的指令。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包括沿著上下方向排列的第一、第二送風扇;所述第一、第二送風扇接收從所述電源PCB供給的電源。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電源連接線,從所述外部供電口向所述電源PCB延伸。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第一PCB連接線,從所述電源PCB向所述流動轉換PCB延伸,所述第一PCB連接線用于進行供電。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第二PCB連接線,從所述電源PCB向所述主PCB延伸,所述第二PCB連接線用于進行供電。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第三PCB連接線,從所述主PCB向所述流動轉換PCB延伸,將所述主PCB的控制信號傳送給所述流動轉換PCB。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第四PCB連接線,從所述主PCB向所述照明PCB延伸。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第五PCB連接線,從所述顯示器PCB向所述流動轉換PCB延伸,將所述顯示器PCB中輸入的指令傳送給所述流動轉換PCB。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過濾器構件,設置在所述第一送風扇的一側;以及過濾器框架,支撐所述過濾器構件。

所述過濾器框架包括:過濾器支撐部,引導所述電源連接線的位置,具有供所述電源連接線貫通的貫通孔。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第一風扇殼體,容納所述第一送風扇;以及第一空氣導向裝置,配置在所述第一風扇殼體的出口側,引導通過所述第一送風扇的空氣的排出。

所述第一風扇殼體或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包括電線導向部,所述電源連接線插入所述電線導向部。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風扇殼體,容納所述送風扇;過濾器構件,設置在所述送風扇的入口側;過濾器支撐部,沿著上下方向延伸,支撐所述過濾器構件;以及支撐部蓋,覆蓋所述過濾器支撐部的外側。

在所述過濾器支撐部和所述支撐部蓋的內部形成有容納空間,所述第三PCB連接線位于所述容納空間。

所述傳感器裝置包括:灰塵傳感器,檢測空氣中含有的灰塵量;以及氣體傳感器,檢測空氣中含有的氣體量。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離子發生器,電連接在所述主PCB以產生陰離子,去除空氣中含有的細菌或病毒。

本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還包括:第三風扇,配置在所述流動轉換PCB的一側,調節通過所述送風扇的空氣的流動;以及第三風扇馬達,向所述第三風扇提供驅動力;所述第三風扇馬達包括:第一、第二齒輪馬達,引導所述第三風扇的第一、第二方向旋轉。

所述第三風扇馬達以及所述第一、第二齒輪馬達電連接在所述流動轉換PCB。

實用新型效果

根據本實施例,由于沿著圓筒形的外殼的外周面形成有吸入部,能夠改善吸入容量,并且在空氣的吸入過程中不會產生外殼的結構上的阻礙。

另外,設置有用于控制第一、第二送風裝置以及流動調節裝置的多個PCB,所述多個PCB能夠配置在可容易地控制所述第一、第二送風裝置以及流動調節裝置的最優的位置。

另外,還包括用于連接所述多個PCB的電線,基于通過所述電線的電信號的收發,能夠可靠地實現所述多個PCB的動作。

另外,設置有用于引導將所述多個PCB相連接的多個電線或電線束(線束,harness)的位置的導向結構,在空氣凈化器內部的有限的空間中,能夠減少所述多個電線或電線束所占的空間,由此,能夠改善空氣凈化器的空間利用率。

另外,能夠通過第二送風裝置引導空氣的上方吐出,能夠利用設置在所述第二送風裝置的上側的流動調節裝置來引導空氣的前方吐出或上方吐出。此外,在所述流動調節裝置旋轉(或轉動)的過程中,能夠引導空氣的左右方向的吐出。

另外,第二送風裝置配置在第一送風裝置的上側,在第一、第二送風裝置之間設置有分隔板,從所述第一送風裝置吐出的空氣能夠利用所述分隔板朝外側徑向引導,從而能夠防止所述第一送風裝置中吐出的空氣再流入所述第二送風裝置的現象。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2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

圖3是沿著圖2的III-III'線剖開的剖面圖。

圖4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第一送風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第一風扇和第一空氣導向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6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分隔板以及結合在所述分隔板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7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照明PCB裝置和第一板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示出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擴散部的結構中從照明源照射的光朝向空氣凈化器的外部傳遞的情形的圖。

圖9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的一部分結構和PCB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0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PCB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1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第三空氣導向裝置以及第二吐出導向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2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流動調節裝置以及所述流動調節裝置所結合的部件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3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流動調節裝置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14是示出沿著圖13的XIV-XIV'線剖開的實用新型流動調節裝置的結構的剖面圖。

圖15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流動調節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6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流動調節裝置的驅動部以及固定部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7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吐出格柵上結合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8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吐出格柵上結合PCB組件的情形的圖。

圖19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PCB組件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20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上面結構的圖。

圖21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PCB組件的底面結構的圖。

圖22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的電性部件的結構的框圖。

圖23以及圖24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電線的布置情形的圖。

圖25至圖27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中的空氣流動情形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的外觀的立體圖。

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10包括:產生空氣流動的送風裝置100、200;以及流動調節裝置300,轉換所述送風裝置100、200中產生的空氣流動的吐出方向。所述送風裝置100、200包括:產生第一空氣流動的第一送風裝置100以及產生第二空氣流動的第二送風裝置200。

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和第二送風裝置200可沿著上下方向排列。作為一例,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可配置在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的上側。

所述空氣凈化器10包括形成外觀的外殼101、201。詳細而言,所述外殼101、201包括形成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的外觀的第一外殼101。所述第一外殼101可呈圓筒形。

在執行凈化清潔空間的空氣的功能上,可將所述第一、第二送風裝置100、200分別稱為“第一空氣凈化模塊100”、“第二空氣凈化模塊200”。此外,考慮到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配置在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下部,可將其稱為“下部空氣凈化模塊”或“下部模塊”,考慮到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配置在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上部,可將其稱為“上部空氣凈化模塊”或“上部模塊”。此外,可將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稱為流動調節模塊300。

所述外殼101、201包括形成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的外觀的第一外殼101。所述第一外殼101可呈圓筒形。此外,所述第一外殼101的上部可具有比下部更小的直徑。即,所述第一外殼101可呈末端部分被剪去的圓錐形形狀。

所述第一外殼101包括用于構成所述第一外殼101的兩個部分101a、101b。所述兩個部分101a、101b包括第一部分101a以及第二部分101b。所述第一、第二部分101a、101b可具有相同的形狀。此外,所述第一外殼101還包括所述第一、第二部分101a、101b結合或分離的分離部101c。

在所述第一外殼101形成有沿著徑向吸入空氣的第一吸入部102。所述第一吸入部102包括在所述第一外殼101的至少一部分上,貫通所述第一外殼101而成的一個或多個貫通孔。所述第一吸入部102可沿著所述第一外殼101的上下方向以及/或者左右方向形成有多個。

為使以所述第一外殼101為基準從所述第一外殼101四周的任意方向都能夠吸入空氣,所述多個第一吸入部102沿著所述第一外殼101的外周面在圓周方向上均勻地形成。即,可以經過所述第一外殼101的內部中心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線為基準,在360度方向上吸入空氣。根據這樣的結構,能夠增加空氣的吸入量。

通過所述第一吸入部102吸入的空氣可從所述第一外殼101的外周面沿著大致徑向流動。按如下方式定義方向,以圖1為基準,將上下方向稱為軸向,將橫向稱為徑向。所述軸向可與后述的第一風扇160以及第二風扇260的中心軸方向,即風扇的馬達軸方向對應。此外,所述徑向為與所述軸向垂直的方向,圓周方向是指,在以所述軸向為中心、以所述徑向的規定的距離為旋轉半徑旋轉時形成的虛擬的圓方向。

