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深層地熱開采技術領域,涉及深層地熱開采的組合換熱系統,特別涉及一種利用深層地熱能的直接供熱系統。
背景技術:
地熱能(geothermalenergy)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并以熱力形式存在,是一種可再生能源。中國國土資源部發布官方數據表明,中國大陸3000米至10000米深處干熱巖資源總計相當于中國目前年度能源消耗總量的26萬倍;地熱利用以直接利用為主,直接利用的能量最大份額是地源熱泵占49.0%,其次是洗浴和游泳占24.9%,再次是常規地熱供暖占14.4%。直接開采地下水利用的方式有兩個主要的缺點:一是地下水過度開采不可持續,會導致地下水資源枯竭、地面沉降等問題;二是利用后的廢水排放會造成生態環境污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利用深層地熱能的直接供熱系統,其取熱不取水,因而具有高的換熱能力和低的功耗,且不造成環境污染。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利用深層地熱能的直接供熱系統,包括布設在蓄熱巖層9內的一組或多組u型換熱器1,u型換熱器1內充注有換熱所需的循環介質,u型換熱器1的兩端分別與輸出管3和返回管7相連,輸出管3在地下設有輸出管保溫段2,返回管7在地下設有返回管保溫段8,輸出管3與末端4相連后,再連接至動力泵5,然后通過返回管7連接至u型換熱器1。
所述u型換熱器1的換熱管直徑為100~200毫米。
所述u型換熱器1的埋設深度為2000~6000米。
所述u型換熱器1的數量、管道直徑、管道長度和埋設深度根據熱負荷需求確定,輸出管保溫段2長度大于返回管保溫段8長度。
所述u型換熱器1為多個時,通過輸出管3和返回管7并聯。
所述輸出管保溫段2和返回管保溫段8采用內涂層保溫或外包覆保溫結構。
所述動力泵5連接有對其進行控制的控制系統6。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可以根據熱負荷需求確定u型換熱器的數量和井深,保證地下換熱系統能夠交換出充分的熱量滿足末端所需熱負荷。
(2)u型換熱器為封閉循環體系,在地下2000-6000米的深處安放,通過管壁與高溫巖層或地下熱水進行換熱。
(3)輸出管保溫段和返回管保溫段可以減少熱量損失。
(4)本發明實現取熱不取水,對地下系統不造成污染,實現地熱資源的可持續開采,真正實現供熱過程co2和粉塵的零排放,減少對化石能源的需求,對改善目前環境具有積極作用。
(5)具有采熱量大、供熱穩定、生產成本和運營費用低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多個u型換熱器并聯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利用深層地熱能的直接供熱系統,包括u型換熱器1、輸出管保溫段2、輸出管3、末端4、動力泵5、控制系統6、返回管7、返回管保溫段8等。
通過鉆機向蓄熱巖層9鉆出直徑200-300毫米的鉆孔1個,鉆孔深度在2000-6000米之間。在鉆孔中下入u型換熱器1,蓄熱巖層9內布設有一組u型換熱器1,u型換熱器1內充注換熱所需的循環用介質,u型換熱器1分別與輸出管3和返回管7相連,輸出管3在地下設有輸出管保溫段2,返回管7在地下設有返回管保溫段8,輸出管保溫段2和返回管保溫段8采用內涂層保溫或外包覆保溫的方式。u型換熱器1通過輸出管3連接至末端4,然后再連接至動力泵5,動力泵5通過返回管7連接至u型換熱器1。
本發明在運行時,u型換熱器1內充注好換熱所需的循環介質,高溫循環介質將來自深層巖層或熱水的熱量通過輸出管3送至末端,熱交換后的地溫循環介質通過動力泵5,再經過返回管7重新注入u型換熱器1,u型換熱器1和蓄熱巖層9主要通過傳導換熱的方式使循環介質升溫,實現熱交換。控制系統6對動力泵5進行參數控制。
在極端情況下,控制系統6控制動力泵5改變循環介質的流速,加大采熱量,以滿足熱負荷需求。該換熱系統可以用于建筑供暖、低溫發電、工業干燥、溫室大棚等行業。
實施例2
如圖2所示,一種利用深層地熱能的直接供熱系統,在蓄熱巖層9內布設有多組u型換熱器1,各u型換熱器1通過輸出管3和返回管7并聯。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基本一致。
本發明在實際應用時,u型換熱器1的數量、管道直徑、管道長度和埋設深度根據熱負荷需求確定,輸出管保溫段距離較長,返回管保溫段距離較短。
利用本發明,u型換熱器內循環介質在換熱器內升溫,吸收巖層或地下熱水的能量,并將熱能輸送到末端,換完熱的低溫循環介質通過動力泵再返回u型換熱器。往復循環,實現地熱能的低成本、高效率、環境友好的開發利用。是一種新的提高地熱利用效率的換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