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束管填充油膏生產系統的進料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束管填充油膏生產系統的進料裝置,包括固體物料組件、設置在固體物料混合組件下方的流體物料混合組件以及連通二者的固體物料通道。本實用新型中,首先單獨設置固體物料混合組件首先對固體物料進行混合,再將固體混合物在流體物料混合組件中與呈現流體狀態的物料進一步混合。由此解決了現有的進料裝置進料時、不同的固體物料因結塊無法混合的問題,可有效地提升油膏生產中的混料效率,提高物料的均勻度,進而改善油膏成品的性能。
【專利說明】一種束管填充油膏生產系統的進料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有機高分子材料制造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束管填充油膏生產系統的進料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通信領域常用的束管其外部通常包裹有塑膠層,以實現絕緣、防潮的效果。但現有的塑膠材料具有一定的透水性,防水性能不足。在濕度較高的環境中,往往會出現束管的芯部被水分侵入的問題,使束管的信息傳輸效果被干擾。因此,在束管制造的過程中,通常回向束管內部填充防水填料,目前最常用的防水填料為高分子油膏。該高分子油膏的主體材料通常為石蠟等半流體物質,為使油膏產生阻燃、抗老化等性質,通常還會加入阻燃劑、抗老化劑等改性劑。上述改性劑一般為固體顆粒物。在油膏制造工藝中,通常是將各種原料一同加入到攪拌設備中混合后,將混合物放入反應釜中制成成品。由于油膏的主體材料粘度高、流動性差,固體的改性劑難以與其混合而容易發生結塊,現有的攪拌葉式的攪拌設備難以是油膏的各種原料充分分散、混合,特別是不同的固體物料間難以混合,最終影響成品的品質。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能使各種狀態的原料充分混合的進料設備。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束管填充油膏生產系統的進料裝置,包括固體物料混合組件、設置在固體物料混合組件下方的流體物料混合組件以及連通二者的固體物料通道,所述固體物料混合組件包括固體物料混合腔、設置在固體物料混合腔頂部的固體進料口、設置在固體物料混合腔底部的固體出料口,所述固體進料口縱向投影的邊緣與固體出料口縱向投影的邊緣的距離為固體進料口半徑的1.2-1.5倍;還包括豎直設置在固體進料口和固體出料口間的攪拌葉輪;所述流體物料混合組件包括流體物料混合腔及水平設置在流體物料混合腔中部的三葉轉子泵;所述流體物料混合腔前端設有通過所述固體物料通道與固體出料口連接的混合固體進料口,后端設有流體出料口 ;所述流體物料混合腔前端還設有流體進料口。
[0005]所述流體出料口可通過管道與反應釜連通,將混合好的物料輸送至反應釜中。本實用新型中,首先單獨設置固體物料混合組件首先對固體物料進行混合,再將固體混合物在流體物料混合組件中與呈現流體狀態的物料進一步混合。由此解決了現有的進料裝置進料時、不同的固體物料因結塊無法混合的問題。此外,在固體物料混合組件中進行混合處理時,主要由有機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固體物料表面容易產生靜電,使之能夠相互分散,不易在流體物料中結塊。各種固體物料從固體進料口進入固體物料混合腔,經攪拌葉輪混合后,從固體出料口輸出,進入流體物料混合組件。所述固體進料口縱向投影的邊緣與固體出料口縱向投影的邊緣的距離為固體進料口半徑的1.2-1.5倍,該設計能夠保證各種固體物料得到充分的混合后方輸出至液體物料混合組件。本實用新型中的攪拌葉輪可選用任一種現有技術實現,其可通過現有技術的電機驅動。
[0006]進一步的,所述流體物料混合腔包括前混合室和后混合室,所述三葉轉子泵設置在前混合室和后混合室間并將二者連通;所述前混合室的內壁設有電加熱絲。
[0007]本實用新型特別選用三葉轉子泵對流體物料和固體物料進行混合和輸送。三葉轉子泵是一種容積泵,用于輸送高粘度、固含量較高的物料。在本實用新型中,三葉轉子泵兩個轉子葉片間的間歇性相切(隨著轉子的轉動,兩個轉子的葉片會發生間歇性的相切)、轉子葉片與內壁間的間歇性相切可以將流體物料中結成塊的固體物料碾碎,使之均勻地分散在流體物料中。本實用新型中,混合室的內壁還設有電加熱絲,可對流體物料進行加熱,以降低流體物料的粘度,提高其流動性,進而提高物料混合效率。所述三葉轉子泵、電加熱絲均可采用任一種現有技術實現。
[0008]更進一步的,所述前混合室的內壁設有多個半球形的阻流槽。
[0009]加熱后具有較高流動性的流體物料在阻流槽中可產生湍流,多個湍流相互碰撞,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進入流體物料的固體物料結塊,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將較大的結塊撕裂而分散到流體物料中。
[0010]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流體出料口設置在后混合室后端的上部;所述后混合室后端的下部設置有回流口 ;所述回流口通過一回流通道與前混合室連通。
[0011]完成混合的物料可通過流體出料口排出。由于固體物料進入前混合室時,大多會漂浮在流體物料的上方,因此底部的流體物料往往難以與固體物料充分混合。因此本實用新型特別在后混合室設置回流口,將下部流體物料輸送回前混合室,再次進行混合。通過這樣的操作,便可保證從后混合室排出的物料的均勻性。
[0012]優選的,所述回流通道內壁設有多道與其中心軸線平行的導流槽。
[0013]進行回流的流體物料通常固含量較高,為防止回流通道發生堵塞,本實用新型特別在回流通道內設置導流槽。導流槽的橫截面優選為半圓形。
[0014]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本實用新型設置固體物料組件,單獨對各種固體物料進行混合后再與流體物料混合,解決了現有的進料裝置進料時、不同的固體物料因結塊無法混合的問題;此外,在固體物料混合組件中進行混合處理時,主要由有機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固體物料表面容易產生靜電,使之能夠相互分散,不易在流體物料中結塊,可有效地提升混料效率,提聞物料的均勻度,進而改善油膏成品的性能。
