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磁爐。該電磁爐,包括:蓋板(10)、底殼(20)、設置在所述底殼(20)內的電路板(21)、線圈盤(22)、風扇(30),所述底殼(20)上設置有進風口(23),所述風扇(30)靠近所述進風口(23)設置,所述底殼(20)的側壁(24)的頂端設置有上出風口(25)。本實施例保證了電磁爐內部散熱良好。
【專利說明】
電磁爐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家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電磁爐。
【背景技術】
[0002]電磁爐是一種常見的用于加熱的家用電器。電磁爐在工作時,利用高頻交流電通過線圈盤以使放置在電磁爐上的鍋具底部產生渦流,從而對電磁爐上設置的鍋具進行加熱。
[0003]現有電磁爐包括蓋板和底殼,底殼內設置有線圈盤、風扇以及電路板等器件。風扇用于對線圈盤以及電路板等器件進行散熱。具體地,風扇進風口設置在底殼的底壁上對應風扇正下方的位置。風扇的扇葉將電磁爐外部的冷卻風從進風口吸入,然后通過風扇出風口出風,以吹向線圈盤和電路板等發熱器件,以便對發熱器件進行散熱,最后對發熱器件進行散熱,最終發熱器件產生的熱量從底殼的側壁或底壁上設置的散熱孔流出。
[0004]然而,對于靠近風扇處的散熱孔,其散出的熱量會再次被風扇吸入,導致電磁爐內部工作溫度漸漸升高,造成電磁爐內部工作環境惡化。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了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提到的散出熱量會被風扇再次吸入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磁爐。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磁爐,包括:蓋板、底殼、設置在所述底殼內的電路板、線圈盤、風扇,所述底殼上設置有進風口,所述風扇靠近所述進風口設置,所述底殼的側壁的頂端設置有上出風口。
[0007]本實施例通過在電磁爐的底殼的側壁的頂端設置上出風口,風經過電路板和線圈盤等散熱器件后,上浮的熱風不需要改變風向,熱風不僅可以直接快速有效的從上出風口排出,由于上出風口的位置高于進風口的位置,還避免了風扇吸入上出風口散出的熱量,使得電磁爐內部散熱良好。
[0008]可選地,底殼遠離所述風扇的一端的側壁的頂端設置有上出風口。本實施例對冷卻風具有導向作用,使得冷卻風可以充分利用。
[0009]可選地,所述上出風口包括多個散熱孔。
[0010]可選地,各所述散熱孔等間距設置。
[0011]通過散熱孔等間距設置,不僅保證了電磁爐底殼的美觀性,還保證了電磁爐底殼的受力均勻性。
[0012]可選地,各所述散熱孔為所述底殼的側壁的頂端上的切口。
[0013]通過在側壁的頂端直接開設切口,作為散熱孔,制造容易簡單。
[0014]可選地,相鄰兩個切口之間的間距大于或等于所述切口的寬度。
[0015]通過相鄰兩個切口之間的間距大于或等于切口的寬度,保證了側壁的結構穩定性,使得側壁的頂端不會因為開設切口而強度降低。
[0016]可選地,所述切口為弧形切口。
[0017]可選地,所述切口的寬度介于3毫米至15毫米之間。
[0018]可選地,所述切口的高度介于2毫米至8毫米之間。[〇〇19]可選地,所述電路板為“L”型電路板,所述電路板的短邊部正對所述風扇設置。
[0020]可選地,靠近所述電路板的長邊部的所述底殼的側壁的頂端上設置的上出風口與所述短邊部的底端的最近垂直距離大于或等于所述長邊部長度的2/3。
[0021]可選地,所述底殼遠離所述風扇的一端的側壁上設置有側出風口。
[0022]通過在遠離風扇的一端的側壁上設置有側出風口,由于該側出風口遠離風扇設置,因此,在保證熱風盡快散出的情況下,風扇也不會再次吸入熱風。
[0023]本實用新型的構造以及它的其他實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將會通過結合附圖而對優選實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顯易懂。【附圖說明】
[0024]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電磁爐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爐的出風風道示意圖;
[0026]圖3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爐的多角度示意圖;
[0027]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電磁爐的結構示意圖;[〇〇28]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電磁爐的結構示意圖。
[0029]附圖標記說明
[0030]10-蓋板20-底殼21-電路板[〇〇31]22-線圈盤23-進風口24-側壁[〇〇32]25-上出風口251-散熱孔26-側出風口
[0033]30-風扇211-短邊部212-長邊部【具體實施方式】 [〇〇34]實施例一