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還包括底座20,所述底座20提供于所述第一外殼101的下側并放置在地面。所述底座20以從所述第一外殼101的下端部向下方相隔開的方式設置。此外,在所述第一外殼101和所述底座20之間的隔開空間形成有底座吸入部103。通過所述底座吸入部103吸入的空氣可通過設置在所述底座20上側的吸入格柵110(參照圖2)的吸入口112向上方流動。

在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的上部形成有第一吐出部105。所述第一吐出部105可形成在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上設置的第一吐出導向裝置190(參照圖3)的第一吐出格柵195。所述第一吐出導向裝置190形成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的上端部外觀。通過所述第一吐出部105排出的空氣可向上方流動。

所述外殼101、201包括形成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的外觀的第二外殼201。所述第二外殼201可呈圓筒形。此外,所述第二外殼201的上部可具有比下部更小的直徑。即,所述第二外殼201可呈末端部分被剪去的圓錐形形狀。

所述第二外殼201包括用于構成所述第二外殼201的兩個部分201a、201b。所述兩個部分201a、201b包括第一部分201a以及第二部分201b。所述第一、第二部分201a、201b可具有相同的形狀。此外,所述第一外殼201還包括所述第一、第二部分201a、201b結合或分離的分離部201c。

在所述第二外殼201形成有沿著徑向吸入空氣的第二吸入部202。所述第二吸入部202包括在所述第二外殼201的至少一部分上貫通所述第二外殼201而成的一個或多個貫通孔。所述第二吸入部202可沿著所述第一外殼201的上下方向以及/或者左右方向形成有多個。關于所述第二吸入部202的說明將沿用關于所述第一吸入部102的說明。

所述空氣凈化器10包括:分隔裝置400,設置在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和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之間。利用所述分隔裝置400,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可以向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的上側相隔開的方式設置。所述分隔裝置400包括從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的上側朝外側徑向以足夠長的方式形成的分隔板430。利用所述分隔板430,能夠防止從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吐出的空氣吸入到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

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可設置在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的上側。以空氣流動為基準,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的空氣流路可與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的空氣流路相連通。通過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的空氣可經由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的空氣流路,并通過第二吐出部305向外部排出。

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能夠以可移動的方式設置。此外,在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的上部設置有顯示裝置600,所述顯示裝置600顯示空氣凈化器10的運轉信息,并可輸入來自用戶的規定的指令。所述顯示裝置600可與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一起移動。

圖2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圖3是沿著圖2的III-III'線剖開的剖面圖,圖4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第一送風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第一風扇和第一空氣導向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參照圖2至圖5,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第一送風裝置100包括:底座20;以及吸入格柵110,配置在所述底座20的上側。

如圖4所示,所述底座20包括:底座本體21,放置在地面;以及底座凸出部22,從所述底座本體21向上方凸出,用于放置所述吸入格柵110。利用所述底座凸出部22,所述底座本體21和所述吸入格柵110相互分開。在所述底座20和所述吸入格柵110之間形成有用于形成空氣的吸入空間的底座吸入部103。

例如如圖4所示,所述吸入格柵110包括:格柵本體111,大致呈環形狀;以及邊緣部111a,在所述格柵本體111的上面沿著其外周面向上方凸出。此外,所述吸入格柵110包括所述邊緣部111a上形成的吸入部112。在所述吸入部112的內部形成有多個吸入孔112a。所述多個吸入孔112a可與所述底座吸入部103相連通。通過所述多個吸入孔112a以及所述底座吸入部103吸入的空氣可通過第一過濾器構件120。

所述吸入格柵110還包括:移動導向部113,從所述格柵本體111的上面向上方凸出,引導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向上方或向下方的移動。即,所述移動導向部113具有沿著所述格柵本體111的圓周方向逐漸更向上凸出的傾斜面,多個所述移動導向部113可沿著所述格柵本體111的圓周方向相互隔開的方式配置。此外,所述格柵本體111還包括提供后述的第二把手144(handle)能夠移動的空間的槽部(缺口部)114。

在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設置有杠桿裝置142(lever),所述杠桿裝置142設置在所述吸入格柵110的上側,并且用戶可操作所述杠桿裝置142。所述杠桿裝置142可沿著其圓周方向進行旋轉。

所述杠桿裝置142包括呈大致環形狀并以可旋轉的方式設置的杠桿本體143。此外,在所述杠桿本體143形成有配置在與所述多個移動導向部113對應的位置的多個切開部145。所述多個切開部145相互分開,以沿著所述杠桿本體143的圓周方向排列。

所述杠桿裝置142支撐在所述格柵本體111的上方面。當所述杠桿裝置142被所述格柵本體111支撐時,所述多個移動導向部113可分別插入到所述多個切開部145。此外,在所述杠桿本體143的外周面設置有第二把手144。

在所述杠桿裝置142的上側提供有支撐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的支撐裝置140。所述支撐裝置140包括與所述第二把手144相結合的第一把手141。

所述杠桿裝置142支撐所述支撐裝置140的下面。在所述支撐裝置140可設置有與所述移動導向部113相接觸的支撐凸出部(未圖示)。所述支撐凸出部從所述支撐裝置140的下面向下方凸出,并可位于與所述移動導向部113對應的位置。所述支撐凸出部具有沿著所述支撐裝置140的圓周方向逐漸更向下凸出的傾斜面。所述移動導向部113逐漸凸出的圓周方向和所述支撐凸出部逐漸凸出的圓周方向可以是相互相反的方向。

所述杠桿裝置142和所述支撐裝置140可一起旋轉。在此旋轉過程中,所述移動導向部113和所述支撐凸出部將發生干涉。詳細而言,當所述支撐凸出部的上部和所述移動導向部113的上部相接觸時(支撐凸出部的傾斜面和所述移動導向部的傾斜面面接觸),所述杠桿裝置142和所述支撐裝置140將向上方被抬起。此外,通過所述支撐裝置140支撐的第一過濾器構件120在向上方移動的過程中,處于與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相結合的狀態。

另一方面,當所述支撐凸出部的上部和所述移動導向部113的下部相接觸(支撐凸出部的傾斜面和所述移動導向部的傾斜面的面接觸被解除),或者所述支撐凸出部和移動導向部113的干涉被解除時,所述杠桿裝置142和所述支撐裝置140向下方垂落。此外,被所述支撐裝置140支撐的第一過濾器構件120處于可從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分離的狀態(解除狀態)。

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可具有其上部呈開口狀態的圓筒形狀。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包括:過濾器本體121,具有內部中空的圓筒形狀的過濾部;以及過濾器孔122,在所述過濾器本體121的上端部呈開口狀態形成。在所述過濾器本體121的上部或下部設置有過濾器把持部121a。空氣可通過所述過濾器本體121的外周面向所述過濾器本體121的內側流入,并通過所述過濾器孔122從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排出。

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還包括:第一過濾器框架130,形成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的安裝空間。詳細而言,所述第一過濾器框架130包括:第一框架131,形成所述第一過濾器框架130的下部;以及第二框架132,形成所述第一過濾器框架130的上部。

