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包括反應箱體和水藥送入機構,水藥送入機構與反應箱體底端連接并伸至其內腔,反應箱體于內腔底部設有用于驅使送入的水藥產生旋流流體的旋流導流體,反應箱體于旋流導流體上方的內側壁上均勻間隔設置有多塊用于驅使旋流流體轉變為紊流流體的紊流板。該反應裝置具有占地面積小、能耗低、成本低、混合反應迅速的優點。
【專利說明】
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廢水處理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廢水處理工藝過程中化學反應一般包括中和反應、沉淀反應及絮凝反應等,中和反應的過程為通過投加酸或堿調節廢水的pH;沉淀反應的過程為通過投加相關藥劑與廢水中的污染物質反應形成懸浮物;絮凝反應的過程為通過投加絮凝劑使廢水中的懸浮物凝聚形成大顆粒物。化學反應過程涉及混合和反應,傳統的廢水處理工藝過程中化學反應采用機械攪拌的方式使藥劑和廢水混合,以到達去除廢水中污染物與藥劑進行充分反應的目的。
[0003]傳統廢水處理機械攪拌需要配備電機和攪拌槳,通過電能轉化為機械動能攪動廢水,使廢水在反應池內呈紊流流態以達到藥劑與廢水的充分混合。該過程通過三次能量轉換,能效低,能耗大,且工程設備投資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占地面積小、能耗低、成本低、混合反應迅速的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種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包括反應箱體和水藥送入機構,所述水藥送入機構與反應箱體底端連接并伸至其內腔,所述反應箱體于內腔底部設有用于驅使送入的水藥產生旋流流體的旋流導流體,所述反應箱體于旋流導流體上方的內側壁上均勻間隔設置有多塊用于驅使旋流流體轉變為紊流流體的紊流板。
[0007]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0008]所述反應箱體設置為筒狀結構,所述導流體設置為倒圓錐體,所述倒圓錐體的底圓與反應箱體的底壁固接。
[0009]所述導流體的底圓直徑與反應箱體的底壁直徑相等,所述水藥送入機構與導流體的錐面相切。
[0010]所述紊流板底部設有與導流體的錐面平行的斜面。
[0011]所述水藥送入機構包括栗體和水藥管道,所述水藥管道一端與栗體連接,另一端伸至反應箱體內腔。
[0012]所述水藥管道包括進水主管和設置在進水主管上的進藥分管,所述進水主管一端與栗體連接,另一端伸至反應箱體內腔。
[0013]所述反應箱體頂部外沿設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上開設有出水口。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0015]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進行廢水處理時,廢水和藥劑先在水藥送入機構內達到初步混合,再通過水藥送入機構送入反應箱體,通過反應箱體底部的旋流導流體進行導向,使水流形成旋流態,使得藥劑進一步和廢水混合;反應箱體上部設置的紊流板使水流流向發生劇烈的變化形成紊流態,從而使藥劑和廢水充分的混合反應。通過該反應裝置能使廢水和藥劑在反應箱體自形成旋流態和紊流態,整個過程僅利用水藥送入機構進行能量轉換,將廢水和藥劑一起送入反應箱體中,先后經過了送入混合、旋流混合、紊流混合等三個混合過程,使藥劑和廢水中的污染物充分混合反應,其混合反應迅速,反應裝置占地面積小,沒有采用機械攪拌,降低了能耗和減少了設備的投資。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18]圖中各標號表不:
[0019]1、反應箱體;2、水藥送入機構;21、栗體;22、水藥管道;221、進水主管;222、進藥分管;3、導流體;4、紊流板;41、斜面;5、出水堰;51、出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以下將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1]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的一種實施例,包括反應箱體I和水藥送入機構2,水藥送入機構2與反應箱體I底端連接并伸至其內腔,反應箱體I于內腔底部設有用于驅使送入的水藥產生旋流流體的旋流導流體3,反應箱體I于旋流導流體3上方的內側壁上均勻間隔設置有多塊用于驅使旋流流體轉變為紊流流體的紊流板4。進行廢水處理時,廢水和藥劑先在水藥送入機構2內達到初步混合,再通過水藥送入機構2送入反應箱體I,通過反應箱體I底部的旋流導流體3進行導向,使水流形成旋流態,使得藥劑進一步和廢水混合;反應箱體I上部設置的紊流板4使水流流向發生劇烈的變化形成紊流態,從而使藥劑和廢水充分的混合反應。通過該反應裝置能使廢水和藥劑在反應箱體I自形成旋流態和紊流態,整個過程僅利用水藥送入機構2進行能量轉換,將廢水和藥劑一起送入反應箱體I中,先后經過了送入混合、旋流混合、紊流混合等三個混合過程,使藥劑和廢水中的污染物充分混合反應,其混合反應迅速,反應裝置占地面積小,沒有采用機械攪拌,降低了能耗和減少了設備的投資。
