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電機換熱器的換熱管束散熱板組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8594089閱讀:319來源:國知局
一種電機換熱器的換熱管束散熱板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中型與大型交直流電機換熱器的換熱管束散熱板組。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我國大容量冷卻單元增大,各類電機單機容量的不斷提高,對高效大容量換熱器的需求快速增多,現有中型與大型交直流電機換熱器多為繞簧換熱器及銅鋁復合管換熱器,且換熱管束的散熱方式為擠壓式翹片纏繞單個換熱管方式,由于中型與大型交直流電機換熱器的承管板之間的距離長,所述電機運行過程中震動大,導致所述電機換熱器的承管板處的換熱管易被震裂并漏水,不能保證所述電機運行安全。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中型與大型交直流電機換熱器的換熱管束散熱板組,以解決由于中型與大型交直流電機換熱器的承管板之間的距離長,中型與大型交直流電機運行過程中震動大,導致電機換熱器的承管板處的換熱管易被震裂并漏水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的所述電機換熱器的換熱管束散熱板組由若干個散熱板組成,散熱板包括若干個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與若干個第二過風通孔加固板,若干個圓形通孔均布于散熱板的板面,若干個第一過風通孔沿每個圓形通孔的圓周方向均布于散熱板的板面,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與第一過風通孔形狀一致且一一對應設置,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包括兩個第一固定臂,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的兩端分別固接有一個第一固定臂,每個第一固定臂與散熱板相固接,每個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與散熱板呈異面且間距設置,
[0005]相鄰兩個圓形通孔之間的散熱板的板面開設有一個第二過風通孔,第二過風通孔與第二過風通孔加固板形狀一致且一一對應設置,第二過風通孔加固板包括兩個第二固定臂,第二過風通孔加固板的兩端分別固接一個第二固定臂,每個第二過風通孔加固板與散熱板相固接,每個第二過風通孔固定板與散熱板呈異面且間距設置,
[0006]圓形通孔的直徑為15.5mm至19.5mm,
[0007]每個散熱板豎直設置,若干個圓形通孔由若干個水平孔組構成,每個水平孔組由若干個圓形通孔依次水平排布組成,
[0008]水平孔組的任意兩個相鄰圓形通孔的圓心距離為34mm至46mm,
[0009]若干個水平孔組由上至下依次水平錯位均布于散熱板板面,任意兩個相鄰水平孔組的水平錯位距離為17mm至23mm,任意兩個相鄰水平孔組的圓心線距離為30mm至45mm,
[0010]若干個散熱板依次呈間距水平排布,換熱管管束的每個換熱管依次與每個散熱板相對應的圓形通孔相配合。
[0011]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實用新型的散熱板組的若干個散熱板01依次將換熱器管束整體固定,從而有效防止電機換熱器的承管板處的換熱管被震裂。
[0013]2、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04與散熱板01呈異面且間距設置以及第二過風通孔固定板05與散熱板01呈異面且間距設置能夠有效保證本實用新型的散熱板組的若干個散熱板01之間的空氣流通順暢。
[0014]3、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04的兩端分別固接有一個第一固定臂06,每個第一固定臂06與散熱板01相固接,每個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04與散熱板01呈異面且間距設置;第二過風通孔加固板05的兩端分別固接一個第二固定臂08,每個第二過風通孔加固板05與散熱板01相固接,每個第二過風通孔固定板05與散熱板01呈異面且間距設置。以上設置方式能夠提高每塊散熱板01的剛度及強度,從而防止散熱板01從圓形通孔02處被震裂,有效保證散熱板01能夠正常工作。
[0015]4、圓形通孔02的直徑d為15.5mm至19.5_,水平孔組21的任意兩個相鄰圓形通孔02的圓心距離e為34mm至46mm,任意兩個相鄰水平孔組21的水平錯位距離f為17mm至23mm,任意兩個相鄰水平孔組的圓心線距離g為30mm至45mm,使散熱板組的散熱效果最好及連接剛度最好,并且本實施方式的散熱板01的用料最少,從而降低本實用新型的散熱板組的制造成本。
[0016]5、由于換熱管附近的空氣溫度高,而距離換熱管越遠,空氣溫度越低。故靠近換熱管處的空氣急需流通散熱,若干個第一過風通孔03使散熱板01之間的空氣快速流通,并且第一過風通孔03沿每個圓形通孔02的圓周方向均布符合氣流熱擴散原理,從而有效增大散熱板01之間空氣的流動效果。
[0017]6、由于散熱板01的板狀,故板面面積遠大于板厚,故利用板面面積大的特點使本實用新型的散熱板組相對現有技術的擠壓式翹片纏繞單個換熱管方式的散熱效果更好。
