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剎車片制作用摩擦塊原料配制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369825閱讀:433來源:國知局
一種剎車片制作用摩擦塊原料配制設備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一種配制設備,尤其涉及一種剎車片制作用摩擦塊原料配制設備。



背景技術:

剎車片在汽車的剎車系統中,剎車片是最關鍵的安全零件,所有剎車效果的好壞都是剎車片起決定性作用,所以說好的剎車片是人和汽車的保護神。其中隔熱層是由不傳熱的材料組成,目的是隔熱。摩擦塊由摩擦材料、粘合劑組成,剎車時被擠壓在剎車盤或剎車鼓上產生摩擦,從而達到車輛減速剎車的目的。由于摩擦作用,摩擦塊會逐漸被磨損,一般來講成本越低的剎車片磨損得越快。

剎車片的摩擦塊是由摩擦材料、粘合劑的組成,所以需要對摩擦材料進行配制混合,而目前大多數摩擦塊生產用的配制設備存在配制不充分,均質效果差,而且配料易粘附在配制容器壁內,從而造成配料的不完全攪拌均質而損失浪費,降低了配料的利用率,因此亟需研發一種配制足夠充分,攪拌均質效果好,避免配料粘附在配制容器壁上,充分收集利用配料,從而提高配料的利用率的剎車片制作用摩擦塊原料配制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為了克服目前大多數摩擦塊生產用的配制設備存在配制不充分,均質效果差,而且配料易粘附在配制容器壁內,從而造成配料的不完全攪拌均質而損失浪費,降低了配料的利用率的缺點,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剎車片制作用摩擦塊原料配制設備。

(2)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這樣一種剎車片制作用摩擦塊原料配制設備,包括有支架、電機、攪拌機構、軟管、抽液泵、單向閥、均質機構、第一閥門、出料斗、刻度尺和第二閥門,支架內頂部設置有電機,支架內左側壁上設置有攪拌機構,電機與攪拌機構相連接,支架右側壁的前側設置有均質機構,攪拌機構的右側壁上設置有抽液泵,抽液泵的上下兩側均連接有軟管,下側的軟管的末端與攪拌機構的底部連接,上側的軟管的末端與均質機構左側連接,并上側的軟管上設置有單向閥,均質機構的底部連接有出料斗,出料斗上設置有第一閥門和第二閥門,第一閥門設置在第二閥門的上方,出料斗上設置有刻度尺。

優選地,攪拌機構包括有第一轉軸、第一軸承座、刮板、攪拌桿、錐形桿、攪拌箱和進料斗,支架內左側壁上設置有攪拌箱,攪拌箱頂部左端設置有進料斗,攪拌箱的底部和頂部的中部均開有第一穿孔,攪拌箱外頂部設置有第一軸承座,第一軸承座上安裝有第一轉軸,第一轉軸穿過攪拌箱頂部開有的第一穿孔,下側的軟管末端穿過攪拌箱底部開有的第一穿孔,第一轉軸的上端與電機相連接,第一轉軸上間歇式連接有攪拌桿,攪拌桿上均勻式連接有錐形桿,攪拌桿的末端連接有刮板,刮板與攪拌箱內壁接觸,攪拌桿、錐形桿和刮板均設置在攪拌箱的內部。

優選地,均質機構包括有均質箱、第一鋼珠、第一彈性件、支桿、第一圓盤、第二轉軸、第二軸承座和把手,支架右側壁的前側設置有均質箱,均質箱的頂部開有第二穿孔,均質箱的頂部設置有第二軸承座,第二軸承座上安裝有第二轉軸,第二轉軸穿過第二穿孔,第二轉軸的上端設置有把手,第二轉軸的下端設置有第一圓盤,第一圓盤設置在均質箱內部,第一圓盤上均勻式連接有支桿和第一彈性件,第一彈性件的末端連接有第一鋼珠。

