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所述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中和池、加藥反應池1#、加藥反應池2#、絮凝沉淀池、調節池、脫氣罐和蒸發系統。本實用新型的系統以蒸發系統作為核心,處理后的脫硫廢水出水指標可以達到《GB/T12145?1999火力發電機組及蒸汽動力設備水汽質量》火電廠鍋爐補給水標準,可以作為鍋爐補給水回用;生成的固體結晶鹽可以出售,避免了無機鹽在系統內的富集,還實現了經濟價值。
【專利說明】
一種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燃煤電廠濕法脫硫廢水是含鹽量高、重金屬含量高的廢水,對環境的污染性極強,處理難度大,是電廠實現廢水零排放的最大難點。目前國內對脫硫廢水的處置方式主要是初步處理后回用,若無回用條件則達標排放,雖然初步處理后能達到排放要求,但是仍然為高鹽、高氯根且含有微量重金屬的廢水,其回用的局限性也很大。目前做的比較多的是回用于干灰調濕、煤場噴淋、灰場噴淋及沖灰用水等,一方面這些回用水量不大不能完全回用,另一方面會造成無機鹽、氯根、重金屬在系統內聚集,帶來不利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該系統采用蒸發技術處理經初步處理達標的廢水,出水可達到《GB/T12145-1999火力發電機組及蒸汽動力設備水汽質量》火電廠鍋爐補給水標準,固體結晶鹽可出售,實現了脫硫廢水的零排放。
[0004]本實用新型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5]—種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中和池、加藥反應池1#、加藥反應池2#、絮凝沉淀池、調節池、脫氣罐和蒸發系統;所述中和池出水口連接至加藥反應池1#,加藥反應池1#出水口連接至加藥反應池2#,加藥反應池2#出水口連接至絮凝沉淀池;所述絮凝沉淀池上層清液出口連接至調節池,下層污泥出口連接至污泥脫水機;所述調節池出水口連接至脫氣罐;所述脫氣罐設置二次蒸汽出口連接冷凝器,脫氣罐出水口連接至蒸發系統;所述蒸發系統設置蒸餾水出口和濃液出口,蒸餾水出口連接至回用水池,濃液出口連接至固液分離系統,固液分離系統與蒸發系統之間設置母液循環回路。
[0006]優選地,所述的蒸發系統是指三效蒸發系統或機械式蒸汽再壓縮蒸發系統。
[0007]優選地,所述的固液分離系統是指離心機。
[0008]上述處理系統所述的連接是指通過常規管道和栗連接。其中中和池的主要作用為調節pH、沉淀重金屬,同時可以沉淀氟離子、亞硫酸鹽及硫酸鹽,加藥反應池1#的作用為沉淀汞、銅等,加藥反應池2#的主要作用為除去由于加入Ca(OH)2而引入的過量Ca2+,絮凝沉淀池的作用是除去固體懸浮物,污泥脫水機的作用是污泥脫水,降低污泥的含水率,調節池的作用是調節PH值,脫氣罐的作用是脫除物料中一些不凝氣及物料中部分易揮發組分,使蒸餾水出水水質更好,蒸發系統的作用為進一步脫鹽,將溶液里的鹽分和水徹底分離并使出水達到《GB/T12145-1999火力發電機組及蒸汽動力設備水汽質量》火電廠鍋爐補給水標準,回用水池的作用是回用水存儲,固液分離系統的作用是分離無機鹽晶體和母液。
[0009]采用上述系統對脫硫廢水進行處理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0](I)將脫硫廢水送入中和池,用Ca(0H)2調節pH值至9?10.5,廢水中的一些重金屬,如銅、鐵、鉛、鉻等生成氫氧化物沉淀,同時生成CaF2沉淀,去除氟離子。
[0011]⑵中和池的脫硫廢水進入加藥反應池1#,加入15 %的有機硫(TMTl 5)溶液,萊、銅等生成Hg2S、CuS沉淀。
[0012](3)加藥反應池1#出水進入加藥反應池2#,加入Na2CO3,與前一步引入的過量Ca2+反應生成CaCO3沉淀。
[0013](4)加藥反應池2#出水進入絮凝沉淀池,加入PAM絮凝沉淀,下層污泥由螺桿栗送至污泥脫水機進行脫水處理,脫水后的污泥定期收集填埋。
[0014](5)絮凝沉淀池上層清液由栗送入調節池,加入HCl調節pH值至6?8。
[0015](6)調節池出水由栗送入脫氣罐,采用蒸汽做熱源,調節脫氣罐內的溫度和壓力,使物料中的不凝氣及大部分沸點比水低的易揮發組分變為二次蒸汽,隨著少量二次蒸汽進入與脫氣罐連接的冷凝器,冷凝后得到的冷凝液焚燒,不凝汽進入廢氣系統。
[0016](7)經脫氣罐脫氣后的出水由栗送入蒸發系統,通過蒸發系統的不斷蒸發,水等低沸點物吸收熱量變為蒸汽,蒸汽冷凝后變為蒸餾水,蒸餾水可以達到《GB/T12145-1999火力發電機組及蒸汽動力設備水汽質量》火電廠鍋爐補給水標準,蒸餾水排入回用水池直接作為鍋爐補給水回用。無機鹽富集在濃液中,通過不斷的濃縮,無機鹽晶體過飽和析出,濃液為固液混合物。
[0017](7)蒸發系統所得濃液由栗送入固液分離系統進行固液分離,固液分離后得到的固體結晶鹽可出售,母液返回蒸發系統統繼續蒸發。
