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系統及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1244256閱讀:982來源:國知局
一種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系統及方法與流程

本發明屬于廢水中抗生素生態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生物(微生物、植物和動物)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或由其它方法獲得的,能在低微濃度下有選擇地抑制或影響其它生物功能的有機物質。抗生素具有通過抑制細胞壁、蛋白和核酸合成等作用機制,抑制細菌的生長,預防和控制疾病的功能。因此,20世紀以來,抗生素被大量應用于醫療、畜禽和水產養殖等行業。但是,抗生素的使用甚至濫用會增加環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含量,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在生物體內和環境中長時間殘留,并通過水平轉移等途徑,由非致病菌傳到致病菌上,致病菌獲得多重耐藥性后,從而對人類健康和生物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目前針對含有抗生素的廢水處理技術,多采用人工濕地,厭氧/好氧組合工藝等生物處理法,以及高級氧化技術等方法。對于人工濕地技術存在占地面積大,效率低,抗高污染負荷能力小的特點;而對于生物處理法存在著單元操作較多,藥劑加入種類多、量大,使得水體電導大大增加,增加了運行成本處理周期長、處理過程連續性不強等缺陷;對于高級氧化技術會產生大量沉淀污泥,需要額外處理,增加了處理成本,藥劑添加成本高的特點,從而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工程規模化的應用。過去的技術中,很少有人利用多介質土壤層系統的抗污染負荷高,占地面積小,無藥劑添加的優點來去除廢水中的抗生素,也很少研究利用自然太陽光和模擬太陽光全時段進行光催化氧化,來提升抗生素的處理效率,因此急需要一種可以降低藥劑使用和能源消耗扥運行成本,處理效率高,無二次污染物,生態的處理方法來解決現有的抗生素廢水污染問題,具有廣闊的社會需求。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提供一種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系統。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系統,所述系統由廢水預處理單元1、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濕地梯級處理單元3、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全時段光照供給單元5、風光互補微動力單元6構成;廢水預處理單元1依次與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濕地梯級處理單元3、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相連;風光互補微動力單元6分別與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以及全時段光照供給單元5相連。

所述的廢水預處理單元1包括格柵調節池、厭氧消解池、沉淀池三個部分組成,三個區域體積比為2~3:5~9:3~4;格柵調節池和沉淀池底部傾角為45°~60°;所述的厭氧消解池為折流式,并設置厭氧消化菌掛膜填料;所述的厭氧消解池依據進水的可生化性來設定池容。

所述的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包括種植層7、多介質土壤層子系統8、布水系統13、富氧系統14和排水層12;作為優選,所述種植層7由土壤層和碎石層組成,土壤層由當地種植土壤組成,高為100~200mm,碎石層由粒徑10~15mm的當地礫石構成,高為50mm~100mm,種植植物15為鳳眼蓮、風車草、蘆葦和香蒲的兩種或幾種,種植密度為6-8株/平米;所述的多介質土壤層子系統8從上至下包括兩級多介質土壤子系統,每一級多介質土壤子系統包含布水層9、通水層10和土壤混合模塊層11;作為優選,所述的布水層9由粒徑20~30mm礫石、沸石組成,高度為200~300mm;作為優選,所述的通水層10由粒徑15~20mm沸石、火山巖和陶粒混合組成,高度為500~600mm;作為優選,所述的土壤混合模塊層11由原生土壤、沙子、爐渣、蛭石、當地生物質、鐵屑、活性炭粉混合組成,高度為100~150mm;所述多介質土壤層子系統8的每級土壤混合模塊層11分為兩層,均勻內置于通水層10中,土壤混合模塊11水平間距10~15mm,垂直間距為10~15mm;作為優選,所述第一級多介質土壤子系統8中,布水層9中礫石和沸石的體積比為5~6:4~5,通水層10中沸石、火山巖和陶粒的體積比為5~6:2~3:2~3,土壤混合模塊層11中原生土壤、沙子、爐渣、蛭石、當地生物質、鐵屑、活性炭粉的體積比為20~25:10~15:10~15:10~15:5~10:5~10:15~20;作為優選,所述第二級多介質土壤子系統8中,布水層9中礫石和沸石的體積比為3~4:6~7,通水層10中沸石、火山巖和陶粒的體積比為2~3:3~4:4~5,土壤混合模塊層11中原生土壤、沙子、爐渣、蛭石、當地生物質、鐵屑、活性炭粉的體積比為10~15:10~15:15~20:15~20:5~10:5~10:15~20。

