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粉末或其它松散或可傾倒物料的混合料倉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粉末或其它松散以及可傾倒物料的混合料倉,它包括一帶一縱向中軸線的管狀混合容器,該混合容器具有一入口、一外壁、一出口以及一朝向該出口逐漸變細并通入該出口的底部;一位于該混合容器內的中部支承結構;多個在該混合容器內位于入口和出口之間的混合通道,并且其中至少兩條通道具有不同最小橫截面。
背景技術:
可從文獻DE4112884C2中已知一種所述類型的混合料倉,其中在混合容器內一中部支承結構上設有一送料斗,并用金屬片把該送料斗分成多條混合通道。混合通道的橫截面在其出口端附近是互不相同的。由于流動阻力的不同以及由此在送料斗的混合通道中存在的不同的流動速率,這個設計有助于實現容器內物料的良好混合;然而,所述混合通道實現起來比較復雜。此外,不能避免狹窄的混合通道的堵塞。尤其是要混合的粉末經常易于跨連(bridging),從而堵塞混合通道中任何狹窄的部分。
DE-OS2211127教導了由錐狀向下變寬的混合柱限定的混合通道的混合料倉的設計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開發一種開頭所述類型的混合料倉,使得尤其在混合粉末的情況下,可通過簡單方法實現容器內物料的良好的混合或摻合。
根據本發明,通過一包括以下特征的混合料倉來實現所述目的
—混合通道中具有不同最小橫截面的至少兩條混合通道分別部分地由一個出自中部支承結構并伸入混合通道內的排壓部分(displacementsegment)限定。
—所述排壓部分為圍繞縱向中軸線設置的具有不同錐狀幾何形狀的錐狀部分,所述錐狀部分朝向所述出口擴大,使得混合通道繞中部支承結構形成具有不同最小橫截面的分區/扇形區(sector)。
本發明出于這樣的發現,即不必通過安裝在一中部支承結構上的限定元件來在通道的整個長度上對混合通道進行限定,只要設置至少在混合料倉的一區域內限定不同橫截面的混合通道的排壓部分就可以了。這種排壓部分設計簡單并可穩定且堅固地制造出來,而且制造成本低。這樣獲得的不同的最小通道橫截面確保了混合容器內的各物料部分被以不同的流速供應到容器出口,從而在該出口獲得來自混合料倉內不同層的物料。可以認為在出口提供來自料倉內不同層的物料的料倉是根據本發明的料倉,即使物料是在排出料倉后才真正混合的。根據本發明的排壓部分易于制造且能承載壓在其上的物料。尤其可把混合通道設計成具有相等的分區角,其中所述混合通道具有尺寸上由于錐狀對稱性上的差別而不同的最小橫截面。
排壓部分由一壁段形成,從而可特別容易地形成一由排壓部分的兩個相對側限定的混合通道。
一特別是通過一包括用于流化被混合物料的氣體處理單元的氣體處理裝置主動地支承通過至少一條混合通道的物料流的流化裝置用于使通過所述混合通道的物料流態化,這有利于被流化物料的連續流動。這樣的流化裝置的一優選實施方式為一氣體處理裝置。通過與所述壁的排列布局的相互作用,氣體處理裝置可容易地設計成使一單個的氣體處理單元可流化一個以上混合通道中的物料,這簡化了氣體處理裝置的設計。具有多個可被單獨起動的氣體處理單元的氣體處理裝置使得可對任選的混合通道中的物料選擇性地進行流態化。可使用一通過敲擊或振動實現要被混合的物料的連續流的機械輸出輔助設備代替作為氣動輸出輔助設備的氣體處理裝置。
在氣體處理裝置中,在與由排壓部分規定的物料輸送方向相垂直的投影中,氣體處理單元這樣地延伸,以使得在由排壓部分限定的兩條混合通道中,通過氣體處理裝置的該氣體處理單元尤其是安裝在混合容器底部上的氣體處理單元使物料發生流化,安裝這樣的氣體處理裝置提供了通過單個氣體處理單元容易地流化多條混合通道中的物料的可能性。由于混合容器底部有利的角度比例,把氣體處理裝置安裝在混合容器底部是較為有利的。
排壓部分其中尤其是在相對于縱軸相同的高度上安裝在支承結構上的錐狀部分具有不同長度的表面線和相同的錐角的排壓部分可做成具有相同的基本形狀,僅使它們的長度與希望的混合通道的橫截面的對稱性相適應。這樣錐狀部分的表面線就確定了由于錐狀部分而逐漸變窄的混合通道中的待混合的物料的傳送方向。作為等錐角錐狀部分的可選方案,可設想使用具有不同錐角的錐狀部分。作為另一種設計,可把排壓部分安裝在相對于支承結構縱軸不同的高度上。
用來隔離配設給排壓部分的混合通道并相對于中部支承結構徑向延伸的隔離壁使得可簡單地限定單個的分區混合通道。此外,隔離壁可用作中部支承結構的支承元件。