[0018]本實用新型的系統具有如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0019](I)本系統采用了蒸發技術作為核心,實現了脫硫廢水的零排放,并且采用了低能耗及運行費用的三效蒸發技術或機械式蒸汽再壓縮蒸發技術;
[0020](2)采用本系統處理后的脫硫廢水出水指標可以達到《GB/T12145-1999火力發電機組及蒸汽動力設備水汽質量》火電廠鍋爐補給水標準,可以作為鍋爐補給水回用,優于現有的其它處理方法;
[0021](3)采用本系統處理脫硫廢水生成的固體結晶鹽可以出售,避免了無機鹽在系統內的富集,還實現了經濟價值。
【附圖說明】
[0022]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的連接關系構造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0024]實施例1
[0025]本實施例的一種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其連接關系構造圖如圖1所示。所述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中和池、加藥反應池1#、加藥反應池2#、絮凝沉淀池、調節池、脫氣罐和蒸發系統;所述中和池出水口連接至加藥反應池1#,加藥反應池1#出水口連接至加藥反應池2#,加藥反應池2#出水口連接至絮凝沉淀池;所述絮凝沉淀池上層清液出口連接至調節池,下層污泥出口連接至污泥脫水機;所述調節池出水口連接至脫氣罐;所述脫氣罐設置蒸汽出口連接冷凝器,脫氣罐出水口連接至蒸發系統;所述蒸發系統設置蒸餾水出口和濃液出口,蒸餾水出口連接至回用水池,濃液出口連接至固液分離系統,固液分離系統與蒸發系統之間設置母液循環回路。所述的蒸發系統是指三效蒸發系統或機械式蒸汽再壓縮蒸發系統。所述的固液分離系統是指離心機。
[0026]采用本實施例的系統對脫硫廢水進行處理的過程如下:
[0027](I)將脫硫廢水送入中和池,用Ca(OH)2調節pH值至9?10.5,廢水中的一些重金屬,如銅、鐵、鉛、鉻等生成氫氧化物沉淀,同時生成CaF2沉淀,去除氟離子。
[0028](2)中和池的脫硫廢水進入加藥反應池1#,加入15 %的有機硫(TMTl 5)溶液,萊、銅等生成Hg2S、CuS沉淀。
[0029](3)加藥反應池1#出水進入加藥反應池2#,加入Na2CO3,與前一步引入的過量Ca2+反應生成CaCO3沉淀。
[0030](4)加藥反應池2#出水進入絮凝沉淀池,加入PAM絮凝沉淀,下層污泥由螺桿栗送至污泥脫水機進行脫水處理,脫水后的污泥定期收集填埋。
[0031](5)絮凝沉淀池上層清液由栗送入調節池,加入HCl調節pH值至6?8。
[0032](6)調節池出水由栗送入脫氣罐,采用蒸汽做熱源,調節脫氣罐內的溫度和壓力,使物料中的大部分不凝氣及大部分沸點比水低的易揮發組分變為二次蒸汽,隨著少量二次蒸汽進入與脫氣罐連接的冷凝器,冷凝后得到的冷凝液焚燒,不凝汽進入廢氣系統。
[0033](7)經脫氣罐脫氣后的出水由栗送入蒸發系統,通過蒸發系統的不斷蒸發,水等低沸點物吸收熱量變為蒸汽,蒸汽冷凝后變為蒸餾水,蒸餾水可以達到《GB/T12145-1999火力發電機組及蒸汽動力設備水汽質量》火電廠鍋爐補給水標準,蒸餾水排入回用水池直接作為鍋爐補給水回用。無機鹽富集在濃液中,通過不斷的濃縮,無機鹽晶體過飽和析出,濃液為固液混合物。
[0034](7)蒸發系統所得濃液由栗送入固液分離系統進行固液分離,固液分離后得到的固體結晶鹽可出售,母液返回蒸發系統統繼續蒸發。
[0035]上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它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中和池、加藥反應池1#、加藥反應池2#、絮凝沉淀池、調節池、脫氣罐和蒸發系統;所述中和池出水口連接至加藥反應池1#,加藥反應池1#出水口連接至加藥反應池2#,加藥反應池2#出水口連接至絮凝沉淀池;所述絮凝沉淀池上層清液出口連接至調節池,下層污泥出口連接至污泥脫水機;所述調節池出水口連接至脫氣罐;所述脫氣罐設置二次蒸汽出口連接冷凝器,脫氣罐出水口連接至蒸發系統;所述蒸發系統設置蒸餾水出口和濃液出口,蒸餾水出口連接至回用水池,濃液出口連接至固液分離系統,固液分離系統與蒸發系統之間設置母液循環回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發系統是指三效蒸發系統或機械式蒸汽再壓縮蒸發系統。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脫硫廢水零排放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液分離系統是指離心機。
【文檔編號】C02F103/18GK205710265SQ201620586054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5日
【發明人】吳燕鵬
【申請人】廣州市邁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