所述的布水系統13包括兩層布水管網,每層布水管網采用改進的“豐”字形布水,分別位于多介質土壤層子系統8布水層9中部;每層布水管網前設置流量調節閥。

所述的富氧系統14包括兩層富氧管網,每層富氧管網采用改進的“田”形布設,分別位于介質土壤層子系統8通水層10的底部;每層富氧管網前設置氣體流量調節閥。

所述的排水層12位于多介質土壤層子系統第二級通水層下方,由集水層、匯水層組成;作為優選,所述的集水層采用直徑30~50mm的當地礫石組成;匯水層采用鋼混結構雨篦子與鋼混結構支撐層組成。

所述的濕地梯級處理單元3依次包括一級或多級潛流/表流人工濕地串聯組成;人工濕地包括配水池17、通水層18、種植層19、基質層20和排水層12;作為優選,所述種植層19由原生土壤組成,高為150~200mm,種植植物15為鳳眼蓮、風車草、蘆葦和香蒲的兩種或幾種;作為優選,所述基質層20由粒徑15~20mm椰殼活性炭層,粒徑25~40mm,體積比為2~3:2~3:4~6的沸石、紅磚和火山巖混合層,以及粒徑為50~70mm的礫石組成的集水層構成,基質層20高為300-600mm;作為優選,所述通水層18位于布水口22處,采用粒徑為20~30mm當地礫石組成;所述排水層12位于基質層下方,排水層12由鋼混結構雨篦子與鋼混結構支撐層組成。

所述的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由光纖照明系統、模擬太陽光照系統和光催化填料凈化系統構成;所述光纖照明系統包括光纖照射光源24,池底為v型,池體內側貼合反射平面鏡25;作為優選,所述模擬太陽光照系統為池體內側相隔間距均勻設置模擬太陽光led燈管26,間距為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直徑的1-1.5倍;所述光催化填料凈化系統位于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中部,內置多根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tio2光催化劑附著在聚酯纖維雪花狀填料29上,并用聚酯纖維繩串聯起來固定在填料架上形成光催化劑柱狀填料29,設置于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內,圓柱狀填料架中軸設置模擬太陽光led燈管26,燈管外設有石英防水套管27;所述tio2光催化劑附著聚酯纖維柱狀填料29頂部設置旋轉動力裝置31;作為優選,所述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可為圓柱形或是方柱形,反應管28間距為1~1.5倍的反應管28直徑;所述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底部設施多孔富氧盤30;所述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之間通過連通管33成s型連通。

所述的全時段光照供給單元5由太陽光聚光采集器37、光纖傳輸系統23、動力旋轉基座42、太陽光感應追蹤器、智能控制系統構成;所述太陽光聚光采集器由菲尼爾透鏡40和光采集器41構成;所述光纖傳輸系統23主要由石英光纖構成;所述太陽光感應追蹤器主要由太陽光輻射強度傳感器38和太陽方位角傳感器39構成。

所述的風光互補微動力單元6由太陽能發電裝置、風力發電裝置和蓄電裝置構成。

作為優選,所述的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系統利用地形自然坡度驅動系統運行,高程由廢水預處理單元1、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濕地梯級處理單元3、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依次降低。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方法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1)含有抗生素的廢水進入廢水預處理單元1,通過格柵調節池分離出砂石混合物和污泥;

(2)格柵調節池的出水進入厭氧消解池,池內厭氧菌對廢水中的污物進行分解,降低污水中的有機物,n,p等污染物質;

(3)厭氧消解池的出水進入沉淀池,進行水渣分離,降低廢水的濁度;