優選地,還包括有大皮帶輪、第一平皮帶、第三軸承座、小皮帶輪、第三轉軸、第二圓盤、第二彈性件和第二鋼珠,第一轉軸上設置有大皮帶輪,大皮帶輪設置在攪拌箱外部上方,電機右側的支架內頂部上設置有第三軸承座,第三軸承座上安裝有第三轉軸,第三轉軸上設置有小皮帶輪和第二圓盤,小皮帶輪設置在第二圓盤的上方,大皮帶輪與小皮帶輪之間繞有第一平皮帶,第二圓盤的外圍均勻式連接有第二彈性件,第二彈性件的末端連接有第二鋼珠。

優選地,還包括有收集機構,支架內底部右端設置有收集機構,收集機構包括有轉桿、放置槽、滑動塊、弧形卡塊、環形滑軌、第四軸承座、第四轉軸和第一連接桿,支架內底部右端設置有環形滑軌,環形滑軌上的東西南北方均設置有滑動塊,環形滑軌中心處的支架上設置有第四軸承座,第四軸承座上安裝有第四轉軸,第四轉軸的前后左右側均連接有第一連接桿,第一連接桿與滑動塊相連接,滑動塊上方連接有放置槽,放置槽內設置有弧形卡塊,第四轉軸的上端連接有轉桿。

優選地,還包括有毛刷、第二連接桿和凸起,第一轉軸末端的左右兩側均連接有第二連接桿,第二連接桿的頂部設置有凸起,第二連接桿的底部設置有毛刷。

優選地,還包括有第一皮帶輪、第二平皮帶和第二皮帶輪,小皮帶輪和第二圓盤的第三轉軸上設置有第一皮帶輪,把手下方的第二轉軸上設置有第二皮帶輪,第一皮帶輪和第二皮帶輪之間繞有第二平皮帶。

優選地,第一彈性件和第二彈性件均為彈簧。

優選地,攪拌箱和均質箱的材質均為不銹鋼。

優選地,第一鋼珠和第二鋼珠的半徑之比為2:3。

工作原理:當需要生產摩擦塊時,首先將摩擦塊的配料輸入到攪拌機構,工人啟動電機開始工作,電機帶動攪拌機構轉動,從而將攪拌機構內的配料攪拌均勻。當配料攪拌到一定程度時,工人將電機停止轉動,工人打開單向閥并啟動抽液泵開始工作,從而抽液泵通過軟管將攪拌機構內攪拌后的配料輸入到均質機構內,從而工人通過運轉均質機構將攪拌后的配料均質,這樣能夠使配料進一步攪拌混合均勻。當均質機構和攪拌機構內的配料攪拌均質完畢后,工人將抽液泵和均質機構停止運轉并關閉單向閥。工人先打開第一閥門,從而均質機構內的配料通過出料斗輸出,工人關閉第一閥門再打開第二閥門,并工人可通過刻度尺獲取定量的配料,這樣避免了取用過量的配料而浪費,節約資源,工人取出配料后關閉第二閥門。

因為攪拌機構包括有第一轉軸、第一軸承座、刮板、攪拌桿、錐形桿、攪拌箱和進料斗,支架內左側壁上設置有攪拌箱,攪拌箱頂部左端設置有進料斗,攪拌箱的底部和頂部的中部均開有第一穿孔,攪拌箱外頂部設置有第一軸承座,第一軸承座上安裝有第一轉軸,第一轉軸穿過攪拌箱頂部開有的第一穿孔,下側的軟管末端穿過攪拌箱底部開有的第一穿孔,第一轉軸的上端與電機相連接,第一轉軸上間歇式連接有攪拌桿,攪拌桿上均勻式連接有錐形桿,攪拌桿的末端連接有刮板,刮板與攪拌箱內壁接觸,攪拌桿、錐形桿和刮板均設置在攪拌箱的內部,所以當電機轉動帶動第一轉軸轉動,第一轉軸帶動攪拌桿、錐形桿和刮板轉動,對配料進行攪拌混合,第一穿孔內設有密封裝置,能夠防止液狀或膠狀配料溢出,刮板能夠將攪拌箱內壁粘附的配料刮除,錐形桿便于破碎結塊狀的配料,從而加速配料的攪拌效率。

