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對含浮油的切削液進行油液二次分離的槽體結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38794閱讀:401來源:國知局
對含浮油的切削液進行油液二次分離的槽體結構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對含浮油的切削液進行油液二次分離的槽體結構。



背景技術:

切削液中混入的浮油常用帶式撇油器進行濾除,其原理是把進液管放入盛有切削液的槽體內,通過隔膜泵將含有油液的切削液抽進帶式撇油器的箱體,在利用具有親油特性的樹脂材質皮帶將浮在切削液上的油液粘附帶走,通過刮油板進行刮除。但常用的帶式撇油器的進液管直接放進切削液中,抽液時會將大量不含油的切削液抽進帶式撇油器,另外切削液表層上的浮油也不能完全抽進帶式撇油器設備中,因此現有的帶式撇油器設備的油水分離效果和效率都很低。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對含浮油的切削液進行油液二次分離的槽體結構,從而提高帶式撇油器設備的油液分離效果。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對含浮油的切削液進行油液二次分離的槽體結構,所述槽體結構為中空的方形腔體,所述槽體結構中依次設有隔板、隔油板和溢流板,所述隔板、隔油板和溢流板將槽體結構分隔成集液腔、過渡液腔、混液腔和集油腔,所述混液腔頂部開口為油水混合液的接入口,所述隔板的高度為方形腔體高度的1/3,所述隔板設置在方形腔體底板上,所述隔油板的高度為方形腔體高度的11/12~9/10,所述隔油板設置在方形腔體的頂板上,所述溢流板的高度為方形腔體高度的5/6,所述溢流板設置在方形腔體底板上,所述集液腔側壁上設有回液口,所述集油腔側壁上設有排油口。

其中,所述溢流板與方形腔體頂板之間形成溢流通道,所述溢流通道連通混液腔與集油腔。

其中,所述隔油板與方形腔體底板之間形成液體通道,所述液體通道連通混液腔與過渡液腔。

其中,所述隔板與方形腔體頂板之間形成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連通過渡液腔與集液腔。

將該槽體結構安裝于帶式撇油器刮油板的下端,刮油板刮除的切削液和油液的混合液流進槽體結構的混液腔中,等液位達到一定高度,漂浮在切削液表面的油液漫過溢油板從溢流通道流進集油腔中,再通過排油口排出,底部的切削液通過隔油板底部的液體通道流進過渡液腔,再經過回流通道流入集液腔,流進集液腔的切削液通過回液口流到機床槽體內,通過本實用新型槽體結構對油水混合液進行二次分離后,進一步將油水混合液進行分離,從而有效提高了帶式撇油器的分離效率和效果。

有益效果:在帶式撇油器刮油板下端設置本實用新型的槽體結構,本實用新型槽體結構能夠對刮油板刮除的切削液和油液的混合液進行二次分離,從而進一步將油液和切削液分離開來,提高了帶式撇油器的分離效率和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對含浮油的切削液進行油液二次分離的槽體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對含浮油的切削液進行油液二次分離的槽體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A-A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并不局限于此。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對含浮油的切削液進行油液二次分離的槽體結構,槽體結構為中空的方形腔體10;槽體結構10中依次設有隔板5、隔油板6和溢流板7,隔油板6用于擋住切削液表面的油液,溢流板7使切削液表面的油液溢流到集油腔4中;隔板5、隔油板6和溢流板7將槽體結構10分隔成集液腔1、過渡液腔2、混液腔3和集油腔4;集液腔1側壁上設有回液口8,集液腔中1的切削液通過回液口8流進機床槽體;混液腔3頂部開口為油水混合液的接入口,用于接收刮油板上刮除的油水混合液;集油腔4側壁上設有排油口9,排油口9將集油腔4中的廢油排出;隔板5的高度為方形腔體10高度的1/3,隔板10設置在方形腔體10底板上,隔板5與方形腔體10頂板之間形成回流通道,回流通道連通過渡液腔2與集液腔1;隔油板6的高度為方形腔體10高度的11/12~9/10,隔油板6設置在方形腔體10的頂板上,隔油板6與方形腔體10底板之間形成液體通道,液體通道連通混液腔3與過渡液腔2;溢流板7的高度為方形腔體10高度的5/6,溢流板7設置在方形腔體10底板上,溢流板7與方形腔體10頂板之間形成溢流通道,溢流通道連通混液腔3與集油腔4,溢流通道將切削液表面的油液流入集油腔4中。

混液腔3用于接收刮油板上刮除的油水混合液,使用前將混液腔3中放滿清水,油液由于浮于液體表面,從溢油板7上溢出,流入集油腔4,并從集油腔4的排油口9排出進行濾除;與混液腔3底部連通的集液腔1中流入切削液,該切削液在隔油板6和過渡液腔2的隔離下,進一步將油液排除在外,切削液通過集液腔1的回液口8流回切削液槽中。

實施例2

如圖3~4所示,本實用新型對含浮油的切削液進行油液二次分離的槽體結構,槽體結構為中空的T型腔體10;槽體結構10中依次設有隔板5、隔油板6和溢流板7,隔板5、隔油板6和溢流板7將槽體結構10分隔成集液腔1、過渡液腔2、混液腔3和集油腔4;集液腔1側壁上設有回液口8;混液腔3頂部開口為油水混合液的接入口,用于接收刮油板上刮除的油水混合液,混液腔3的寬度大于集液腔1、過渡液腔2或集油腔4的寬度,隔油板6包括介于過渡液腔2和混液腔3之間的部分和超出過渡液腔2的部分(凸出部),溢流板7包括介于混液腔3和集油腔4之間的部分以及超出集油腔4的部分(突出部);集油腔4側壁上設有排油口9;

隔板5的高度為槽體結構10高度的1/3,隔板10設置在槽體結構10底板上,隔板5與槽體結構10頂板之間形成回流通道,回流通道連通過渡液腔2與集液腔1;隔油板6在介于過渡液腔2和混液腔3之間的部分的高度為槽體結構10高度的11/12~9/10,隔油板6凸出部與槽體結構10等高,隔油板6設置在槽體結構10的頂板上,隔油板6在介于過渡液腔2和混液腔3之間的部分與槽體結構10底板之間形成液體通道,液體通道連通混液腔3與過渡液腔2;溢流板7在介于混液腔3和集油腔4之間的部分的高度為方形腔體10高度的5/6,溢流板7突出部與槽體結構10等高;溢流板7設置在與槽體結構10底板上,溢流板7在介于混液腔3和集油腔4之間的部分與槽體結構10頂板之間形成溢流通道,溢流通道連通混液腔3與集油腔4。

混液腔3用于接收刮油板上刮除的油水混合液,使用前將混液腔3中放滿清水,油液由于浮于液體表面,從溢油板7上溢出,流入集油腔4,并從集油腔4的排油口9排出進行濾除;與混液腔3底部連通的集液腔1中流入切削液,該切削液在隔油板6和過渡液腔2的隔離下,進一步將油液排除在外,切削液通過集液腔1的回液口8流回切削液槽中。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這些屬于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