所述第一框架131包括:框架凹陷部131a,呈向下方凹陷的形狀。所述框架凹陷部131a可由所述第一框架131的至少一部分凹陷而構成。所述框架凹陷部131a可形成在與所述槽部114對應的位置。此外,在所述第一框架131形成有實現與所述第一外殼101的卡位的卡位部131b。所述卡位部131b可形成在第一過濾器支撐部135的外側。

所述第二框架132可呈環形狀以圍繞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的上部。所述第二框架132以從所述第一框架131向上方相隔開的方式設置。所述第二框架132呈大致環形狀。所述第二框架132的環形狀的內部空間形成與所述過濾器孔122相連通的框架孔132a。

通過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的過濾器孔122排出的空氣可通過所述框架孔132a向第一風扇殼體150流入。即,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可設置在第一風扇160的吸入側。

所述第二框架132的上部可支撐第一風扇殼體150。所述第一風扇殼體150的下部包括第一風扇流入部156,所述第一風扇流入部156引導空氣向所述第一風扇殼體150的內部流入,具有與所述框架孔132a相連通的風扇流入孔156a。

所述第二框架132包括:框架內壁133;以及框架外壁134,圍繞所述框架內壁133。此外,所述框架孔132a可被理解為所述框架內壁133的內側空間。

所述框架外壁134的內周面從所述框架內壁133的外周面相分開(隔開),在所述框架外壁134的內周面和所述框架內壁133的外周面之間的空間可設置有所述第一風扇殼體150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一過濾器框架130還包括:第一過濾器支撐部135,從所述第一框架131朝著所述第二框架132向上方延伸。利用所述第一過濾器支撐部135,所述第一、第二框架131、132可相互分開。所述第一過濾器支撐部135可提供有多個,并沿著第一框架131的圓周方向排列。利用所述第一、第二框架131、132以及所述多個第一過濾器支撐部135來限定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的安裝空間。

所述安裝空間可與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的形狀對應地呈圓筒形。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在安裝或分離過程中,可朝向所述安裝空間以可滑動的方式放入或從所述安裝空間以可滑動的方式取出。

在所述第一過濾器框架130可設置有傳感器裝置137。所述傳感器裝置137可包括:灰塵傳感器137a,用于檢測空氣中的灰塵的量;以及氣體傳感器137b,用于檢測空氣中的氣體的量。所述空氣中的氣體是指需要進行凈化的有毒氣體、有害氣體等需要除去的氣體。此外,所述傳感器裝置137可還包括遮蔽所述灰塵傳感器137a以及氣體傳感器137b的傳感器蓋137c。

在所述第二框架132可設置有可供安裝所述傳感器裝置137的傳感器安裝部138。所述傳感器安裝部138可從所述第二框架132的外周面凸出。

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還包括:第一風扇殼體150,設置在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的空氣的出口側。所述第一風扇殼體150包括供容納第一風扇160的殼體空間部150a。

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還包括:離子發生器158(ionizer),用于去除空氣中的氣味粒子或進行殺菌。所述離子發生器158結合在所述第一風扇殼體150,并可作用于在所述第一風扇殼體150的內部流動的空氣。所述傳感器裝置137和所述離子發生器158可設置在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以及第二送風裝置200中的至少一種送風裝置。

所述第一風扇160放置在所述第一風扇流入部151的上側。作為一例,所述第一風扇160包括離心式風扇,其使空氣朝軸向流入,并朝徑向上側排出空氣。

詳細而言,所述第一風扇160包括:轂161(hub),第一風扇馬達165的轉軸165a結合在所述轂161;護罩162(shroud),與所述轂161以相分開的方式配置;以及多個葉片163(blade),配置在所述轂161和所述護罩162之間。所述第一風扇馬達165可結合在所述第一風扇160的上側。

所述轂161呈越靠近下方其直徑變小的碗(bowl)形狀,其包括:軸結合部161a,所述轉軸165a結合在所述軸結合部161a;以及第一葉片結合部161b,從所述軸結合部161a朝向上方以傾斜的方式延伸。

所述護罩162包括:下端部,形成有護罩吸入口162a,通過所述第一風扇流入部151的空氣被吸入所述護罩吸入口162a;以及第二葉片結合部162b,從所述下端部朝向上方以傾斜的方式延伸。

所述葉片163包括:前緣163a(leading edge),形成使空氣流入的側端部;以及后緣163b(trailing edge),形成使空氣流出的側端部。空氣沿著所述第一風扇160的軸向流動以流入所述第一前緣163a,經過所述葉片163并向所述后緣163b流出。

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還包括: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結合在所述第一風扇160的上側,引導通過所述第一風扇160的空氣的流動。詳細而言,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包括:外壁171,呈圓筒形的形狀;內壁172,位于所述外壁171的內側,呈圓筒形的形狀;以及第一空氣流路172a,形成在所述外壁171的內周面和所述內壁172的外周面之間。

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包括:導向筋175,配置在所述第一空氣流路172a,用于引導空氣的流動。所述導向筋175從所述內壁172的外周面向所述外壁171的內周面延伸,其可以相分開的方式配置有多個。

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還包括:馬達容納部173,從所述內壁172向下方延伸,用于容納所述第一風扇馬達165。所述馬達容納部173可與所述轂161的形狀對應地呈越靠近下部其直徑變小的碗(bowl)形狀。

所述第一風扇馬達165被所述馬達容納部173的上側支撐,所述第一風扇馬達165的轉軸165a從所述第一風扇馬達165向下方延伸,并可結合在所述轂161的軸結合部161a。此外,在所述第一風扇馬達165的上側設置有馬達結合部166,其用于將所述第一風扇馬達165固定在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

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包括:第二過濾器構件220、具有第二過濾器支撐部235以及第二支撐部蓋236的第二過濾器框架230、第二風扇殼體250、第二風扇260以及第二風扇馬達265。這些結構與第一送風裝置100上設置的第一過濾器構件120、第一過濾器框架130、第一風扇殼體150、第一風扇160以及第一風扇馬達165相類似,因此,關于這些結構的說明將沿用關于第一送風裝置100的說明。

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包括: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結合在所述第二風扇260的上側,引導通過所述第二風扇260的空氣的流動;以及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設置在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的上側,引導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的空氣的流動。

在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的上側以可移動的方式提供有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包括第三風扇330。所述第三風扇330引導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的空氣能夠向空氣凈化器10的外部排出。在所述第三風扇330可結合有第三風扇馬達335。

第三風扇330可包括軸流式風扇。通過所述第三風扇330的空氣可通過位于所述第三風扇330的上側的第二吐出部305向外部排出

在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上方面可設置有用于顯示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運轉信息的顯示裝置600。所述顯示裝置600包括顯示器PCB 618。所述顯示器PCB 618可設置在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上方面和所述第三風扇330之間的空間。

所述第一風扇馬達165以及第二風扇馬達265可以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縱向為基準配置成一列。此外,所述第二風扇馬達265以及所述第三風扇馬達335可以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縱向為基準配置成一列。

圖6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分隔板以及結合在所述分隔板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7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照明PCB裝置和第一板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示出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擴散部的結構中從照明源照射的光朝向空氣凈化器的外部傳遞的情形的圖。

參照圖6至圖8,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第一送風裝置100還包括:第二空氣導向裝置180,結合在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的上側,將通過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的空氣向第一吐出導向裝置190引導。

所述第二空氣導向裝置180包括:第一導向壁181,大致呈圓筒形的形狀;第二導向壁182,位于所述第一導向壁181的內側,大致呈圓筒形的形狀。所述第一導向壁181可以圍繞所述第二導向壁182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第一導向壁181的內周面和所述第二導向壁182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供空氣流動的第二空氣流路185。在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的第一空氣流路172a流動的空氣可通過所述第二空氣流路185并向上方流動。

