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催化劑制取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具有可見光催化活性的Fe/Zn共摻雜TiO2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紡織業的發展,大量紡織業廢水排入水體。2014年紡織業廢水排放總量為19.6億噸,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9.55%。此外,《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4287-2012)實施,水質標準更為嚴格。
紡織業廢水的80%來自印染,具有有機物濃度高、成分復雜、色度深等特點,屬難處理工業廢水。偶氮染料是印染工藝中應用最廣泛的一類合成染料,具有毒性和致癌性,傳統污水處理技術難以將其去除。甲基橙是一種典型的偶氮染料,常用于紡織業廢水處理工藝的研究。
光催化氧化技術可有效去除水中有機物。光催化劑中,以TiO2最為常見。TiO2的制備方法很多,其中溶膠凝膠法方法簡便,可以通過對實驗條件的簡單控制來控制產物的形態和均勻性等,是一種比較理想的TiO2制備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可見光催化活性的Fe/Zn共摻雜TiO2的制備方法。
該方法具體制備步驟如下:
(1)將鈦酸四丁酯滴入無水乙醇中,并加入適量FeCl3和ZnCl2,勻速攪拌30min,制成A溶液;
(2)向無水乙醇中加入乙酸和蒸餾水,制成B溶液;
(3)將步驟(2)中制得的B溶液勻速滴入步驟(1)制得的A溶液中,邊滴加邊攪拌,形成溶膠;
(4)將步驟(3)中所得溶膠在室溫下靜置形成凝膠后,在105℃烘干,形成干凝膠;
(5)將步驟(4)所得干凝膠研磨后,在450-550℃下煅燒,再研磨得到Fe/Zn共摻雜TiO2。
其中,
步驟(1)中鈦酸四丁酯與無水乙醇體積比為:1:2-3:5;FeCl3與鈦酸四丁酯的質量比為0.0002:68,ZnCl2與鈦酸四丁酯的質量比為0.0001:68。
步驟(2)中無水乙醇、乙酸和蒸餾水的體積比為12:8:3。
步驟(2)中FeCl3的摩爾摻雜量為0.0006%,ZnCl2的摩爾摻雜量為0.0004%。
步驟(3)中A溶液和B溶液的體積比為4:5-5:6。
步驟(5)中煅燒溫度為500℃,效果最好。
步驟(5)中所得Fe/Zn共摻雜TiO2的比表面積為100-120m2/g,可吸收波長小于425nm的光波。
該Fe/Zn共摻雜TiO2能夠用于處理印染廢水,特別是含有機污染物甲基橙的廢水。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1)Fe/Zn共摻雜TiO2催化劑本身不具毒性,價格低廉,具有較強的抗腐蝕能力,對污染物催化效率高。
2)該Fe/Zn共摻雜TiO2催化劑常溫常壓下即可降解有機物;可利用可見光對污染物進行分解,紫外光下具有更好的催化效果;對污染物選擇性低,分解徹底,不產生二次污染,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不同種類TiO2XRD譜圖;
圖2為摻雜比對Fe/Zn共摻雜TiO2光催化氧化甲基橙效果的影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可見光催化活性的Fe/Zn共摻雜TiO2的制備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驟:
(1)將鈦酸四丁酯、FeCl3和ZnCl2滴入無水乙醇中,勻速攪拌30min,制成A溶液;
(2)向無水乙醇中加入乙酸和蒸餾水,制成B溶液;
(3)將步驟(2)中制得的B溶液勻速滴入步驟(1)制得的A溶液中,邊滴加邊攪拌,形成溶膠;
(4)將步驟(3)中所得溶膠在室溫下靜置形成凝膠后,在105℃烘干,形成干凝膠;
(5)將步驟(4)所得干凝膠研磨后,在450-550℃下煅燒,再研磨得到Fe/Zn共摻雜TiO2。
下面以具體實施例予以說明。
實施例1
室溫下將68mL(0.2mol)鈦酸丁酯滴入120mL無水乙醇中,恒速磁力攪拌30min,得到均勻透明的黃色溶液A;取80mL乙酸作為水解抑制劑,并取無水乙醇120mL、蒸餾水30mL,混合均勻,形成溶液B;磁力攪拌下,將溶液B緩慢滴入溶液A中(1h滴完),形成溶膠。30℃恒溫陳化7d形成凝膠。105℃烘干得到干凝膠,干凝膠研磨后,500℃煅燒5h,再次研磨得到TiO2粉體。
使用日本理學Dmax-RB旋轉陽極衍射儀(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500℃煅燒TiO2的晶相(Cu Kα靶,λ=0.1506nm),如圖1所示,結果表明,非摻雜TiO2的晶相主要為銳鈦礦相。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測定TiO2的禁帶寬度,為3.02eV;比表面積測定儀測定催化劑比表面積,為60m2/g。