[0022]本實施例中,反應箱體I設置為筒狀結構,導流體3設置為倒圓錐體,倒圓錐體的底圓與反應箱體I的底壁固接。該結構中,通過筒狀結構的反應箱體I與倒圓錐體結構的導流體3,使得藥劑和廢水送入反應箱體I后會沿倒圓錐體的錐面與筒狀反應箱體I的內側壁形成環形流道運動,從而形成旋流態,以實現旋流混合,其結構簡單、設計巧妙。
[0023]本實施例中,導流體3的底圓直徑與反應箱體I的底壁直徑相等,水藥送入機構2與導流體3的錐面相切。這樣設置,使得水流進入反應箱體I后會立即沿導流體3的錐面與筒狀反應箱體I的內側壁形成環形流道運動,提高了旋流混合反應效率。
[0024]本實施例中,紊流板4底部設有與導流體3的錐面平行的斜面41。該斜面41主要起到使旋流態的水流快速過渡至由各紊流板4形成的紊流區域,一方面保證了旋流混合反應的充分,另一方面可加劇水流在紊流區域與紊流板4的撞擊力度,使紊流混合效果更加明顯。
[0025]本實施例中,水藥送入機構2包括栗體21和水藥管道22,水藥管道22—端與栗體21連接,另一端伸至反應箱體I內腔。該結構中,廢水和化學藥劑由高揚程的栗體21栗入水藥管道22,通過水藥管道22初步混合,其結構簡單實用。
[0026]本實施例中,水藥管道22包括進水主管221和設置在進水主管221上的進藥分管222,進水主管221—端與栗體21連接,另一端伸至反應箱體I內腔。該結構中,化學藥劑從進藥分管222送入,與進水主管221中的廢水初步混合,再經栗體21—同栗入反應箱體I。
[0027]本實施例中,反應箱體I頂部外沿設有出水堰5,出水堰5上開設有出水口 51。該結構中,混合反應完成后廢水從反應箱體I頂部溢流至出水堰5,再通過出水口51排入后續廢水處理工序。
[0028]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的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應落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應箱體(I)和水藥送入機構(2),所述水藥送入機構(2)與反應箱體(I)底端連接并伸至其內腔,所述反應箱體(I)于內腔底部設有用于驅使送入的水藥產生旋流流體的旋流導流體(3),所述反應箱體(I)于旋流導流體(3)上方的內側壁上均勻間隔設置有多塊用于驅使旋流流體轉變為紊流流體的紊流板(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箱體(I)設置為筒狀結構,所述導流體(3)設置為倒圓錐體,所述倒圓錐體的底圓與反應箱體(I)的底壁固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體(3 )的底圓直徑與反應箱體(I)的底壁直徑相等,所述水藥送入機構(2 )與導流體(3 )的錐面相切。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紊流板(4)底部設有與導流體(3)的錐面平行的斜面(41)。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藥送入機構(2)包括栗體(21)和水藥管道(22),所述水藥管道(22)—端與栗體(21)連接,另一端伸至反應箱體(I)內腔。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藥管道(22)包括進水主管(221)和設置在進水主管(221)上的進藥分管(222),所述進水主管(221)—端與栗體(21)連接,另一端伸至反應箱體(I)內腔。7.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箱體(I)頂部外沿設有出水堰(5),所述出水堰(5)上開設有出水口(51)。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廢水處理的旋流和紊流反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箱體(I)頂部外沿設有出水堰(5),所述出水堰(5)上開設有出水口( 51)。
【文檔編號】C02F1/00GK205700574SQ201620602864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0日
【發明人】蔣曉云, 徐先鋒, 易亞男
【申請人】長沙華時捷環保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