在所述第二導向壁182的下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相結合的結合導向件183。所述結合導向件183向所述第二導向壁182的下側延伸,并可通過規定的結合構件結合在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的結合筋178。

所述第二空氣導向裝置180還包括:壁支撐部187,從所述第一導向壁181的內周面向所述第二導向壁182的外周面延伸。利用所述壁支撐部187,能夠穩定地結合所述第一、第二導向壁181、182。所述壁支撐部187設置有多個。

參照圖6,在呈圓筒形的形狀的第二導向壁182的內側形成有第一空間部184,其沿著上下方向貫通以容納PCB裝置500的至少一部分。所述PCB裝置500包括供電部520以及主PCB 511。與此相關的說明將在后面進行描述。

所述第二空氣導向裝置180包括:彎折部186,從所述第一導向壁181的上部朝外部方向延伸。所述彎折部186被構成為從所述第一導向壁181的上端朝徑向外側延伸,并向下方彎折。

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還包括:第一吐出導向裝置190,配置在所述第二空氣導向裝置180的上側,引導空氣向空氣凈化器10外部吐出。所述第一吐出導向裝置190包括第一吐出本體191,所述第一吐出本體191具有沿著上下方向在其大致中央部貫通的第二空間部194。

在所述第二空間部194可容納所述PCB裝置500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空間部194形成在所述第一空間部184的上側,與所述第一空間部184一起形成安裝所述PCB裝置500的安裝空間部。

所述第一吐出本體191包括第一吐出格柵195。所述第一吐出格柵195可從所述第一吐出本體191的內周面朝向外周面沿著徑向外側延伸。此外,所述第一吐出格柵195設置有多個,在所述多個第一吐出格柵195之間形成能夠向外部吐出空氣的第一吐出部105。

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包括:第二過濾器構件220;支撐裝置,支撐所述第二過濾器構件220的下部;以及杠桿裝置,提供在所述支撐裝置的下側。關于所述支撐裝置以及杠桿裝置的說明將沿用所述支撐裝置140以及杠桿裝置142的說明。所述支撐裝置以及杠桿裝置可位于杠桿支撐裝置560的上側。

所述第二送風裝置還包括:杠桿支撐裝置560,支撐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的第二過濾器構件220或杠桿裝置。所述杠桿支撐裝置560包括:第三空間部564,限定可供安裝所述PCB裝置500的安裝空間。所述第三空間部564在所述杠桿支撐裝置560的大致中央部沿著上下方向貫通而成。

所述杠桿支撐裝置560還包括:杠桿支撐本體561,呈環形的形狀;以及移動導向部565,從所述杠桿支撐本體561向上方凸出。所述移動導向部565將沿用關于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的移動導向部113的說明。

所述杠桿支撐裝置560還包括:支撐凸臺566,在所述杠桿支撐本體561的內周面向上方凸出。所述支撐凸臺566支撐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的杠桿裝置。

在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和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之間設置有分隔裝置400。所述分隔裝置400包括:分隔板430,用于分離或切斷所述第一送風裝置100中產生的空氣流動和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中產生的空氣流動。

在所述第一、第二送風裝置100、200之間形成有隔開空間,所述分隔板430位于所述隔開空間。所述隔開空間可被所述分隔板430劃分為上部空間以及下部空間。所述下部空間為從所述第一吐出導向裝置190的第一吐出部105排出的空氣在向空氣凈化器10的外部流動的過程中經由的第一空間部,所述上部空間為用戶在搬移空氣凈化器10時可將手放入的把持空間,其構成第二空間部。

從所述第一吐出部105排出的空氣通過所述分隔板430被引導并向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外部流動,能夠防止其向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側流入。

所述分隔板430包括:第一板440;以及第二板450,結合在所述第一板440的上側。所述第二板450提供在所述第一板440的上側。

所述第一板440包括:板內壁441,大致呈環形的形狀;以及板外壁443,以圍繞所述板內壁441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板內壁441的中央部形成有沿著上下方向貫通的第三空間部449。所述第三空間部449提供安裝空間,所述PCB裝置50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安裝空間。

所述第一板440還包括:凹陷部442,限定所述板內壁441和所述板外壁443之間的空間。所述凹陷部442可被構成為從所述板內壁441的上端部和所述板外壁443的上端部之間的空間向下方凹陷。

所述第一板440還包括:第一結合部449a,與所述第二空氣導向裝置180相結合。所述第一結合部449a設置在所述板內壁441的內周面,可結合在所述第二空氣導向裝置180的第二結合部188。所述第二結合部188可設置在所述第二導向壁182的內周面。

所述板外壁443包括:第一卡位筋443b,與所述第二板450相結合。所述第一卡位筋443b設置在所述板外壁443的上面,其可沿著所述板外壁443的邊緣以相分開的方式配置有多個。

在所述分隔板430可設置有顯示關于空氣污染度或空氣清潔度的信息的顯示裝置460。詳細而言,所述顯示裝置460可設置在所述第一板440和所述第二板450之間的空間。在所述第一板440形成有供安裝所述顯示裝置460的裝置安置部445。

所述顯示裝置460包括照明源462。所述照明源462設置在照明支撐部461。所述照明支撐部461包括供插入所述照明源462的安裝槽461a。作為一例,所述照明源462可包括LED(Light Emitting Diode)。所述照明源462可呈現將室內空間的空氣清潔度進行等級化來顯示的多個顏色。

擴散部446可從所述照明源462朝分隔板430的徑向外側延伸。此外,所述擴散部446可被構成為越靠近所述徑向外側其水平方向截面積逐漸變大。利用這樣的結構,從所述照明源462照射的光可在經過所述擴散部446的過程中逐漸擴散。

所述顯示裝置460還包括:反射片447a、447b,設置在所述擴散部446的至少一側,為使通過所述擴散部446擴散的光向所述分隔板430的外周面集中,對所述光進行反射。作為一例,所述反射片447a、447b可包括:第一反射片447a,提供在所述擴散部446的上側;以及第二反射片447b,提供在所述擴散部446的下側。所述第一、第二反射片447a、447b可由容易反射光的不透明材質構成。

所述顯示裝置460包括:顯示部463,朝向外部顯示規定的顏色。所述顯示部463可設置在所述分隔板430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詳細而言,所述顯示部463可配置在所述第一、第二板440、450的外周面之間。此外,所述顯示部463包括所述擴散部446的外周面區域。

所述顯示裝置460還包括:照明PCB裝置470,用于控制所述照明源462的動作。所述照明源462結合在所述照明PCB裝置470,并可以面對所述擴散部446的方式配置。

所述照明PCB裝置470可包括:照明PCB 471,所述照明源462安裝在所述照明PCB 471;以及PCB外殼472,結合在所述照明PCB 471。所述照明PCB 471可以可分離的方式安裝在所述PCB外殼472。此外,所述照明源462可安裝在所述照明PCB 471的一面。所述照明PCB 471的一面可以是面對所述擴散部446的面。

所述PCB外殼472可結合在所述第一板440的板內壁441。在所述板內壁441形成有可供安置所述PCB外殼472的安置部441d。所述安置部441d可被構成為從所述板內壁441的上面向下方凹陷。