催化劑用途:用500℃煅燒非摻雜TiO2降解甲基橙。反應在光催化反應器中進行,首先向反應器中加入TiO2催化劑,確保其濃度為0.1g/L。打開制氧機,調節空氣流量1.0L/min,曝氣30min后向反應器中加入甲基橙溶液,使其初始濃度為50mg/L。開啟氙燈光源可見光波段,并保持對溶液持續曝氣。每隔30min取樣,離心后測定其在600nm處的吸光度,如圖2所示。結果表明,500℃煅燒非摻雜TiO2光催化氧化對甲基橙的去除率分別為31.3%。
實施例2
室溫下將68mL(0.2mol)鈦酸丁酯滴入120mL無水乙醇中,加入FeCl30.00033g,恒速磁力攪拌30min,得到均勻透明的黃色溶液A;取80mL乙酸作為水解抑制劑,并取無水乙醇120mL、蒸餾水30mL,混合均勻,形成溶液B;磁力攪拌下,將溶液B緩慢滴入溶液A中(1h滴完),形成溶膠。30℃恒溫陳化7d形成凝膠。105℃烘干得到干凝膠,干凝膠研磨后,500℃煅燒5h,再次研磨得到TiO2粉體。
使用日本理學Dmax-RB旋轉陽極衍射儀(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500℃煅燒Fe摻雜TiO2的晶相(CuKα靶,λ=0.1506nm),如圖1,結果表明,Fe摻雜TiO2的晶相主要為銳鈦礦相。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測定TiO2的禁帶寬度,為2.95eV;比表面積測定儀測定催化劑比表面積,為67m2/g。
催化劑用途:用500℃煅燒Fe摻雜TiO2(Fe摩爾摻雜量為0.001%)降解甲基橙。反應在光催化反應器中進行,首先向反應器中加入TiO2催化劑,確保其濃度為0.1g/L。打開制氧機,調節空氣流量1.0L/min,曝氣30min后向反應器中加入甲基橙溶液,使其初始濃度為50mg/L。開啟氙燈光源可見光波段,并保持對溶液持續曝氣。每隔30min取樣,離心后測定其在600nm處的吸光度,如圖2。結果表明,500℃煅燒Fe摻雜TiO2光催化氧化對甲基橙的去除率分別為50.7%。
實施例3
室溫下將68mL(0.2mol)鈦酸丁酯滴入120mL無水乙醇中,加入ZnCl20.00025g,恒速磁力攪拌30min,得到均勻透明的黃色溶液A;取80mL乙酸作為水解抑制劑,并取無水乙醇120mL、蒸餾水30mL,混合均勻,形成溶液B;磁力攪拌下,將溶液B緩慢滴入溶液A中(1h滴完),形成溶膠。30℃恒溫陳化7d形成凝膠。105℃烘干得到干凝膠,干凝膠研磨后,500℃煅燒5h,再次研磨得到TiO2粉體。
使用日本理學Dmax-RB旋轉陽極衍射儀(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500℃煅燒Zn摻雜TiO2(Zn摩爾摻雜量為0.001%)的晶相(Cu Kα靶,λ=0.1506nm),如圖1,結果表明,Zn摻雜TiO2的晶相主要為銳鈦礦相。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測定TiO2的禁帶寬度,為2.99eV;比表面積測定儀測定催化劑比表面積,為93m2/g。
催化劑用途:用500℃煅燒Zn摻雜TiO2(Zn摩爾摻雜量為0.001%)降解甲基橙。反應在光催化反應器中進行,首先向反應器中加入TiO2催化劑,確保其濃度為0.1g/L。打開制氧機,調節空氣流量1.0L/min,曝氣30min后向反應器中加入甲基橙溶液,使其初始濃度為50mg/L。開啟氙燈光源可見光波段,并保持對溶液持續曝氣。每隔30min取樣,離心后測定其在600nm處的吸光度,如圖2。結果表明,500℃煅燒Zn摻雜TiO2光催化氧化對甲基橙的去除率分別為44.2%。
實施例4
室溫下將68mL(0.2mol)鈦酸丁酯滴入120mL無水乙醇中,加入0.0002g FeCl3和0.0001g ZnCl2,勻速攪拌30min,得到均勻透明的黃色溶液A;取80mL乙酸作為水解抑制劑,并取無水乙醇120mL和蒸餾水30mL,混合均勻,形成溶液B;磁力攪拌下,將溶液B緩慢滴入溶液A中(1h滴完),形成溶膠。30℃恒溫陳化7d形成凝膠。105℃烘干得到干凝膠,干凝膠研磨后,500℃煅燒5h,再次研磨得到TiO2粉體。
使用日本理學Dmax-RB旋轉陽極衍射儀(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500℃煅燒Fe/Zn共摻雜TiO2的晶相(Cu Kα靶,λ=0.1506nm),如圖1,結果表明,Fe/Zn共摻雜TiO2的晶相主要為銳鈦礦相。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測定TiO2的禁帶寬度,為2.93eV;比表面積測定儀測定催化劑比表面積,為115m2/g。
催化劑用途:用500℃煅燒Fe/Zn共摻雜TiO2(Fe摩爾摻雜量為0.0006%,Zn摩爾摻雜量為0.0004%)降解甲基橙。反應在光催化反應器中進行,首先向反應器中加入TiO2催化劑,確保其濃度為0.1g/L。打開制氧機,調節空氣流量1.0L/min,曝氣30min后向反應器中加入甲基橙溶液,使其初始濃度為50mg/L。開啟氙燈光源可見光波段,并保持對溶液持續曝氣。每隔30min取樣,離心后測定其在600nm處的吸光度,如圖2。結果表明,500℃煅燒Fe/Zn共摻雜TiO2光催化氧化對甲基橙的去除率分別為65.6%。
結果表明,摻雜金屬后,催化劑催化效果增強,該結果與催化劑中銳鈦礦含量、催化劑比表面積的協同作用有關。
以上所述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