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吸塵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吸塵裝置,特別涉及一種電動吸塵裝置。
背景技術:
現在,電動吸塵裝置經常作為環境改善裝置廣泛使用于工廠等地,用于除去油霧、水溶性油霧、焊接煙塵等含塵氣體中的粉塵。該電動吸塵裝置由充電部與吸塵部構成,吸塵部用于對含塵氣體中的粉塵充電,吸塵部用于收集被充電粉塵。充電部設置了產生電暈放電的電離線與對電極,吸塵部設置了產生電場的高壓電機與接地極。吸塵部的高壓電極與接地極常采用鋁材制成的平行平板型形狀,例如在日本專利特開昭45-13999號公報中,如圖6所示,多個高壓電極1與高電阻貼片2、絕緣隔片3、固定螺釘4、絕緣墊片5電動地構成一個整體,且在此高壓電極1的相向處設置接地極6。由此,高電阻貼片2便具有了 107 108 Q *Cm的高電阻。如此構成的高壓電板1上一般接正極,向高壓電極1與接地極6間輸入電壓,便會產生電場。在充電部中被加上正電荷的含塵氣體通過這個電場,在電場力的作用下,含有正電荷的粉塵便會被負的接地極6所收集,從而除去含塵氣體中的粉塵。若在此產生火花,則電流會被高電阻貼片2限制,從而減小火花。但是,在上述這個專利中,如果被充電粉塵中含有水溶性油霧或焊接煙塵時,由于水溶性油霧中含有水分,焊接煙塵中含有導電性粉塵,因此會產生絕緣不良,在高壓電極1及接地極6之間產生火花,從而降低吸塵效率。另一方面,為了抑制火花的產生降低輸入電壓時,會產生電場強度低帶來的吸塵效率進一步下降的問題。此外,當水分與導電性粉塵粘附在用于高壓電極1與接地極6絕緣的絕緣子上時,會產生絕緣不良從而降低吸塵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電動吸塵裝置,其即使在被充電粉塵中含有水分與導電性粉塵時,也能防止絕緣不良與火花的產生,保持良好的吸塵效率。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電動吸塵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電動吸塵裝置包括主機,主機內部一側依次安裝有對含塵氣體中的粉塵進行充電的充電組件以及收集被充電粉塵的吸塵組件。 優選地,所述吸塵組件的上下方分別設有第一導板和第二導板,吸塵組件的左右方分別設有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 優選地,所述吸塵組件內部設有多個接地電極板和高壓電極板,接地電極板和高壓電極板交叉設置。 優選地,所述高壓電極板上設有插孔,插孔中嵌有管狀保護套,管狀保護套覆蓋在一個供電軸的外周。 優選地,所述電動吸塵裝置還包括一個隔墻,隔墻中間設有一個絕緣子,供電軸通過絕緣板用導電螺絲固定在絕緣子上。
3[0009]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電動吸塵裝置在使用管狀保護套覆蓋供電軸的同時,在管狀保護套外周設置了高壓電極板,且由于高壓電極板與管狀保護套均使用半絕緣性樹脂材料制成,半絕緣性樹脂材料可限制高壓電極板的電荷移動,防止火花的產生,提高吸塵效率。
圖1為本實用新型電動吸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吸塵組件的正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高壓電極板的平面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電動吸塵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電動吸塵裝置的截面示意圖。 圖6為現有技術電動吸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舉個較佳實施例,并結合附圖來更清楚完整地說明本實用新型。[0017]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電動吸塵裝置包括主機ll,方形的主機11的側面設有吸入水溶性油霧與焊接煙塵等含塵氣體的吸入口 lla與安裝充電組件12及吸塵組件13的安裝口 llb,主機11的上面還設有排出干凈氣體的排出口 llc。主機11內部在吸入口 lla一側依次安裝有對含塵氣體中的粉塵進行充電的充電組件12、收集被充電粉塵的吸塵組件13、以及將含塵氣體從吸入口 lla吸入并將干凈氣體從排出口 llc排出的送風機(圖中未示出)。安裝口 llb處設有門14,門14可自由開合,門14上設有向充電組件12提供高電壓的第一高壓供電絕緣子15與向吸塵組件13提供高電壓的第二高壓供電絕緣子16。并且,門14上還設有在控制第一高壓供電絕緣子15、第二高壓供電絕緣子16的同時可檢測出異常狀況并作出判斷輸出控制信號的第一控制部。主機11后部設有控制裝置的啟動與停止的第二控制部17。 如圖2所示,吸塵組件13的外形為方形,吸塵組件13的上下方分別設有第一導板21和第二導板22,吸塵組件13的左右方分別設有第一側板23和第二側板24,吸塵組件13內部設有多個接地電極板25及高壓電極板26,接地電極板25及高壓電極板26各自相對且保持一定間隔交叉設置,接地電極板25的形狀為平板狀。接地電極板25由具有高導電性的鐵、鋁、不銹鋼等金屬材料制成,比如在充電組件12中對含塵氣體充正電,則電源的負極接地。如果接地電極板25的電阻高,則被充電粉塵的電荷會積蓄在接地電極板上,降低接地電極板25與高壓電極板26的電場強度,使吸塵效果顯著下降。因此,須將接地電極板25的表面涂上導電性高的導電涂料,或使用導電性高的合成樹脂材料制作接地電極板25,以此增加電場強度。 