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氣調節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立式空調室內機。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的立式空調室內機多采用離心風扇作為動力源來驅動氣流流動。離心風扇和換熱裝置沿上下方向排布在室內機的機殼內,進風口設置于機殼的下部,并與離心風扇相對,出風口設置于機殼的前側上部,并與換熱裝置相對。氣流經下部的進風口進入機殼內,并依次流經離心風扇的風道和換熱裝置后從上部的出風口處送出。由此可見,氣流由進風口至出風口流經的距離較長,風壓損失較為嚴重,能量消耗較大,風扇的輸出能力減弱,使得整機的運行效率大幅度地降低。
為了避免采用離心風扇驅動氣流循環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現有技術中的一些立式空調室內機將離心風扇替換成貫流風扇或軸流風扇,并將進風口設置于機殼的后側,將出風口設置于機殼的前側。雖然這種空調室內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氣流壓損較大、耗能較大、運行效率較低的問題,但卻不能平衡送風量和噪音的問題。也就是說,為了增大室內機的送風量,現有技術通常設置多個軸流風扇,但多個軸流風扇運行時會產生較大的噪音。為了避免噪音過大,軸流風扇的數量必須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以內,這又會導致風量較小,以致于不能滿足有些用戶的正常需求。像噪音大、風量小這種用戶能夠通過直觀感受體驗到的缺陷嚴重影響了空調室內機的整體使用性能,并且大大限制了立式空調室內機的使用范圍。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旨在克服現有技術中的至少一個缺陷,提供一種風量較大且噪音較小的立式空調室內機。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擴大立式空調室內機的送風范圍,提高空調室內機送風的均衡性。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目的是提高立式空調室內機送風的柔和性和舒適度。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立式空調室內機,包括:
機殼,具有用于供環境空氣進入其內部的至少一個進風口以及用于供其內部的氣流流出的至少一個出風口,所述至少一個進風口位于所述機殼的后側,所述至少一個出風口位于所述機殼的前側;
換熱裝置,設置于所述機殼內,且配置成與經由所述至少一個進風口進入所述機殼內的至少部分氣流進行熱交換;
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配置成受控地促使所述機殼內的至少部分氣流朝向所述至少一個出風口中的至少部分出風口流動,所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沿所述機殼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以及
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配置成受控地利用電場力促使所述機殼內的至少部分氣流朝向所述至少一個出風口中的部分出風口流動。
可選地,所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和所述至少一個離子風發生裝置相并聯地設置于所述機殼內從所述至少一個進風口至所述至少一個出風口的氣流流動路徑上。
可選地,所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和所述至少一個離子風發生裝置沿所述機殼的高度方向交替布置。
可選地,相鄰的所述第一軸流風機和所述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之間設有風道隔板,以使每個所述第一軸流風機和每個所述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所處的風道之間相互獨立;且
每個所述第一軸流風機所在的風道內還設有用于促使所述機殼內的部分氣流朝向所述至少一個出風口中的一個流動的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所述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與該第一軸流風機相串聯地設置于所述機殼內從所述至少一個進風口至所述至少一個出風口的氣流流動路徑上。
可選地,相鄰的所述第一軸流風機和所述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之間設有風道隔板,以使每個所述第一軸流風機和每個所述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所處的風道之間相互獨立;且
每個所述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所在的風道內還設有用于促使所述機殼內的部分氣流朝向所述至少一個出風口中的一個流動的第二軸流風機,所述第二軸流風機與該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相串聯地設置于所述機殼內從所述至少一個進風口至所述至少一個出風口的氣流流動路徑上。
可選地,所述出風口的數量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機和所述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的數量之和相同,每個所述第一軸流風機和每個所述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在前后方向上均與一個相應的所述出風口相對。
可選地,所述立式空調室內機還包括:
用于控制所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單獨啟動運行、控制所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單獨啟動運行或控制所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和所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同時啟動運行的控制裝置,以使所述立式空調室內機工作于僅通過所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驅動送風的速冷/速熱模式或僅通過所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驅動送風的靜音模式或通過所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和所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同時驅動送風的大風量模式。
