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廢舊輪胎處理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廢舊輪胎膠粒攪拌裂解釜。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業的快速發展,汽車廢舊輪胎的回收及二次利用顯得尤為重要。大量廢舊輪胎被丟棄或露天堆放,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影響人體健康,同時也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
目前對廢舊輪胎進行處理的方式主要有材料再生、熱能、原形利用和熱裂解為主,其中我國以再生膠為主,還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廢舊輪胎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因此研究開發高效環保型廢舊輪胎裂解設備,提高廢舊輪胎的綜合利用率,實現對廢舊輪胎的高效環保循環再利用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也是我國廢物資源回收利用中的重要一項內容。
熱裂解技術是目前被公認為解決廢舊輪胎問題的最佳途徑之一,廢舊輪胎的熱裂解指的是將廢舊輪胎膠粒在高溫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使其中的橡膠分解為烴類和炭黑,而得到的烴類可以經過后續加工處理生成油。它是廢舊輪胎綜合利用中的關鍵步驟,也是廢舊輪胎循環利用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國內對熱裂解法回收處理廢舊輪胎進行了大量研究,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技術及經濟成本方面仍有待改進。現有的裂解設備形式參差不齊,其中多數裂解裝置結構較為復雜,裂解過程中不能夠保證內部物料充分排出,影響生產效率并造成資源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廢舊輪胎膠粒攪拌裂解釜,該設備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利于排料和防堵效果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裂解釜主體由外殼1、頂蓋5、內筒11、內筒蓋8、檢修與觀測口2、耳座9、保溫加熱層3、攪拌器4、排氣口6、進料口7、出料裝置13組成;
裂解釜外殼1內壁焊接8個相同的耳座9,內筒11、內筒蓋8與耳座9之間通過螺栓固定聯連,內筒11與內筒蓋8之間形成裂解反應腔,內筒11與外殼1之間、頂蓋5與內筒蓋8之間均為保溫加熱層3;頂蓋5與外殼1通過螺栓連接,頂蓋5上焊接有排氣口6和進料口7;裂解釜中心位置處裝有攪拌軸4,攪拌軸4下端裝有螺旋槳12,在螺旋槳12的上方裝有平槳10;螺旋槳12下端與內筒11底部的距離為20~25mm,螺旋槳12與平槳10的距離為內筒11高度的1/4~1/5;裂解釜底部中心處焊接有出料裝置13,側面設有檢修與觀測口2。
底部中心處的出料裝置13由堵頭131、出料口132、堵頭導向盤133組成,其中出料口132焊接于內筒11的底部,堵頭131與出料口132之間通過密封管螺紋連接,堵頭131下部手柄活動地位于堵頭導向盤133中心處的導向孔內,堵頭導向盤133通過螺栓固定在出料口132下端;
外殼1、和內筒11為鋼板焊接件,外殼1厚度為6~8mm,內筒11厚度為2~3mm;內筒直徑為1000~1050mm,高度為1100~1150mm;
頂蓋5和內筒蓋8均為普通鋼板材質,頂蓋厚度為6~8mm,內筒蓋厚度為2~3mm;
保溫加熱層3為玻璃纖維,厚度為220~250mm;
平槳10和螺旋槳12的長度均為內筒11內壁半徑的2/3~4/5,且螺旋槳12底部外輪廓是與內筒11內壁底部輪廓相同的弧形;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積極效果:
本發明的主體結構主要由鋼板焊接而成,結構簡單;頂部設有排氣口,能夠對氣體產物進行回收利用;側面設有檢修與觀測口,反應過程中能夠及時觀測裂解釜內的實際情況;底部使用特別設計的出料裝置,能夠在保證有效排料的同時達到密封效果。
本發明工作時,檢修與觀測口、出料裝置均關閉,廢舊輪胎膠粒由進料口進入裂解釜,裝填容積達到內筒高度的2/3時,位于保溫加熱層中的電加熱裝置開始對其進行加熱,溫度達到650~700℃時停止加熱,開始攪拌,使物料反應;反應過程中生成的氣體從排氣口排出進入氣體收集裝置,反應完成后,旋轉堵頭131下部的手柄從而打開排料口,同時底部螺旋槳的作用可以使物料從底部出料口順利排出,而工作過程中,堵頭131依靠密封管螺紋旋緊在出料口132上,從而起到對出料口的密封作用。
因此,本發明具有設備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利于排料和防堵效果好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為出料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3為堵頭導向盤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并非對其保護范圍的限制。
參見圖1、圖2和圖3,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廢舊輪胎膠粒攪拌裂解釜,主體由外殼1、頂蓋5、內筒11、內筒蓋8、檢修與觀測口2、耳座9、保溫加熱層3、攪拌器4、排氣口6、進料口7、出料裝置13組成;
裂解釜外殼1內壁焊接8個相同的耳座9,內筒11、內筒蓋8與耳座9之間通過螺栓固定聯連,內筒11與內筒蓋8之間形成裂解反應腔,內筒11與外殼1之間、頂蓋5與內筒蓋8之間均為保溫加熱層3;頂蓋5與外殼1通過螺栓連接,頂蓋5上焊接有排氣口6和進料口7;裂解釜中心位置處裝有攪拌軸4,攪拌軸4下端裝有螺旋槳12,在螺旋槳12的上方裝有平槳10;螺旋槳12下端與內筒11底部的距離為20~25mm,螺旋槳12與平槳10的距離為內筒11高度的1/4~1/5;裂解釜底部中心處焊接有出料裝置13,側面設有檢修與觀測口2。
底部中心處的出料裝置13由堵頭131、出料口132、堵頭導向盤133組成,其中出料口132焊接于內筒11的底部,堵頭131與出料口132之間通過密封管螺紋連接,堵頭131下部手柄活動地位于堵頭導向盤133中心處的導向孔內,堵頭導向盤133通過螺栓固定在出料口132下端;
外殼1、和內筒11為鋼板焊接件,外殼1厚度為6~8mm,內筒11厚度為2~3mm;內筒直徑為1000~1050mm,高度為1100~1150mm;
頂蓋5和內筒蓋8均為普通鋼板材質,頂蓋厚度為6~8mm,內筒蓋厚度為2~3mm;
保溫加熱層3為玻璃纖維,厚度為220~250mm;
平槳10和螺旋槳12的長度均為內筒11內壁半徑的2/3~4/5,且螺旋槳12底部外輪廓是與內筒11內壁底部輪廓相同的弧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和原則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