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野外單兵用柴火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野外用生活用具,具體的說是便攜式野外單兵用柴火爐。
【背景技術】
[0002]柴火爐是一種較為普遍的野外用具,做為日常使用,現有的大部分柴火爐就已經能夠滿足,但是當遇到特殊條件,如戰士單兵野外時,對于柴火爐的要求除了柴火爐本身能夠在野外提供加熱功能以外,還需要具備便攜性強和散熱快的特點,而這兩點則恰恰是現有的柴火爐沒有考慮到的地方。
[0003]現有專利也有對柴火爐進行的改進,如專利申請號為:CN201220202116.X,專利申請日為:2012-05-08,名稱為“一種戶外柴火爐”的實用新型專利,其技術方案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戶外柴火爐,包括一桶狀底部設風門的爐體、桶狀爐膛和環狀爐圈;所述爐圈設在爐體的開口上;所述爐膛的開口邊沿設有向外的凸邊,爐膛的底部設有若干一次進風孔,爐膛的上部設有一圈二次進風孔,爐膛設在爐體內通過其上的凸邊支撐在爐圈上,爐膛與爐體之間形成夾層。
[0004]再如專利號為:CN201320449191.0,專利申請日為:2013-07_26,名稱為“一種便攜式柴火爐”的實用新型專利,其技術方案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便攜式柴火爐,其包括爐體、隔板、爐膛、電機和風扇;所述隔板設置在爐體內側;爐體的側壁底部設置有一圈進風口,爐膛的開口邊沿設置有向外的凸邊;風扇與電機連接在一起后通過支架固定在隔板上;所述爐膛與爐體之間的間隙形成一個進風通道;所述爐膛頂部內側鉸接有鍋體支架;所述爐膛側壁底部設置有一圈第一進風口,爐膛側壁頂部設置有一圈第二進風口。
[0005]上述專利雖然從名稱上號稱是適用于“戶外”以及“便攜式”,但是其如果真實使用在戰士單兵野外的情況時,會存在柴火燃燒利用率不高、散熱速度慢以及便攜性能不能滿足戰士野外需求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6]為了克服現有的柴火爐存在柴火燃燒利用率不高、散熱速度慢以及便攜性能不能滿足戰士野外需求的問題,現在提出一種能夠同時兼具上述三種特性的便攜式野外單兵用柴火爐。
[0007]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便攜式野外單兵用柴火爐,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爐體和位于爐體內部的內膽,所述內膽和爐體均呈筒狀,所述爐體的下部設置有至少兩個進風口,所述進風口與爐體和內膽之間的空間連通;所述內膽設置有圓弧狀向下凸起的底部,所述內膽凸起的底部兩側邊設置有左、右兩個導風板,所述進風板上設置有多個導風孔,所述導風孔與內膽的內部連通,導風孔在導風板內的部分為導風管,所述每個導風孔對應一個導風管,所述導風管的設置方向與內膽圓周的切線方向平行;所述內膽中部固定有一個增效筒,所述增效筒的下部呈向下方外側發散的開敞結構,所述增效筒的上部為向上方內側聚攏的開敞結構;所述爐體的內側壁設置有防火隔熱棉;所述內膽、爐體和增效筒均包括圓弧長板,所述圓弧長板的一側長邊為矩形卡槽結構,另一側長邊為矩形凸起的結構,所述相鄰的圓弧長板通過矩形卡槽和矩形凸起相互卡接圍繞分別形成內膽、爐體和增效筒;所述增效筒的上、下部分別設置有連接桿,所述內膽的內壁設置有連接口,所述連接桿對應連接口設置。
[0008]所述兩個進風口相對于爐體對稱設置,所述進風口處設置有抽風風扇。
[0009]所述導風板呈魚鰭狀。
[0010]所述內膽、爐體和增效筒分別包括至少兩個圓弧長板。
