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河流生態領域,具體為一種通過河道合理蓄水保障生態基流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速度的加快,河道人為破壞的現象較為嚴重,垃圾的傾倒及污水的排放,使當前河道中的水質不斷惡化,不僅水生物在不斷的減少,而且河道淤堵的情況也較為嚴重,嚴重影響了防洪功能的發揮,同時大規模的采砂活動,使河道堤岸失穩的情況嚴重,同時由于雨水多少的原因,也會導致河道內發生洪水及泥石流災害,或是河道干涸,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用水需求等,這些情況的存在,使河道治理更具有迫切性,因此,需要對河道進行有效的治理,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使河道的功能性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河道的治理和改造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在治理工作中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社會生產力進行有效的協調,加快對河道治理的力度,從而使其更好的為人類的生活和發展服務,發揮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河道不僅具有防洪、抗澇、灌溉等功能,同時也是城市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現在很多河道上設置有液壓壩,如何在日益嚴峻的環境危機中尋找到一種更好的治理河道的辦法迫在眉睫,雖然通過跌水曝氣和設置推氧微流曝氣裝置往河床上游曝氣也是一種方法,但是需要額外的能源。
技術實現要素:
1、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河道合理蓄水保障生態基流系統,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1)平緩的河流如何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保證水體自身的活性,達到水體自身凈化的效果;(2)一般設置的跌水曝氣和推氧微流曝氣裝置耗能比較多,而且不同的環境情況調節不方便,造成能量浪費。
2、技術方案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通過河道合理蓄水保障生態基流系統,包括液壓壩、推氧微流曝氣裝置、曝氣管和河床,所述的液壓壩位于河床上,所述的推氧微流曝氣裝置位于液壓壩下游,所述的曝氣管一端連接推氧微流曝氣裝置,另一端穿過液壓壩順著河床延伸至液壓壩上游;所述的河床上每隔一段距離設置液壓壩、推氧微流曝氣裝置和曝氣管。
優選的,所述的液壓壩的一端設置有漸縮狀出水口。
優選的,所述的推氧微流曝氣裝置包括葉輪、支撐桿、活塞桿、活塞、運動腔、橡膠膜和空氣管道,所述的葉輪中間為葉片和旋轉軸,葉輪的兩個側面都設置有圓盤,圓盤也連接旋轉軸,葉輪兩個側面最外層的圓盤上設置有連接點,所述的旋轉軸連接支撐桿的一端,支撐桿的另一端連接推氧微流曝氣裝置的殼體上;所述的活塞桿一端與連接點相連,另一端與活塞相連,所述的活塞位于運動腔中,所述的活塞、運動腔和橡膠膜組成一個封閉的腔室,所述的腔室內部盛滿液體,所述的空氣管道連接運動腔,空氣管道與運動腔之間設置橡膠膜,所述的空氣管道一端位于水面之上,另一端為出氣口,所述的出氣口與曝氣管連接,所述的空氣管道上設置有止回閥a和止回閥b,所述的止回閥a和止回閥b分別位于橡膠膜兩端。
優選的,所述的曝氣管上設置多個直徑相同的曝氣孔。
3、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一、所述的一種通過河道合理蓄水保障生態基流系統通過水流自身的流動,從液壓壩上跌落到水中,能夠產生跌水曝氣,通過推氧微流曝氣裝置的作用能夠將空氣輸送到河床上游,產生摻混曝氣,達到水體凈化的效果;二、所述的一種通過河道合理蓄水保障生態基流系統通過在液壓壩上設置漸縮狀的出水口,能夠使水流出來的速度增大,水流出來落到葉輪上,帶動葉輪轉動,為推氧微流曝氣裝置提供動力,而且水在跌落過程中通過葉輪的作用能夠充分與空氣接觸,推氧微流曝氣裝置在葉輪的作用下不斷的吸收空氣,通過曝氣管向河床上游曝氣,曝氣管上設置有多個直徑相同的曝氣口,能夠保證在水深的地方曝氣量多些,水淺的地方曝氣量少些,整個系統不需要額外消耗能源,通過水流自身流速和重力產生動力,進而凈化河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液壓壩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推氧微流曝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葉輪的正視圖;
圖5為本發明葉輪的側視圖;
