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鍍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軟板電鍍掛具。
背景技術:
電鍍是使線路板實現導通功能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作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將金屬電解后再反沉積到線路板上。軟板相對剛性板一個顯著特點是其易彎折性,考慮到電鍍時需要使整個板面電流導通,因此目前的軟板電鍍掛具的設計是在框架上制作多個金屬夾點從多個角度將軟板固定住,此種設計的掛具的缺點有兩個,一是成本浪費,因為軟板需要在相應的圖形上露出導電層與金屬夾點接觸而導電,在電鍍過程中露出區域不可避免會鍍上金屬,對于稀有金屬如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成本浪費;二是上板麻煩,由于需要設計眾多夾點將軟板固定,上板電鍍時員工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將軟板上的夾點固定在夾點上,上板效率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軟板電鍍掛具,能夠減少電鍍液的損耗,降低成本,提高上板效率。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軟板電鍍掛具,軟板板邊設有識別孔,該軟板電鍍掛具包括與軟板形狀匹配的固定框架和活動框架,固定框架與活動框架相對設置,且活動框架的一側與固定框架可轉動連接,另一側與固定框架可拆卸連接,固定框架設有第一導電區域,活動框架設有與第一導電區域相對并配合的第二導電區域,固定框架設有與識別孔配合的突起部。
上板時,將活動框架繞著固定框架翻開,將軟板的識別孔與固定框架上的突起部對齊并安裝,對軟板的位置進行初步固定,然后再將活動框架繞著固定框架合上,活動框架和固定框架連接并將軟板壓緊,操作方便,提高上板效率;且活動框架和固定框架將軟板壓緊后,第一導電區域與第二導電區域貼合實現電鍍導電,無需設置多個外露的夾點,減少電鍍液的損耗,降低生產成本。
下面對技術方案進一步說明:
進一步的是,第一導電區域內設有第一凹槽或第一凸起,第二導電區域內設有與第一凹槽配合的第二凸起或與第一凸起配合的第二凹槽。通過第一凹槽和第二凸起的配合,或者第一凸起和第二凹槽的配合,使固定框架和活動框架緊密接觸并電鍍導電。
進一步的是,固定框架除第一導電區域之外的其他表面均包膠,活動框架除第二導電區域之外的其他表面均包膠。進一步減少電鍍液的損耗,降低生產成本。
進一步的是,固定框架包括首尾依次連接的第一框邊、第二框邊、第三框邊和第四框邊,第一框邊和第三框邊相對平行設置,第二框邊和第四框邊相對平行設置,第一框邊設有突起部,第二框邊設有第一導電區域、并與活動框架可拆卸連接。突起部和可拆卸連接的位置設置在固定框架的不同位置,使安裝調節更方便。
進一步的是,第二框邊比第一框邊長。第二框邊與活動框架連接,使固定框架和活動框架的連接得更穩固。
進一步的是,第一導電區域位于第二框邊的中部。使固定框架的結構布局更合理。
進一步,固定框架與活動框架可拆卸連接的一側設有螺紋孔,活動框架設有與螺紋孔配合的不導電緊固件。固定框架和活動框架通過螺紋孔和不導電緊固件的配合實現可拆卸連接,使上板操作更方便。
進一步的是,固定框架上設有掛鉤。軟板安裝完后,通過掛鉤將整個軟板電鍍掛具固定在電鍍桿上,使操作更方便。
進一步的是,突起部為鋼柱。
進一步的是,固定框架和活動框架之間采用扇葉式旋轉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在上板時,將活動框架繞著固定框架翻開,將軟板的識別孔與固定框架上的突起部對齊并安裝,對軟板的位置進行初步固定,然后再將活動框架繞著固定框架合上,活動框架和固定框架連接并將軟板壓緊,操作方便,提高上板效率;且活動框架和固定框架將軟板壓緊后,第一導電區域與第二導電區域貼合實現電鍍導電,無需設置多個外露的夾點,減少電鍍液的損耗,降低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軟板電鍍掛具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固定框架,110.第一導電區域,120.螺紋孔,130.第一框邊,140.第二框邊,150.第三框邊,20.活動框架,210.緊固件,30.突起部,40.扇葉式可旋轉裝置,50.掛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軟板電鍍掛具,軟板板邊設有識別孔,該軟板電鍍掛具包括與軟板形狀匹配的固定框架10和活動框架20,固定框架10與活動框架20相對設置,且活動框架20的一側與固定框架10可轉動連接,另一側與固定框架10可拆卸連接,固定框架10設有第一導電區域110,活動框架20設有與第一導電區域110相對并配合的第二導電區域(附圖未標識),固定框架10設有與識別孔配合的突起部30。