[0035]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電磁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電磁爐,包括:蓋板10、底殼20、設置在底殼20內的電路板21、線圈盤22、風扇30,底殼20上設置有進風口 23,風扇30靠近進風口 23設置,底殼20的側壁24的頂端設置有上出風口 25。
[0036]在本實施例中,蓋板上可以放置鍋具等,線圈盤22可以對蓋板上放置的鍋具進行加熱。風扇30可以從底殼20上設置的進風口 23吸風。底殼20上設置的進風口 23可以設置在底殼20的側壁上,也可以設置在底殼20的底壁上,風扇30可以靠近進風口 23設置。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該進風口 23設置在底殼20的底壁上,風扇30設置在進風口 23的正上方。 [〇〇37]在具體實現過程中,風扇30將冷風軸向從電磁爐底壁的進風口23吸入機內,吹向蓋板10后改變風向并吹向電路板21、線圈盤22等需要散熱的器件。在現有技術中,底殼的側壁或底面上設置有散熱孔,因此,風吹向發熱器件之后,風再次改變方向,最終發熱器件產生的熱量從底殼的側壁或底壁上設置的散熱孔流出。即現有技術的風道的方向為先向上, 然后水平吹過發熱器件,最后又向下吹向底殼的側壁或底壁,導致風道上存在拐角以及位置低于發熱源的散熱孔無法將熱量及時有效的散熱出去;另外,對于靠近風扇處的散熱孔,其散出的熱量會再次被風扇吸入,導致電磁爐內部工作溫度漸漸升高,最終各種不利因素將造成電磁爐內部工作環境惡化。
[0038]在本實施例中,在風扇30將冷風軸向從電磁爐底壁的進風口23吸入機內,吹向蓋板10后改變風向并吹向電路板21、線圈盤22等需要散熱的器件,再產生熱風后,根據空氣的物理特性,即熱風上浮、冷風下沉,以及避免風道出現拐角等,本實施例在底殼20的側壁24的頂端設置有上出風口 25。通過設置上出風口25,風經過電路板21和線圈盤22等散熱器件后,上浮的熱風不需要改變風向,可以直接快速有效的從上出風口 25排出,進一步地,上出風口25的位置設置在側壁24的頂端,位置高于進風口的位置,因此,避免了風扇30吸入上出風口 25散出的熱量,使得電磁爐內部散熱良好。
[0039]本實施例通過在電磁爐的底殼的側壁的頂端設置上出風口,風經過電路板和線圈盤等散熱器件后,上浮的熱風不需要改變風向,熱風不僅可以直接快速有效的從上出風口排出,由于上出風口的位置高于進風口的位置,還避免了風扇吸入上出風口散出的熱量,使得電磁爐內部散熱良好。
[0040]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爐的出風風道示意圖。結合圖1和圖2所示,底殼20相對遠離風扇30出風的一端的側壁24的頂端設置有上出風口 25。在本實施例中,以電磁爐為矩形電磁爐為例,底殼20—端的內部設置有風扇30,底殼20另一端的側壁上設置有上出風口 25。[0041 ]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電路板21為“L”型電路板,電路板21的短邊部211正對風扇30設置,線圈盤22設置在電路板21的長邊部與風扇30的出風口之間。
[0042]由圖2可知,本實施例風扇30吹出來的風,一部分直接吹向線圈盤22,另一部分吹向電路板的短邊部211,然后,由于靠近風扇30的一端的側壁上沒有設置上出風口,因此,風在吹向電路板的短邊部211之后,該端沒有設置上出風口的側壁對風具有導向作用,使得還未充分利用的冷卻風可以吹向電路板的長邊部212,經過電路板的長邊部212和線圈盤2 2的熱風最后從上出風口 25散出。
[0043]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保證對風的導向作用,在本實施例中,靠近電路板21的長邊部212的底殼20的側壁24的頂端上設置的上出風口 25與短邊部211的底端的最近垂直距離D大于或等于長邊部212長度L的2/3。即上出風口 25靠近短邊部211的一端與短邊部211的底端的垂直距離D大于或等于長邊部212長度L的2/3。
[0044]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現有技術中靠近電路板的短邊部211的側壁上設置有出風口,則導致風扇30吹出的冷卻風還未充分加熱,就從該側壁上的出風口散出了,降低了冷卻風的利用效率。本申請通過上述實現方式,提高了冷卻風的利用效率。
[0045]進一步地,底殼20遠離風扇的一端的側壁24上設置有側出風口 26。進一步地,為了保證電磁爐內部的熱風可以盡快散出,在遠離風扇的一端的側壁24上設置有側出風口 26,由于該側出風口 26遠離風扇30設置,因此,在保證熱風盡快散出的情況下,風扇30也不會再次吸入熱風。
[0046]圖3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爐的多角度示意圖。如圖3所示,在電磁爐的底殼的相鄰的3個側壁上分別設置有上出風口 25。如圖1和圖3所示,上出風口 25包括多個散熱孔251。具體地,在電磁爐的底殼背面的視圖的周圍,通過三幅視圖展示了各個側壁上散熱孔251的位置。
[0047]進一步地,各散熱孔251等間距設置。通過散熱孔251等間距設置,不僅保證了電磁爐底殼的美觀性,還保證了電磁爐底殼的受力均勻性。
[0048]進一步地,各散熱孔251為底殼20的側壁24的頂端上的切口。即在側壁24的頂端直接開設切口,作為散熱孔,制造容易簡單。