因為均質機構包括有均質箱、第一鋼珠、第一彈性件、支桿、第一圓盤、第二轉軸、第二軸承座和把手,支架右側壁的前側設置有均質箱,均質箱的頂部開有第二穿孔,均質箱的頂部設置有第二軸承座,第二軸承座上安裝有第二轉軸,第二轉軸穿過第二穿孔,第二轉軸的上端設置有把手,第二轉軸的下端設置有第一圓盤,第一圓盤設置在均質箱內部,第一圓盤上均勻式連接有支桿和第一彈性件,第一彈性件的末端連接有第一鋼珠,所以當需要運轉均質機構時,工人搖動把手帶動第二轉軸轉動,第二穿孔內設有密封裝置,能夠防止液狀或膠狀配料溢出,從而第一圓盤轉動,第一圓盤帶動支桿轉動,第一鋼珠做離心運動進而達到對配料的均質效果,提高配料的均質程度,配料更加細膩。

因為還包括有大皮帶輪、第一平皮帶、第三軸承座、小皮帶輪、第三轉軸、第二圓盤、第二彈性件和第二鋼珠,第一轉軸上設置有大皮帶輪,大皮帶輪設置在攪拌箱外部上方,電機右側的支架內頂部上設置有第三軸承座,第三軸承座上安裝有第三轉軸,第三轉軸上設置有小皮帶輪和第二圓盤,小皮帶輪設置在第二圓盤的上方,大皮帶輪與小皮帶輪之間繞有第一平皮帶,第二圓盤的外圍均勻式連接有第二彈性件,第二彈性件的末端連接有第二鋼珠,所以當第一轉軸轉動帶動大皮帶輪轉動,大皮帶輪通過第一平皮帶帶動小皮帶輪轉動,從而小皮帶輪帶動第三轉軸轉動,進而第二圓盤轉動,從而第二鋼珠做離心運動,隨之第二鋼珠不斷地敲擊攪拌箱和均質箱外壁,這樣能夠防止攪拌箱和均質箱內壁粘附配料,便于將粘附在攪拌箱和均質箱內壁的配料震落,提高配料的利用率。

因為還包括有收集機構,支架內底部右端設置有收集機構,收集機構包括有轉桿、放置槽、滑動塊、弧形卡塊、環形滑軌、第四軸承座、第四轉軸和第一連接桿,支架內底部右端設置有環形滑軌,環形滑軌上的東西南北方均設置有滑動塊,環形滑軌中心處的支架上設置有第四軸承座,第四軸承座上安裝有第四轉軸,第四轉軸的前后左右側均連接有第一連接桿,第一連接桿與滑動塊相連接,滑動塊上方連接有放置槽,放置槽內設置有弧形卡塊,第四轉軸的上端連接有轉桿,所以當工人需要收集配料時,工人將收集容器放置在放置槽內,弧形卡塊對收集容器起到固定作用,工人轉動轉桿帶動第四轉軸轉動,從而通過第一連接桿帶動放置槽及其上的收集容器轉動,由此能夠間歇式將收集容器定位在出料斗的下方進行收集配料,操作方便,運行平穩。

因為還包括有毛刷、第二連接桿和凸起,第一轉軸末端的左右兩側均連接有第二連接桿,第二連接桿的頂部設置有凸起,第二連接桿的底部設置有毛刷,所以這樣能夠在第一轉軸轉動時帶動第二連接桿轉動,從而毛刷轉動,能夠防止配料沉積在攪拌箱的底部,凸起達到對配料進一步均質的作用,進而達到充分攪拌均質配料,提高配料的均質效率。

