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屬于分離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涉及一種高效分離器。
背景技術:目前,氣液分離時常常用到重力分離器,重力式分離器有各種各樣的結構形式,但其主要分離作用都是利用生產介質和被分離物質的密度差來實現的,但是單靠重力分離器分離出的氣體還不能滿足使用要求,需要進一步對氣體進行分離處理,加設的設備要么占地面積大,要么分離效果不佳,因此,該領域的技術人員迫切需要找到一種占地面積小、分離效果好的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分離器,通過過濾分離器和重力分離器的縱向重疊組合,分離效率高,而且減少了占地面積。本實用新型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高效分離器,其關鍵在于:包括臥式的重力分離器和臥式的過濾分離器,所述過濾分離器固定安裝在所述重力分離器頂部,所述過濾分離器包括一級分離腔室和二級分離腔室,所述一級分離腔室和二級分離腔室分別通過第一連通管和第二連通管與所述重力分離器連通。采用上述結構,重力分離器的液體集于下部,氣體從上部的第一連通管進入過濾分離器,進一步處理后,氣體從過濾分離器二級分離腔室的氣體出口排 出,一級分離腔室的液體從第一連通管排進重力分離器,二級分離腔室的液體從第二連通管排進重力分離器。上述重力分離器內設有隔板,該隔板將所述重力分離器分隔為左側的分離腔室和右側的積液腔室,所述分離腔室連通第一連通管,所述積液腔室連通第二連通管。采用上述結構,重力分離器的分離腔室上部用于分離,下部為過濾分離器共同積液,減少了排液管口,減少工藝配管。上述第一連通管的直徑大于第二連通管直徑。重力分離器的氣流從第一連通管進入過濾分離器,而過濾分離器的一級分離腔室分離的液體和部分固體雜質又通過第一連通管排入重力分離器的分離腔室下部,因此采用上述結構,可以保證氣流和雜質在互不干擾的情況下通過。上述第一連通管將所述分離腔室的頂部與所述一級分離腔室的底部連通;所述第二連通管將所述積液腔室的頂部與所述二級分離腔室的底部連通。采用上述結構,利于液體在重力作用下直接排入分離腔室或積液腔室。上述第一連通管和第二連通管均垂直于所述重力分離器的殼體,采用上述結構,第一連通管和第二連通管均為最短長度連通所述過濾分離器和重力分離器,利于流體運動,防止連通管堵塞。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一種高效分離器,通過過濾分離器和重力分離器的縱向重疊組合,分離效率高,而且減少了占地面積,結構緊湊,排液管口減少,工藝配管減少,降低了裝配成本。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右視圖;其中1為重力分離器、1a分離腔室、1b為積液腔室、2為過濾分離器、2a為一級分離腔室、2b為二級分離腔室、3為第一連通管、4為第二連通管、5為隔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如圖1和2所示:一種高效分離器,由臥式的重力分離器1和臥式的過濾分離器2組成,所述過濾分離器2固定安裝在所述重力分離器1頂部,所述過濾分離器2由一級分離腔室2a和二級分離腔室2b組成,所述重力分離器1內設有隔板5,將所述重力分離器1分隔為左側的分離腔室1a和右側的積液腔室1b,所述一級分離腔室2a通過第一連通管3與分離腔室1a連通。所述二級分離腔室2b通過第二連通管4與積液腔室1b連通。所述第一連通管3的管道直徑大于第二連通管4的管道直徑。所述第一連通管3將所述分離腔室1a的頂部與所述一級分離腔室2a的底部連通;所述第二連通管4將所述積液腔室1b的頂部與所述二級分離腔室2b的底部連通。所述第一連通管3和第二連通管4均垂直于所述重力分離器1的殼體。最后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描述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宗旨及權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種類似的表示,這樣的變換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