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節能型立式環保鍋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鍋爐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節能型立式環保鍋爐。
【背景技術】
[0002]鍋爐是一種能量轉換設備,向鍋爐輸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學能、電能,鍋爐輸出具有一定熱能的蒸汽、高溫水或有機熱載體,目前鍋爐被廣泛運用于工業建設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但同時,鍋爐也是一個非常耗能的設備,隨著能源的日益緊缺,節約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
[0003]隨著環境保護的要求日益提高,且由于鍋爐燃燒會產生較多的煙氣,近年來大批的煙氣脫硫裝置應運而生,其結構主要是一個脫硫塔,脫硫塔內需要填料,煙氣通過填料時其中的二氧化硫被吸收,這種結構的脫硫裝置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填料堵塞情況下增加了煙氣阻力,從而增加了鍋爐的負荷;二是結構復雜,運行成本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節能型立式環保鍋爐,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節能型立式環保鍋爐,包括爐體和第一堿液池,所述爐體上設置有進口通道和出口通道,爐體內腔下方設置有爐膛,爐體上部設有煙道出口,煙道出口與煙氣管道連接,煙氣管道穿過第一堿液池側壁的中下部設置在第一堿液池內部,煙氣管道的端部安裝有一氣體噴頭,氣體噴頭與第一堿液池的底壁之間的距離設置在2-5厘米之內,還設有酸性氣體檢測裝置和第二堿液池,第一堿液池、酸性氣體檢測裝置和第二堿液池依次通過氣體通道連接在一起,第一堿液池和第二堿液池的中上部設有一個出液口,在第一堿液池的頂部安裝有堿液補充管道,所述的爐膛與煙道出口通過煙道管連通,煙道管與煙道出口之間設置有煙道集合腔,煙道集合腔位于爐體內腔上部,所述煙道管在煙道集合腔與爐膛之間彎折分布,共有六根,煙道管外表面設置有散熱翅片,所述爐體內腔的側壁上設有兩組弧形的螺旋管道,螺旋管道兩端分別為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煙氣管道上還設有抽氣泵。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螺旋管道的出水口上設有閥門。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爐體表面設置有保溫層。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爐膛的下表面與爐體內腔底面之間預留有10-20厘米的工作空間。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煙道管上設有除塵器,除塵器位于爐體內腔底部。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堿液補充管道的端部安裝有一個噴淋頭,噴淋頭所在位置高于第一堿液池出液口的高度。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堿液池的堿液濃度大于第二堿液池的堿液濃度,且第一堿液池的出液口與第二堿液池的進液口連接。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酸性氣體檢測裝置為一內部灌裝有紫色石蕊試液的槽體。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堿液池的出氣口連接有除霧裝置。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彎折的煙道管以及增設了煙道集合腔,增長了煙氣在鍋爐中的停留時間,并且爐膛底部沒有直接與爐體內部底面接觸,最大限度的提高熱能的利用率,除此之外,在爐體內腔側壁上設置兩組弧形的螺旋管道,將需要被加熱的水通入螺旋管道,利用爐體內的熱能進行加熱,充分利用了剩余熱能,更大程度上節約了能源;通過煙道出口與煙氣管道連接,再利用兩個堿液池和一個酸性氣體檢測裝置通過堿液來對鍋爐煙氣中的二氧化硫進行吸收,其處理成本非常的低,鍋爐煙氣通過氣體噴頭進入第一堿液池的底部,增大了煙氣中二氧化硫與堿液的接觸面積,煙氣由第一堿液池池底向上運動,延長了二氧化硫與堿液的接觸時間,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脫硫效率,堿液補充管端部設置的噴淋頭,使進入的堿液灑得盡可能的寬來增大堿液與上升的氣體之間的接觸面,進一步地提尚了脫硫效率。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節能型立式環保鍋爐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1_爐體、2-煙道管、3-煙道集合腔、4-煙道出口、5-出口通道、6-散熱翅片、7-保溫層、8-爐膛、9-進口通道、10-除塵器、11-螺旋管道、12-進水口、13-出水口、14-抽氣泵、15-氣體噴頭、16-煙氣管道、17-第一堿液池、18-堿液補充管道、19-噴淋頭、20-氣體通道、21-出液口、22-酸性氣體檢測裝置、23-第二堿液池、24-除霧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9]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節能型立式環保鍋爐,包括爐體1和第一堿液池17,所述爐體1上設置有進口通道9和出口通道5,爐體1內腔下方設置有爐膛8,爐膛8的下表面與爐體1內腔底面之間預留有10-20厘米的工作空間,便于爐膛8的維護以及向爐膛8內添加燃料,并且爐膛8外壁也能與被加熱介質接觸,從而提高熱傳遞效率,爐體1表面設置有保溫層7,保溫層7可對在爐體1內被加熱的液體或者氣體進行保溫,并且有助于提高加熱效果,爐體1上部設有煙道出口 4,煙道出口 4與煙氣管道16連接,煙氣管道16穿過第一堿液池17側壁的中下部設置在第一堿液池17內部,煙氣管道16的端部安裝有一氣體噴頭15,氣體噴頭15與第一堿液池17的底壁之間的距離設置在2-5厘米之內,還設有酸性氣體檢測裝置22和第二堿液池23,第一堿液池17、酸性氣體檢測裝置22和第二堿液池23依次通過氣體通道20連接在一起,第一堿液池17和第二堿液池23的中上部設有一個出液口 21,鍋爐煙氣通過氣體噴頭15進入第一堿液池17的底部,增大了煙氣中二氧化硫與堿液的接觸面積,煙氣由第一堿液池17池底向上運動,延長了二氧化硫與堿液的接觸時間,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脫硫效率;在第一堿液池17的頂部安裝有堿液補充管道18,堿液補充管道18的端部安裝有一個噴淋頭19,噴淋頭19所在位置高于第一堿液池17出液口的高度,既可以補充第一堿液池17內的堿液,又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脫硫效率,第一堿液池17的堿液濃度大于第二堿液池23的堿液濃度,盡可能地確保煙氣在第一次進入堿液池時就能最大限度地進行脫硫反應,且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