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凈化槽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浄化槽,其構成為在沉淀槽的內側具備具有溢流堰的集水槽、在上述沉淀槽的被處理水越過溢流槽流入到上述集水槽中之后、流入到上述沉淀槽以外的處
理槽中。
背景技術:
在以往的浄化槽中,為了使流入到集水槽中的被處理水流入到沉淀槽以外的處理槽、例如相對于沉淀槽隔著隔壁而相鄰的消毒槽中,將消毒槽配設成消毒槽中的被處理水的水面比沉淀槽中的被處理水的水面低,將裝備在集水槽中的桶部件的端部固定在比隔壁的消毒槽中的被處理水高的位置上,使集水槽的被處理水從桶部件的端部自然流下到消毒 槽中。并且,為了將集水槽的水平姿勢調節成即使浄化槽的安置姿勢相對于規定姿勢傾斜,被處理水也從遍及溢流堰的大致整個寬度的范圍越過而流入到集水槽中,在將沉淀槽與消毒槽隔開的隔壁上形成桶部件的下面側進入的凹部,在包圍該凹部的隔壁周緣部分上形成彎曲長孔,并且在沿著桶部件的端部外周形成的固定用凸緣部件上形成螺栓插通孔,將調節了水平姿勢后的集水槽通過遍及形成在隔壁周緣部分上的彎曲長孔和形成在固定用凸緣部件上的螺栓插通孔插通的螺栓固定在隔壁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在此情況下,由于包圍凹部的消毒槽的隔壁開ロ部、及其周緣部分的螺栓固定部為沉淀槽的水位以下,所以沉淀槽的被處理水有可能通過與消毒槽的被處理水的水頭差,穿過隔壁開ロ部及螺栓固定部的間隙而漏出到被處理水的水面比沉淀槽中的水面低的消毒槽中,從而不再能夠將沉淀槽中的被處理水的水位維持為適當的水位,在隔壁周緣部分與固定用凸緣部件之間夾入襯墊等的密封部件。專利文獻I :實用新型登錄第2551003號公報但是,如果在長期使用中密封部件劣化,則被處理水有可能從沉淀槽漏出到消毒槽中,在此情況下,不再能夠將沉淀槽中的被處理水的水位維持為適當的水位,所以具有在密封部件的更換等的維護方面花費工夫的缺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特別花費維護的工夫、能夠長期將沉淀槽中的被處理水的水位維持為適當的水位。本發明的第I特征結構是ー種浄化槽,在沉淀槽的內側具備具有溢流堰的集水槽,上述沉淀槽的被處理水在越過溢流堰而流入到上述集水槽中之后流入到上述沉淀槽以外的處理槽中,設有將流入到上述集水槽中的被處理水揚水到比上述沉淀槽的水面高的位置的揚水裝置、和使由該揚水裝置揚水的被處理水流入到上述處理槽中的流路。根據本發明的第I特征結構,由于設有將流入到集水槽中的被處理水揚水到比沉淀槽的水面高的位置的揚水裝置、和使由該揚水裝置揚水的被處理水流入到處理槽中的流路,所以不需要在使流入到集水槽中的被處理水流入的處理槽上設置在比沉淀槽的處理水的水面低的位置上開ロ的開ロ部,沉淀槽的被處理水不會不經由集水槽的溢流堰而流出到沉淀槽以外的處理槽中,所以能夠將沉淀槽中的被處理水的水位長期維持為適當的水位。本發明的第2特征結構是,設有集水槽支撐部,支撐上述集水槽,使其能夠繞沿著水平方向的軸心擺動;姿勢固定部,將上述集水槽固定在離開上述集水槽支撐部的位置上。根據本發明的第2特征結構,由于設有支撐上述集水槽、以使其能夠繞沿著水平方向的軸心擺動的集水槽支撐部、和將上述集水槽固定在離開上述集水槽支撐部的位置上的姿勢固定部,所以容易水平調節集水槽的姿勢,即使浄化槽的安置姿勢相對于規定姿勢傾斜、被處理水也從遍及溢流堰的大致全寬的范圍越過溢流堰而流入到集水槽中,并且姿勢固定部只要至少在I處就可以,也能夠容易地進行集水槽的固定作業。