(4)廢水預處理單元1的出水進入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經過布水系統13的雙層布水,進水閥門調節流量,污水進入兩級多介質土壤層子系統8,通過多介質通水層10和土壤混合模塊11,污染物通過沸石等材料的吸附,上層植物15的根系以及土壤混合模塊微生物的好氧和厭氧的吸收降解,進一步去除廢水中有機物和抗生素等污染物,凈化后的廢水通過排水層12匯集后,通過過水涵洞16排出;

(5)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的出水進入濕地梯級處理單元3,通過過水涵洞16進入配水池17,經過調節沉淀后,通過布水口22進入通水層18,經過水平推流進入種植層和基質層,利用濕地植物15的根系和基質中的微生物,對廢水中的有機物、抗生素等污染物進行厭氧和好氧降解,利用基質層20中活性炭的吸附去除廢水中的抗生素,凈化后的廢水通過排水層12匯集后,通過過水涵洞16排出;

(6)濕地梯級處理單元3的出水進入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廢水通過進水管32進入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在全時段太陽光照射下與附著在聚酯纖維柱狀填料29上的tio2光催化劑作用,在多孔富氧盤提供充足氧的條件下進性光催化氧化反應,進一步強化抗生素的降解,經過多級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的光催化氧化反應后通過出水管34排出,排出的水可以回用或達標排放;

所述的廢水預處理單元1設計水力停留時間不少于12小時。

所述的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依據不同溫度梯度設計雙層進水模式,采用進水閥調節進水量,運行模式為:室外溫度低于0℃,1層布水系統13停止,2層布水系統13運行;室外溫度大于0℃,1層、2層布水系統13運行,從而應對低溫環境下微生物活性受抑制而減弱污染物凈化效率;所述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設計水力停留時間不少于12小時。

所述的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采用風光互補發電驅動氣泵進行連續曝氣富氧,富氧系統14從上到下分為兩層,富氧模式為:進水量大于等于60%設計負荷時,氣水比為15:1;進水量低于60%設計負荷時,氣水比為10:1。

所述的濕地梯級處理單元3采用間歇性運行模式:進水量大于等于60%設計負荷時,停運排空水1次/3~4天,24小時/次;進水量低于60%設計負荷時,停運排空水1次/7~9天,24小時/次。

所述的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中,廢水在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中的停留時間為1~2小時,保證抗生素光催化充分反應時間;所述旋轉動力裝置31驅動光催化劑柱狀填料29勻速度旋轉,提升負載在填料29上的tio2催化劑與廢水以及太陽光充分接觸;所述多孔富氧盤30提供富氧曝氣,增加廢水中氧含量,提升抗生素催化氧化效率。

所述的全時段光照供給單元5中,太陽光進入太陽光通過菲尼爾透鏡40匯聚被光采集器41捕捉,通過光纖傳輸系統23傳輸給光纖照明光源24,光纖照明光源24發射的太陽光在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中被反射平面鏡25反射,充分照射在位于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中的光催化劑柱狀填料29上,促使tio2催化劑對廢水中的抗生素進行催化氧化;所述太陽光感應追蹤器監測太陽方位角和太陽輻射強度,將信號實時傳輸給智能控制系統,由智能控制系統根據太陽方位角計算并指示動力旋轉基座42驅動太陽光聚光采集器37調整角度,充分保證太陽光聚光采集器37接受最大太陽輻射,同時由智能控制系統根據太陽輻射光強來切換太陽光光纖傳輸照明模式和太陽光模擬照明模式,從而解決黑夜,陰天,下雨等自然條件下太陽光光強較弱的問題,從而保證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光催化降解抗生素的效率的基礎上,降低能源消耗。

所述的風光互補微動力單元6運行時,太陽能發電裝置上設有太陽光追蹤器,根據太陽高度角以及輻射光強來調整太陽能板的角度,使其充分采集最大量的太陽能輻射,提升發電效率;所述風光互補微動力單元6同時為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中曝氣富氧、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中模擬太陽光照、光催化劑柱狀填料29旋轉、全時段光照供給單元5的智能控制和動力旋轉以及風光互補微動力單元6中的太陽能板調節提供補充動力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

