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空調室外機和空調系統。
背景技術:
空調系統在冬季制熱時,由于室外換熱器溫度較低,會產生結霜問題。若化霜不及時,將會影響室外換熱器的換熱,導致空調系統的制熱能力衰減。
為了實現化霜,將室外換熱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化霜、一部分持續制熱。但是,若室外風機運轉時,制熱能夠保證,化霜效果將受到很大的影響,化霜熱量被帶到室外環境,導致化霜不干凈或長時間化霜;若室外風機停止運轉,化霜能夠保證,非化霜部分基本無換熱,制熱效果衰減較大,達不到有效的制熱,制熱效果較差。
綜上所述,如何同時提高化霜效果以及化霜時的制熱效果,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室外機,以同時提高化霜效果以及化霜時的制熱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空調室外機,包括:
室外換熱器,所述室外換熱器包括至少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至少一個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進行化霜時,至少一個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處于蒸發器模式;
僅用于遮擋進行化霜的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的擋風機構,且所述擋風機構用于遮擋進行化霜的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
優選地,至少兩個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交替進行化霜,所述擋風機構交替遮擋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
優選地,所述擋風機構包括至少兩個擋風子機構,所述擋風子機構與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一一對應。
優選地,所述擋風子機構包括:擋風板,驅動所述擋風板伸縮的第一驅動部件。
優選地,所述擋風子機構包括:卷軸,一端固定于所述卷軸的擋風卷簾,驅動所述卷軸轉動的第二驅動部件。
優選地,上述空調室外機還包括:用于接收所述室外換熱器外壁上的水的輔助接水盤,所述輔助接水盤位于所述室外換熱器的頂端和底端之間,所述輔助接水盤通過排水管與所述空調室外機的底部接水盤連通。
優選地,沿豎直方向,所述輔助接水盤位于所述室外換熱器的中部。
優選地,任意兩個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沿豎直方向分布,所述輔助接水盤位于沿豎直方向相鄰的兩個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之間。
優選地,所述排水管伸于所述空調室外機的壓縮機腔內。
優選地,所述空調室外機的節流元件為節流閥,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并聯設置,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所在并聯支路串接有第一流量控制閥,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閥具有節流功能;且在所述并聯支路中,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閥位于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的上游。
優選地,所述空調室外機的節流元件為節流閥,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串聯設置。
優選地,上述空調室外機還包括:
切換模塊,所述切換模塊用于切換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串聯的順序;
具有節流功能的第二流量控制閥,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閥串接于能夠串聯的兩個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之間。
優選地,所述室外換熱器分部為兩個,分別為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和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
所述切換模塊包括第一切換組件和第二切換組件;
第一切換組件用于切換所述空調室外機的四通閥的第一閥口和所述節流元件中的一者與所述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連通;所述第二切換組件用于切換所述四通閥的第二閥口和所述節流元件中的一者與所述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連通;
其中,所述四通閥的第一閥口與所述空調室外機的壓縮機的吸氣口連通;當所述四通閥處于制熱閥位時,所述四通閥的第一閥口與所述四通閥的第二閥口連通。
優選地,所述第一切換組件為兩位三通閥;或,
所述第一切換組件包括:控制連接所述四通閥的第一閥口和所述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的管道通斷的第一控制閥,控制連接所述節流元件和所述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的管道通斷的第二控制閥。
優選地,所述第二切換組件為兩位三通閥;或,
所述第二切換組件包括:控制連接所述四通閥的第二閥口和所述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的管道通斷的第三控制閥,控制連接所述節流元件和所述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的管道通斷的第四控制閥。
基于上述提供的空調室外機,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空調系統,該空調系統包括空調室外機,所述空調室外機為上述任意一項所述的空調室外機。
