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反應釜合成技術,尤其是涉及一種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反應釜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橡膠、農藥、染料、醫藥、食品等多個領域,其主要用來完成硫化、硝化、氫化、烴化、聚合、縮合等操作過程的壓力容器,其中反應釜合成裝置主要是應用于氣態、液態、固態物質之間的反應以合成新的生產物。現有的反應釜合成裝置主要通過攪拌槳攪拌實現合成反應的快速進行,但是其攪拌效果差,易在底部形成沉淀物,不利于反應物的充分反應。公開號為CN 102989408 A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其通過蝶形葉片實現液體的提升渦旋,進而促使反應充分,但是蝶形葉片雖然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其提升效果較差,而且其通過噴嘴的高速噴水實現反應釜內液體轉動產生渦旋,噴嘴噴水的流速有限,即反應釜內液體轉動速度有限,進一步的限制了提升渦旋的提升效果,從而導致反應釜內反應物反應的充分性有限。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反應釜合成裝置內反應物反應充分性差的問題。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包括,
[0005]—具有容納腔的筒體,所述筒體包括外筒體和內筒體,所述外筒體和內筒體之間形成有一間隙,所述間隙內設有呈螺旋狀環繞于所述內筒體上的盤管;
[0006]同軸設置于所述容納腔內的轉軸,所述轉軸一端與設于所述容納腔內的支撐座連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筒體外并與一驅動電機連接;
[0007]均一端固定于所述轉軸上的多個攪拌槳,多個所述攪拌槳由下至上依次排列成螺旋狀;及
[0008]均同軸設于所述容納腔內的多個隔離篩,多個所述隔離篩沿所述容納腔軸向均勻布置,且每個所述隔離篩均設于相鄰兩個攪拌槳之間;
[0009]其中,所述支撐座包括一與所述轉軸連接的支撐板,及均一端與所述支撐板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內筒體連接的多個支撐腳。
[0010]優選的,所述支撐腳至少為三個。
[0011 ]優選的,所述盤管與外筒體之間還設有一隔熱層。
[0012]本實用新型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其通過轉軸上設置的多個排列成螺旋狀的攪拌槳的轉動攪拌,一方面通過攪拌使反應物充分接觸完成反應,另一方面在筒體內形成提升渦旋,使得筒體內上下層的反應物產生對流,提高了筒體內反應物反應的充分性;而設置多個隔離篩則形成分層反應,進一步增加反應的充分性,同時設置盤管進行加熱或降溫,有利于提高反應效率。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的支撐座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16]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0017]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發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0018]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0019]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0]請參閱圖1、圖2,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包括,
[0021]—具有容納腔10的筒體I,所述筒體I包括外筒體11和內筒體12,所述外筒體11和內筒體12之間形成有一間隙,所述間隙內設有呈螺旋狀環繞于所述內筒體12上的盤管2;
[0022]同軸設置于所述容納腔10內的轉軸3,所述轉軸3—端與設于所述容納腔10內的支撐座4連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筒體I外并與一驅動電機5連接;
[0023]均一端固定于所述轉軸3上的多個攪拌槳6,多個所述攪拌槳6由下至上依次排列成螺旋狀;及
[0024]均同軸設于所述容納腔10內的多個隔離篩7,多個所述隔離篩7沿所述容納腔10軸向均勻布置,且每個所述隔離篩7均設于相鄰兩個攪拌槳6之間;
[0025]其中,所述支撐座4包括一與所述轉軸3連接的支撐板41,及均一端與所述支撐板41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內筒體12連接的多個支撐腳42。
[0026]具體的,盤管2設置時需要緊貼纏繞于內筒體12上,以增加盤管2與內筒體12之間的熱傳遞速率,同時在盤管2與外筒體11之間還設有一隔熱層8,以減少盤管2與外筒體11之間的熱傳遞,提高盤管2內介質的熱利用率,至于向盤管2內加入介質實現熱傳遞是本領域常規技術,在此不作贅述。
[0027]本實施例的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操作時,驅動電機5帶動轉軸3旋轉,轉軸帶3動多個攪拌槳6呈螺旋狀旋轉,在不斷攪拌的同時產生向上提升的渦旋,使得筒體I內上下層反應物發生對流,提高了反應的充分性。
[0028]筒體I設置時一般將進料口設置于上端,而為了便于反應生成物的排放,一般將出料口設置于筒體I底部,且將筒體I下端設置為錐形,使得生成物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排放,但是由于出料口的設置則不利于轉軸3其中一端的固定,故本實施例在容納腔10內設置一支撐座4,通過支撐座4 一方面便于固定轉軸3,另一方面有利于生成物的排放。具體設置時,將筒體I下端設置為錐形,對應的將支撐座4設置于錐形部分上端,支撐座4可設置為一個與轉軸3連接的圓形支撐板41,并通過多個支撐腳42與內筒體12的內壁連接,支撐腳42的數量不宜過少,過少支撐效果差,影響其使用壽命,也不宜過多,過多則不利于反應物由錐形部分進入柱狀部分的對流,故本實施例優選將支撐腳42設置為四個,且四個支撐腳42呈十字形設置。
[0029]相比于現有技術的缺點和不足,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轉軸3上設置的多個排列成螺旋狀的攪拌槳6的轉動攪拌,一方面通過攪拌使反應物充分接觸完成反應,另一方面在筒體I內形成提升渦旋,使得筒體I內上下層的反應物產生對流,提高了筒體I內反應物反應的充分性;而設置多個隔離篩7則形成分層反應,進一步增加反應的充分性,同時設置盤管2進行加熱或降溫,有利于提高反應效率。
[0030]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渦旋反應爸合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具有容納腔的筒體,所述筒體包括外筒體和內筒體,所述外筒體和內筒體之間形成有一間隙,所述間隙內設有呈螺旋狀環繞于所述內筒體上的盤管; 同軸設置于所述容納腔內的轉軸,所述轉軸一端與設于所述容納腔內的支撐座連接、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筒體外并與一驅動電機連接; 均一端固定于所述轉軸上的多個攪拌槳,多個所述攪拌槳由下至上依次排列成螺旋狀;及 均同軸設于所述容納腔內的多個隔離篩,多個所述隔離篩沿所述容納腔軸向均勻布置,且每個所述隔離篩均設于相鄰兩個攪拌槳之間; 其中,所述支撐座包括一與所述轉軸連接的支撐板,及均一端與所述支撐板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內筒體連接的多個支撐腳。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腳至少為三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盤管與外筒體之間還設有一隔熱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渦旋反應釜合成裝置,包括具有容納腔的筒體,筒體包括外筒體和內筒體,外筒體和內筒體之間設有盤管;一端與支撐座連接、另一端與驅動電機連接的轉軸;一端固定于轉軸上多個攪拌槳;均同軸設于容納腔內的多個隔離篩;其中,支撐座包括支撐板和多個支撐腳。本實用新型通過轉軸上設置的多個排列成螺旋狀的攪拌槳的轉動攪拌,一方面通過攪拌使反應物充分接觸完成反應,另一方面在筒體內形成提升渦旋,使得筒體內上下層的反應物產生對流,提高了筒體內反應物反應的充分性;而設置多個隔離篩則形成分層反應,進一步增加反應的充分性,同時設置盤管進行加熱或降溫,有利于提高反應效率。
【IPC分類】B01J19/18
【公開號】CN205340812
【申請號】CN201620091287
【發明人】劉存芳
【申請人】陜西理工學院
【公開日】2016年6月29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