因為還包括有第一皮帶輪、第二平皮帶和第二皮帶輪,小皮帶輪和第二圓盤的第三轉軸上設置有第一皮帶輪,把手下方的第二轉軸上設置有第二皮帶輪,第一皮帶輪和第二皮帶輪之間繞有第二平皮帶,所以當在停電狀態時,工人搖動把手帶動第二轉軸轉動,從而第二皮帶輪轉動,第二皮帶輪通過第二平皮帶帶動第一皮帶輪轉動,從而第三轉軸轉動,第三轉軸帶動小皮帶輪轉動,小皮帶輪通過第一平皮帶帶動大皮帶輪轉動,大皮帶輪帶動第一轉軸轉動,從而將配料攪拌,由此即可省電,節約電能。

本發明的控制方式是通過控制器來自動控制,控制器的控制電路通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簡單編程即可實現,屬于本領域的公知常識,并且本發明主要用來保護機械裝置,所以本發明不再詳細解釋控制方式和電路連接。

(3)有益效果

本發明達到了攪拌充分,攪拌效率高,避免配料粘附在攪拌箱和均質箱內壁,提高了配料的利用率,配料均質效率高,節約電能,定量的取用收集配料,避免浪費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第一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攪拌機構的第一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均質機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第一種部分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第二種部分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收集機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攪拌機構的第二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的第三種部分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支架,2-電機,3-攪拌機構,31-第一轉軸,32-第一軸承座,33-第一穿孔,34-刮板,35-攪拌桿,36-錐形桿,37-攪拌箱,38-進料斗,4-軟管,5-抽液泵,6-單向閥,7-均質機構,71-均質箱,72-第一鋼珠,73-第一彈性件,74-支桿,75-第一圓盤,76-第二轉軸,77-第二軸承座,78-把手,79-第二穿孔,8-第一閥門,9-出料斗,10-刻度尺,11-第二閥門,12-大皮帶輪,13-第一平皮帶,14-第三軸承座,15-小皮帶輪,16-第三轉軸,17-第二圓盤,18-第二彈性件,19-第二鋼珠,20-收集機構,201-轉桿,202-放置槽,203-滑動塊,204-弧形卡塊,205-環形滑軌,206-第四軸承座,207-第四轉軸,208-第一連接桿,21-毛刷,22-第二連接桿,23-凸起,24-第一皮帶輪,25-第二平皮帶,26-第二皮帶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剎車片制作用摩擦塊原料配制設備,如圖1-8所示,包括有支架1、電機2、攪拌機構3、軟管4、抽液泵5、單向閥6、均質機構7、第一閥門8、出料斗9、刻度尺10和第二閥門11,支架1內頂部設置有電機2,支架1內左側壁上設置有攪拌機構3,電機2與攪拌機構3相連接,支架1右側壁的前側設置有均質機構7,攪拌機構3的右側壁上設置有抽液泵5,抽液泵5的上下兩側均連接有軟管4,下側的軟管4的末端與攪拌機構3的底部連接,上側的軟管4的末端與均質機構7左側連接,并上側的軟管4上設置有單向閥6,均質機構7的底部連接有出料斗9,出料斗9上設置有第一閥門8和第二閥門11,第一閥門8設置在第二閥門11的上方,出料斗9上設置有刻度尺10。

實施例2

一種剎車片制作用摩擦塊原料配制設備,如圖1-8所示,包括有支架1、電機2、攪拌機構3、軟管4、抽液泵5、單向閥6、均質機構7、第一閥門8、出料斗9、刻度尺10和第二閥門11,支架1內頂部設置有電機2,支架1內左側壁上設置有攪拌機構3,電機2與攪拌機構3相連接,支架1右側壁的前側設置有均質機構7,攪拌機構3的右側壁上設置有抽液泵5,抽液泵5的上下兩側均連接有軟管4,下側的軟管4的末端與攪拌機構3的底部連接,上側的軟管4的末端與均質機構7左側連接,并上側的軟管4上設置有單向閥6,均質機構7的底部連接有出料斗9,出料斗9上設置有第一閥門8和第二閥門11,第一閥門8設置在第二閥門11的上方,出料斗9上設置有刻度尺10。