上板時,將活動框架20繞著固定框架10翻開,將軟板的識別孔與固定框架10上的突起部30對齊并安裝,對軟板的位置進行初步固定,然后再將活動框架20繞著固定框架10合上,活動框架20和固定框架10連接并將軟板壓緊,操作方便,提高上板效率;且活動框架20和固定框架10將軟板壓緊后,第一導電區域110與第二導電區域貼合實現電鍍導電,無需設置多個外露的夾點,減少電鍍液的損耗,降低生產成本。
在本實施例中,活動框架20上加裝了兩個扇葉式可旋轉裝置40,如合頁等,固定框架10和活動框架20之間采用扇葉式旋轉連接的方式來實現可轉動連接,固定框架10和活動框架20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采用其他可轉動連接方式。
如圖1所示,固定框架10與活動框架20可拆卸連接的一側設有三個均勻布置的螺紋孔120,活動框架20設有與螺紋孔120一一對應并配合的不導電緊固件210,該緊固件210為塑料或包膠的不導電螺帽,固定框架10和活動框架20通過螺紋孔120和不導電螺帽的配合實現可拆卸連接,僅需緊固幾個螺帽即可完成軟板上板動作,提高上板效率。固定框架10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一個以上螺紋孔120,固定框架10和活動框架20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采用其他可拆卸連接方式。
如圖1所示,第一導電區域110內設有凹槽,第二導電區域設有與凹槽配合的凸起,通過凹槽和凸起的配合,使固定框架10和活動框架20緊密接觸并電鍍導電。第一導電區域110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凸起,第二導電區域則設置凹槽。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區域110的表面通過不包膠來實現導電,固定框架10除第一導電區域110之外的其他表面均通過包膠實現不導電,同樣第二導電區域的表面也通過不包膠實現導電,活動框架20除第二導電區域之外的其他表面均通過包膠實現不導電,進一步減少電鍍液的損耗,降低生產成本。
如圖1所示,固定框架10包括首尾依次連接的第一框邊130、第二框邊140、第三框邊150和第四框邊(附圖未標識),第二框邊140比第一框邊130長,第一框邊130和第三框邊150相對平行設置,第二框邊140和第四框邊相對平行設置,第一框邊130設有突起部30,第二框邊140設有第一導電區域110和螺紋孔120、并與活動框架20可拆卸連接,第一導電區域110位于第二框邊140的中部,第二框邊140與活動框架20相對的一側在1/5-1/2寬度不包膠來形成該第一導電區域110,同樣活動框架20上的第二導電區域與第一導電區域110相對設置且不包膠區域尺寸相同。突起部30和螺紋孔120設置在固定框架10的不同位置,使安裝調節更方便。
如圖1所示,第一框邊130上設有三個突起部30,三個突起部30的排布位置與軟板板邊上的識別孔位置對應布置。第一框邊130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至少一個突起部30。
在本實施例中,支撐框架為與軟板大小相對應的邊框,第一框邊130的長度為200mm-500mm,第二框邊140的長度為400mm-800mm,第一框邊130和第二框邊140的寬度為5mm-40mm,第二框邊140中部2mm-15mm寬度區域不包膠形成第一導電區域110,該第一導電區域110為微凹結構,凹槽的深度為1mm-3mm,突起部30為與軟板板邊方向識別孔相對應的凸出鋼柱,鋼柱的直徑為2mm-10mm,螺紋孔120的直徑為5mm-20mm。
如圖1所示,固定框架10上設有掛鉤50,軟板安裝完后,通過掛鉤50將整個軟板電鍍掛具固定在電鍍桿上,使操作更方便。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