本安裝實例中的高壓電極板26由半絕緣性樹脂材料制成。如圖3所示,高壓電極板26上設有主要用于收集被充電粉塵的收集部26a、為保持高壓電極板26間的固定間隔且在兩側突出的一體成型的墊圈部26b,以及下面將要說明的插供電軸用的插孔26c,收集部26a的形狀為平板狀。 如圖4和圖5所示,在高壓電極板26的插孔26c中嵌有與高壓電極板26相同的半絕緣性樹脂材料制成的管狀保護套27,管狀保護套27的數目由其內插著的供電軸28的數目決定,管狀保護套27覆蓋在該供電軸28的外周。此時,由于高壓電極板26的兩側設有墊圈部26b,各墊圈部26b緊密貼合可使高壓電極板26保持相等間隔。在高壓電極板26的外側設有凸緣29a的密封圈29嵌在管狀保護套27內,嵌合處用第一 0型圈30密封。在供電軸28的延長線上,將向供電軸28提供高電壓的高壓供電絕緣子31固定在第二側板24上。高壓供電絕緣子31通過利用墊圈32固定在設有第二側板24的隔墻33上,以此與含塵氣體的流通部隔離。 隔墻33中間設有一個絕緣子34,絕緣子34具有第一安裝孔34a和第二安裝孔34b,絕緣子34外周嵌著有多個含有鰭狀部件34c,在第一安裝孔34a上嵌合著密封圈29,嵌合處用第二 0型圈35、第三0型圈36密封。且供電軸28通過絕緣板37用導電螺絲38固定在絕緣子34上,導電螺絲38和高壓供電絕緣子31之間通過導電彈簧39連接。且高壓供電絕緣子31同時也與安裝在主機11的門14上的第二高壓供電絕緣子16連接。[0022] 根據上述構造,充電組件12通過第一高壓供電絕緣子15被輸入電壓,吸塵組件13通過第二高壓供電絕緣子16被輸入電壓。且第二高壓供電絕緣子16通過高壓供電絕緣子31、導電彈簧39、導電螺絲38、供電軸28及管狀保護套27向高壓電極板26輸入電壓。因此,在充電組件12中,在電離線(圖中未示出)與對電極間產生電暈放電;在吸塵組件13中,在高壓電板26與接地電極板25間產生電場。在這種狀態下,送風機(圖中未示出)運作,含塵氣體朝圖1的A方向流動,在充電組件12中受到電暈放電,含塵氣體中的粉塵被充電。被充電粉塵接著流入吸塵組件13的高壓電極板26與接地電極板25之間,被具有相反極性的接地電極板25捕獲。而后,清除了粉塵的干凈氣體從排出口 llc中排出朝B方向流出。 由于高壓電極板26與墊圈32由半絕緣性樹脂材料制成,管狀保護管27由與高壓電極板26相同的材料制成,即使含塵氣體中因含有油霧、水溶性油霧及焊接粉塵等而含有水分與導電性粉塵,半絕緣性樹脂材料的電阻也能控制高壓電極板26的電荷移動,因此在高壓電極板26與接地電極板25之間不會產生火花,也不會降低吸塵效率。此外,在含塵氣體的流通部,由于供電軸28被由半絕緣性樹脂材料或同等材質材料制成的高壓電極板26及管狀保護套27所覆蓋,且管狀保護套27與絕緣子34被第一 0型圈30與第二 0型圈35、第三0型圈36密封,因此水分與導電性液體不會侵入其內部,不會由于沿途泄露產生大的電流,能長時間安定地預防火花的產生,不會出現吸塵效率下降。且隔墻33將高壓供電絕緣子31與含塵氣體的流通部完全隔離,高壓供電絕緣子31上不會粘附上水分與導電性粉塵,不會產生高壓供電絕緣子31的絕緣不良。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做出多種變更或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
權利要求一種電動吸塵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電動吸塵裝置包括主機,主機內部一側依次安裝有對含塵氣體中的粉塵進行充電的充電組件以及收集被充電粉塵的吸塵組件。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吸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塵組件的上下方分別設有 第一導板和第二導板,吸塵組件的左右方分別設有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吸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塵組件內部設有多個接地 電極板和高壓電極板,接地電極板和高壓電極板交叉設置。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吸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壓電極板上設有插孔,插孔 中嵌有管狀保護套,管狀保護套覆蓋在一個供電軸的外周。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吸塵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吸塵裝置還包括一個隔 墻,隔墻中間設有一個絕緣子,供電軸通過絕緣板用導電螺絲固定在絕緣子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動吸塵裝置,該電動吸塵裝置包括主機,主機內部一側依次安裝有對含塵氣體中的粉塵進行充電的充電組件以及收集被充電粉塵的吸塵組件。本實用新型電動吸塵裝置即使在被充電粉塵中含有水分與導電性粉塵時,也能防止絕緣不良與火花的產生,保持良好的吸塵效率。
文檔編號B03C3/70GK201436072SQ20092007790
公開日2010年4月7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7日
發明者中尾勇志 申請人:綠安全(上海)空氣凈化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