可選地,所述換熱裝置包括一體式板狀蒸發器,且所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與所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均位于所述換熱裝置的前側,以使由所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和所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驅動的氣流均經過所述換熱裝置換熱后流向所述至少一個出風口。
可選地,所述換熱裝置包括分段式板狀蒸發器,所述蒸發器的段數與所述第一軸流風機的個數相同,每段所述蒸發器均設置于相應的一個所述第一軸流風機的后側,以使
由每個所述第一軸流風機驅動的氣流均經過相應的所述蒸發器換熱后流向所述至少一個出風口中相應的一個出風口、由每個所述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驅動的氣流直接流向所述至少一個出風口中相應的一個出風口。
可選地,所述第一軸流風機和所述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的數量相同,且每個所述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均串聯在一個相應的所述第一軸流風機所在的氣流流動路徑上。
可選地,每個所述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均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且并聯或串聯連接的多個放電模組,每個所述放電模組均具有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內延伸的金屬網和位于所述金屬網后側并呈陣列排布的多個放電針;且
相鄰兩個所述放電模組的放電針直對布置或錯位布置。
本實用新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利用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和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驅動由位于機殼后側的進風口進入的氣流流向位于機殼前側的出風口,從而實現立式空調室內機的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氣流循環。一方面,氣流由后向前地貫穿立式空調室內機,縮短了氣流流動的距離,減小了風壓損失和能量損失,提高了整機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依靠電場力使空氣中的粒子獲得動能,從而形成離子風。相比于旋轉類的送風組件(例如風機)來說,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具有壓損小、耗能低、噪音小等優勢。相比于全部使用旋轉類送風組件的立式空調室內機來說,本實用新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既能夠實現大風量的送風,又能夠大幅度地降低其運行時的噪音。
進一步地,由于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和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相并聯設置,因此可以實現線、面上的均勻出風,避免局部區域風速過大、局部區域風速過小的問題,從而擴大了立式空調室內機的送風范圍和送風量,并使立式空調室內機送出的氣流更加均衡。
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還包括與每個第一軸流風機串聯設置的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或與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串聯設置的第二軸流風機,由此,可通過串聯設置的兩個氣流驅動裝置對同一氣流流動路徑上的氣流進行多次加速,實現風速的疊加,從而進一步提高立式空調室內機的送風速度和送風量。
進一步地,由于本實用新型的換熱裝置可以僅設置于第一軸流風機的后側,因此,經第一軸流風機驅動的氣流全部經過換熱裝置的換熱而形成溫度較高或較低的換熱氣流,經與第一軸流風機并聯設置的第一離子風發裝置驅動的氣流不經過換熱裝置的換熱而形成自然氣流。換熱氣流與自然氣流在出風口處或出風口附近相混合而形成溫度適中的比較柔和的混合風,從而避免冷風或熱風直接吹向人體,提高了立式空調室內機的舒適度,使用戶的使用體驗更佳。
根據下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更加明了本實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優點和特征。
附圖說明
后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這些附圖未必是按比例繪制的。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分解圖;
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分解圖;
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又一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分解圖;
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四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分解圖;
圖7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的一個放電模組的示意性結構分解圖;
圖8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放電模組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9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相鄰兩個放電模組的其中一種錯位布置方式示意圖;