本發明的第3特征結構是,上述揚水裝置是在下端部具有吸水ロ的空氣提升泵; 上述集水槽支撐部設在上述集水槽的下端部;使上述空氣提升泵的下端部位于上述集水槽內的上述集水槽支撐部附近。根據本發明的第3特征結構,由于將在下端部具備吸水ロ的空氣提升泵作為揚水裝置,使其下端部位于設在集水槽的下端部的集水槽支撐部附近,所以能夠使空氣提升泵向集水槽的進入深度變深,能夠提高揚水能力。此外,在將空氣提升泵固定在集水槽以外的浄化槽部分上的情況下,即使為了調節集水槽的姿勢而使該集水槽擺動,空氣提升泵與集水槽相互干渉的可能性也較小,能夠將集水槽的姿勢的調節范圍設定得較大。本發明的第4特征結構是,上述集水槽設有具備上述溢流堰的集水部,在集水部的底部具備儲存被處理水的有底筒狀的凹入部,使上述空氣提升泵的下端部進入到該凹入部中。根據本發明的第4特征結構,集水槽設有具備溢流堰的集水部,在集水部的底部具備能夠儲存被處理水的有底筒狀的凹入部,使空氣提升泵的下端部進入到該凹入部中,所以能夠在實現集水部的大型化以便能夠將裝備在集水部上的溢流堰的寬度確保得較寬的同時、減小凹入部的容積而將在內側具備集水槽的沉淀槽的容量確保得較大。本發明的第5特征結構是,在上述集水槽的上述集水槽支撐部附近,設有將空氣提升泵的下端部定位的定位部。根據本發明的第5特征結構,由于能夠將空氣提升泵的下端部在集水槽支撐部附近定位,所以能夠將集水槽的姿勢的調節范圍設定得較大,并且能夠使空氣提升泵的姿勢穩定。本發明的第6特征結構是,上述揚水裝置是以下的空氣提升泵設有揚水管、對上述揚水管的下部供給空氣的空氣供給管、和集管(header)裝置,上述集管裝置具備流出導引部和連接在上述揚水管的上端部上的連接部,上述流出導引部是使由上述揚水管揚水的被處理水流入到上述處理槽中的流路;形成有將上述連接部的上方部和上述流出導引部的上方部一連串開ロ的開ロ部。根據本發明的第6特征結構,由于構成揚水裝置的空氣提升泵形成有將連接在揚水管的上端部上的連接部的上方部和流出導引部的上方部開ロ的開ロ部,所以在將浄化槽的進入口的蓋打開而點檢的情況下,連接部的內側的狀況和流出導引部的內側的狀況都容易通過將連接部的上方部和流出導引部的上方部開ロ的開ロ部從上方確認。此外,由于形成有將連接部的上方部和流出導引部的上方部一連串開ロ的開ロ部,所以容易將堆積在連接部的內側的污泥通過該開ロ部朝向流出導引部扒出。因此,由于連接部的內側的狀況和流出導引部的內側的狀況均容易確認,容易將堆積在連接部的內側的污泥朝向流出導引部扒出,所以能夠簡單地進行相對于集管裝置的內部的維護作業。本發明的第7特征結構是,設有可開閉地覆蓋上述開ロ部中的至少上述連接部的上方部的蓋體。根據本發明的第7特征結構,由于可開閉地安裝將開ロ部中的至少連接部的上方覆蓋的蓋體,所以通過打開蓋體將連接部的上方開放,能夠簡單地進行相對于集管裝置的 內部的維護作業,通過將蓋體關閉而將連接部的上方堵塞,能夠防止被處理水及污泥從揚 水管的上端飛散。本發明的第8特征結構是,在與上述蓋體的安裝部不同的部位,在上述揚水管的內側設有上述空氣供給管的支撐部,上述支撐部支撐上述空氣供給管,以使上述空氣供給管的軸心相對于上述揚水管的軸心大致平行地延伸。