圖6為本發明葉輪與支撐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葉輪與活塞桿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液壓壩放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液壓壩,2、推氧微流曝氣裝置,3、曝氣管,4、河床,5、出水口,6、葉輪,7、葉片,8、圓盤,9、旋轉軸,10、支撐桿,11、連接點,12、活塞桿,13、活塞,14、運動腔,15、橡膠膜,16、空氣管道,17、腔室,18、出氣口,19、止回閥a,20、止回閥b,21、曝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請參閱圖1-9,本發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通過河道合理蓄水保障生態基流系統,包括液壓壩1、推氧微流曝氣裝置2、曝氣管3和河床4,液壓壩1位于河床4上,推氧微流曝氣2裝置位于液壓壩1下方,曝氣管3一端連接推氧微流曝氣裝置2,另一端穿過液壓壩1順著河床4延伸至液壓壩1的上游;河床4上每隔一段距離設置液壓壩1、推氧微流曝氣裝置2和曝氣管3。
液壓壩1的一端設置有漸縮狀出水口5。
推氧微流曝氣裝置2包括葉輪6、支撐桿10、活塞桿12、活塞13、運動腔14、橡膠膜15和空氣管道16,葉輪6中間為葉片7和旋轉軸9,葉輪的兩個側面都設置有圓盤8,圓盤8也連接旋轉軸9,葉輪6兩個側面最外層的圓盤8上設置有連接點11,旋轉軸9連接支撐桿10的一端,支撐桿10的另一端連接推氧微流曝氣裝置2的殼體上;活塞桿12一端與連接點11相連,另一端與活塞13相連,活塞13位于運動腔14中,活塞13、運動腔14和橡膠膜15組成一個封閉的腔室17,腔室17內部盛滿液體,空氣管道16連接運動腔14,空氣管道16與運動腔14之間設置橡膠膜15,空氣管道16一端位于水面之上,另一端為出氣口18,出氣口18與曝氣管3連接,空氣管道16上設置有止回閥a19和止回閥b20,止回閥a19和止回閥b20分別位于橡膠膜15兩端。
曝氣管3上設置多個直徑相同的曝氣孔21。
當水流緩慢時,在河床4中使液壓壩1上升起來,如圖1所示,當水流非常快時,將液壓壩1降下來,如圖9所示;在河床4上每隔500米設置液壓壩1、推氧微流曝氣裝置2和曝氣管3,液壓壩1位于河床4上,推氧微流曝氣裝置2位于液壓壩1下方,曝氣管3一端連接推氧微流曝氣裝置2,另一端延伸至河床4的上游,當水流流速較慢時,升起液壓壩1,此時水流從液壓壩1上的漸縮狀的出水口5流出,液壓壩上可以設置多個出水口5,也可以只設置一個出水口5,通過漸縮狀出水口5的作用,不僅使水流流速增大,而且能夠使水流到接近葉輪6上葉片7時分散度減小,即水流不會分散太大,葉輪6設置在從出水口5流出的水能夠接觸到的地方,當水從出水口5流出時在重力的作用下速度會加快,落在葉輪6的葉片7上,即使不是全部的水都會落在葉輪6上,但是還是有很多水會落在上面,如圖9所示,葉片7在水流的作用下轉動起來,從出水口5流出的水在葉輪6的作用下增大了與空氣的接觸時間,使水中的含氧量增大,落到水中產生跌水曝氣;葉輪6的兩個側面都設置有圓盤8,葉輪6的每個側面設置有兩個圓盤8,圓盤8之間連接旋轉軸9,旋轉軸9連接支撐桿10的一端,支撐桿10的另一端連接在推氧微流曝氣裝置2的殼體上,葉輪6兩個側面最外層的圓盤8上設置有連接點11,連接點11連接推氧微流曝氣裝置2;葉輪6在水流的作用下持續轉動,帶動葉片7轉動,葉片7與旋轉軸9連接,葉片7帶動旋轉軸9轉動,旋轉軸9和圓盤8連接,旋轉軸9帶動圓盤8轉動,圓盤8上的連接點11也跟著轉動,旋轉軸9與支撐桿10連接,但是不影響旋轉軸9轉動,連接點11連接推氧微流曝氣裝置2上的活塞桿12的一端,活塞桿12的另一端連接活塞13,活塞13在運動腔14中,運動腔14和橡膠膜15組成一個封閉的腔室17,腔室17內部盛滿液體,液體可以為水,連接點11轉動帶動活塞桿12運動,活塞桿12運動帶動活塞13運動,活塞13運動帶動腔室17中的水運動,進而帶動橡膠膜15反復運動;空氣管道16連接運動腔14,空氣管道16與運動腔14之間設置橡膠膜15,空氣管道16一端位于水面之上,另一端為出氣口18,出氣口18與曝氣管3連接,空氣管道16上設置有止回閥a19和止回閥b20,止回閥a19和止回閥b20分別位于橡膠膜15兩端,在橡膠膜15運動的過程中,當橡膠膜15遠離空氣管道16時,空氣管道16中止回閥a19和止回閥b20之間的體積增大,止回閥a19和止回閥b20兩端的氣體都想要進入,但是止回閥b20一側的空氣進不去,而止回閥a19一側的空氣能夠進入,而止回閥a19一側的空氣連通外界,所以將外界的空氣吸入到空氣管道16中,當橡膠膜15靠近空氣管道16時,空氣管道16中止回閥a19和止回閥b20之間的壓強增大,氣體想要出去,但是止回閥a19只能將外界的氣體吸入,內部的氣體出不去,所以內部的氣體從止回閥b20出去,止回閥b20位于出氣口18一端,出氣口18連接曝氣管3,曝氣管3上有多個直徑相同的曝氣孔21,由于曝氣管3連接出氣口18的一端離水面較遠,而另一端離水面較近,曝氣孔21直徑相同不僅制作方便,而且能夠保證離出氣口18越近,從曝氣孔21曝出的氣體的量越多,在水中形成摻混曝氣,為了防止外界的水能夠進入到曝氣管3中,所以曝氣孔21直徑不大,能夠保證水流不進去,整個系統不需要消耗外界能量,依靠水流的速度以及自身重力產生動力,進而凈化河道。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