圖10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例的相鄰兩個放電模組的另一種錯位布置方式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立式空調室內機,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圖,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分解圖,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剖視圖。參見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1包括機殼10、換熱裝置20、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在圖1至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軸流風機31的數量為兩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的數量為一個。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軸流風機31的數量還可以為三個或多于三個的更多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的數量還可以為兩個或多于兩個的更多個。第一軸流風機31的數量可以與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的數量相同,也可以不同。
機殼10具有用于供環境空氣進入其內部的至少一個進風口11以及用于供其內部的氣流流出的至少一個出風口12,該至少一個進風口11位于機殼10的后側,該至少一個出風口12位于機殼10的前側。具體地,機殼10可包括上蓋16、底殼17、后殼18以及前面板19。出風口12形成在前面板19上,進風口11形成在后殼18的后壁。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進風口11的數量可以為一個,該進風口11位于機殼10的后側,并沿機殼10的高度方向延伸,以使得該進風口11能夠與上述至少一個出風口12相對。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進風口11的數量可以為兩個、三個或多于三個的更多個。進風口11的數量可以與第一軸流風機31的數量和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的數量之和相同,或進風口11的數量多于第一軸流風機31的數量和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的數量之和。同樣地,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出風口12的數量可以為一個,該出風口12沿機殼10的高度方向延伸。在另一些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參見圖2,出風口12的數量可以與第一軸流風機31的數量和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的數量之和相同,即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均對應一個出風口12。與第一軸流風機31相對應的出風口12優選為圓形,與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相對應的出風口12優選為與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的形狀相同的方形。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出風口12還可以為其他合適的形狀。
在一些實施例中,進風口11處可設有進風柵格。與第一軸流風機31對應的出風口12處設有用于引導氣流流動的繞流格柵,以受控地使出風口12送出的氣流滿足不同出風方向的需求。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見圖2,機殼10內還設有用于安裝第一軸流風機31和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的內支架15,內支架15設置在前面板18的后側,并緊貼前面板18的后向表面。內支架15上開設有與第一軸流風機31形狀相適配的第一空洞151和與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形狀相適配的第二孔洞152。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均容裝在相應的一個第一孔洞151中,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均容裝在相應的一個第二孔洞152中。
換熱裝置20設置于機殼10內,且配置成與經由至少一個進風口11進入機殼10內的氣流進行熱交換。具體地,換熱裝置20可以與流經其的氣流進行熱交換,以改變該氣流的溫度,使其變為溫度較高或溫度較低的換熱氣流。
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用于受控地促使機殼10內的至少部分氣流朝向上述至少一個出風口12中的至少部分出風口流動。也即是,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均為一個氣流驅動裝置。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沿機殼10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也即是,該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列。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均包括風葉支撐架311、可轉動地支撐在風葉支撐架311上的風葉312、用于驅動風葉312旋轉的電機313以及電機壓蓋314。
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配置成受控地利用電場力促使機殼10內的至少部分氣流朝向上述至少一個出風口12中的部分出風口流動。也即是,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均為一個氣流驅動裝置。離子風發生裝置產生流動的離子風氣流的原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比較習知和容易獲得的,因此這里不再贅述。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一軸流風機31的風葉312在其電機313的驅動下轉動,從而驅動氣流由后向前流動,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能夠通過電場力驅動氣流由后向前流動,從而實現立式空調室內機1的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氣流循環。