本發明提供的空調室外機需要化霜時,擋風機構僅遮擋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且遮擋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未被擋風機構遮擋,則防止了室外風機帶走室外換熱器分部的化霜熱量,提高了化霜效果,同時也增加了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與外界的換熱量,從而也提高了制熱效果。因此,與現有技術相比,上述空調室外機同時提高了化霜效果以及化霜時的制熱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外機的剖視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外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空調系統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3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外機包括室外換熱器5和擋風機構,其中,室外換熱器5包括至少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至少一個室外換熱器分部進行化霜時,至少一個室外換熱器分部處于蒸發器模式;擋風機構僅用于遮擋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且擋風機構用于遮擋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
可以理解的是,室外換熱器分部處于蒸發器模式,是指流經該室外換熱器分部的冷媒能夠與外界換熱實現蒸發,以保證空調制熱。擋風機構僅用于遮擋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則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未被擋風機構遮擋。
上述擋風機構安裝于空調室外機的殼體上,也可安裝于空調室外機的殼體內的其他固定部件上。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外機,需要化霜時,擋風機構僅遮擋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且遮擋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未被遮擋機構遮擋,則防止了室外風機帶走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的化霜熱量,提高了化霜效果,同時也增加了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與外界的換熱量,從而也提高了制熱效果。因此,與現有技術相比,上述空調室外機同時提高了化霜效果以及化霜時的制熱效果。
同時,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外機,采用一個室外換熱器5和一個室外風機即可同時提高化霜效果以及化霜時的制熱效果,結構較簡單,成本較低。
為了進一步提高化霜時的制熱效果,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的數目和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的數目之和等于室外換熱器分部的總數目。
優選地,上述空調室外機中,至少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交替進行化霜,擋風機構交替遮擋室外換熱器分部。可以理解的是,當哪個室外換熱器分部進行化霜時,遮擋機構就遮擋哪個室外換熱器分部。
上述空調室外機實現了分部化霜,化霜時制熱不間斷,即持續制熱,制熱效果相對于制熱模式只有較小的衰減,進一步提高了化霜時的制熱效果。
以室外換熱器分部為兩個為例,第一個室外換熱器分部進行化霜且被擋風機構遮擋時,第二個室外換熱器分部處于蒸發器模式且未被遮擋;當第二個室外換熱器分部進行化霜且被擋風機構遮擋時,第一個室外換熱器分部處于蒸發器模式且未被遮擋。
以室外換熱器分部為三個為例,第一個室外換熱器分部進行化霜且被擋風機構遮擋時,第二個室外換熱器分部和第三個室外換熱器分部均處于蒸發器模式且未被遮擋;當第二個室外換熱器分部進行化霜且被擋風機構遮擋時,第一個室外換熱器分部和第三個室外換熱器分部均處于蒸發器模式且未被遮擋;當第三個室外換熱器分部進行化霜且被擋風機構遮擋時,第一個室外換熱器分部和第二個室外換熱器分部均處于蒸發器模式且未被遮擋。當然,還存在其他的分配方式,并不局限于此。
對于室外換熱器分部的遮擋順序和數目,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當至少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能夠交替進行化霜,交替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也能夠交替進行制熱。
上述空調室外機中,擋風機構存在多種結構,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計。例如,擋風機構包括:擋風部件、驅動擋風部件遮擋的擋風驅動部件,驅動擋風板沿室外換熱器分部的分布方向往復移動的移動驅動部件。
當能夠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至少為兩個時,為了提高擋風機構的可靠性以及便于遮擋,優先選擇擋風機構包括至少兩個擋風子機構,擋風子機構與室外換熱器分部一一對應。需要說明的是,擋風子機構用于遮擋與其對應的且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
可以理解的是,能夠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至少為兩個存在兩種情況:第一種,當室外換熱器分部沒有交替化霜時,是指同時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至少為兩個;第二種,當室外換熱器分部交替進行化霜時,是指交替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至少為兩個。
以室外換熱器5包括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和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為例,擋風機構包括第一擋風子機構12和第二擋風子機構13;其中,第一擋風子機構12與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對應,當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進行化霜時,第一擋風子機構12遮擋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第二擋風子機構13與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對應,當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進行化霜時,第二擋風子機構13遮擋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
優選地,上述擋風子機構包括:擋風板,驅動擋風板伸縮的第一驅動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擋風板用于遮擋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當第一驅動部件驅動擋風板伸至第一預設位置時,擋風板遮擋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當第一驅動部件驅動擋風板縮至第二預設位置時,擋風板不再遮擋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