攪拌機構3包括有第一轉軸31、第一軸承座32、刮板34、攪拌桿35、錐形桿36、攪拌箱37和進料斗38,支架1內左側壁上設置有攪拌箱37,攪拌箱37頂部左端設置有進料斗38,攪拌箱37的底部和頂部的中部均開有第一穿孔33,攪拌箱37外頂部設置有第一軸承座32,第一軸承座32上安裝有第一轉軸31,第一轉軸31穿過攪拌箱37頂部開有的第一穿孔33,下側的軟管4末端穿過攪拌箱37底部開有的第一穿孔33,第一轉軸31的上端與電機2相連接,第一轉軸31上間歇式連接有攪拌桿35,攪拌桿35上均勻式連接有錐形桿36,攪拌桿35的末端連接有刮板34,刮板34與攪拌箱37內壁接觸,攪拌桿35、錐形桿36和刮板34均設置在攪拌箱37的內部。

實施例3

一種剎車片制作用摩擦塊原料配制設備,如圖1-8所示,包括有支架1、電機2、攪拌機構3、軟管4、抽液泵5、單向閥6、均質機構7、第一閥門8、出料斗9、刻度尺10和第二閥門11,支架1內頂部設置有電機2,支架1內左側壁上設置有攪拌機構3,電機2與攪拌機構3相連接,支架1右側壁的前側設置有均質機構7,攪拌機構3的右側壁上設置有抽液泵5,抽液泵5的上下兩側均連接有軟管4,下側的軟管4的末端與攪拌機構3的底部連接,上側的軟管4的末端與均質機構7左側連接,并上側的軟管4上設置有單向閥6,均質機構7的底部連接有出料斗9,出料斗9上設置有第一閥門8和第二閥門11,第一閥門8設置在第二閥門11的上方,出料斗9上設置有刻度尺10。

攪拌機構3包括有第一轉軸31、第一軸承座32、刮板34、攪拌桿35、錐形桿36、攪拌箱37和進料斗38,支架1內左側壁上設置有攪拌箱37,攪拌箱37頂部左端設置有進料斗38,攪拌箱37的底部和頂部的中部均開有第一穿孔33,攪拌箱37外頂部設置有第一軸承座32,第一軸承座32上安裝有第一轉軸31,第一轉軸31穿過攪拌箱37頂部開有的第一穿孔33,下側的軟管4末端穿過攪拌箱37底部開有的第一穿孔33,第一轉軸31的上端與電機2相連接,第一轉軸31上間歇式連接有攪拌桿35,攪拌桿35上均勻式連接有錐形桿36,攪拌桿35的末端連接有刮板34,刮板34與攪拌箱37內壁接觸,攪拌桿35、錐形桿36和刮板34均設置在攪拌箱37的內部。

均質機構7包括有均質箱71、第一鋼珠72、第一彈性件73、支桿74、第一圓盤75、第二轉軸76、第二軸承座77和把手78,支架1右側壁的前側設置有均質箱71,均質箱71的頂部開有第二穿孔79,均質箱71的頂部設置有第二軸承座77,第二軸承座77上安裝有第二轉軸76,第二轉軸76穿過第二穿孔79,第二轉軸76的上端設置有把手78,第二轉軸76的下端設置有第一圓盤75,第一圓盤75設置在均質箱71內部,第一圓盤75上均勻式連接有支桿74和第一彈性件73,第一彈性件73的末端連接有第一鋼珠72。