本發明的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所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在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系統中,創新的采用多介質土壤層系統,通過對不同級多介質土壤子系統的布水層,通水層以及土壤混合模塊層的組成和粒徑進行優化選擇,從而提升系統對抗生素類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布水層中沸石比例增加,提升了對污水吸附降解效率;通水層中火山巖和頁巖陶粒比例增加,多孔結構有利于微生物固著生長,親水性強,附著的生物膜量多且速度快,提升了污水微生物降解效率;土壤混合模塊層中爐渣、蛭石以及活性炭的增加,利用這些材質比表面積大,吸附容量大,提升力對該模塊對廢水中抗生素的吸附能力,同時多介質土壤層系統所采用的組分均是易于獲取價格低廉的材料,大大降低了應用成本。多介質土壤層系統利用其特有的磚墻結構,對廢水中的有機物、抗生素等污染物進行吸附,微生物的好氧和厭氧分解,從而達到凈化的目的,該系統抗污染負荷高,材料易獲取,建設成本低。

(2)本發明在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系統中,針對多介質土壤層系統中采用雙層布水系統,每層布水系統采用豐字形布水管設計,布水支管的布水孔孔徑和點位交錯優化設計,提升了配水均勻程度,每層布水系統前設置了流量調節閥門,提升了系統的抗污染負荷能力,穩定了對廢水中有機物以及抗生素等污染物的處理效率。

(3)本發明在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系統中,針對多介質土壤層系統采用雙層富氧系統,每層富氧系統采用田形管路設計,設計不同進水負荷下的富氧曝氣量調控,增加了多介質土壤層系統氧含量,提升了系統微生物好氧過程對廢水中抗生素的凈化處理效率。

(4)本發明在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系統中,創新的設計了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強化了對廢水中抗生素的去除;采用光纖照明系統利用太陽光作為光照條件,同時利用模擬太陽光照系統補充黑夜,陰天,下雨等自然條件下光照條件,使系統可以全時段進行光催化反應降解抗生素,提升了系統的抗生素的降解效率;采用tio2光催化劑附著在聚酯纖維雪花狀填料構成催化劑柱狀填料,并對填料進行旋轉,大大提升了光照全覆蓋條件下催化劑與抗生素等污染物的充分接觸;池體內側貼合反射平面鏡,以及模擬太陽光led燈管布設,光催化反應管間距優化設計,充分提升了光照條件的全覆蓋,同時廢水停留時間的優化設計大大增加了光催化充分反應效果。該系統無任何藥劑添加,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了能源成本,同時大大提升了抗生素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效率。

(5)本發明積極利用太陽能和風能可再生資源提供微動力,利用地形自然坡度驅動系統運行,減少了系統的能源消耗,降低了運行成本。

(6)本發明采用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方法,利用多介質土壤層系統對廢水中的抗生素吸附和降解,同時利用濕地植物的根系作用進行分解,最后利用光催化反應強化對抗生素污染物的去除,從而大大提升了對抗生素的去除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系統示意圖;

圖中,1-廢水預處理單元、2-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3-濕地梯級處理單元、4-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5-全時段光照供給單元、6-風光互補微動力單元。

圖2為本發明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示意圖:

圖中,2-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7-種植層、8-多介質土壤層子系統、9-布水層、10-通水層、11-土壤混合模塊層、12-排水層、13-布水系統、14-富氧系統、15-濕地植物、16-過水涵洞。

圖3為本發明濕地梯級處理單元示意圖:

圖中,3-濕地梯級處理單元、12-排水層、15-濕地植物、16-過水涵洞、17-配水池、18-通水層、19-種植層、20-基質層、21-蓋板、22-布水口。

圖4為本發明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剖面和側視示意圖:

圖中,4-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23-光纖傳輸系統、24-光纖照射光源、25-反射平面鏡、26-模擬太陽光led燈管、27-石英防水套管、28-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9-光催化劑柱狀填料、30-多孔富氧盤、31-旋轉動力裝置、32-進水管、33-連通管、34-出水管。

圖5為本發明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中光纖照射光源和石英光催化反應管俯視示意圖:

圖中,23-光纖傳輸系統、24-光纖照射光源、26-模擬太陽光led燈管、27-石英防水套管、28-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9-光催化劑柱狀填料、光纖照射蓋板、36-tio2光催化劑附著聚酯纖維雪花狀填料架。

圖6為本發明全時段光照供給單元連通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中太陽光聚光采集器、光纖傳輸系統、動力旋轉基座、太陽光感應追蹤器結構示意圖:

圖中,23-光纖傳輸系統、37-太陽光聚光采集器、38-太陽光輻射強度傳感器,39-太陽方位角傳感器,40-菲尼爾透鏡,41-光采集器,42-動力旋轉基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以下實施例采用如圖1所示的微動力去除廢水中抗生素的多介質處理系統;該系統由廢水預處理單元1、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濕地梯級處理單元3、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全時段光照供給單元5、風光互補微動力單元6構成;廢水預處理單元1依次與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濕地梯級處理單元3、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相連;風光互補微動力單元6分別與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以及全時段光照供給單元5相連。

如圖2所示的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包括種植層7、多介質土壤層子系統8、布水系統13、富氧系統14和排水層12;種植層7由土壤層和碎石層組成,土壤層由當地種植土壤組成,高為200mm,碎石層由粒徑10~15mm的當地礫石構成,高為50mm,種植植物15為鳳眼蓮、風車草,種植密度為6-8株/平米;多介質土壤層子系統8從上至下包括兩級多介質土壤子系統,每一級多介質土壤子系統包含布水層9、通水層10和土壤混合模塊層11;布水層9由粒徑20mm礫石、沸石組成,高度為200mm;通水層10由粒徑15mm沸石、火山巖和陶粒混合組成,高度為500mm;土壤混合模塊層11由原生土壤、沙子、爐渣、蛭石、當地生物質、鐵屑、活性炭粉混合組成,高度為100mm;多介質土壤層子系統8的每級土壤混合模塊層11分為兩層,均勻內置于通水層10中,土壤混合模塊11水平間距15mm,垂直間距為10mm;第一級多介質土壤子系統8中,布水層9中礫石和沸石的體積比為5:5,通水層10中沸石、火山巖和陶粒的體積比為5:3:2,土壤混合模塊層11中原生土壤、沙子、爐渣、蛭石、當地生物質、鐵屑、活性炭粉的體積比25:15:15:10:10:10:15;第二級多介質土壤子系統8中,布水層9中礫石和沸石的體積比為3:7,通水層10中沸石、火山巖和陶粒的體積比為3:3:4,土壤混合模塊層11中原生土壤、沙子、爐渣、蛭石、當地生物質、鐵屑、活性炭粉的體積比10:10:20:20:10:10:20;排水層包括直徑30mm,高為150mm的當地礫石組成的集水層,厚為80mm的鋼混結構雨篦子與高為200mm的鋼混結構支撐層組成的匯水層構成;雨篦子布設直徑為30mm的透水孔,密度為120個/平米;匯水層靠近墻體位置設置直徑為200mm的過水涵洞16,涵洞間距為600mm。

如圖3所示的濕地梯級處理單元3中,包括配水池17、通水層18、種植層19、基質層20和排水層12;種植層19由原生土壤組成,高為150mm,種植植物15為風車草、蘆葦和香蒲,種植密度為4~6株/平米;基質層20從上至下有三層構成:粒徑15mm高為100mm椰殼活性炭層;粒徑20mm,高為300mm,體積比為3:3:4的沸石、紅磚和火山巖混合層;粒徑為60mm,高為200mm的礫石組成的集水層。通水層43位于進水口47處,采用粒徑為30mm當地礫石組成;排水層12由厚為80mm的鋼混結構雨篦子與高為200mm的鋼混結構支撐層組成;雨篦子設置直徑為30mm的透水孔,密度為100個/平米;排水層12靠近墻體13設置直徑為200mm的過水涵洞16,涵洞16間距為600mm。