所述板內壁441還包括:臺階441e,從所述板內壁441的上面朝向所述安置部441d向下方延伸。所述臺階441e設置在所述安置部441d的兩側,執行支撐所述PCB外殼472的功能。

參照圖8,在所述照明PCB 471的控制作用下,所述照明源462可朝向所述擴散部446,即朝徑向外側照射光。所述光通過所述擴散部446進行擴散,并在到達所述第一、第二反射片447a、447b時實現反射。利用所述反射,光再在所述擴散部446移動。其結果,在所述擴散及反射過程中,光朝徑向外側移動并在此過程中可集中到擴散部446的較薄厚度部分。所述擴散部446的第三端部446a構成所述顯示部463。

所述第二板450還包括:第二板本體451,大致呈環形的形狀;以及板安置部455,從所述第二板本體451的內周面朝徑向內側凸出,以支撐所述杠桿支撐裝置560。

在所述板安置部455的中央部形成有沿著上下方向貫通的第五空間部459。所述第五空間部459提供安裝空間,所述PCB裝置50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安裝空間。所述第五空間部459可排列在所述第四空間部564的下側。所述第一至第五空間部184、194、449、564、459沿著上下方向排列,從而提供所述PCB裝置500的安裝空間。

所述第二板本體451包括:傾斜面453,從所述第二板本體451的內周面朝向外周面以向下方傾斜的方式延伸。作為一例,所述傾斜面453具有以帶有弧度的方式延伸的弧形面。

圖9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的一部分結構和PCB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10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PCB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參照圖9以及圖10,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PCB裝置500可設置在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內部中央空間。

詳細而言,所述PCB裝置500可插入到所述第一至第五空間部184、194、449、564、459。所述PCB裝置500的上面可位于與所述杠桿支撐裝置560的上面大致相同的高度。由于所述PCB裝置500位于所述第一至第五空間部184、194、449、564、459的內部空間,能夠改善空氣凈化器的空間利用率。

所述PCB裝置500被所述杠桿支撐裝置560支撐并向下方延伸。此外,在所述PCB裝置500的上側設置有杠桿裝置242。所述杠桿裝置242可被配置為覆蓋所述PCB裝置500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杠桿裝置242包括:杠桿本體243;以及多個切開部245,配置在與所述多個移動導向部565對應的位置。

所述PCB裝置500包括主PCB 511以及供電部520。此外,所述PCB裝置500還包括:外殼組裝體530,以圍繞所述供電部520的方式構成。

所述供電部520可利用電線(線束,harness)連接到空氣凈化器10的帶線插頭29(power cord)。所述帶線插頭可以可分離的方式結合在空氣凈化器10的插口28(參照圖24)。此外,所述供電部520和所述主PCB 511可利用另外的電線相互連接。所述供電部520可包括AC電源用PCB(電源PCB,520a),所述主PCB 511可包括DC電源用PCB。

所述PCB裝置500還包括:PCB支撐部525,供安裝所述主PCB 511以及供電部520。所述主PCB 511可設置在所述PCB支撐部525的一面,所述供電部520設置在所述PCB支撐部525的另一面。所述PCB支撐部525的一面以及另一面形成相互相反的面。

所述PCB裝置500還包括通信模塊515。作為一例,所述通信模塊515可包括WIFI模塊。所述通信模塊515被所述PCB支撐部525的一面支撐,并可配置在所述主PCB 511的下側。

所述PCB支撐部525包括:第一支撐部525a,沿著上下方向延伸,提供所述主PCB 511以及供電部520的結合面;以及第二支撐部525b,從所述第一支撐部525a的下部沿著徑向延伸,以支撐所述供電部520和外殼組裝體530。

所述PCB裝置500還包括:支撐板540,用于將所述PCB裝置500支撐在所述空氣凈化器10。所述支撐板540包括:板本體541,大致呈圓盤的形狀;以及把持部542,設置在所述板本體541的大致中央部,用戶能夠把持所述把持部542。

所述支撐板540包括:第一組裝導向件543,向所述板本體541的下側凸出,并放置在所述杠桿支撐裝置560的第一槽。所述第一組裝導向件543設置在所述支撐板540的兩側,并可被構成為從所述板本體541的外周面朝外部方向更加凸出。所述支撐板540還包括:第二組裝導向件544,向所述板本體541的下側凸出,并放置在所述杠桿支撐裝置560。

所述PCB裝置500還包括:外殼組裝體530,用于保護所述供電部520。所述外殼組裝體530包括:第一外殼531,覆蓋所述供電部520的一側;以及第二外殼535,覆蓋所述供電部520的另一側。

為了防止因所述供電部520中產生的熱量導致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內部設置的其他部件中引發火災,所述第一外殼531以及第二外殼535由阻燃性材料構成,作為一例可由鋼材料構成。

所述外殼組裝體530包括:絕緣構件533,設置在所述供電部520和所述第二外殼535之間,防止所述供電部520中泄漏的電流傳遞到其他部件。作為一例,所述絕緣構件533可由ABS樹脂(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copolymer)構成。

圖11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第三空氣導向裝置以及第二吐出導向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12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流動調節裝置以及所述流動調節裝置所結合的部件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13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流動調節裝置的結構的立體圖,圖14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流動調節裝置的結構的沿著圖13的XIV-XIV’線的剖面圖,圖15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流動調節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16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流動調節裝置的驅動部以及固定部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參照圖11至圖16,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第二送風裝置220還包括: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結合在所述第二風扇260的上側,引導通過所述第二風扇260的空氣的流動。

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包括:外壁271,呈圓筒形的形狀;內壁272,位于所述外壁271的內側,呈圓筒形的形狀;以及第一空氣流路272a,形成在所述外壁271的內周面和所述內壁272的外周面之間。

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包括:導向筋275,配置在所述第一空氣流路272a。關于所述導向筋275的說明將沿用關于所述導向筋175的說明。此外,第二送風裝置200還包括:第二風扇260、第二風扇馬達265以及馬達容納部273。關于這些結構的說明將沿用關于第一送風裝置的第一風扇160、第一風扇馬達165以及馬達容納部173的說明。

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包括:導向裝置276、277,用于引導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的移動。所述導向裝置276、277包括:第一齒條276以及軸導向槽277,設置在所述馬達容納部273。

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可朝左右方向,即朝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在此過程中,第一齒輪360可以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的轉軸354為中心,以規定的旋轉半徑進行旋轉。

所述軸導向槽277為引導所述第一齒輪360的旋轉的槽,其被理解為按規定的曲率以帶有弧度的方式延伸的結構。在所述軸導向槽277可插入所述第一齒輪360的第一齒輪軸362。在所述第一齒輪360旋轉的過程中,所述第一齒輪軸362可沿著所述軸導向槽277移動。

所述第二送風裝置200包括: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設置在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的上側,引導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的空氣的流動。

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可呈內部中空的大致環形的形狀。詳細而言,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包括:吐出外壁281,形成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的外周面,呈圓筒形的形狀;以及吐出內壁282,位于所述吐出外壁281的內側以形成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的內周面,呈圓筒形的形狀。

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還包括:第二吐出格柵288,配置在所述吐出流路。所述第二吐出格柵288從所述吐出內壁282的外周面向所述吐出外壁281的內周面延伸。

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還包括:旋轉導向板283,結合在所述吐出內壁282。所述旋轉導向板283可從所述吐出內壁282的內周面朝向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的內部中心延伸。所述旋轉導向板283包括:軸插入部284,提供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的左右方向旋轉中心。在所述軸插入部284可插入所述轉軸354。