當然,為了減小占用空間,還可選擇上述擋風子機構包括:卷軸,一端固定于卷軸的擋風卷簾,驅動卷軸轉動的第二驅動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擋風卷簾用于遮擋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一側。當第二驅動部件驅動卷軸轉動,擋風卷簾被放開,當擋風卷簾被放至預設位置時遮擋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當第二驅動部件驅動卷軸反向轉動,將擋風卷簾收起后,擋風卷簾不再遮擋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選擇擋風子機構為其他結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例如,上述擋風子機構包括:擋板,驅動擋板轉動的第三驅動部件。可以理解的是,當擋板轉至第一預設角度時遮擋進行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當擋板轉至第二預設角度時不再遮擋室外換熱器分部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
上述空調室外機在化霜過程中,室外換熱器5外壁上的霜形成水流至室外換熱器5底端的底端接水盤,實現化霜排水。化霜排水會帶走部分熱量,導致熱量損失,影響化霜效果和制熱效果。
為了減小化霜排水造成的熱量損失,上述空調室外機還包括:用于接收室外換熱器5外壁上的水的輔助接水盤14,輔助接水盤14位于室外換熱器5的頂端和底端之間,輔助接水盤14通過排水管16與空調室外機的底部接水盤連通。
需要說明的是,室外換熱器5的頂端,是指空調室外機正常安裝后,沿豎直方向室外換熱器5的頂端;室外換熱器5的底端,是指空調室外機正常安裝后,沿豎直方向室外換熱器5的底端。
上述空調室外機,通過增設輔助接水盤14,從水流經室外換熱器的途中接收水,從而縮短的水流經室外換熱器的路徑,進而減小熱量損失。
可以理解的是,底部接水盤可為空調室外機的底殼15,也可為設于底殼15上的一個部件,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輔助接水盤14安裝于空調室外機的殼體上,也可安裝于殼體內的其他固定部件上。
對于輔助接水盤14的具體位置,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計。優選地,沿豎直方向,輔助接水盤14位于室外換熱器5的中部。當然,也可選擇沿豎直方向輔助接水盤14位于室外換熱器5的中部偏上或者偏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
進一步地,任意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沿豎直方向分布,輔助接水盤14位于沿豎直方向相鄰的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之間。可以理解的是,當室外換熱器分部為兩個時,輔助接水盤14為一個;當室外換熱器分部為三個時,輔助接水盤14為兩個;當室外換熱器分部為四個時,輔助接水盤14為三個。當室外換熱器分部為五個以上時,輔助接水盤14的數目依次類推。
此時,若室外換熱器分部為兩個,分別為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和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時,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和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沿豎直方向分布,與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對應的第二擋風子機構13可安裝于輔助接水盤14。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和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通過輔助接水盤14隔開。
對于輔助接水盤14的具體結構,亦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計,只要能夠實現接水即可,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優選地,上述輔助接水盤14為一個,當然,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輔助接水盤14為兩個以上,且輔助接水盤14沿室外換熱器5的高度方向依次分布。
環境溫度較低時,排水管16較易出現凍裂,為了降低出現凍裂的幾率,上述排水管16伸于空調室外機的壓縮機腔內。由于壓縮機腔內的溫度較高,則能夠實現對排水管16的部分管段加熱,從而降低排水管16被凍裂的幾率。
上述空調室外機中,實現至少一個室外換熱器分部進行化霜時,至少一個室外換熱器分部處于蒸發器模式,存在至少兩種結構。
以室外換熱器分部的連接方式進行劃分,上述室外換熱器分部可并聯設置,也可串聯設置。
若室外換熱器分部并聯設置,要求空調室外機的節流元件4為節流閥,室外換熱器分部所在并聯支路串接有第一流量控制閥,第一流量控制閥具有節流功能;在并聯支路中,第一流量控制閥位于室外換熱器分部的上游。
可以理解的是,空調室外機的節流元件4用于連接室內換熱器3和室外換熱器5。
化霜時,節流閥全開或調至較大開度,以減少節流熱損失,經節流閥流出的中溫中壓冷媒,一部分流入需要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所在的并聯支路,且將該并聯支路上的第一流量控制閥調至非節流狀態(調至全開或調至較大開度),擋風機構遮擋需要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中溫中壓冷媒流入需要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進行化霜;經節流閥流出的中溫中壓冷媒,另一部分流入需要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所在的并聯支路,且將該并聯支路上的第一流量控制閥調至節流狀態,擋風機構未遮擋需要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經節流后的低溫低壓冷媒進入需要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進行換熱蒸發;流出并聯支路的兩部分冷媒匯合后流入壓縮機1的吸氣端。
可以理解的是,至少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能夠交替進行化霜時,通過控制節流閥和第一流量控制閥的開度即可實現,本文對此不再贅述。室外換熱器分部的數目與并聯支路的數目相同。
若室外換熱器分部串聯設置,相鄰的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通過管道連通。此時,冷媒先進行化霜再進行換熱蒸發。若室外換熱器分部串聯設置,可將節流閥調至設定開度,以保證冷媒經過節流閥后的溫度仍可進行化霜,待化霜后,冷媒的溫度降低,以保證化霜的冷媒能夠與外界換熱,實現蒸發。