根據本發明的第8特征結構,由于在上述揚水管的內側,在與蓋體的安裝部不同的部位上設有上述空氣供給管的支撐部,所以上述支撐部能夠以上述空氣供給管的軸心相對于上述揚水管的軸心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支撐上述空氣供給管。根據本發明的第8特征結構,由于在揚水管的內側與蓋體的安裝部不桶的部位設置空氣供給管的支撐部,所以能夠不將空氣供給管從支撐部特別拆下而開閉蓋體,能夠更簡單地進行相對于集管裝置的內部的維護作業。此外,由于能夠將空氣供給管安裝在揚水管的內部中,所以即使不進行空氣供給管的端部與揚水管的連接處理,也能夠對揚水管內供給空氣,能夠實現空氣供給管的安裝作業的簡單化。本發明的第9特征結構是,設有將從上述流出導引部流出的被處理水沿橫向輸送的橫輸送導引部件;在該橫輸送導引部件上,設有覆蓋上述流出導引部的外周面側的桶狀部,在上述桶狀部的上緣側具備朝向桶內表面側折回的形狀的折回部;使上述流出導引部進入到上述桶狀部與上述折回部之間,使上述橫輸送導引部件連接到上述流出導引部上。根據本發明的第9特征結構,不比特別變更流出導引部的形狀即能夠使流出導引部進入到桶狀部與折回部之間、將橫輸送導引部件連接在流出導引部上,能夠將從流出導引部流出的被處理水根據需要而再向橫向簡單地輸送。
圖I是浄化槽的縱剖視圖。圖2是圖I的II-II線向視圖。圖3是浄化槽的主要部分俯視圖。圖4是表示集水槽和消毒槽的縱剖視圖。
圖5是表示集水槽和消毒槽的分解立體圖。圖6(a)是主要部分立體圖,圖6(b)是主要部分俯視圖。圖7是擔載體的立體圖。圖8是表示集水槽的內部的正視圖。圖9是主要部分的橫剖視圖。圖10是主要部分的縱剖視圖。圖11是表示消毒槽的內部的正視圖。圖12是空氣提升泵的縱剖視圖。 圖13是空氣提升泵的部分剖開正視圖。圖14是空氣提升泵的主要部分立體圖。圖15是被處理水輸送裝置的主要部分立體圖。圖16是表示主要部分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縱剖視圖。圖17是表示集水槽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I、圖2表示將生活排水(污水)作為被處理水進行浄化處理的本發明的浄化槽
Io另外,圖I中實線的箭頭表示被處理水的移流方向,虛線的箭頭表示積存在槽底部的固態成分(污泥等)的返送方向。圖2是圖I的II-II線向視圖。如圖I所示,浄化槽I將具備進入口 M等的槽外壁2的內部用第I分隔壁3和第2分隔壁4分隔,劃分為將被處理水進行厭氧處理的厭氧槽A、將由厭氧槽A厭氧處理后的被處理水進行需氧處理的需氧槽B、和將由需氧槽B需氧處理后的被處理水進行沉淀處理的沉淀槽C。并且,在沉淀槽C的內側隔著隔壁61設有作為沉淀槽C以外的處理槽的消毒槽D。上述厭氧槽A用第3分隔壁5劃分為被處理水通過流入管7從外部流入的固液分離槽Al、和將由固液分離槽Al固液分離后的被處理水進行厭氧處理的厭氧處理槽A2,使由固液分離槽Al固液分離后的被處理水從設在第3分隔壁5上的移流部9流入到厭氧處理槽A2中。在上述固液分離槽Al中,設有水平方向的截面形狀是大致コ字狀的折流板10,將折流板10固定在槽外壁2上,以用其上端部分包圍流入管7的出ロ側,將通過流入管7流入到固液分離槽Al中的被處理水的流動方向限制為朝下。使由上述厭氧處理槽A2厭氧處理后的被處理水從設在第I分隔壁3上的溢流部118通過溢流流入到需氧槽B中,使由需氧槽B需氧處理后的被處理水移流到沉淀槽C中,使沉淀了固態成分的高澄清的被處理水流入到裝備在沉淀槽C的內側的集水槽E中,使流入到該集水槽E中的被處理水流入到消毒槽D中,使由從藥劑筒11添加的藥劑消毒后的被處理水從排出管6排出到外部。