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動化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攪拌結構。
背景技術:
溶液攪拌在配置混合液中是必須的過程,需要進行充分的攪拌晃動才能將不同溶液混合均勻得到需要的混合溶液,目前在混合溶液的攪拌中,都是通過人工手動進行混合進行,根據使用者混合的力度速度不同,所得到的混合溶液的混合程度也不同,而且人工的混合大大降低了混合效率,因此存在著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輪式自動溶液攪拌結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水輪式自動溶液攪拌結構,它包括混合腔、混合模塊及溶液輸入腔;所述混合腔包括輸出閥,所述混合腔上端設計為開口,所述混合腔下端設計有輸出口,所述輸出閥固定安裝在所述混合腔的輸出口上;所述混合模塊包括旋轉桿、錐形齒輪、攪拌葉片及旋轉水輪;所述旋轉桿包括驅動桿及攪拌桿,所述驅動桿與所述攪拌桿呈“丁”字形分布;所述錐形齒輪分別固定安裝在所述驅動桿的中間部位及所述攪拌桿的頂部,所述錐形齒輪相互嚙合接觸;所述攪拌葉片固定安裝在所述攪拌桿的底部,所述攪拌葉片放置在所述混合腔的內部;所述旋轉水輪分別固定安裝在所述驅動桿的兩端;所述溶液輸入腔包括溶液輸入管,所述溶液輸入管固定安裝在所述溶液輸入腔的下端,所述溶液輸入管內部設計有供所述旋轉水輪旋轉的凸起空間,所述溶液輸入管的凸起空間設計有開口,所述驅動桿伸入所述溶液輸入管開口內部。
所述混合腔設計為漏斗狀。
所述錐形齒輪之間設計有固定盒。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者將需要進行攪拌的溶液分別裝入所述溶液輸入腔內,溶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所述溶液輸入管,帶動所述旋轉水輪旋轉使得所述驅動桿旋轉,由于所述錐形齒輪之間設計有固定盒,齒輪嚙合旋轉時更穩定,所以在所述錐形齒輪的作用下所述攪拌桿轉動使得所述攪拌葉片在所述混合腔內旋轉,達到攪拌混合的目的,由于所述混合腔設計為漏斗狀,所以在溶液下降的過程中會形成對沖加快混合的效率,攪拌混合后,使用者通過所述輸出閥得到混合后的溶液。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利用重力及水輪結構進行自動攪拌,結構簡單使用便捷。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水輪式自動溶液攪拌結構靜止時的主視圖;
圖2為實施例水輪式自動溶液攪拌結構攪拌時的主視圖。
其中,1-混合腔,2-混合模塊,3-溶液輸入腔,11-輸出閥,21-旋轉桿,22-錐形齒輪,23-攪拌葉片,24-旋轉水輪,31-溶液輸入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加深對本實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構成限定。
如圖1、圖2所示,一種水輪式自動溶液攪拌結構,它包括混合腔1、混合模塊2及溶液輸入腔3;所述混合腔1包括輸出閥11,所述混合腔1上端設計為開口,所述混合腔1下端設計有輸出口,所述輸出閥11固定安裝在所述混合腔1的輸出口上;所述混合模塊2包括旋轉桿21、錐形齒輪22、攪拌葉片23及旋轉水輪24;所述旋轉桿21包括驅動桿及攪拌桿,所述驅動桿與所述攪拌桿呈“丁”字形分布;所述錐形齒輪22分別固定安裝在所述驅動桿的中間部位及所述攪拌桿的頂部,所述錐形齒輪22相互嚙合接觸;所述攪拌葉片23固定安裝在所述攪拌桿的底部,所述攪拌葉片23放置在所述混合腔1的內部;所述旋轉水輪24分別固定安裝在所述驅動桿的兩端;所述溶液輸入腔3包括溶液輸入管31,所述溶液輸入管31固定安裝在所述溶液輸入腔3的下端,所述溶液輸入管31內部設計有供所述旋轉水輪24旋轉的凸起空間,所述溶液輸入管31的凸起空間設計有開口,所述驅動桿伸入所述溶液輸入管31開口內部。
所述混合腔1設計為漏斗狀。
所述錐形齒輪22之間設計有固定盒。
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使用者將需要進行攪拌的溶液分別裝入所述溶液輸入腔3內,溶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所述溶液輸入管31,帶動所述旋轉水輪24旋轉使得所述驅動桿旋轉,由于所述錐形齒輪22之間設計有固定盒,齒輪嚙合旋轉時更穩定,所以在所述錐形齒輪22的作用下所述攪拌桿轉動使得所述攪拌葉片23在所述混合腔1內旋轉,達到攪拌混合的目的,由于所述混合腔1設計為漏斗狀,所以在溶液下降的過程中會形成對沖加快混合的效率,攪拌混合后,使用者通過所述輸出閥11得到混合后的溶液。
上述實施例不應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實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轉換的方式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