為了提高化霜和制熱效果,上述空調室外機還包括切換模塊和第二流量控制閥6;其中,切換模塊用于切換室外換熱器分部串聯的順序,第二流量控制閥6串接于能夠串聯的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之間。
具體地,需要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位于冷媒流經的上游,需要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位于冷媒流經的下游,即冷媒先流經需要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再流經需要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通過切換模塊控制冷媒先流經需要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再流經需要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這樣,即可根據需要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來調節切換模塊,以獲得想要的冷媒流經路徑。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化霜時,節流閥調至最大開度或者較大開度,以減少節流熱損失;需要處于蒸發器模式的室外換熱器分部和需要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之間的第二流量控制閥6調至節流狀態,其他的第二流量控制閥6調至非節流狀態;經過節流閥的中溫中壓冷媒進入需要化霜的室外換熱器分部,進行化霜;化霜后的冷媒經第二流量控制閥6節流后進入需要制熱的室外換熱器分部,實現吸熱蒸發,以保證制熱。
上述空調室外機中,至少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交替進行化霜時,可通過控制節流閥和第二流量控制閥6的開度實現,本文對此不再贅述。
優選地,上述節流元件4可為電子膨脹閥,以便于控制。當然,節流元件4也可為其他節流閥,并非局限于此。
以室外換熱器5包括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和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為例,連接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和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的管道上串接有第二流量控制閥6,且第二流量控制閥6具有節流功能。在化霜模式時,電子膨脹閥全開或開至較大流量,以減少節流熱損失;第二流量控制閥6關閉或開至較小流量,以進行節流。
為了便于控制,上述第二流量控制閥6為常開閥,且第二流量控制閥6閉合時具有節流功能。當然,也可選擇上述第二流量控制閥6為常閉閥,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
對于切換模塊的具體結構,需要根據室外換熱器分部的數目以及化霜情況進行設計。以室外換熱器分部為兩個為例,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分別為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和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上述切換模塊包括:第一切換組件和第二切換組件。
其中,第一切換組件用于切換空調室外機的四通閥2的第一閥口和節流元件4中的一者與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連通;第二切換組件用于切換四通閥2的第二閥口和節流元件4中的一者與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連通;四通閥2的第一閥口與空調室外機的壓縮機1的吸氣口連通;當四通閥2處于制熱閥位時,四通閥2的第一閥口與四通閥2的第二閥口連通。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空調室外機中,四通閥2的第三閥口與壓縮機1的排氣口連通;當四通閥2處于制熱閥位時,四通閥2的第三閥口與四通閥2的第四閥口連通。制熱閥位,是指空調處于制熱模式時四通閥2所處的閥位。
采用上述空調室外機的空調系統處于制冷模式和制熱模式時,室外換熱器分部均未被擋風機構遮擋,第二切換組件切換至四通閥2的第二閥口與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連通,第一切換組件切換至節流元件4與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連通。
采用上述空調室外機的空調系統處于化霜模式時,先對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化霜,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處于蒸發器模式,與外界進行換熱實現冷媒蒸發,第一切換組件切換至節流元件4與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連通,第二切換組件切換至四通閥2的第二閥口與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連通,擋風機構遮擋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擋風機構未遮擋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待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化霜結束后進行換熱實現冷媒蒸發,對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進行化霜,第二切換組件切換至節流元件4與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連通,第一切換組件切換至四通閥2的第一閥口與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連通,擋風機構遮擋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靠近室外風機的一側,擋風機構未遮擋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
上述空調室外機中,第一切換組件和第二切換組件存在至少兩種結構,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計。
優選地,上述第一切換組件包括:第一控制閥7和第二控制閥8,其中,第一控制閥7控制連接四通閥2的第一閥口和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的管道的通斷;第二控制閥8控制連接節流元件4和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的管道的通斷。