實施例4

一種剎車片制作用摩擦塊原料配制設備,如圖1-8所示,包括有支架1、電機2、攪拌機構3、軟管4、抽液泵5、單向閥6、均質機構7、第一閥門8、出料斗9、刻度尺10和第二閥門11,支架1內頂部設置有電機2,支架1內左側壁上設置有攪拌機構3,電機2與攪拌機構3相連接,支架1右側壁的前側設置有均質機構7,攪拌機構3的右側壁上設置有抽液泵5,抽液泵5的上下兩側均連接有軟管4,下側的軟管4的末端與攪拌機構3的底部連接,上側的軟管4的末端與均質機構7左側連接,并上側的軟管4上設置有單向閥6,均質機構7的底部連接有出料斗9,出料斗9上設置有第一閥門8和第二閥門11,第一閥門8設置在第二閥門11的上方,出料斗9上設置有刻度尺10。

攪拌機構3包括有第一轉軸31、第一軸承座32、刮板34、攪拌桿35、錐形桿36、攪拌箱37和進料斗38,支架1內左側壁上設置有攪拌箱37,攪拌箱37頂部左端設置有進料斗38,攪拌箱37的底部和頂部的中部均開有第一穿孔33,攪拌箱37外頂部設置有第一軸承座32,第一軸承座32上安裝有第一轉軸31,第一轉軸31穿過攪拌箱37頂部開有的第一穿孔33,下側的軟管4末端穿過攪拌箱37底部開有的第一穿孔33,第一轉軸31的上端與電機2相連接,第一轉軸31上間歇式連接有攪拌桿35,攪拌桿35上均勻式連接有錐形桿36,攪拌桿35的末端連接有刮板34,刮板34與攪拌箱37內壁接觸,攪拌桿35、錐形桿36和刮板34均設置在攪拌箱37的內部。

均質機構7包括有均質箱71、第一鋼珠72、第一彈性件73、支桿74、第一圓盤75、第二轉軸76、第二軸承座77和把手78,支架1右側壁的前側設置有均質箱71,均質箱71的頂部開有第二穿孔79,均質箱71的頂部設置有第二軸承座77,第二軸承座77上安裝有第二轉軸76,第二轉軸76穿過第二穿孔79,第二轉軸76的上端設置有把手78,第二轉軸76的下端設置有第一圓盤75,第一圓盤75設置在均質箱71內部,第一圓盤75上均勻式連接有支桿74和第一彈性件73,第一彈性件73的末端連接有第一鋼珠72。

還包括有大皮帶輪12、第一平皮帶13、第三軸承座14、小皮帶輪15、第三轉軸16、第二圓盤17、第二彈性件18和第二鋼珠19,第一轉軸31上設置有大皮帶輪12,大皮帶輪12設置在攪拌箱37外部上方,電機2右側的支架1內頂部上設置有第三軸承座14,第三軸承座14上安裝有第三轉軸16,第三轉軸16上設置有小皮帶輪15和第二圓盤17,小皮帶輪15設置在第二圓盤17的上方,大皮帶輪12與小皮帶輪15之間繞有第一平皮帶13,第二圓盤17的外圍均勻式連接有第二彈性件18,第二彈性件18的末端連接有第二鋼珠19。

還包括有收集機構20,支架1內底部右端設置有收集機構20,收集機構20包括有轉桿201、放置槽202、滑動塊203、弧形卡塊204、環形滑軌205、第四軸承座206、第四轉軸207和第一連接桿208,支架1內底部右端設置有環形滑軌205,環形滑軌205上的東西南北方均設置有滑動塊203,環形滑軌205中心處的支架1上設置有第四軸承座206,第四軸承座206上安裝有第四轉軸207,第四轉軸207的前后左右側均連接有第一連接桿208,第一連接桿208與滑動塊203相連接,滑動塊203上方連接有放置槽202,放置槽202內設置有弧形卡塊204,第四轉軸207的上端連接有轉桿201。

還包括有毛刷21、第二連接桿22和凸起23,第一轉軸31末端的左右兩側均連接有第二連接桿22,第二連接桿22的頂部設置有凸起23,第二連接桿22的底部設置有毛刷21。