可使用一相對于縱向中軸線偏心設置的容器入口來可選擇性地控制混合容器內單個物料部分的排列和運動,由此在容器出口附近實現物料質量的分布。
一形成在兩條混合通道之間的溢流通道有利于在容器出口附近形成各種質量的物料。
一包括一中部混合通道的支承結構提供了一種獲得了一附加的混合通道的簡單的途徑,該混合通道的區域也可由排壓部分限定。
下面將結合
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其中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一混合料倉的局部剖開的透視圖;圖2是圖1中混合料倉的混合容器的俯視圖;
圖3是混合料倉另一實施例的垂直縱向剖視圖;圖4示出了結合在一被混合物料的循環中的混合料倉的又一實施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中一混合料倉用于儲存并混合可傾倒的固體顆粒,尤其是粉末。該混合料倉1包含一直立的混合容器2,該混合容器2具有一中空的向上開口地形成一容器入口4的圓柱狀壁3,還具有一向下延續壁3并呈錐狀逐漸變細而形成一容器出口5的底部6。混合容器2相對于一縱向中軸線7旋轉對稱。
在混合容器2內在從壁3到底部6的過渡區的高度上設有一中部管8,該中部管8的縱軸與混合容器2的縱向中軸線7重合。該中部管8通過四個相對于縱向中軸線7徑向分布的垂直支承壁9、10、11、12安裝在混合容器2內。支承壁9、10、11、12沿圍繞縱向中軸線7的周向彼此偏轉90°。在圖2的俯視圖中從右側的支承壁9開始對支承壁9到12進行順時針編號。支承壁9至12通過焊接在其內側連接到中部管8的外壁,在其外側既連接在壁3的內壁又連接在底部6的內壁上。為清楚起見在圖1中省略了支承壁12。如圖2所示,支承壁9至12中每兩個相鄰的壁分別和壁3一起在混合容器2中共限定出四個象限。每個象限都包括混合容器2的總共包括四條外混合通道13、14、15、16中的一條。中部管8限定了一內混合通道17,從而混合容器2共包含五條混合通道13至17。支承壁9至12中的每個壁都可分別地分隔兩條相鄰的混合通道13至16,越過支承壁9至12中的一個的物料可能在兩相鄰通道13至16之間形成物料流。為此,通過支承壁設置了溢流通道,其中一條—即溢流通道17a—在圖3中概略地示出。
除支承壁9至12以及容器壁3之外,出自中部管8的每個排壓部分18、19、20、21也分別限定了外混合通道13至16中的一條。因此,中部管8在混合料倉1中起中部支承結構的作用。排壓部分18至21設計成圍繞縱向中軸線7的朝向容器出口5逐漸變寬的錐狀段。排壓部分18至21相對于縱向中軸線7在同一高度上安裝在中部管8上。全部四個排壓部分18至21有相同的錐角,而表面線長度各不相同。位于支承壁9和10之間即圖2的俯視圖中的第一象限的排壓部分18的表面線最短。表面線第二短的是在圖2的俯視圖的第三象限中位于支承壁11和12之間的排壓部分20。表面線第二長的是在圖2中的俯視圖的第四象限中位于支承壁12和9之間的排壓部分21。表面線最長的是在圖2中的俯視圖的第二象限中位于支承壁10和11之間的排壓部分19。由于排壓部分18至21的不同的表面線長度,外混合通道13至16在所述排壓部分18至21朝向容器出口5的端部處的橫截面各不相同。在此區域,外混合通道按14、16、15、13的順序具有逐漸變大的橫截面。
排壓部分18至21的內壁緊鄰地設置在中部管8之后并直到容器出口5限定內混合通道17,從而排壓部分18至21通過其內壁限定了內混合通道17,而通過其外壁限定了外混合通道13至16。
最窄的外混合通道14的橫截面大于內混合通道17的橫截面。對應于混合通道13至17的橫截面的不同大小,儲存在混合料倉1中的物料通過所述混合通道13至17的流速各不相同。混合通道13至17中出口橫截面與入口橫截面之間的比值越大,(物料在)其中的流速就越快。比值最大的是混合通道17,其經排壓部分18至21朝下呈錐狀迅速擴大。因此,流過內混合通道17的物料與流經其它混合通道13至16的物料相比來自混合容器2內最靠上的一層。相應地,由于因不同橫截面而形成的不同的幾何形狀以及不同的出口橫截面與入口橫截面的比值,外混合通道13至16在通過所述通道的物料的層上也選擇性地工作。因此,來自混合容器2內各個高度上的物料流在容器出口5的上方—即所有混合通道13至17匯合之處—匯流。
圖1只是概略地描繪了一用于流化流過混合通道13至17的物料的氣體處理裝置22。該氣體處理裝置22為一主動地促進通過至少一條混合通道13至17的可傾倒物料流動的流化裝置的示例。下文將基于其中該裝置可見的圖1和圖3對其進行說明,其中圖3示出了在氣體處理裝置22上與圖1和圖2的混合料倉沒有區別的混合料倉的另一實施例。已經結合圖1、圖2描述過的部件仍具有相同的參考標號,且不再詳細說明。