當然,也可為了減少閥門數目選擇第一切換組件為兩位三通閥,具體地,兩位三通閥的第一閥口與四通閥2的第一閥口連通,兩位三通閥的第二閥口與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連通,兩位三通閥的第三閥口與節流元件4連通;兩位三通閥處于第一閥位時,兩位三通閥的第一閥口與兩位三通閥的第二閥口連通;兩位三通閥處于第二閥位時,兩位三通閥的第三閥口與兩位三通閥的第二閥口連通。
同理,上述第二切換組件包括:第三控制閥9和第四控制閥10,其中,第三控制閥9控制連接四通閥2的第二閥口和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的管道的通斷;第四控制閥10控制連接節流元件4和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的管道的通斷。
當然,也可選擇第二切換組件為兩位三通閥,兩位三通閥的第一閥口與四通閥2的第二閥口連通,兩位三通閥的第二閥口與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連通,兩位三通閥的第三閥口與節流元件4連通;兩位三通閥處于第一閥位時,兩位三通閥的第一閥口與兩位三通閥的第二閥口連通;兩位三通閥處于第二閥位時,兩位三通閥的第三閥口與兩位三通閥的第二閥口連通。
為了便于控制,上述第一控制閥7為常閉閥,且第一控制閥7閉合時無流量;第二控制閥8為常開閥,且第二控制閥8閉合時無流量;第三控制閥9為常開閥,且第三控制閥9為閉合時無流量;第四控制閥10為常閉閥,且第四控制閥10閉合時無流量。
進一步地,第一流量控制閥、第二流量控制閥6、第一控制閥7、第二控制閥8、第三控制閥9、第四控制閥10和兩位三通閥均為電磁閥。
上述空調室外機中,還可選擇第一切換組件和第二切換組件為其他結構,只有保證切換效果即可。當然,當室外換熱器分部為三個以上時,可根據需要設計切換模塊,本文不再贅述。
下面以第一切換組件包括第一控制閥7和第二控制閥8,第二切換組件包括第三控制閥9和第四控制閥10為例,上述第一控制閥7為常閉閥,第二控制閥8為常開閥,第三控制閥9為常開閥,第四控制閥10為常閉閥,且第一控制閥7、第二控制閥8、第三控制閥9和第四控制閥10閉合時均無流量。具體說明采用上述空調室外機的空調系統的工作原理:
當空調系統以制冷模式運行時,壓縮機1的排氣端高溫高壓冷媒經四通閥2、第三控制閥9進入室外換熱器5(此時第二流量控制閥6為常開狀態)冷凝放熱,再經過常開第二控制閥8進入節流元件4節流降溫后,進入室內換熱器3蒸發吸熱,然后回到壓縮機1的吸氣端,完成制冷循環。這個過程中,第一控制閥7和第四控制閥10始終保持斷電狀態,擋風機構處于斷電未遮擋狀態。
當空調系統以制熱模式運行時,壓縮機1的排氣端高溫高壓冷媒經四通閥2進入室內換熱器3冷凝放熱,然后進入節流元件4節流降溫后由第二控制閥8流入室外換熱器5,蒸發換熱之后經過第三控制閥9回到壓縮機1的吸氣端,完成制熱循環。這個過程中,第四控制閥10、第一控制閥7保持閉合狀態,第二流量控制閥6為常開狀態,擋風機構處于斷電未遮擋狀態。
當空調系統以化霜模式運行時,壓縮機1的排氣端高溫高壓冷媒經四通閥2進入室內換熱器3冷凝放熱,然后進入節流元件4,這時節流元件4全開或保持較大流量減少節流熱損失,中溫冷媒由第二控制閥8進入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開始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的化霜,這時第一擋板子機構12將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遮擋,防止風機帶走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的化霜熱量。化霜后的低溫冷媒經過關閉的第二流量控制閥6節流后,進入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進行換熱蒸發,然后經過打開的第三控制閥9回到壓縮機1的吸氣端;當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的化霜完成后,第一擋板子機構12收回,第三控制閥9、第二控制閥8關閉,第四控制閥10、第一控制閥7打開,壓縮機1的排氣端高溫高壓冷媒經四通閥2進入室內換熱器3冷凝放熱,然后進入節流元件4,這時節流元件4全開或保持較大流量減少節流熱損失,中溫冷媒由第四控制閥10進入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開始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的化霜,這時第二擋風子機構13將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遮擋,防止風機帶走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的化霜熱量;化霜后的低溫冷媒經過關閉的第二流量控制閥6節流后,進入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進行換熱蒸發,然后經過打開的第一控制閥7回到壓縮機1的吸氣端,完成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的化霜。整個化霜過程中始終保持有室外換熱器分部正常工作狀態,形成完整循環,向室內持續供熱。
上述空調室外機中,任意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可沿豎直方式分布,也可沿水平方向分布。為了方便安裝,優先選擇任意兩個室外換熱器分部沿豎直方向分布。
實際應用過程中,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和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均固定于空調室外機的殼體上,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和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沿豎直方向分布時,第一室外換熱器分部501固定于空調室外機的頂蓋11,第二室外換熱器分部502固定于空調室外機的底殼15。
基于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外機,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空調系統,該空調系統包括空調室外機,該空調室外機為上述實施例所述的空調室外機。
由于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空調室外機具有上述技術效果,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空調系統具有上述空調室外機,則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空調系統也具有相應的技術效果,本文不再贅述。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