還包括有第一皮帶輪24、第二平皮帶25和第二皮帶輪26,小皮帶輪15和第二圓盤17的第三轉軸16上設置有第一皮帶輪24,把手78下方的第二轉軸76上設置有第二皮帶輪26,第一皮帶輪24和第二皮帶輪26之間繞有第二平皮帶25。

第一彈性件73和第二彈性件18均為彈簧。

攪拌箱37和均質箱71的材質均為不銹鋼。

第一鋼珠72和第二鋼珠19的半徑之比為2:3。

工作原理:當需要生產摩擦塊時,首先將摩擦塊的配料輸入到攪拌機構3,工人啟動電機2開始工作,電機2帶動攪拌機構3轉動,從而將攪拌機構3內的配料攪拌均勻。當配料攪拌到一定程度時,工人將電機2停止轉動,工人打開單向閥6并啟動抽液泵5開始工作,從而抽液泵5通過軟管4將攪拌機構3內攪拌后的配料輸入到均質機構7內,從而工人通過運轉均質機構7將攪拌后的配料均質,這樣能夠使配料進一步攪拌混合均勻。當均質機構7和攪拌機構3內的配料攪拌均質完畢后,工人將抽液泵5和均質機構7停止運轉并關閉單向閥6。工人先打開第一閥門8,從而均質機構7內的配料通過出料斗9輸出,工人關閉第一閥門8再打開第二閥門11,并工人可通過刻度尺10獲取定量的配料,這樣避免了取用過量的配料而浪費,節約資源,工人取出配料后關閉第二閥門11。

因為攪拌機構3包括有第一轉軸31、第一軸承座32、刮板34、攪拌桿35、錐形桿36、攪拌箱37和進料斗38,支架1內左側壁上設置有攪拌箱37,攪拌箱37頂部左端設置有進料斗38,攪拌箱37的底部和頂部的中部均開有第一穿孔33,攪拌箱37外頂部設置有第一軸承座32,第一軸承座32上安裝有第一轉軸31,第一轉軸31穿過攪拌箱37頂部開有的第一穿孔33,下側的軟管4末端穿過攪拌箱37底部開有的第一穿孔33,第一轉軸31的上端與電機2相連接,第一轉軸31上間歇式連接有攪拌桿35,攪拌桿35上均勻式連接有錐形桿36,攪拌桿35的末端連接有刮板34,刮板34與攪拌箱37內壁接觸,攪拌桿35、錐形桿36和刮板34均設置在攪拌箱37的內部,所以當電機2轉動帶動第一轉軸31轉動,第一轉軸31帶動攪拌桿35、錐形桿36和刮板34轉動,對配料進行攪拌混合,第一穿孔33內設有密封裝置,能夠防止液狀或膠狀配料溢出,刮板34能夠將攪拌箱37內壁粘附的配料刮除,錐形桿36便于破碎結塊狀的配料,從而加速配料的攪拌效率。

因為均質機構7包括有均質箱71、第一鋼珠72、第一彈性件73、支桿74、第一圓盤75、第二轉軸76、第二軸承座77和把手78,支架1右側壁的前側設置有均質箱71,均質箱71的頂部開有第二穿孔79,均質箱71的頂部設置有第二軸承座77,第二軸承座77上安裝有第二轉軸76,第二轉軸76穿過第二穿孔79,第二轉軸76的上端設置有把手78,第二轉軸76的下端設置有第一圓盤75,第一圓盤75設置在均質箱71內部,第一圓盤75上均勻式連接有支桿74和第一彈性件73,第一彈性件73的末端連接有第一鋼珠72,所以當需要運轉均質機構7時,工人搖動把手78帶動第二轉軸76轉動,第二穿孔79內設有密封裝置,能夠防止液狀或膠狀配料溢出,從而第一圓盤75轉動,第一圓盤75帶動支桿74轉動,第一鋼珠72做離心運動進而達到對配料的均質效果,提高配料的均質程度,配料更加細膩。