氣體處理裝置22包含一供應管線23,該供應管線23從外側環形地圍繞底部6并以一未示出的方式連接在一氣源上。分支管線24用于把供應管線23連接到氣體處理裝置22的尤其是可分別即彼此獨立起動的總共四個通風墊25上。通風墊25安裝在底部6上,在圖2所見的象限中每個象限內有一個。可選擇地,可把通風墊25替換為相應地設置的通風裙座(apron)。
在與限定物料輸送方向的排壓部分18至21的表面線相垂直的投影中,通風墊25這樣地延伸,以使得經由供應管線23和分支管線24從通風墊25供應到混合容器2的氣體尤其是空氣可進入內混合通道17以及外混合通道13至16之一內。因此,一個通風墊25分別供應兩條混合通道。
圖1和2中的混合料倉1以及氣體處理裝置22運行如下由于每條混合通道13至17的入口橫截面和出口橫截面比值各不相同,在物料被填充入混合容器2后就在混合通道13至17中形成了不同的流速。因此,來自混合容器各層的物料帶(stripe)以及由此不同的質量—例如不同顆粒尺寸分布—的物料并排地在容器出口5內形成。然后可容易地在容器出口5下游的傳送部分對所述不同的帶進行混合。
圖3中的混合料倉1的實施例與圖1、2中實施例的不同之處還在于混合容器2,圖3中的混合容器2不是向上開口而是具有一蓋壁26,該蓋壁26帶有一相對于縱向中軸線7偏心的容器入口27。此外,在圖3的混合料倉中,支承壁10(圖3中未示出)以及12與圖1、圖2中的實施例相比朝向容器出口5延長并延伸到出口5附近。
圖3中的混合料倉1與圖1、圖2中混合料倉1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在于沒有中部管8。排壓部分18至21安裝在支承壁9至12沿混合容器2的縱向中軸線7相互鄰接處的拐角上,所述拐角在圖3的實施例中起中部支承結構的作用。
因為與圖1和圖2中的混合料倉1不同,圖3中的混合料倉的功能如下由于容器入口27是偏心的,所以對混合容器2的填充也是偏心地進行的。首先填充容器入口27下方的混合通道,直到待混合的物料與支承壁9至12的上邊緣齊平。從這個填充高度向上,物料就從容器入口27下方的混合通道—例如經由溢出通道17a—溢出到其它混合通道中。從而,混合容器2內比容器入口27下方首先被填充的混合通道高的物料層就供應到了所述(其它)混合通道中。就在混合容器2中的填充工作開始時,對應于上文已經結合圖1和圖2的混合料倉的運行模式所述的那樣,在出口5中將存在兩條來自容器中不同層的物料帶,所述物料帶將容易地在容器出口5的下游進行混合。因此,尤其是在當首次裝載混合容器2時的操作啟動期間,圖3中的混合料倉1的混合效果得到了提高。
圖4示出了混合料倉的又一實施例。所有已參考圖1至圖3進行過說明的混合料倉1的部件仍具有相同的參考標號,且不再作詳細說明。圖4的混合料倉1包含一向上開口的混合容器2,一與圖1、圖2中的類型相同的中部管8,且支承壁9至12的設計對應于圖3中的混合料倉1。在圖4的混合料倉1中,一利用凸緣安裝在容器出口5上的葉輪閘29蓋裝在該容器出口5上。位于容器出口5下方一斜線上的閘出口30與一再循環管線31連接,通過所述再循環管線31可將通過所述葉輪閘29輸送的來自容器出口5的物料32經由偏心入口27再次輸送給混合容器2。在圖4中,物料32被劃分為不同的部分33、34、35、36。在部分34通過混合通道13和17后,在容器出口5上游形成的合而為一的混合物就是部分36。
由于根據圖4的混合料倉1中的物料經由再循環管線31被再次循環,在再循環過程之后混合容器2的全部內容物都被混合成一可從混合料倉1的容器出口5中排出一均質產物。
把混合料倉1集成入上述再循環流程中不是必需的。可只把混合料倉1用于無再循環的連續操作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粉末或其它松散和可傾倒物料的混合料倉(1)包括—一具有一縱向中軸線(7)的管狀混合容器(2),該混合容器具有—一入口(4,27),—一外壁(3),—一出口(5),以及—一朝向該出口(5)逐漸變細并通入該出口(5)的底部(6);—該混合容器(2)內的一中部支承結構(8);—該混合容器(2)內位于入口(4,27)和出口(5)之間的多條混合通道(13至17);—至少兩條具有不同的最小橫截面的混合通道(13至17);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通道(13至17)中具有不同的最小橫截面的至少兩條混合通道(13至16)分別部分地由一個出自中部支承結構(8)并伸入該混合通道(13至16)內的排壓部分(18至21)限定。—所述排壓部分(18至21)為圍繞所述縱向中軸線(7)設置的具有不同幾何形狀的錐狀部分,所述錐狀部分朝向所述出口(5)逐漸擴大,使得所述混合通道(13至16)圍繞所述中部支承結構(8)形成為具有不同的最小橫截面的分區。