此外,設有將沉淀在沉淀槽C的底部上的污泥通過第I空氣提升泵58與被處理水一起返送到固液分離槽Al中的污泥返送路徑59。上述需氧槽B在底部設有散氣管70,由將輪廓形狀為大致球形的多個樹脂制擔載體71可流動地填充到槽內的擔載體流動槽構成,通過ー邊用從散氣管70吹入的空氣將這些擔載體71攪拌ー邊曝氣,使附著生成在擔載體71的表面上的生物膜與被處理水反復接觸,進行被處理水中的有機物的分解除去及氮化合物的氧化。并且,使第2分隔壁4的下端側向沉淀槽C側彎曲,使需氧處理后的被處理水從第2分隔壁4的下端側與槽內底面之間的流出ロ 72流出到沉淀槽C中。溢流ロ 8及流出ロ 72以比在需氧槽B中流動的擔載體71的最小外徑小的上下方向寬度開ロ,所以不比由防止擔載體71從需氧槽B流出的部件覆蓋流入ロ 7或流出ロ 72即防止了擔載體71從流入口 8的流出、或擔載體71從流出口 72的流出。而且,由于使溢流ロ 8及流出ロ 72以比擔載體71的最小外徑大的水平方向寬度開ロ,所以能夠確保較大 的開ロ面積,流入ロ 8或流出ロ 72也不易由生物膜或剝離污泥將網眼堵塞。 上述散氣管70例如由形成有多個散氣用孔的圓筒狀的管體構成。并且,散氣管70與設在槽外的鼓風機73和空氣供給管74連通連接,被供給來自鼓風機73的空氣。此外,在需氧槽B的槽上部,設有擔載體71流出防止用的多孔板75。擔載體71例如如圖7所示,輪廓形狀是大致球形,從軸心朝向其周緣側的多個大致扇形的肋板76繞軸心以等角度以放射狀配置。另外,圖7中的箭頭表示微生物擔載體能夠使污水沿著軸心流通到其內部。并且,擔載體71遍及相鄰的肋板76彼此設有多個具有沿著軸心的面的連結板77,通過連結板77將相鄰的肋板76彼此一體地連結。通過遍及相鄰的肋板76彼此設置具有沿著軸心的面的連結板77,該連結板77將相鄰的肋板76彼此一體地連結,所以與沒有設置連結板77的以往的微生物擔載體相比,能夠將肋板76彼此更牢固地連結,作為微生物擔載體整體的剛性變得更高。進而,通過設置連結板77,相應地作為微生物擔載體整體的表面積能夠増加,所以與以往的微生物擔載體相比,能夠擔載更多的微生物類,浄化槽的處理能力也能夠進一歩提聞。此外,通過設在其軸心方向上的肋板76的中間部的環部件78也將肋板76彼此連結,實現了進ー步的作為擔載體71整體的剛性強化。進而,由于在連結板77的至少ー側的面、和環部件78的內側面上設有沿著軸心的翅片79,所以相應地作為微生物擔載體整體的表面積進ー步增加,從而能夠擔載更加多的微生物類,浄化槽的處理能力也能夠進ー步提高。上述集水槽E如圖3 圖5、圖8所示,一體地具備由側視形成有三角波形的溢流堰12的集水壁13包圍的橫長的集水部14、和連通到該集水部14的內側底部的縱長的有底筒狀的凹入部15,將凹入部15配置在集水部14的寬度方向中央位置上,形成正視大致左右対稱的T字狀,構成為,使得當沉淀槽C的被處理水越過溢流堰12流入到集水部14中之后,流入到凹入部15中儲存。上述凹入部15形成為由水平方向的截面形狀是大致矩形的外周壁16和底壁17包圍的有底筒狀,形成為越靠底壁17側直徑越小的前端變窄狀,比集水部14更向第2分隔壁4側突出。