一方面,氣流由后向前地貫穿立式空調室內機1,縮短了氣流流動的距離,減小了風壓損失和能量損失,提高了整機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依靠電場力使空氣中的粒子獲得動能,從而形成離子風。相比于旋轉類的送風組件(例如風機)來說,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具有壓損小、耗能低、噪音小等優勢。相比于全部使用旋轉類送風組件的立式空調室內機來說,本實用新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1既能夠實現大風量的送風,又能夠大幅度地降低其運行時的噪音。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上述至少一個離子風發生裝置41相并聯地設置于機殼10內從上述至少一個進風口11至上述至少一個出風口12的氣流流動路徑上。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相并聯”意指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中的任一個氣流驅動裝置所送出的氣流都不會經過其他氣流驅動裝置。具體地,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可沿垂直于機殼10內的氣流流動方向的豎直方向以任意順序依次排列,也即是沿機殼10的高度方向以任意順序依次排列。由此,可以實現線、面上的均勻出風,避免局部區域風速過大、局部區域風速過小的問題,從而擴大了立式空調室內機1的送風范圍和送風量,并使立式空調室內機1送出的氣流更加均衡。
進一步地,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相并聯的方式有多種。例如,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沿機殼10的高度方向依次排列后,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再沿該方向依次排列。在一些優選的實施方式中,參見圖1至圖3,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沿機殼10的高度方向交替布置。由此,可將送風量較大的第一軸流風機31和送風量較小的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均勻地間隔開來,以使立式空調室內機1的出風更加均衡。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相鄰的第一軸流風機31和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之間設有風道隔板50,以使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所處的風道之間相互獨立。由此,可避免不同風道之間的氣流產生相互干擾,從而避免紊流、混流現象的出現,提高了立式空調室內機1的送風速度。
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分解圖。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見圖4,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所在的風道內還設有用于促使機殼10內的部分氣流朝向至少一個出風口12中的一個流動的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即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也為一種氣流驅動裝置),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與該第一軸流風機31相串聯地設置于機殼10內從上述至少一個進風口11至上述至少一個出風口12的氣流流動路徑上。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此處的“相串聯”意指處于同一風道內的第一軸流風機31和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中的任一個氣流驅動裝置送出的氣流會經過該風道內的其他氣流驅動裝置。也就是說,處于同一風道內的第一軸流風機31和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在機殼10內的氣流流動方向上以任意順序依次排列。本實用新型中,機殼10內的氣流流動方向為由后向前。
進一步地,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均位于其所在風道內的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的前側(參見圖4)。在一些替代性實施方式中,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也可均位于其所在風道內的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的后側。
處于同一風道內的第一軸流風機31和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均位于換熱裝置20的前側(參見圖4)。在一些替代性實施方式中,處于同一風道內的第一軸流風機31和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也可均位于換熱裝置20的后側。也就是說,處于同一風道內的第一軸流風機31和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可以在前后方向上以任意順序依次布置,但二者都位于換熱裝置20的同一側。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軸流風機31和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相串聯的路徑上還可設有允許氣流通過的其他裝置,例如凈化裝置。凈化裝置配置成吸附流經其的氣流中的雜質,其內部可以涂覆粉末狀催化劑,上述催化劑可以用于分解空氣中的有害氣體,例如包括用于分解氮氧化物的金屬氧化物等。
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又一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分解圖。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見圖5,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所在的風道內還設有用于促使機殼10內的部分氣流朝向至少一個出風口12中的一個流動的第二軸流風機32(即第二軸流風機32也為一種氣流驅動裝置),第二軸流風機32與該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相串聯地設置于機殼10內從上述至少一個進風口11至上述至少一個出風口12的氣流流動路徑上。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此處的“相串聯”意指處于同一風道內的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和第二軸流風機32中的任一個氣流驅動裝置送出的氣流會經過該風道內的其他氣流驅動裝置。也就是說,處于同一風道內的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和第二軸流風機32在機殼10內的氣流流動方向上以任意順序依次排列。
