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熱交換型新風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設及家用電器,具體設及一種全熱交換型新風機。
【背景技術】
[0002] 全熱交換型新風機的主要工作原理包括:室內空氣通過室內排風進風口進入機 內,經過全熱交換忍體后由排風送風機排出室外;室外空氣通過室外新風進風口進入機內, 經過全熱交換忍體后由新風送風機送入室內,其中,兩股氣流在全熱交換忍體處交匯時完 成溫度與濕度的交換。如此循環,達到置換室內空氣并降低能耗的目的。
[0003] 全熱交換型新風機在春、秋季使用時,此時室內溫度與室外溫度差較小,室內往往 不需開啟溫度調節設備,在運種情況下通過全熱交換忍體進行全熱交換,不僅交換效率低 下,而且減小了室內新風換氣量,加大了室內的能量消耗。
[0004] 對此,現有技術中有的全熱交換型新風機在春、秋兩季(溫差較小時)使用時采用 W下方式:在新風機內的室內排風側氣流通道上設置一個過風通道,通過風閥控制該過風 通道的通斷。由用戶通過控制板操控風閥開閉,風閥閉合時,室外新風與室內排風可W通過 熱交換忍體進行熱交換;風閥開啟時,室內排風通過設置的過風通道排出室外,室外新風則 通過熱交換忍體進入室內。其主要原理為:當風閥開啟時,室內排風不通過熱交換忍體而直 接排出室外,室外新風則仍舊經熱交換忍體進入室內,運樣,兩股風的氣流就不會在熱交換 忍體中進行熱量交換,從而實現在室內與室外側溫差較小時不使用全熱交換功能的目的。 現有技術的運種旁通方案造成新風側與排風側存在阻力差,使用旁通時排風風量大于新風 進風量,導致室內呈現負壓,從而使得室外未經過濾空氣可直接進入室內(例如經口窗縫隙 等);同時,現有技術的新風機還具有如下缺點:旁通結構體積較大,熱交換忍體單側過風, 且長時間在兩側存在壓力差,增大了熱交換忍體損耗,旁通效率較低,增加機組能耗、減小 熱交換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0005] 鑒于現有技術的W上現狀,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全熱交換型新風 機,其能夠實現室內排風和/或室外新風不通過全熱交換忍體而排出室外和/或進入室內, 可W形成雙旁通通道。
[0006] 上述目的通過W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7] -種全熱交換型新風機,其包括新風進風氣室、排風進風氣室、新風送風氣室和排 風送風氣室,其中,所述全熱交換型新風機內還設有將新風進風氣室與新風送風氣室連通 構成新風旁通氣路的新風旁通風口,W及將排風進風氣室與排風送風氣室連通構成排風旁 通氣路的排風旁通風口。
[000引優選地,所述新風旁通風口處設有新風旁通風閥,所述排風旁通風口處設有排風 旁通風閥。
[0009]優選地,所述新風旁通風閥包括第一風板和用于驅動第一風板運動的新風旁通驅 動電機,和/或,所述排風旁通風閥包括第二風板和用于驅動第二風板運動的排風旁通驅動 電機。
[0010] 優選地,所述第一風板可樞轉地安裝在新風進風氣室側,和/或,所述第二風板可 樞轉地安裝在排風進風氣室側。
[0011] 優選地,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新風送風氣室內的新風送風機和設置在所述排風送風 氣室內的排風送風機,所述新風送風機和所述排風送風機布置成在徑向方向上彼此重疊。
[0012] 優選地,還包括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根據室內空氣溫度和室外空氣溫度的差 值控制所述新風旁通風口和排風旁通風口的開閉。
[0013] 優選地,在室外空氣溫度與室內空氣溫度的差值不低于設定值時,所述新風旁通 風口和排風旁通風口被關閉;在室外空氣溫度與室內空氣溫度的差值低于設定值時,所述 新風旁通風口和排風旁通風口被開啟。
[0014] 優選地,還包括分別用于檢測新風氣路和排風氣路內的靜壓的第一靜壓檢測裝置 和第二靜壓檢測裝置。
[0015] 優選地,所述全熱交換型新風機根據檢測到的新風氣路與排風氣路的壓力差控制 所述新風旁通風口和/或所述排風旁通風口的開度。
