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高效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效的生活污水處理的方法,其核心是利用生態修復漂帶、污水凈化用生物過濾吸附簾帶和水生動植物建立高效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同時在入水口和每個循環泵的上方安裝細格柵,以阻擋懸浮物。
背景技術:
傳統的生活污水處理方法工藝繁瑣;構筑物多、土建費用大;運行費用高。同時,傳統的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方法,由于沒有有效地去除濕地中的懸浮物,造成濕地的負荷過大,循環泵堵塞等問題。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的缺點,本發明研制出一種利用生態修復漂帶、污水凈化用生物過濾吸附簾帶和水生動植物建立高效人工濕地,并同時在濕地中安裝細格柵去除懸浮物的處理生活污水的方法,其中的生態修復漂帶和污水凈化用生物過濾吸附簾帶是本公司正在申請中國專利的產品,申請號分別是200420044704.0和200420014436.8。該方法把生態修復漂帶、污水凈化用生物過濾吸附簾帶和水生動植物合理地組合設置,建立起一個具有高效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的人工濕地,利用生態修復漂帶、污水凈化用生物過濾吸附簾帶上固著的微生物和水生動植物形成復雜和完整的生物圈,在濕地中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充分發揮自然生物對環境的自凈作用,從而在實現生活污水達到回用標準的前提下,減少構建物,節省土建費用和運行費用。同時在入水口和每個循環泵上方安裝細格柵,利用細格柵對懸浮物的阻擋作用,有效地把懸浮物收集和去除。
本發明通過如下工藝實現
a.預處理生活污水在進入高效人工濕地處理之前需要經過一系列的預處理工藝處理,以保證進入濕地的污水滿足處理系統的最低要求,同時,也減輕濕地系統的處理負荷。常規的預處理工藝包括粗格柵、隔油、氣浮絮凝和水解酸化等。
b.人工濕地以生態修復漂帶、污水凈化用生物過濾吸附簾帶和水生動植物建立起來的人工濕地是整個處理工藝的核心部分,生活污水經過人工濕地的處理后能達到中水回用的要求。
整個濕地以土塘的形式建造,深度為0.5至2.5米。在濕地內部平均每1-3米的寬度設置的一條導流堤,有效地延長污水的停留時間,同時,在濕地中使用循環泵,以保證水中有足夠的溶解氧并對進入濕地的污水起循環推流的作用。為了使濕地更加高效的使用,減少其處理負荷和防止循環泵堵塞,在入水口和每個循環泵安裝位置地上方設置人工清除細格柵,安裝角度為50°~90°,格柵柵條凈間隙為3-10mm.
生態修復漂帶,污水凈化用生物過濾吸附簾帶合理地布置在濕地中,其用量、比例和布置方式以生活污水的濃度和處理要求而定,同時,一定數量、不同種類的水生動植物養殖在濕地當中和周圍。生態修復漂帶、污水凈化用生物過濾吸附簾帶上固著的微生物和水生動植物形成復雜和完整的生物圈,并在濕地中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充分地發揮了生物對環境的自凈作用,從而達到污水治理的目的。其中的水生植物包括常見的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挺水植物,如蘆葦、美人蕉、香根草、水葫蘆和荷花等。其中的水生動物包括魚類、貝殼類和兩棲類動物等。
本發明是一個集污水處理和景觀綠化為一體的新型生活污水處理方法,其順應循環經濟的思路,具有科學、合理、土建費用少、工藝簡單、運行費用低、操作簡單,的優點。
圖1是本發明的平面俯視圖;圖2是本發明中生態修復漂帶主視結構的示意3是本發明中污水凈化用生物過濾吸附簾帶主視結構的示意圖實施例一個500噸/天的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經過預處理系統后,排入高效人工濕地,經過人工濕地處理后的出水可以達到中水回用標準。
步驟1)水解酸化水解酸化將大分子有機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機物,提高后續處理系統的處理效果。水解酸化段的停留時間為3小時。
步驟2)高效人工濕地建筑形式土塘設計停留時間為20小時;外形尺寸10.0m×11.2m人工濕地總的有效面積為100m2;利用導流堰分割為5條溝渠,每條溝渠有效面積為20m2(2.0m×10m);設計有效水深分別為1.0m、1.1m、1.2m、1.3m、1.4m,超高0.3m;人工濕地內種植的水生植物香根草、蘆葦、風車草、香蒲和美人蕉植物種植密度22.5株/m2。
人工濕地內種植的水生動物錦鯉、金鯽、清道夫、青苔鼠、白雪公主、紅太陽、花手巾、食蚊魚、小螃蟹、小甲魚曝氣系統;曝氣管尺寸為φ16,長度為90m;曝氣泵8臺,型號為V-60,Q=60L/min,功率為50W(四用四備)
表1 處理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高效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的方法,其特征是在人工濕地中設置生態修復漂帶和污水凈化用生物過濾吸附簾帶,并在入水口和每個循環泵的上方安裝細格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的方法,其特征所述的生態修復漂帶是本人正在申請專利的產品,申請號200420044704.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的方法,其特征所述的污水凈化用生物過濾吸附簾帶是本人正在申請專利的產品,申請號200420014436.8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人工濕地處理生活污水的方法,其特征所述的細格柵為人工清除型,柵條間隙為3-10mm,安裝角度為50°~90°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效處理生活污水的方法,其核心是利用生態修復漂帶、污水凈化用生物過濾吸附簾帶和水生動植物建立高效人工濕地進行水處理。水生植物在濕地內設置導流堰以防止水流短路,在每條導流堰的末端設置循環泵對水體進行推流循環和曝氣充氧。本發明是一種集生活污水和景觀綠化為一體的高效水處理方法,在把生活污水處理到中水回用標準的前提下,投資少、運行管理費用低、施工簡單、土建設備含量低,從而可以解決傳統水處理技術一次性投資大、建設周期長、工藝繁瑣、運行費用高、管理復雜等問題。
文檔編號C02F3/10GK1752033SQ20041005157
公開日2006年3月29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3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23日
發明者袁偉剛 申請人:袁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