進一步地,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均位于其所在風道內的第二軸流機32的前側(參見圖5)。在一些優選的實施方式中,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均位于其所在風道內的第二軸流風機32的后側。處于同一風道內的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和第二軸流風機32均位于換熱裝置20的前側或均位于換熱裝置20的后側。也就是說,處于同一風道內的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和第二軸流風機32可以在前后方向上以任意順序依次布置,但二者都位于換熱裝置20的同一側。
進一步地,第二軸流風機32和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相串聯的路徑上還可設有允許氣流通過的其他裝置,例如凈化裝置。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見圖2,出風口12的數量與第一軸流風機31和所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的數量之和相同,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在前后方向上均與一個相應的出風口12相對。這里所稱的“相對”意指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在機殼10前向表面上的投影均與一個相應的出風口12在該表面上的投影具有重疊部,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在機殼10前向表面上的投影均與一個相應的出風口12在該表面上的投影具有重疊部。優選地,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在機殼10前向表面上的投影均與一個相應的出風口12在該表面上的投影完全重合,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在機殼10前向表面上的投影均與一個相應的出風口12在該表面上的投影完全重合。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立式空調室內機1還包括:用于控制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單獨啟動運行、控制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單獨啟動運行或控制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同時啟動運行的控制裝置80,以使立式空調室內機1工作于僅通過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驅動送風的速冷/速熱模式或僅通過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驅動送風的靜音模式或通過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同時驅動送風的大風量模式。也就是說,本實用新型能夠通過控制裝置80對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31和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的啟停進行控制,從而使空調室內機1至少具有速冷/速熱、靜音和大風量三種工作模式,從而滿足了不同用戶或同一用戶在不同情況下的多種使用需求,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控制裝置80可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與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信號連接。
具體地,在靜音模式下,所有的第一軸流風機31不啟動運行,空調室內機1僅通過所有的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向上述至少一個出風口12中的部分出風口驅動送風,第一軸流風機31對氣流不產生任何的驅動作用。由于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運行時的工作噪音接近甚至低于室內的背景噪音,因此大幅度地降低了立式空調室內機1運行時的整體噪音,解決了超低靜音送風的行業難題。此種模式適用于醫療、兒童監護等使用環境、以及立式空調室內機1運行一段時間以后的情形。在速冷/速熱模式下,所有的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不啟動運行,立式空調室內機1僅通過所有的第一軸流風機31向上述至少一個出風口12中的部分出風口驅動送風,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不對氣流產生任何的驅動作用。由于第一軸流風機31的送風量相對較大、制冷效率或制熱效率相對較高,因此能夠快速地緩解室內的溫度。此種模式適用于立式空調室內機1剛開始啟動運行的情形、或其他需要迅速制冷或制熱的情形。在大風量模式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和第一軸流風機31可受控地同時啟動運行,以同時向上述至少一個出風口12送風,也即是氣流分別經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和第一軸流風機31的驅動作用后送出。因此,此種模式適用于對風量和風速有較高要求的情形、更加快速制冷或快速制熱的情形、以及其他對風速有較高要求的情形。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每個出風口12處可均設有導風機構。與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相對應的出風口12處的導風機構配置成在速冷/速熱模式和大風量模式下受控地打開出風口12、在靜音模式下受控地關閉該出風口12,與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相對應的出風口12處的導風機構配置成在速冷/速熱模式下受控地關閉該出風口12、在靜音模式和大風量模式下受控地打開該出風口12。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見圖2,換熱裝置20包括一體式板狀蒸發器,且上述至少一個第一軸流風機31與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均位于換熱裝置20的前側,以使由上述至少兩個第一軸流風機31和上述至少一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驅動的氣流均經過換熱裝置20換熱后流向上述至少一個出風口12。也即是,經所有的氣流驅動裝置驅動的送往出風口12的氣流均為換熱氣流。由此,該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1更加適用于快速制冷或快速制熱的環境中。