[0011]所述內膽的底部連接有支撐架。
[0012]所述內膽的上部設置有傳熱盤,所述傳熱盤套接在內膽的上部。
[0013]所述傳熱盤底部插入至內膽中,所述傳熱盤的上表面設置有多個環形凹槽,所述環形凹槽內分別設置有多個散熱齒,所述散熱齒的齒尖向上;所述傳熱盤底部設置有多個豎直分布的傳熱導板。
[0014]所述增效筒的內設置有支撐棒,所述支撐棒橫向設置,且支撐棒包括自由端和連接端,所述連接端與增效筒的內部固定連接,所述自由端伸出增效筒的底部。
[0015]所述矩形卡槽內設置有氧化鋯層,所述矩形凸起的外表面設置有氧化鎂層,所述氧化錯層的顆粒尺寸為200-500 μ m。
[0016]所述氧化鎂層中還摻有鎂砂和鋁粉,所述鎂砂和鋁粉的質量分別占總氧化鎂層的質量的5%和3%ο
[0017]本發明的優點在于:
1、本發明在戰士單兵野外的情況時,其柴火燃燒利用率高,并且當不需要使用時,其散熱速度快,能夠滿足迅速打包移動的要求,與此同時,由于其可拆卸的結構,使得其便攜性能大幅提高,滿足戰士野外需求的問題。
[0018]2、本發明設置有兩個進風口,不同于傳統一個進風口的設計,這是由于需要配合內膽中兩個魚鰭狀的導風板,由于導風板的獨特設計,與之配合的進風管的方位與內膽的切線方向平行,外界的空氣從進風管進入內膽中后,會由于慣性繼續圍繞內膽的內部運動,并且由于進風口的位置是在內膽的下部,所以進入的空氣會從內膽內壁的逐漸往內膽中部和內膽的上方擴散,這樣就能夠避免進入的空氣由于速度太快或者風量太大,造成對內膽中的火焰造成影響,而這種影響最嚴重時能夠致使火焰熄滅,輕則也會是火苗不穩定,無法穩定的提供熱能。
[0019]3、內膽下部設計為圓弧狀,與現有的平底狀結構有所不同,雖然單純的從放置木材的量上講,圓形結構不如平底結構,但是圓形結構能夠將木材較好的聚攏在一起,這樣能夠使得火焰不會太分散,集中主要的熱量來利用,而不會產生浪費。
[0020]4、本發明在內膽中增加了一個增效筒的結構,也是本領域首次提出增效筒的概念,增效筒不同于內膽,首先增效筒的筒體上面沒有任何的孔,增效筒的目的主要是兩個,其一是能將內膽底部的木材燃燒的火焰進行聚攏,避免其燒到內膽的內壁,造成熱量損耗,并且增效筒的上、下部結構能夠充分起到聚集能量防擴散的效果。其二則是在內膽中設置的增效筒能夠有效的避免從進風口進入的空氣對火焰上部造成沖擊,而是使進入內膽中的空氣盡可能的與下方的火焰底部處接觸,這樣能使得木柴充分燃燒,提供燃燒效率;并且剩余的空氣會從增效筒上部進入其中與火焰接觸。
[0021]5、本發明的內膽、爐體和增效筒均包括圓弧長板,所述圓弧長板的一側長邊為矩形卡槽結構,另一側長邊為矩形凸起的結構,所述相鄰的圓弧長板通過矩形卡槽和矩形凸起相互卡接圍繞分別形成內膽、爐體和增效筒,這種結構的好處在于內膽、爐體和增效筒各自都能快速的分解為至少兩個部分,分開呈兩個部分能夠使得內部熱量發散加快,同時分拆后的部件可以重疊在一起放置,也方便攜帶。
[0022]6、本發明的增效筒中設置有支撐棒,支撐棒下端的自由端在木柴燃燒時能夠起到對多個木柴支撐的作用,木材可以搭放在支撐棒上,而支撐棒下方則會預留一些空間,使得木柴不至于堆疊得太緊密,木柴之間預留足夠的空間使得空氣能夠完全的進入到木柴之間,使得木柴的燃燒更加充分。
[0023]7、本發明的傳熱盤底部插入至內膽中,傳熱盤的上表面設置有多個環形凹槽,所述環形凹槽內分別設置有多個散熱齒,上述結構能夠使得傳熱盤將下部的熱量充分的散發出來,便于戰士在野外利用熱能,而傳熱盤底部設置有多個豎直分布的傳熱導板則能充分吸收下方火焰的能量。
[0024]8、本發明采用了在矩形卡槽內設置有氧化鋯層,和在矩形凸起的外表面設置有氧化鎂層的技術方案,由于矩形卡槽和矩形凸起需要相互接觸,并且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