[0018]使用本實用新型的散熱板組后,承管板處換熱管被震裂的概率相對降低60%。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單塊散熱板01的主視圖,圖2是圖1的俯視示意圖,圖3是圖1的P處放大圖,圖4是圖3的B-B剖視圖,圖5是圖3的A-A剖視圖,圖6是圖1的C-C剖視圖,圖7是圖2的Q處放大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二與實施方式三的散熱板01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具體實施方式】一:結合圖1至圖8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所述電機換熱器的換熱管束散熱板組由若干個散熱板01組成,散熱板01包括若干個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04與若干個第二過風通孔加固板05,若干個圓形通孔02均布于散熱板01的板面,若干個第一過風通孔03沿每個圓形通孔02的圓周方向均布于散熱板01的板面,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04與第一過風通孔03形狀一致且一一對應設置,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04包括兩個第一固定臂06,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04的兩端分別固接有一個第一固定臂06,每個第一固定臂06與散熱板01相固接,每個第一過風通孔加固板04與散熱板01呈異面且間距設置,
[0021]相鄰兩個圓形通孔02之間的散熱板01的板面開設有一個第二過風通孔07,第二過風通孔07與第二過風通孔加固板05形狀一致且一一對應設置,第二過風通孔加固板05包括兩個第二固定臂08,第二過風通孔加固板05的兩端分別固接一個第二固定臂08,每個第二過風通孔加固板05與散熱板01相固接,每個第二過風通孔固定板05與散熱板01呈異面且間距設置,
[0022]圓形通孔02的直徑d為15.5mm至19.5mm,
[0023]每個散熱板01豎直設置,若干個圓形通孔02由若干個水平孔組21構成,每個水平孔組21由若干個圓形通孔02依次水平排布組成,
[0024]水平孔組21的任意兩個相鄰圓形通孔02的圓心距離e為34mm至46mm,
[0025]若干個水平孔組21由上至下依次水平錯位均布于散熱板01板面,任意兩個相鄰水平孔組21的水平錯位距離f為17mm至23mm,任意兩個相鄰水平孔組的圓心線距離g為30mm 至 45mm,
[0026]若干個散熱板01依次呈間距水平排布,換熱管管束的每個換熱管依次與每個散熱板01相對應的圓形通孔02相配合。
[0027]【具體實施方式】二:結合圖1至圖8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水平孔組21包括第一水平孔組22與第二水平孔組23,第一水平孔組22的任意兩個相鄰的圓形通孔02的圓心距離el為34mm至45mm,第二水平孔組23的任意兩個相鄰圓形通孔02的圓心距離e2為35mm至45mm,第一水平孔組22與第二水平孔組23依次交替且錯位排布于散熱板01表面,任意兩個相鄰第一水平孔組22與第二水平孔組23的圓心連線距離gl為30mm至40mm,第一水平孔組22與第二水平孔組23的水平錯位距離Π為17mm至22.5mm。
[0028]本實施方式中的圓心距離el、圓心距離e2、圓心連線距離gl的錯位距離fl數值范圍是經過多次試驗得出的最佳參數,使散熱板組的散熱效果最好及連接剛度最好,并且本實施方式的散熱板01的用料最少,從而降低本實用新型的散熱板組的制造成本。
[0029]本實施方式中未公開的技術特征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0030]【具體實施方式】三:結合圖1至圖8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圓形通孔02的直徑d為15.5mm 至 16.5mm。
[0031]本實施方式中的圓形通孔02的直徑d、圓心距離el、圓心距離e2、圓心連線距離gl及錯位距離fl數值范圍是經過多次試驗得出的最佳參數,使散熱板組的散熱效果最好及連接剛度最好,并且本實施方式的散熱板01的用料最少,從而降低本實用新型的散熱板組的制造成本。
[0032]本實施方式中未公開的技術特征與【具體實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0033]【具體實施方式】四:結合圖1至圖8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水平孔組21的任意兩個相鄰圓形通孔02的圓心距離e為38_至46_,
[0034]若干個水平孔組21由上至下依次水平錯位均布于散熱板01板面,任意兩個相鄰水平孔組21的水平錯位距離f為19mm至23mm,任意兩個相鄰水平孔組的圓心線距離g為35mm 至 45mm η
[0035]本實施方式中的圓形通孔02的直徑d、圓心距離e、圓心連線距離g及錯位距離f數值范圍是經過多次試驗得出的最佳參數,使散熱板組的散熱效果最好及連接剛度最好,并且本實施方式的散熱板01的用料最少,從而降低本實用新型的散熱板組的制造成本。
[0036]本實施方式中未公開的技術特征與【具體實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0037]【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