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第四個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分解圖。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換熱裝置20包括分段式板狀蒸發器21,蒸發器21的段數與第一軸流風機31的個數相同,每段蒸發器21均設置于相應的一個第一軸流風機31的后側。也就是說,換熱裝置20的蒸發器僅僅設置在第一軸流風機31所在的氣流流動路徑上,從而使得由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驅動的氣流經過相應的蒸發器21換熱后流向至少一個出風口12中相應的一個出風口、由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驅動的氣流直接流向至少一個出風口12中相應的一個出風口。換句話說,由第一軸流風機31驅動的氣流全部經過換熱裝置20的換熱而形成溫度較高或較低的換熱氣流,由與第一軸流風機31并聯設置的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驅動的氣流不經過換熱裝置20的換熱而形成自然氣流。換熱氣流與自然氣流在出風口12處或出風口12附近相混合而形成溫度適中的比較柔和的混合風,從而避免冷風或熱風直接吹向人體,提高了立式空調室內機1的舒適度,使用戶的使用體驗更佳。
進一步地,參見圖6,換熱裝置20的每段蒸發器21可均位于其所在氣流流動路徑上的第一軸流風機31的后側。在另一些實施方式中,換熱裝置20的每段蒸發器21可均位于其所在氣流流動路徑上的第一軸流風機31的前側。
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的立式空調室內機1對換熱裝置20的形狀、位置等設計均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以有利于立式空調室內機1其他結構的設計和布置。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軸流風機31和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的數量可以相同,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均串聯在一個相應的第一軸流風機31所在的氣流流動路徑上。也就是說,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軸流風機31和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也可串聯設置。這里的串聯與上述的串聯意思相似,這里不再贅述。在這些實施例中,出風口12的數量與第一軸流風機31的數量相同,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在前后方向上均與一個相應的出風口12相對。這里所稱的“相對”意指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在機殼10前向表面上的投影均與一個相應的出風口12在該表面上的投影具有重疊部。優選地,每個第一軸流風機31在機殼10前向表面上的投影均與一個相應的出風口12在該表面上的投影完全重合。
圖7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的一個放電模組的示意性結構分解圖。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見圖7,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均包括至少一個放電模組410。每個放電模組410均具有金屬網411和位于金屬網411后側并呈陣列排布的多個放電針412。金屬網411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內延伸。金屬網411上均勻分布有圓形孔、方形孔、菱形孔或其他形狀的通孔。放電針412具有放電尖端,該放電尖端可直向金屬網411的某一通孔的中心。放電針412和金屬網411上分別施加正負高壓電極,放電針412相當于產生電暈放電的放射極,金屬網411相當于接收極。
也就是說,每個放電模組410所產生的離子風的流向均為從后向前,多個放電針412與金屬網411的排布方向與離子風的流向相同。
圖8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放電模組的示意性剖視圖。參見圖8,為了提高離子風發生裝置的送風速度,本實用新型的設計人進行了大量的風速測量實驗,實驗結果發現,將每個放電針412的針尖與金屬網411的距離L設置成使其滿足L=aL1(其中,a為范圍在0.7~1.3之間的任一常數,即a可取值為0.7、0.8、0.9、1.0、1.1、1.2或1.3,L1為使得金屬網411的風速中心點處的離子風風速達到最大風速Vmax時放電針412的針尖與金屬網411之間的距離,金屬網411的風速中心點為放電針412的針尖在金屬網411上的投影點)的關系后,一方面,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和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所產生的離子風風速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正常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還可確保放電針412在金屬網411產生有效離子風的區域內能夠部分重疊以達到無影燈的投射的效果,從而使得金屬網411的離子風分布更加均勻。