所述旋轉導向板283還包括軸承槽285。在所述軸承槽285可插入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上設置的第一軸承353。所述軸承槽285為引導所述第一軸承353的移動的槽,其被理解為按規定的曲率以帶有弧度的方式延伸的結構。

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包括供容納第三風扇330的第三風扇殼體310。所述第三風扇殼體310包括形成外觀的殼體蓋312。在所述殼體蓋312的內側設置有殼體本體311。

所述殼體本體311包括:蓋支撐部311a,從所述殼體本體311的外周面凸出,以支撐所述殼體蓋312的內側。所述殼體蓋312以圍繞所述殼體本體311的方式配置,所述殼體本體311以及所述殼體蓋312可一起旋轉或移動。在所述殼體本體311的內部容納所述第三風扇330,利用所述第三風扇330的驅動而形成使空氣流動的殼體流路314。

所述吐出格柵315包括:格柵外壁316;格柵內壁317,設置在所述格柵外壁316的內側;以及多個格柵部315a,從所述格柵外壁316向所述格柵內壁317延伸。所述多個格柵部315a之間的空間形成所述第二吐出部305。

所述吐出格柵315還包括:凹陷部318,在所述吐出格柵315的大致中央部呈凹陷的形狀,支撐所述顯示裝置600。所述凹陷部318可設置在所述格柵內壁317的下端部。

在所述凹陷部318設置有支撐所述顯示裝置600的顯示器PCB 610的支撐筋318a。所述支撐筋318a可從所述凹陷部318的上面向上方凸出。此外,所述格柵內壁317可支撐所述顯示器PCB 610的下側。

所述第三風扇330包括:轂331,具有供第三風扇馬達335的轉軸336結合的軸結合部;以及多個葉片333,在所述轂331沿著圓周方向結合。所述第三風扇馬達335結合在所述第三風扇330的下側,并可配置在第三馬達殼體337的內側。

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還包括:流動導向部320,結合在所述第三風扇殼體310的下側,將經過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的空氣向所述第三風扇殼體310引導。所述流動導向部320包括:流入格柵325,引導空氣向所述第三風扇殼體310流入。所述流入格柵325可安置在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的第二吐出格柵288的上側。

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還包括:旋轉導向裝置350,設置在所述流動導向部320的下側,引導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的左右方向的旋轉以及上下方向的旋轉。所述旋轉導向裝置350包括:導向本體351,結合在所述流動導向部320;第一導向機構,用于引導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的第一方向旋轉;以及第二導向機構,用于引導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的第二方向旋轉。

所述導向本體351包括:下面部351a,所述第一、第二導向機構設置在所述下面部351a;以及邊緣部351b,設置在所述下面部351a的邊緣,并向下方凸出。

所述第一導向機構包括:第一齒輪馬達363,用于產生驅動力;以及第一齒輪360,可與所述第一齒輪馬達363相結合而旋轉。所述第一齒輪360結合在所述第一齒輪馬達363的馬達軸363a。所述第一導向機構還包括:第一齒輪軸362,從所述第一齒輪360向下方,即朝向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或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延伸。

所述第一齒輪360以齒輪方式結合在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的第一齒條276。在所述第一齒輪馬達363驅動時,所述第一齒輪360進行旋轉以與所述第一齒條276相聯動。此時,由于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為被固定的結構,所述第一齒輪360可沿著所述第一齒條276移動。此外,所述第一齒輪軸362插入所述軸導向槽277,并在所述第一齒輪360旋轉的過程中可沿著所述軸導向槽277移動。

所述第一導向機構還包括:轉軸354,用于構成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的旋轉中心。所述第一齒輪360以及所述第一齒輪軸362可以轉軸354為中心,帶有設定的旋轉半徑進行旋轉。所述轉軸354從所述下面部351a向下方凸出,并可插入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的軸插入部284進行旋轉。即,所述轉軸354可在所述軸插入部284內進行自轉。

所述第一導向機構還包括:軸承353、355,用于容易地進行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的第一方向旋轉。所述軸承353、355包括:第一軸承353,設置在所述導向本體351的下面部351a。作為一例,所述第一軸承353可包括球軸承(ball bearing)。此外,所述第一導向機構還包括:軸承支撐部354,從所述下面部351a向下方凸出,支撐所述第一軸承353。

所述旋轉導向板283包括:軸承槽285,所述第一軸承353插入所述軸承槽285。在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進行第一方向旋轉的過程中,所述第一軸承353可插入所述軸承槽285并移動。

在所述第一齒輪軸362沿著所述軸導向槽277移動時,所述第一軸承353可沿著所述軸承槽285移動。

所述軸承353、355還包括多個第二軸承355。所述第二軸承355可以可旋轉的方式設置在所述邊緣部351b。在所述邊緣部351b可形成有供所述第二軸承355結合的軸承插入部351c。

所述第二軸承355可以與所述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的吐出內壁282可接觸的方式設置。即,所述吐出內壁282的內周面可形成所述第二軸承355的接觸面。

所述第二導向機構包括:固定導向構件352,固定在所述導向本體351。在所述固定導向構件352的下面可設置有所述中心軸354。

所述固定導向構件352包括:第一導向面352a,引導旋轉導向構件370的第二方向旋轉。所述第一導向面352a可與所述旋轉導向構件370的旋轉路徑對應地向上方以帶有弧度的方式延伸。

所述固定導向構件352還包括:第一導向軸承359,以與所述旋轉導向構件370可接觸的方式設置。所述第一導向軸承359可位于所述第一導向面352a的側方。

所述固定導向構件352還包括:第二齒輪插入部352b,第二齒輪365可插入所述第二齒輪插入部352b,以使所述旋轉導向構件370進行旋轉。所述第二齒輪365位于所述第一導向面352a的下側,所述第二齒輪365的至少一部分貫通所述第二齒輪插入部352b,并可向所述第二齒輪插入部352b的上側凸出。

所述第二導向機構還包括:第二齒輪馬達367,結合在所述第二齒輪365,用于提供驅動力。此外,所述第二導向機構還包括:第二齒輪軸366,從所述第二齒輪馬達367向所述第二齒輪365延伸。在所述第二齒輪馬達367驅動時,所述第二齒輪軸366和所述第二齒輪365可一起旋轉。

所述第二導向機構還包括:旋轉導向構件370,配置在所述固定導向構件352的上側,以可沿著上下方向旋轉的方式設置。所述旋轉導向構件370可結合在所述流動導向部320的下側。詳細而言,所述旋轉導向構件370包括:本體部371,被所述固定導向構件352支撐,具有沿著所述第一導向面352a移動的第二導向面372。

所述旋轉導向構件370還包括:第二導向軸承375,以與所述固定導向構件352可接觸的方式設置。此外,所述旋轉導向構件370還包括:第二齒條374,與所述第二齒輪365相聯動。

在所述第二齒輪馬達367驅動時,在所述第二齒輪365和所述第二齒條374相聯動的作用下,所述旋轉導向構件370上下方向旋轉,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可隨著所述旋轉導向構件370的移動而執行第二方向旋轉。

圖17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吐出格柵上結合的顯示裝置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18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吐出格柵上結合PCB組件的情形的圖,圖19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PCB組件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20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上面結構的圖,圖21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PCB組件的底面結構的圖。