因為還包括有大皮帶輪12、第一平皮帶13、第三軸承座14、小皮帶輪15、第三轉軸16、第二圓盤17、第二彈性件18和第二鋼珠19,第一轉軸31上設置有大皮帶輪12,大皮帶輪12設置在攪拌箱37外部上方,電機2右側的支架1內頂部上設置有第三軸承座14,第三軸承座14上安裝有第三轉軸16,第三轉軸16上設置有小皮帶輪15和第二圓盤17,小皮帶輪15設置在第二圓盤17的上方,大皮帶輪12與小皮帶輪15之間繞有第一平皮帶13,第二圓盤17的外圍均勻式連接有第二彈性件18,第二彈性件18的末端連接有第二鋼珠19,所以當第一轉軸31轉動帶動大皮帶輪12轉動,大皮帶輪12通過第一平皮帶13帶動小皮帶輪15轉動,從而小皮帶輪15帶動第三轉軸16轉動,進而第二圓盤17轉動,從而第二鋼珠19做離心運動,隨之第二鋼珠19不斷地敲擊攪拌箱37和均質箱71外壁,這樣能夠防止攪拌箱37和均質箱71內壁粘附配料,便于將粘附在攪拌箱37和均質箱71內壁的配料震落,提高配料的利用率。

因為還包括有收集機構20,支架1內底部右端設置有收集機構20,收集機構20包括有轉桿201、放置槽202、滑動塊203、弧形卡塊204、環形滑軌205、第四軸承座206、第四轉軸207和第一連接桿208,支架1內底部右端設置有環形滑軌205,環形滑軌205上的東西南北方均設置有滑動塊203,環形滑軌205中心處的支架1上設置有第四軸承座206,第四軸承座206上安裝有第四轉軸207,第四轉軸207的前后左右側均連接有第一連接桿208,第一連接桿208與滑動塊203相連接,滑動塊203上方連接有放置槽202,放置槽202內設置有弧形卡塊204,第四轉軸207的上端連接有轉桿201,所以當工人需要收集配料時,工人將收集容器放置在放置槽202內,弧形卡塊204對收集容器起到固定作用,工人轉動轉桿201帶動第四轉軸207轉動,從而通過第一連接桿208帶動放置槽202及其上的收集容器轉動,由此能夠間歇式將收集容器定位在出料斗9的下方進行收集配料,操作方便,運行平穩。

因為還包括有毛刷21、第二連接桿22和凸起23,第一轉軸31末端的左右兩側均連接有第二連接桿22,第二連接桿22的頂部設置有凸起23,第二連接桿22的底部設置有毛刷21,所以這樣能夠在第一轉軸31轉動時帶動第二連接桿22轉動,從而毛刷21轉動,能夠防止配料沉積在攪拌箱37的底部,凸起23達到對配料進一步均質的作用,進而達到充分攪拌均質配料,提高配料的均質效率。

因為還包括有第一皮帶輪24、第二平皮帶25和第二皮帶輪26,小皮帶輪15和第二圓盤17的第三轉軸16上設置有第一皮帶輪24,把手78下方的第二轉軸76上設置有第二皮帶輪26,第一皮帶輪24和第二皮帶輪26之間繞有第二平皮帶25,所以當在停電狀態時,工人搖動把手78帶動第二轉軸76轉動,從而第二皮帶輪26轉動,第二皮帶輪26通過第二平皮帶25帶動第一皮帶輪24轉動,從而第三轉軸16轉動,第三轉軸16帶動小皮帶輪15轉動,小皮帶輪15通過第一平皮帶13帶動大皮帶輪12轉動,大皮帶輪12帶動第一轉軸31轉動,從而將配料攪拌,由此即可省電,節約電能。

本發明的控制方式是通過控制器來自動控制,控制器的控制電路通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簡單編程即可實現,屬于本領域的公知常識,并且本發明主要用來保護機械裝置,所以本發明不再詳細解釋控制方式和電路連接。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改進及替代,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