并且,在能夠將流入到集水槽E中的被處理水揚水到比沉淀槽C中的水面WL (溢流堰下端的高度)高的位置的作為揚水裝置的第2空氣提升泵18、和使揚水的被處理水流入到消毒槽D中的流路19。將支撐上述集水槽E的集水槽支撐部39設在集水槽E的下端部,以使其能夠繞沿著水平方向的軸心Y擺動,在離開集水槽支撐部39的位置上設有能夠調節并固定集水槽E的姿勢的姿勢固定部40。上述集水槽支撐部39也如圖10(b)所示,在形成凹入部15的底壁17的下端側,一體地設置形成有貫通孔41的肋板,并且在第2分隔壁4上設置有進入到該貫通孔41中的支撐軸部件42。上述姿勢固定部40也如圖10(a)所示,將形成凹入部15的外周部16中的第2分隔壁4的壁部分延伸設置到比溢流堰12靠上方,在該壁部分上一體地設置上下的板面大致沿著以擺動軸心Y為中心的圓弧狀的固定用板材43,并且在該固定用板材43上形成集水槽E的擺動方向上較長的長孔44,將插通到長孔44中的螺栓45固定在第2分隔壁4上。 并且,即使浄化槽I的安置姿勢稍稍傾斜,也通過使集水槽E繞擺動軸心Y擺動、以溢流堰12沿著大致水平方向的姿勢用螺紋安裝在螺栓45上的蝶形螺母60緊固固定,能夠使被處理水從遍及溢流堰12的大致整個寬度的范圍流入到集水槽E中。上述消毒槽D如圖3 圖5、圖11所示,由形成為水平方向的截面形狀為大致矩形的朝上開ロ的箱狀的隔壁61劃分在沉淀槽C的內側,將安裝藥劑筒11的藥劑筒座48設在隔壁61的上部,將包圍集水槽E的折流板49設在隔壁61的左右兩側。并且,將隔壁61經由該折流板49固定在第2分隔壁4上,并且經由排出管6固定在槽外壁2上,相鄰于集水槽E的前面側而安裝。此外,在包圍集水部14的消毒槽D側的集水壁部分50上,形成作為被處理水的異常流入時的溢流部11的大致U字狀的切ロ部51,在包圍消毒槽D的集水槽E側的槽壁部分52上也形成大致U字狀的切ロ部53,并且沿著該切ロ部53的邊緣形成向槽壁外表面側折回的折回部54,使集水壁50的切ロ部51的邊緣卡合在折回部54與槽壁部分52之間,將消毒槽D與集水槽E —體地組裝。上述藥劑筒座48具備重疊卡止在折回部54之上的卡止部55、支撐流出導引部23的端部的支撐部56、和筒狀的折流板57,對通過流出導引部23流下到藥劑筒座48中的被處理水添加藥劑,使其通過折流板57朝向消毒槽D的底部流下后,能夠通過排出管6向外部排出。上述藥劑筒11具備在上部具有開ロ、并能夠從該開ロ部分收容藥劑(氯劑、磷除去劑、釘子等)的筒主體部80,并且安裝有能夠將該開ロ部分自如地開閉的蓋部81。在筒主體部80的下部(周部),具備移流的被處理水能夠流入的流入ロ 82、和被處理水能夠流出的流出ロ 83,為流入到筒主體部80中的被處理水能夠與收容的藥劑接觸的結構。此外,在上述蓋部81上,設有顯示流入ロ 82的開度(即顯示被處理水向流入ロ 82的流入度)的顯示部,作業者能夠容易地判斷為了使消毒劑相對于被處理水的溶解量増加或減少而應使藥劑筒11向左右哪個方向旋轉。圖6 (a)、圖6 (b)表示使藥劑筒11在設置在藥劑筒座48上的狀態下繞其筒軸心旋轉、調節流入ロ 82及流出ロ 83的開度的狀況。圖6(b)是使流入ロ 82及流出ロ 83的開度為半開時的狀況。此時,由空氣提升泵揚水的被處理水的一部分流入到藥劑筒11內,其余從設在壁部85上的落水口落水而流入到消毒槽D內。在筒主體部80的下部外周面上,在其直徑方向的相對置的位置上設有兩個突起部86,與壁部85的被卡止部87 —起構成止動機構。即,在旋轉操作藥劑筒11時,通過筒主體部80的突起部86由壁部85的被卡止部87卡止,藥劑筒11的旋轉操作被限制在流入ロ82的開度為全開或全閉的位置(一定的旋轉角位置)。