參照圖17至圖21,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600可設置在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上部。所述顯示裝置600的顯示畫面602可構成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上面中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顯示裝置600可設置在所述吐出格柵315。在所述吐出格柵315的大致中央部設置有呈向下方凹陷的形狀的凹陷部318,所述顯示裝置600可配置在所述凹陷部318的上側。

所述顯示裝置600包括PCB組件601。所述PCB組件601包括:顯示器PCB 610,設置有多個照明源651、655;以及反射器620,結合在所述顯示器PCB 610的上側,使從所述多個照明源651照射的光朝向所述顯示畫面602集中。

所述多個照明源651、655包括:第一照明源651,用于顯示空氣凈化器10的運轉信息;以及第二照明源655,用于顯示所述顯示裝置600的顯示畫面602的邊緣。所述顯示畫面602形成在所述顯示裝置600的上面。

所述顯示器PCB 610包括:基板本體611,大致呈圓形。所述基板本體611包括:本體前面部611a,所述第一照明源651設置在所述本體前面部611a;以及本體后面部611b,所述第二照明源655設置在所述本體后面部611b。

所述第一照明源651可在所述本體前面部611a與顯示的內容的形狀對應地設置有多個。此外,所述第二照明源655設置有多個,所述多個第二照明源655可沿著所述本體后面部611b的邊緣配置。

所述反射器620包括:反射器本體621;以及貫通孔623,形成在所述反射器本體621,將從所述第一照明源651照射的光向上方集中。所述反射器本體621由光的透射受到限制的不透明的材質構成,或者涂覆有所述不透明的材質。

在所述反射器620的上側設置有反射器薄膜625(reflector film)。所述反射器薄膜625包括:紋樣顯示部626,標示所顯示的信息的內容,即規定的文字、數字或符號等。所述紋樣顯示部626可由透明的材質構成。

所述顯示裝置600包括:擴散板630,圍繞所述PCB組件601的外側。所述擴散板630可被理解為將從所述第二照明源655照射的光進行擴散,以形成顯示畫面622的邊緣部650的結構。

所述擴散板630可沿著所述凹陷部318的邊緣配置。詳細而言,所述擴散板630包括:板本體631,以圍繞所述顯示器PCB 610的方式配置;以及照明容納部635,從所述板本體631的內周面凸出以安裝所述第二照明源655。所述板本體631可構成所述顯示畫面622的邊緣部650。從所述第二照明源655照射的光通過所述照明容納部635以及板本體631擴散。此外,所述擴散的光可向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上部移動,從而構成所述邊緣部650。

所述顯示裝置600還包括:顯示器蓋640,設置在所述PCB組件601的上側。所述顯示器蓋640可被理解為支撐所述顯示器PCB 610的外側,并用于使蓋薄膜645保持平坦的結構。所述顯示器蓋640可由防止光透射的不透明材質構成。

在所述顯示器蓋640形成有呈與所述反射器薄膜625對應的形狀的蓋孔641。利用所述蓋孔641的結構,即使在所述反射器620結合所述顯示器蓋640,所述反射器薄膜625也可朝向上方露出。

在所述顯示器蓋640的上側設置有蓋薄膜645。作為一例,所述蓋薄膜645可貼附在所述顯示器蓋640的上面。為使從所述PCB組件601傳遞的光中的僅一部分光透射,所述蓋薄膜645可由半透明材質構成。在所述蓋薄膜645設置有薄膜顯示部646,所述薄膜顯示部646供用戶輸入規定的指令,或者顯示空氣凈化器10的多個運轉信息中的一部分運轉信息。

圖22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的電性部件的結構的框圖,圖23以及圖24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電線的布置情形的圖。

參照圖22,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10包括多個PCB裝置520a、511、470、390、610。所述多個PCB裝置520a、511、470、390、610包括:電源PCB 520a(power PCB)、主PCB 511、照明PCB 471、流動調節PCB 390以及顯示器PCB 610。

所述電源PCB 520a接收從外部供給的電源。詳細而言,所述空氣凈化器10包括:插口(外部供電口)28(socket),用于供給外部電源。所述插口28配置在所述底座20和所述吸入格柵110之間的空間,在所述插口28可連接有帶線插頭29(power cord)。所述帶線插頭29以可分離的方式結合在所述插口28,可與外部插座(consent)相連接以將交流電源提供給所述空氣凈化器10。

所述空氣凈化器10還包括:電源連接線700,從所述插口28向所述電源PCB 520a延伸。所述電源PCB 520a包括:第一連接部520b,所述電源連接線700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部520b。所述電源連接線700將供給到所述插口28的外部電源傳送給所述電源PCB 520a。

在所述電源PCB 520a連接有所述第一風扇馬達165以及第二風扇馬達265。向所述電源PCB 520a供給的電源傳送給所述第一風扇馬達165以及第二風扇馬達265,所述第一、第二風扇馬達165、265可利用所述傳送的電源進行驅動。此外,所述電源PCB 520a可控制所述第一、第二風扇馬達165、265的動作。

所述電源PCB 520a可以電性方式連接在所述主PCB 511以及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詳細而言,所述空氣凈化器10還包括:第一PCB連接線710,用于連接所述電源PCB 520a和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在所述電源PCB 520a設置有供所述第一PCB連接線710連接的第二連接部520c。此外,在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設置有供所述第一PCB連接線710連接的第七連接部390a。即,所述第一PCB連接線710可從所述電源PCB 520a的第二連接部520c向所述流動調節PCB 390的第七連接部390a延伸。

向所述電源PCB 520a供給電源通過所述第一PCB連接線710傳送給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向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傳送的電源可作為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自身的驅動電源以及用于驅動多個馬達335、363、367的電源來使用。

所述空氣凈化器10還包括:第二PCB連接線720,用于連接所述電源PCB 520a和所述主PCB 511。此外,在所述電源PCB 520a設置有供所述第二PCB連接線720連接的第三連接部520d。

向所述電源PCB 520a供給的電源通過所述第二PCB連接線720傳送給所述主PCB 511。向所述主PCB 511傳送的電源可作為所述主PCB511自身的驅動電源以及用于驅動多個電氣部件137a、137b、158的電源來使用。

所述主PCB 511包括:第四連接部511a,所述第二PCB連接線720連接在所述第四連接部511a。即,所述第二PCB連接線720可從所述電源PCB 520a的第三連接部520d向所述主PCB 511的第四連接部511a延伸。

在所述主PCB 511可以電性方式連接有傳感器137a、137b以及離子發生器158。所述傳感器137a、137b包括灰塵傳感器137a以及氣體傳感器137b,所述灰塵傳感器137a以及氣體傳感器137b中檢測出的信息傳送給所述主PCB 511,從而可用于控制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運轉。

此外,所述離子發生器158可產生陰離子,去除向空氣凈化器10吸入并吐出的空氣中含有的細菌或病毒。所述離子發生器158的驅動可由所述主PCB 511來控制。作為一例,基于從所述灰塵傳感器137a以及氣體傳感器137b傳送的空氣質信息,所述主PCB 511可調節所述離子發生器158的輸出。

所述空氣凈化器10還包括:第三PCB連接線730,用于連接所述主PCB 511和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在所述主PCB 511設置有供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連接的第五連接部511b。此外,在所述流動調節PCB 390設置有供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連接的第八連接部390b。所述主PCB 511的控制信號可通過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傳送給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

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可動作為控制流動調節裝置300上設置的多個馬達335、363、367。此外,作為用于驅動所述多個馬達335、363、367的電源可利用從所述電源PCB 520a向所述流動調節PCB 390供給的電源。所述多個馬達335、363、367可包括:第三風扇馬達335、第一齒輪馬達363以及第二齒輪馬達367。