如圖4所示的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由光纖照明系統、模擬太陽光照系統和光催化填料凈化系統構成;光纖照明系統包括光纖照射光源24,池底為v型,池體內側貼合反射平面鏡25模擬太陽光照系統為池體內側相隔間距均勻設置模擬太陽光led燈管26,間距為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直徑的1.5倍;所述光催化填料凈化系統位于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中部,內置多根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tio2光催化劑附著在聚酯纖維雪花狀填料29上,并用聚酯纖維繩串聯起來固定在填料架上形成光催化劑柱狀填料29,設置于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內,圓柱狀填料架中軸設置模擬太陽光led燈管26,燈管外設有石英防水套管27;所述tio2光催化劑附著聚酯纖維柱狀填料29頂部設置旋轉動力裝置31;作為優選,所述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可為圓柱形或是方柱形,反應管28間距為1~1.5倍的反應管28直徑;所述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底部設施多孔富氧盤30;所述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之間成s型連通。

如圖5所示的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中光纖照射光源和石英光催化反應管俯視示意圖,光源通過光纖傳輸系統23輸入給光纖照射光源;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為圓柱形,中間為模擬太陽光led燈管26,外有,tio2光催化劑附著聚酯纖維雪花狀填料圍繞石英防水套管27,形成圓柱狀填料架36,最終構成光催化劑柱狀填料29。

全時段光照供給單元5由太陽光聚光采集器37、光纖傳輸系統23、動力旋轉基座42、太陽光感應追蹤器、智能控制系統構成;太陽光聚光采集器由菲尼爾透鏡40和光采集器41構成;光纖傳輸系統23主要由石英光纖構成;所述太陽光感應追蹤器主要由太陽光輻射強度傳感器38和太陽方位角傳感器39構成。

本實施例的處理方法為:含有抗生素的廢水進入廢水預處理單元1,通過格柵調節池分離出砂石混合物和污泥;出水進入厭氧消解池,池內厭氧菌對廢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分解,降低污水中的有機物,n,p等污染物質;出水進入沉淀池,進行水渣分離,降低廢水的濁度;出水進入多介質土壤層系統處理單元2,經過布水系統13的雙層布水,進水閥門調節流量,污水進入兩級多介質土壤層子系統8,通過多介質通水層10和土壤混合模塊11,污染物通過沸石等材料的吸附,上層植物15的根系以及土壤混合模塊微生物的好氧和厭氧的吸收降解,進一步去除廢水中有機物和抗生素等污染物,凈化后的廢水通過排水層12匯集后,通過過水涵洞16排出;出水進入濕地梯級處理單元3,通過過水涵洞16進入配水池17,經過調節沉淀后,通過布水口22進入通水層18,經過水平推流進入種植層和基質層,利用濕地植物15的根系和基質中的微生物,對廢水中的有機物、抗生素等污染物進行厭氧和好氧降解,利用基質層20中活性炭的吸附去除廢水中的抗生素,凈化后的廢水通過排水層12匯集后,通過過水涵洞16排出;出水進入微動力光催化處理單元4,廢水通過進水管32進入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在全時段太陽光照射下與附著在聚酯纖維柱狀填料29上的tio2光催化劑作用,在多孔富氧盤提供充足氧的條件下進性光催化氧化反應,進一步強化抗生素的降解,經過多級石英光催化反應管28的光催化氧化反應后通過出水管34排出,排出的水可以回用或達標排放;

本實施例應用于某設有養殖場的鄉鎮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處理,最大日處理量為5000t/d,進水水質參數cod=630mg/l,bod=410mg/l,tn=77mg/l,tp=12mg/l,nh4+-n=41mg/l,磺胺嘧啶(sdz)=46.9μg/l,四環素(tc)=110.6μg/l的條件下,出水的水質為cod=31mg/l,bod=9mg/l,tn=14mg/l,tp=0.9mg/l,nh4+-n=3.5mg/l,磺胺嘧啶(sdz)=0.42μg/l,四環素(tc)=2.21μg/l,去除率分別穩定達到cod95.08%,bod97.8%,tn81.81%,tp92.5%,nh4+-n91.46%,磺胺嘧啶(sdz)96.12%,四環素(tc)98%;運行一年凈化污水100萬噸,回用水40萬噸,節省能源1.5*106kw·h。

上述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說明。顯然,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還可據此做出多種變化,但任何與本發明等同或相類似的變化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