[0016]2.本實用新型特別選用三葉轉子泵對流體物料和固體物料進行混合和輸送,可促進結塊物料的分散,進一步提升混料效率。
[0017]3.本實用新型在后混合室設置回流口,將下部流體物料輸送回前混合室,再次進行混合,進一步保證從后混合室排出物料的均勻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本實用新型固體物料混合組件的縱向剖視圖。
[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流體物料混合組件的水平剖視圖。
[0021]圖4回流通道的截面圖。
[0022]圖5是本實用新型前混合室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4]實施例1
[0025]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束管填充油膏生產系統的進料裝置,如圖1、圖2、圖3所示,包括固體物料混合組件1、設置在固體物料混合組件下方的流體物料混合組件2以及連通二者的固體物料通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固體物料混合組件包括固體物料混合腔11、設置在固體物料混合腔頂部的固體進料口 12、設置在固體物料混合腔底部的固體出料口 13,所述固體進料口縱向投影的邊緣與固體出料口縱向投影的邊緣的距離為固體進料口半徑的1.5倍;還包括豎直設置在固體進料口和固體出料口間的攪拌葉輪14 ;如圖1、圖3所示所述流體物料混合組件包括流體物料混合腔21及水平設置在流體物料混合腔中部的三葉轉子泵22;所述流體物料混合腔前端設有通過所述固體物料通道與固體出料口連接的混合固體進料口 23,后端設有流體出料口 24 ;所述流體物料混合腔前端還設有流體進料口 25。本實施例中,上述攪拌葉輪為現有技術的螺旋攪拌葉輪。
[0026]所述流體物料混合腔包括前混合室27和后混合室28,所述三葉轉子泵設置在前混合室和后混合室間并將二者連通;所述前混合室的內壁設有電加熱絲。
[0027]如圖5所示,特別優選的,所述前混合室的內壁設有半球形的阻流槽271。
[0028]所述流體出料口設置在后混合室后端的上部;所述后混合室后端的下部設置有回流口 291 ;所述回流口 291通過一回流通道292與前混合室連通。
[0029]如圖4所示,所述回流通道內壁設有多道與其中心軸線平行的導流槽2921。本實施例中,所述導流槽的數量為4道,其截面為矩形。導流槽截面的形狀應當為多邊形,因多邊形的端角處容易導氣,避免回流通道的堵塞。
[0030]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油膏的生產方法,該油膏的配方為中國專利申請201210457905.2所提供。將原料中的聚乙烯、阻燃劑、阻水劑在體物料混合組件中攪拌混合,通過流體進料口將加熱后熔化的石蠟、抗氧劑、穩定劑加入前混合室,并使固體混合物料從混合固體進料口進入前混合室。混合物經三葉轉子泵從流體出料口 24被泵出,獲得油膏成品。
[0031]本實施例可應用于任一種現有的束管填充油膏生產系統。
[0032]以上為本實用新型的其中具體實現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顯而易見的替換形式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束管填充油膏生產系統的進料裝置,包括固體物料混合組件(I)、設置在固體物料混合組件下方的流體物料混合組件(2)以及連通二者的固體物料通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固體物料混合組件包括固體物料混合腔(11)、設置在固體物料混合腔頂部的固體進料口(12)、設置在固體物料混合腔底部的固體出料口(13),所述固體進料口縱向投影的邊緣與固體出料口縱向投影的邊緣的距離為固體進料口半徑的1.2-1.5倍;還包括豎直設置在固體進料口和固體出料口間的攪拌葉輪(14);所述流體物料混合組件包括流體物料混合腔(21)及水平設置在流體物料混合腔中部的三葉轉子泵(22);所述流體物料混合腔前端設有通過所述固體物料通道與固體出料口連接的混合固體進料口(23),后端設有流體出料口(24);所述流體物料混合腔前端還設有流體進料口(2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進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體物料混合腔包括前混合室(27)和后混合室(28),所述三葉轉子泵設置在前混合室和后混合室間并將二者連通;所述前混合室的內壁設有電加熱絲。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進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混合室的內壁設有多個半球形的阻流槽。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任一項所述的進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體出料口設置在后混合室后端的上部;所述后混合室后端的下部設置有回流口(291);所述回流口(291)通過一回流通道(292)與前混合室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進料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通道內壁設有多道與其中心軸線平行的導流槽(2921)。
【文檔編號】B01F7/24GK204220120SQ201420567244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9日
【發明者】蘇彩勤 申請人:惠州市金益光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