所述空氣凈化器10還包括:第四PCB連接線740,用于連接所述主PCB 511和照明PCB 471。在所述主PCB 511設置有供所述第四PCB連接線740連接的第六連接部511c。此外,在所述照明PCB 471設置有供所述第四PCB連接線740連接的第十連接部471a。所述主PCB 511的控制信號通過所述第四PCB連接線740傳送給所述照明PCB 471,可基于所述控制信號來控制所述照明源462的動作。

所述空氣凈化器10還包括:第五PCB連接線750,用于連接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和顯示器PCB 610。在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設置有供所述第五PCB連接線750連接的第九連接部390c。此外,在所述顯示器PCB 610設置有供所述第五PCB連接線750連接的第十一連接部610a。通過所述顯示器PCB 610輸入的信息可通過所述第五PCB連接線750傳送給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并通過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傳送給所述主PCB 511。所述主PCB 511可基于所述輸入的信息來控制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動作。

如上所述的多個PCB以相互連接的方式構成,根據所驅動的部件的布置或功能將所述部件連接在最優的PCB,因此,能夠容易地實現空氣凈化器10的控制。

此外,從外部供給的電源從所述電源PCB 520a提供給所述主PCB 511以及流動轉換PCB 390,所述主PCB 511可向所述照明PCB 471供電,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向所述顯示器PCB 610供電,因此,能夠容易地實現用于空氣凈化器10的驅動的供電。特別是,由于需要有相對較多的電源的第一、第二風扇馬達165、265連接在所述電源PCB 520a,能夠容易地實現供電。

并且,由于為了空氣凈化器10的動作而需要進行檢測的灰塵傳感器137a以及氣體傳感器137b直接連接在所述主PCB 511,所述傳感器137a、137b中檢測出的信息傳送給所述主PCB 511并有效地實現空氣凈化器10的控制,從而能夠改善空氣凈化器10的動作可靠性。

并且,由于配置在空氣凈化器10的上部的流動調節裝置300的流動調節PCB 390和顯示器PCB 610相互連接,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和所述主PCB 511相互連接,所述顯示器PCB 610中輸入的信息可通過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容易地傳送給所述主PCB 511,所述主PCB 511中產生的控制信號可容易地傳送給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或所述顯示器PCB 610。

圖23以及圖24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電線的布置情形的圖。

參照圖23,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主PCB 511和所述流動調節PCB 390可利用第三PCB連接線730相互連接。由于在空氣凈化器10的內部設置有多個PCB連接線,并且需要在有限的空間內配置多個部件,有必要對諸如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的電線進行整理。因此,所述空氣凈化器10可包括:電線導向裝置,使所述電線朝規定的方向延伸并固定在規定的位置。

連接在所述流動轉換PCB 390的第三PCB連接線730可朝向所述主PCB 511向下方延伸。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可引導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的位置。詳細而言,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包括:第一電線導向部279,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位于所述第一電線導向部279。所述第一電線導向部279可包括在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的外周面凹陷的槽。所述槽可沿著上下方向延伸。此外,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可插入所述槽。

所述第二風扇殼體250可引導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的位置。詳細而言,所述第二風扇殼體250包括:第二電線導向部259,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位于所述第二電線導向部259。所述第二電線導向部259可包括在所述第二風扇殼體250的外周面凹陷的槽。所述槽可沿著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可插入所述槽。

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可位于所述第二過濾器支撐部235的一側。所述第三過濾器支撐部235包括:支撐本體235a,沿著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彎折部235b,在所述支撐本體235a的兩側朝徑向外側延伸。此外,在所述彎折部235b的外側可結合有所述第二支撐部蓋236。利用所述第二支撐部蓋236,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可以不向外部露出。

所述支撐本體235a、所述兩個彎折部235b以及所述第二支撐部蓋236形成容納空間,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位于所述容納空間。

所述第二過濾器支撐部235包括:貫通孔235c,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貫通所述貫通孔235c。作為一例,所述貫通孔235c可形成在所述第二過濾器支撐部235的下部。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可從所述第二過濾器支撐部235的外側面通過所述貫通孔235c向所述第二過濾器支撐部235的內側面延伸。此外,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可向位于所述第二過濾器框架230的下側的主PCB 511延伸。

與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相同地,所述第一PCB連接線710也可利用所述第一、第二電線導向部279、259以及第二過濾器支撐部235來引導其位置。

參照圖24,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插口28和所述電源PCB 520a可利用電源連接線700相互連接。所述電源連接線700沿著所述底座20的上方面延伸,并向多個第一過濾器支撐部135中的一個第一過濾器支撐部135的外側延伸。

在所述第一過濾器支撐部135的下部形成有貫通孔135c。所述電源連接線700可從所述第一過濾器支撐部135的內側面通過所述貫通孔135c向所述第一過濾器支撐部135的外側面延伸。此外,所述電源連接線700可沿著所述第一過濾器支撐部135的外側面向上方延伸。關于所述第二過濾器支撐部235的結構235a、235b的說明還可沿用于所述第一過濾器支撐部135。

此外,關于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的第一電線導向部279以及所述第二風扇殼體250的第二電線導向部259的說明還可沿用于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以及所述第一風扇殼體150。因此,所述電源連接線700可插入所述第一風扇殼體150以及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上形成的電線導向部并向上方延伸。此外,所述電源連接線700可向位于所述第一空氣導向裝置170的上側的電源PCB 520a延伸。

利用這樣的結構,所述第三PCB連接線730以及電源連接線700可穩定地位于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內部。

圖25至圖27是示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凈化器中的空氣流動情形的圖。參照圖25至圖27,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空氣的流動簡單地進行說明。

首先,對基于第一送風裝置100的驅動的空氣的流動進行說明。在第一風扇160驅動時,室內空氣通過第一吸入部102以及底座吸入部103吸入到第一外殼101的內部。吸入的空氣通過第一過濾器構件120,并在此過程中可濾除空氣中的雜質。

通過所述第一過濾器構件120的空氣在通過第一風扇160的過程中朝徑向上側流動,在通過第一、第二空氣導向裝置170、180的過程中實現穩定的上方流動。通過所述第一、第二空氣導向裝置170、180的空氣經過第一吐出導向裝置190,并通過第一吐出部105向上方流動。

通過所述第一吐出部105排出的空氣被位于所述第一吐出導向裝置190的上側的分隔板430引導,從而向所述空氣凈化器10的外部排出。

另外,在第二風扇260驅動時,室內空氣通過第二吸入部202吸入到第二外殼201的內部。吸入的空氣通過第二過濾器構件220,并在此過程中可濾除空氣中的雜質。

通過所述第二過濾器構件220的空氣在通過第二風扇160的過程中朝徑向上側流動,在通過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以及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的過程中實現穩定的上方流動。通過所述第三空氣導向裝置270以及第二吐出導向裝置280的空氣經由流動調節裝置300,并可通過第二吐出部305排出。

此時,在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如圖25及圖26所示位于臥放的第一位置時,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中排出的空氣向上方流動。另一方面,在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如圖27所示地位于豎放的第二位置時,從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中排出的空氣可朝向前方上側流動。利用所述流動調節裝置300,可增大空氣凈化器10中排出的空氣的風量,從而能夠將被凈化的空氣提供至遠離空氣凈化器10的位置。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