[0049]進一步地,相鄰兩個切口之間的間距大于或等于切口的寬度。通過相鄰兩個切口之間的間距大于或等于切口的寬度,保證了側壁的結構穩定性,使得側壁的頂端不會因為開設切口而強度降低。
[0050]具體地,該切口可以為弧形切口,切口的寬度介于3毫米至15毫米之間,切口的高度介于2毫米至10毫米之間。[〇〇51 ] 實施例二[〇〇52]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電磁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上出風口 25包括多個散熱孔251。進一步地,各散熱孔251等間距設置。通過散熱孔251等間距設置,不僅保證了電磁爐底殼的美觀性,還保證了電磁爐底殼的受力均勻性。[〇〇53]進一步地,各散熱孔251為沿底殼20的側壁24的頂端的包邊向下開設的散熱孔。即該散熱孔251為封閉結構,散熱孔251的頂端上還設置有包邊。[〇〇54]進一步地,相鄰散熱孔251之間的間距大于或等于散熱孔251的寬度。通過相鄰兩個散熱孔251之間的間距大于或等于散熱孔251的寬度,保證了側壁的結構穩定性,使得側壁的頂端不會因為開設散熱孔251而強度降低。[〇〇55]具體地,散熱孔251的寬度介于3毫米至15毫米之間,散熱孔251的高度介于2毫米至10毫米之間。[〇〇56] 實施例三[〇〇57]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電磁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在底殼20的側壁 24的頂端的上出風口 25僅有一個,該上出風口 25的寬度小于或等于電磁爐長度的1/3。 [〇〇58]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該上出風口 25可以為底殼25的側壁24的頂端的切口, 也以為沿底殼20的側壁24的頂端的包邊向下開設的開口。
[0059]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電磁爐,包括:蓋板(10)、底殼(20)、設置在所述底殼(20)內的電路板(21)、線圈 盤(22)、風扇(30),所述底殼(20)上設置有進風口(23),所述風扇(30)靠近所述進風口(23) 設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殼(20)的側壁(24)的頂端設置有上出風口(2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殼(20)遠離所述風扇(30)的一端 的側壁(24)的頂端設置有上出風口(25)。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風口(25)包括多個散熱孔 (251)〇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散熱孔(251)等間距設置。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散熱孔(251)為所述底殼(20)的 側壁(24)的頂端上的切口。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相鄰兩個切口之間的間距大于或等于所 述切口的寬度。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為弧形切口。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的寬度介于3毫米至15毫米之 間。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的高度介于2毫米至8毫米之 間。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板(21)為“L”型電路板,所述 電路板(21)的短邊部(211)正對所述風扇(30)設置。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電路板(21)的長邊部(212) 的所述底殼(20)的側壁(24)的頂端上設置的上出風口(25)與所述短邊部(211)的底端的最 近垂直距離大于或等于所述長邊部(212)長度的2/3。12.根據權利要求1至11任一項所述的電磁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殼(20)遠離所述風 扇(30)的一端的端部的側壁(24)上設置有側出風口( 26)。
【文檔編號】F24C7/00GK205655346SQ201620478834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3日 公開號201620478834.8, CN 201620478834, CN 205655346 U, CN 205655346U, CN-U-205655346, CN201620478834, CN201620478834.8, CN205655346 U, CN205655346U
【發明人】王飛
【申請人】浙江紹興蘇泊爾生活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