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改進的烷基化閃蒸生產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烷基化油生產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改進的烷基化閃蒸生產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烷基化反應是指烷烴與烯烴在酸性催化劑的作用下,進行的以加成反應為主的化學反應,烷基化反應生成的烷基化油需在閃蒸罐進行閃蒸,將油氣分離,液體為反應產物烷基化油和循環冷劑,氣相為未反應的異丁烷和正丁烷進入壓縮系統循環,如果閃蒸罐結構不合理,容易帶酸進行循環系統,導致設備腐蝕嚴重,循環冷劑和反應產物泵發生嚴重汽蝕現象,液位計接管堵塞,嚴重影響操作與控制成為本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根據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改進的烷基化閃蒸生產裝置。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5]一種改進的烷基化閃蒸生產裝置,主要是由進料口、冷凝劑出口、油氣出口、罐體、出料口、控制閥、循環系統入口、凸臺形隔板、漏油口、濾油網和閃蒸系統組成,所述的罐體被凸臺形隔板從中間隔開,分成上腔和下腔,在凸臺形隔板凹側的罐體上設置有冷凝劑出口,進料口設置在罐體上部凸臺形隔板以上的位置,并與冷凝劑出口垂直,凸臺形隔板上凸臺面上設置有漏油口,在其下方設置有濾油網,在罐體下部固定連接有閃蒸系統,閃蒸系統下部連接有出料口,在閃蒸系統之上凸臺形隔板之下并與冷凝劑出口垂直的罐體位置上設置有油氣出口,所述的循環系統入口設置在罐體上部,所述的進料口,冷凝劑出口、出料口位置設置有控制閥。
[0006]所述的凸臺形隔板為一圓形板上設有一個凸臺的板狀結構,并與罐體焊接連接。
[0007]所述的閃蒸系統為盆狀結構。
[0008]所述的濾油網為菱形網狀結構,菱形大小根據烷基化油粘度而定。
[000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密度差將冷凝劑,烷基化油和未反應的異丁烷和正丁烷,節能高效,過濾與閃蒸分離,使閃蒸產生的酸性氣體不能進入壓縮循環系統,提離了設備的可靠性,機泵運行平穩,長周期安全生產。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1]1-進料口,2-冷凝劑出口,3-油氣出口,4-罐體,5-出料口,6-控制閥,7_循環系統入口,8-凸臺形隔板,9-漏油口,10-濾油網,11-閃蒸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3]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改進的烷基化閃蒸生產裝置,主要是由進料口 1、冷凝劑出口 2、油氣出口 3、罐體4、出料口 5、控制閥6、循環系統入口 7、凸臺形隔板8、漏油口 9、濾油網10和閃蒸系統11組成,所述的罐體4被凸臺形隔板8從中間隔開,分成上腔和下腔,在凸臺形隔板8凹側的罐體4上設置有冷凝劑出口 2,進料口 I設置在罐體4上部凸臺形隔板8以上的位置,并與冷凝劑出口 2垂直,凸臺形隔板8上凸臺面上設置有漏油口9,在其下方設置有濾油網10,在罐體4下部固定連接有閃蒸系統11,閃蒸系統11下部連接有出料口 5,在閃蒸系統11之上凸臺形隔板8之下并與冷凝劑出口 2垂直的罐體4位置上設置有油氣出口 3,所述的循環系統入口 7設置在罐體4上部,所述的進料口 I,冷凝劑出口
2、出料口 5位置設置有控制閥6。所述的凸臺形隔板8為一圓形板上設有一個凸臺的板狀結構,并與罐體4焊接連接。所述的閃蒸系統11為盆狀結構。所述的濾油網10為菱形網狀結構,菱形大小根據烷基化油粘度而定。
【主權項】
1.一種改進的烷基化閃蒸生產裝置,主要是由進料口、冷凝劑出口、油氣出口、罐體、出料口、控制閥、循環系統入口、凸臺形隔板、漏油口、濾油網和閃蒸系統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罐體被凸臺形隔板從中間隔開,分成上腔和下腔,在凸臺形隔板凹側的罐體上設置有冷凝劑出口,進料口設置在罐體上部凸臺形隔板以上的位置,并與冷凝劑出口垂直,凸臺形隔板上凸臺面上設置有漏油口,在其下方設置有濾油網,在罐體下部固定連接有閃蒸系統,閃蒸系統下部連接有出料口,在閃蒸系統之上凸臺形隔板之下并與冷凝劑出口垂直的罐體位置上設置有油氣出口,所述的循環系統入口設置在罐體上部,所述的進料口,冷凝劑出口、出料口位置設置有控制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進的烷基化閃蒸生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閃蒸系統為盆狀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進的烷基化閃蒸生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濾油網為菱形網狀結構,菱形大小根據烷基化油粘度而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改進的烷基化閃蒸生產裝置,主要是由進料口、冷凝劑出口、油氣出口、罐體、出料口、控制閥、循環系統入口、凸臺形隔板、漏油口、濾油網和閃蒸系統組成,本實用新型利用密度差將冷凝劑,烷基化油和未反應的異丁烷和正丁烷,節能高效,過濾與閃蒸分離,使閃蒸產生的酸性氣體不能進入壓縮循環系統,提離了設備的可靠性,機泵運行平穩,長周期安全生產。
【IPC分類】B01D36-00
【公開號】CN204428956
【申請號】CN201420800100
【發明人】王金剛, 范立巖, 張建偉
【申請人】安徽泰合森能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日】2015年7月1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