為了提高離子風發生裝置的送風量,本實用新型的設計人進行了大量的針尖投影半徑測量的實驗,實驗結果發現,將相鄰兩個放電針412的針尖之間的距離R設置成使其滿足R=aR1(其中,R1為風速達到最大風速Vmax的b倍的風速測量點與風速中心點之間的距離,b為范圍在0.3~0.7之間的任一常數,即b可取值為0.3、0.4、0.5、0.6或0.7,a的取值與上述相同)的關系后,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和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所產生的離子風風量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正常的使用需求。同時,對相鄰兩個放電針412之間的距離進行特別設計后,既能夠避免相鄰兩個放電針412之間因距離太近而發生風速相互抵消,又能夠避免兩個放電針412之間的距離太遠而導致風量減少以及風量分布不均勻。
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通過合理設計放電針412與金屬網411的空間位置關系,并同時合理布局多個放電針412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可使得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和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能夠產生均勻的、較大風量的離子風,從而提高了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和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的送風速度、送風量以及送風效率。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每個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均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且并聯或串聯連接的多個放電模組410,每個放電模組410均具有金屬網411和位于金屬網411后側并呈陣列排布的多個放電針412。由此,每個放電模組410中的放電針412與對應的金屬網411之間將產生電暈放電現象,從而可使得離子風經過多個放電模組410進行多次加速,可以實現風速的疊加,以獲得較高的出風速度。并且在高速出風作用下能夠形成負壓,進一步的增大進風量、提高多級離子送風模塊的送風速度、送風量以及送風效率。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中,相鄰兩個放電模組410的放電針412直對布置,也就是說,每相鄰兩個放電模組的放電針412在離子風發生裝置的出風面內的投影重合。由此,每個放電針412的尖端所對應的區域會產生較大較強的電場,因此該區域會產生局部風速較高的離子風,該離子風吹到用戶身上會另用戶具有較強的風感。換句話說,此種布置方式可在金屬網411的每個風速中心點附近獲得局部的較大風速,以提升空調室內機1單獨由離子風發生裝置驅動送風時的風感。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替代性實施方式中,相鄰兩個放電模組410的放電針412錯位布置。圖9所示實施例為其中一種錯位布置方式,其中OZ軸表示高度方向,OY軸表示橫向。為了便于理解,將相鄰兩個放電模組410的結構分別以實線和虛線示出。該錯位布置方式為:每相鄰兩個放電模組的放電針412在橫向上錯位布置,且每相鄰兩個放電模組的相應放電針412在離子風發生裝置10的出風面內的投影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即每相鄰兩個放電模組的放電針412錯位布置,但相應放電針412所處的高度相同)。由此,在水平方向上的若干個線性區域內可產生較為均勻的柔和風,多個放電模組的疊加又可在該線性區域內形成較大較強的電場,因此該線性區域內的離子風風速相對較高。進一步地,多個放電模組的放電針412在水平面內所形成的每組彼此相鄰的三個放電針投影均形成等腰三角形,以確保離子風發生裝置產生的離子風分布比較均勻。
圖10所示實施例為另一種錯位布置方式,其中OZ軸表示高度方向,OY軸表示橫向。為了便于理解,將相鄰兩個放電模組410的結構分別以實線和虛線示出。該另一種錯位布置方式為:每相鄰兩個放電模組的放電針412在橫向以及豎直方向上均錯位布置。由此,離子風發生裝置產生的離子風可在其出風面內均勻分布,以在低電壓、低電場強度、低功率的情況下實現柔和、均勻和大風量的送風。也就是說,每相鄰的兩個放電模組410的放電針412均相互錯位,可填補每個放電模組410的多個放電針412之間的間隙。由此,可在金屬網411的整個區域內形成比較均勻的離子風,提升了整體的送風量。進一步地,多個放電模組的放電針412在離子風發生裝置的出風面內所形成的每組彼此相鄰的三個放電針投影均形成等邊三角形,以確保離子風發生裝置產生的離子風分布更加均勻。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參見圖7,每個放電模組410還包括殼體416、具有多個金屬導電片414的金屬導電條413以及與金屬導電條413電連接、并垂直于金屬導電條413的至少一個PCB多層板415。PCB多層板415具有前后兩層絕緣保護層以及位于兩層絕緣保護層之間的導電層,該導電層與金屬導電片414電連接。殼體416的底壁上開設有卡扣4161,金屬導電條413的金屬導電片414扣合在殼體416的卡扣4161中。
PCB多層板415的數量可以為一個,其大致呈長方形;或者PCB多層板415的數量可以為多個,每個PCB多層板415均呈垂直于金屬導電條413延伸的細長條狀。
多個放電針412均勻地分布在至少一個PCB多層板415的朝向金屬網411的外側。具體地,每個PCB多層板415的外側表面上均開設有若干個用于安裝放電針412的針孔。針孔的孔徑稍小于放電針412的直徑,以使針孔與放電針412過盈配合。插入放電針412的針孔周圍設有通過焊接工藝填補的填充層,也即是針孔的圍繞放電針412的周圍設有通過焊接工藝填補的填充層,以保證放電針412與PCB多層板415內的導電層保持良好的電連接,同時又可嚴格地避免導電層裸露于外部,從而避免產生亂放電或打火的現象。
相應地,每個第二離子風發生裝置42也可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且并聯或串聯連接的多個放電模組,該放電模組的結構與上述第一離子風發生裝置41的放電模組410的結構相同,因此不再贅述。
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稱的“上”、“下”、“內”、“外”、“橫”、“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關系的用語是以立式空調室內機1的實際使用狀態為基準而言的,這些用語僅是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部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實用新型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