2.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的混合料倉,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排壓部分(18至21)由一壁段形成,從而由所述排壓部分(18至21)的兩個相對側限定一混合通道(13、17;14、17;15、17;16、17)。
3.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的混合料倉,其特征在于,設有至少一個主動地支承通過至少一條所述混合通道(13至17)的物料流的流化裝置(22),尤其是設有通過一包括一用于流化待混合的物料(32)的氣體處理單元(25)的氣體處理裝置(22)。
4.一種根據權利要求3的混合料倉,其特征在于,在與由排壓部分(18至21)規定的物料傳送方向相垂直的投影中,所述氣體處理單元(25)這樣地延伸,以使得在由排壓部分(18至21)限定的兩條混合通道(13、17;14、17;15、17;16、17)中,通過所述氣體處理裝置(22)的該氣體處理單元(25)使物料(32)發生流化。
5.一種根據權利要求3的混合料倉,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處理單元(25)安裝在所述混合容器(2)的底部(6)上。
6.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的混合料倉,其特征在于,所述錐狀部分(18至21)具有長度不同的表面線而錐角相同,所述錐狀部分(18至21)尤其是在相對于所述縱軸(7)相同的高度上安裝在所述支承結構(8)上。
7.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的混合料倉,其特征在于,所述配設給排壓部分(18至21)的混合通道(13至16)通過相對于所述中部支承結構(8)徑向延伸的支承壁(9至12)相互分離。
8.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的混合料倉,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27)相對于所述縱向中軸線(7)為偏心的。
9.一種根據權利要求7的混合料倉,其特征在于,至少單獨的支承壁(12)軸向延伸成使得在兩個混合通道(15,16)之間形成一溢流通道(17a)。
10.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的混合料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部支承結構(8)內設有一中部混合通道(17)。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粉末或其它松散物料的混合料倉(1),其包含一具有一縱向中軸線的管狀混合容器(2)。該容器(2)具有一入口(4),一外壁(3),一出口(5)以及一朝向出口(5)逐漸變細并通入出口(5)的底部(6)。在入口(4)和出口(5)之間設有多條混合通道(13至17),其中至少兩條混合通道(13至17)至少在局部具有不同的橫截面。混合通道(13至17)中至少兩條具有不同橫截面的混合通道部分地由一出自混合容器(2)內部一中部支承結構的排壓部分(18至21)所限定。排壓部分(18至21)在幾何形狀上各不相同。這樣就實現了混合料倉(1)內物料的良好混合,同時混合通道(13至17)的設計較為簡單。
文檔編號B01F13/02GK1636628SQ20041009164
公開日2005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24日 優先權日2003年11月24日
發明者H·霍佩, M·迪爾 申請人:科倍隆威實理有限及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