[0016] 優選地,所述全熱交換型新風機還包括檢測排風送風機轉速的風機轉速檢測裝 置,W及根據所述風機轉速檢測裝置的信號控制排風送風機的轉速的風機轉速控制裝置。
[0017] 本實用新型實現了不增大機體體積的情況下同時將新風與排風通過不同氣道進 行旁通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消除了現有技術中只將排風一個氣流單旁通時所造成的新風側 與排風側出現壓差導致室外氣體直接由房間空隙吸入室內的不利情況。同時,采用雙旁通 設計提高了旁通換氣效率,提高了全熱交換裝置的使用環境范圍,減小了能量消耗,降低了 熱交換忍體的損耗。
【附圖說明】
[0018] W下將參照附圖對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全熱交換型新風機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 述。圖中:
[0019] 圖1A為本實用新型的全熱交換型新風機的示意性視圖;
[0020] 圖1B為圖1A的左視示意圖;
[0021 ]圖2為圖1A的全熱交換型新風機的Ξ維模型示意圖;
[0022] 圖3A為圖1A的全熱交換型新風機在全熱交換模式下運行時的示意性視圖;
[0023] 圖3B為圖3A的左視示意圖;
[0024] 圖4為圖3A的全熱交換型新風機的Ξ維模型示意圖,其中拆除了全熱交換忍體W 顯示內部構造;
[0025] 圖5A為圖1A的全熱交換型新風機在雙旁通模式下運行時的示意性視圖;
[00%]圖5B為圖5A的左視示意圖;
[0027] 圖6為圖5A的全熱交換型新風機的Ξ維模型示意圖,其中拆除了全熱交換忍體W 顯示內部構造;
[0028]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全熱交換型新風機的旁通部件中風口與風閥的剖視示意圖; W及
[0029] 圖8為圖7的旁通部件的Ξ維模型圖。
[0030] 圖中:1-新風進風口、2-排風進風口、3-排風出風口、4-新風出風口、5-新風旁通風 口、6-排風旁通風口、7-新風進風氣室、8-排風進風氣室、9-新風送風氣室、10-排風送風氣 室、11-新風旁通風閥、12-新風旁通驅動電機、12Α-驅動電機控制裝置、13-排風旁通風閥、 14-排風旁通驅動電機、14Α-驅動電機控制裝置、15-室外空氣溫度檢測裝置、16-室內空氣 溫度檢測裝置、17-新風送風機、18-排風送風機、19-風機轉速控制裝置、20-風機轉速檢測 裝置、21和22-靜壓檢測裝置、23全熱交換忍體;Α-風板卡片、Β-驅動電機、C-風板、D-風閥支 架。
【具體實施方式】
[0031] 首先參見附圖1Α、1Β和圖2,本實用新型的優選結構的全熱交換型新風機包括新風 進風氣室7、排風進風氣室8、新風送風氣室9、排風送風氣室10、新風送風機17、排風送風機 18和全熱交換忍體23,其中,新風進風氣室7、全熱交換忍體23、新風送風氣室9W及新風送 風機17組成新風通路,排風進風氣室8、全熱交換忍體23、排風送風氣室10W及排風送風機 18組成排風通路。本實用新型的全熱交換型新風機例如可具有箱狀主體,主體側面設置可 連通室內室外的風口,例如,連接新風進風氣室7的室外新風進風口 1,連接新風送風氣室9 的新風出風口4,連接排風進風氣室8的室內排風進風口2, W及連接排風送風氣室10的排風 出風口 3。室外新風可通過新風通路由室外吸入室內;室內排風可通過排風通路由室內排出 室外。
[0032]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全熱交換型新風機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改進 在于采用了雙風道旁通結構,也即,設置新風旁通風口引尋新風進風氣室7與新風送風氣室9 連通構成新風旁通氣路,設置排風旁通風口則尋排風進風氣室8與排風送風氣室10連通構成 排風旁通氣路。
[0033] 當新風旁通風刖和排風旁通風口6被關閉(例如人工地或自動地)時,室內排風和 室外新風只能經過全熱交換忍體23排出室外和進入室內,從而本實用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