上述第2空氣提升泵18也如圖3 圖5、圖8、圖9、圖12 圖14所示,設有沿著上下方向安裝在裝備于集水槽E的凹入部15內的圓筒狀的揚水管20、和對揚水管20的下部供給空氣的圓筒狀的空氣供給管21,并設有一體地具備連接在揚水管20的上端部上的揚水管連接部22、和使由揚水管20揚水的被處理水沿橫向流出的朝上U字狀的流出導引部23的集管裝置24,由流出導引部23形成使揚水的被處理水流入到消毒槽D中的流路19。 并且,使揚水管20的下端部具備的吸水ロ 46進入到集水槽E中,使第2空氣提升泵18的下端部、即揚水管20的下端部進入到形成凹入部15的底壁17附近,位于集水槽支撐部39附近。此外,如圖8、圖9所示,在集水槽支撐部39附近、即形成凹入部15的底壁17附近的外周壁16的內表面上,設有外嵌在進入到凹入部15中的揚水管20的下端部上、將該下端部定位的定位部47。上述揚水管連接部22和流出導引部23由樹脂一體成形,揚水管連接部22形成為外嵌在揚水管20的上端部上的圓筒狀,流出導引部23形成為具備寬度與揚水管連接部22的直徑大致相同的半筒狀的底板部25、和沿著底板部25的左右上端緣相互平行地延伸設置的一對側壁部26的朝上U字形。將上述側壁部26分別延伸設置到在揚水管20的軸心X方向觀察時揚水管連接部22的上緣附近,并且連接設置大致沿著揚水管連接部22的直徑方向、且沿著揚水管20的軸心X方向形成的端壁部27的端部上,形成將揚水管連接部22的上方部和流出導引部23的上方部一連串開放的開ロ部28,將側壁部26的端部形成為以L字狀切開的形狀,能夠連接后述的橫輸送導引部件29。在夾著上述端壁部27與流出導引部23相反的部位上,一體地設有將揚水管連接部22的上方沿著周向以大致半圓弧狀包圍的圓弧狀包圍壁30、和覆蓋揚水管連接部22的上方的拱狀的覆蓋壁部31,將端壁部27的下端部連接設置在圓弧狀包圍壁30和覆蓋壁部31上,使圓弧狀包圍壁30及覆蓋壁部31的內側面向流出導引部23的內側。覆蓋上述揚水管連接部22的上方的大致矩形的樹脂制蓋體32開閉自如地安裝在一個側壁部26a上,在與蓋體32的安裝部不同的部位上、即在覆蓋壁部31上,在揚水管20的內側設有支撐空氣供給管21的圓筒狀的空氣供給管支撐部33,支撐著空氣供給管21,以使空氣供給管21的軸心相對于揚水管20的軸心X大致平行地延伸。上述空氣供給管支撐部33構成為能夠將空氣供給管21插通到筒狀部的內側而支撐,但如圖16所示,也可以是由突出到覆蓋壁部31的上方的朝上筒狀部33a和突出到覆蓋壁部31的下方的朝下筒狀部33b構成、將空氣供給管21夾著覆蓋壁部31上下分斷、將上側空氣供給管部分21a的下端外嵌在朝上筒狀部33a上、將下側空氣供給管部分21b的上端外嵌在朝下筒狀部33b上、能夠將空氣供給管21支撐在揚水管20的內側以使空氣供給管21的軸心相對揚水管20的軸心X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結構。在上述蓋體32上,沿著其周緣形成有使左右的側壁部26和端壁部27各自的上端部進入的槽34,并且一體地形成有具備柔性的安裝用的帶板35,將帶板35的端部可拆裝地安裝在一個側壁部26a上,從而可拆裝地安裝蓋體32,使左右的側壁部26和端壁部27的各自的上端部進入到槽34中,可開閉地覆蓋開ロ部28。此外,在從第2空氣提升泵18到消毒槽D的距離較長的情況下,如圖15所示,構 成將從該流出導引部23流出的被處理水沿橫向輸送的半桶狀的橫輸送導引部件29與流出導引部23的端部相連的被處理水輸送裝置F,使得能夠將使揚水后的被處理水流入到消毒槽D中的流路19延長。上述橫輸送導引部件29遍及其全長地設有橫截面形狀是U字狀的桶狀部37,在桶狀部37的上緣上具備朝向桶內表面側折回的形狀的折回部38,在使流出導引部23的端部進入到桶狀部37與折回部38之間、將流出導引部23的外周面側用桶狀部37覆蓋的狀態下,能夠將橫輸送導引部件29連接在流出導引部23上。此外,在橫輸送導引部件29的內底面上,遍及其全長形成能夠以目視確認水量的刻度的4根條狀標記62,能夠確認輸送水量的上限和下限。另外,第I空氣提升泵58具有與第2空氣提升泵18同樣的構造,構成連接有具有從沉淀槽到固液分離槽的長度的橫輸送導引部件29的被處理水輸送裝置。[其他實施方式]I、在本發明的浄化槽中,使流入到集水槽中的被處理水流入的、沉淀槽以外的處
理槽也可以是計量槽或高度處理槽等。2、在本發明的浄化槽中,使流入到集水槽中的被處理水流入的、相對于沉淀槽隔著隔壁相鄰的處理槽也可以相鄰于沉淀槽的外側設置。3、本發明的浄化槽也可以作為揚水裝置而設計機械地吸弓I被處理水的泵。4、本發明的浄化槽也可以在管的內側形成使由揚水裝置揚水的被處理水流入到處理槽中的流路。5、本發明的浄化槽也可以形成為箱狀、或如圖17所示那樣將底部縮小的形狀,具備使集水槽容量變大的集水槽E。本發明能夠提供ー種能夠自如地進行沉淀槽以外的處理槽的水位的設定的浄化槽。
權利要求
1.一種空氣提升泵,設有安裝在浄化槽內的揚水管、對上述揚水管的下部供給空氣的空氣供給管、和集管裝置,上述集管裝置具備流出導引部和連接在上述揚水管的上端部上的連接部,上述流出導引部是使由上述揚水管揚水的被處理水沿橫向流出的流路; 形成有將上述連接部的上方部和上述流出導引部的上方部一連串開ロ的開ロ部, 設有可開閉地覆蓋上述開ロ部中的至少上述連接部的上方部的蓋體, 在與上述蓋體的安裝部不同的部位,在上述揚水管的內側設有上述空氣供給管的支撐部,上述支撐部支撐上述空氣供給管,以使上述空氣供給管的軸心相對于上述揚水管的軸心大致平行地延伸。
2.一種空氣提升泵,設有安裝在浄化槽內的揚水管、對上述揚水管的下部供給空氣的空氣供給管、和集管裝置,上述集管裝置具備流出導引部和連接在上述揚水管的上端部上的連接部,上述流出導引部是使由上述揚水管揚水的被處理水沿橫向流出的流路; 形成有將上述連接部的上方部和上述流出導引部的上方部一連串開ロ的開ロ部, 設有將從上述流出導引部流出的被處理水沿橫向輸送的橫輸送導引部件; 在該橫輸送導引部件上,設有覆蓋上述流出導引部的外周面側的桶狀部,在上述桶狀部的上緣側具備朝向桶內表面側折回的形狀的折回部; 使上述流出導引部進入到上述桶狀部與上述折回部之間,使上述橫輸送導引部件連接到上述流出導引部上。
全文摘要
為了不特別花費維護的工夫、能夠長期將沉淀槽(C)中的被處理水的水位維持為適當的水位,是在沉淀槽(C)的內側具備具有溢流堰(12)的集水槽(E)、構成為、使得沉淀槽(C)的被處理水在越過溢流堰(12)流入到集水槽(E)中之后、流入到沉淀槽(C)以外的處理槽中的凈化槽,設有將流入到集水槽(E)中的被處理水揚水到比沉淀槽(C)的水面高的位置的揚水裝置、和使由該揚水裝置揚水的被處理水流入到處理槽中的流路。
文檔編號C02F9/14GK102815835SQ20121025375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08年3月17日
發明者喜多亮夫, 西川信彥, 黑川和正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