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灌漿法墊板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設備安裝用墊板施工的一種方法。
背景技術:
在冷軋設備安裝過程中,軋機底板、開卷機、卷取機的墊板施工是關鍵工序之一。 現有的施工方法,主要是利用水泥、石子、沙子摻水攪拌后座漿。該方法存在如下不足(1)配合比要求嚴格,不易操作。(2)施工程序復雜,強度不容易保證。(3)增加人力資源和施工時間。(4)無法達到外方專家的安裝技術要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克服已有技術的不足,并為此提供一種能夠保證墊板安裝精度,進而保證設備安裝精度的灌漿法墊板施工方法。本發明的灌漿法墊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在所用墊板周邊的3個點上設置與所述墊板相固定的薄板,并在所述的薄板上設置圓孔;(2)在設置墊鐵的混凝土基礎部位鑿出灌漿坑,并露出所述混凝土基礎部位內的埋筋;(3)在每個灌漿坑內鉛直設置3個螺柱,3個所述螺柱的位置與所述墊板上薄板部位的圓孔相對應,且所述螺柱的下端與所述的埋筋焊接在一起;(4)在所述的螺柱上安裝調整螺母;(5)通過所述薄板上的圓孔將所述的墊板安裝在所述的螺柱上,以調整螺母并配合測量儀,調整并測量所述墊板的上平面標高;(6)通過調整螺母并配合水平儀,調整所述墊板上平面的水平度,使其達到安裝精度,然后,以鎖緊螺母固定;(7)在所述灌漿坑的外圍,安放用木板制作的灌漿模子;(8)用壓縮空氣吹凈所述灌漿坑內的雜物,并用水充分浸潤,約30分鐘后除盡坑內的積水、雜物以及油污;(9)將GGM高強無收縮灌漿料倒入干凈桶內,并參照產品說明書加水攪拌均勻,在 15分鐘內,從灌漿模子的一側慢慢的、連續不間斷的澆入灌漿料,同時用竹片、鐵片等工具進行適當的插搗和引流,以免產生離析;(10)在灌漿料初凝后,即刻對暴露在空氣中的灌漿層表面進行收漿,并在收漿后立即噴灑養護劑,加蓋濕潤的草袋或布頭,進行養護,終凝后,再對灌漿層進行澆水養護,養護溫度宜> 5°C,養護期> 7天。所述灌漿坑的長度和寬度應大于所述墊鐵的長度和寬度80 120mm,所述灌漿坑的深度應大于30mm。與所述墊板相固定的薄板的厚度為2 3mm。所述螺柱的規格為M12 M16。本發明與現有的方法相比,其有益效果是(1)采用早強型新產品GGM高強無收縮灌漿料灌漿,灌漿料的加水量可按照說明書進行,簡捷方便,容易操作,無須嚴格的配合比要求,能夠保證漿墩強度的要求,墊板安裝完成后,可以較早地進行設備安裝。(2)施工程序簡單,易于保證強度,可節省墊板施工中所用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從而縮短安裝工期。(3)利用木板制作灌漿模子,簡便易行,還可以節省鋼材的使用量。(4)可以滿足不同的安裝要求,適用于各種類型設備安裝時的墊板施工。
附圖為本發明灌漿法墊板施工方法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明更容易被清楚理解,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其技術方案作以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灌漿法墊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利用三點決定一個平面的原理,在所用墊板7周邊的3個點上焊接與其相固定的薄板3,并在所述的薄板3上設置安裝用的圓孔,所述薄板3的厚度為2 3mm ;(2)在需要設置所述墊鐵7的混凝土基礎5部位鑿出灌漿坑6,并露出所述混凝土基礎5部位內的埋筋8,所述灌漿坑6的長度和寬度應大于所述墊鐵7的長度和寬度80 120mm,所述灌漿坑6鑿入基礎表面的深度應大于30mm ;
(3)在每個灌漿坑6內鉛直設置3個螺柱9,所述螺柱9的下端與所述混凝土基礎部位內的埋筋8焊接在一起,3個所述螺柱9的規格為M12 M16,其在所述灌漿坑6內的設置位置與所述墊板7上薄板3上的圓孔相對應;(4)在所述的螺柱9上安裝調整螺母1 ;(5)將所述的墊板7通過其薄板3上的圓孔安裝在所述的螺柱9上,然后配合測量儀,測量所述墊板7的上平面標高,并通過調整螺母進行標高調整;(6)通過調整螺母并配合水平儀檢查,調整所述墊板7上平面的水平度,使其達到安裝精度,然后,以鎖緊螺母2固定;(7)在所述灌漿坑6的外圍,安放用木板制作的灌漿模子4 ;(8)用壓縮空氣吹凈灌漿坑6內的雜物,并用水充分浸潤,約30分鐘后除盡坑內的積水及雜物,且保證坑內沒有油污;(9)將GGM高強無收縮灌漿料倒入干凈桶內,并參照產品說明書,加水攪拌均勻, 盡可能的從灌漿模子4的一側(即圖示A處)慢慢的、連續不間斷的澆入灌漿料,以便排出所述墊板7與混凝土基礎5之間的空氣,使灌漿充實,同時用竹片、鐵片等工具進行適當的插搗和引流,以免產生離析現象,為減少表面裂紋,灌漿層邊緣尺寸宜控制在50mm內,灌漿
4厚度宜控制在IOOmm內;(10)所述灌漿料的初凝時間約為2-4小時,終凝時間約為4-8小時,必須注意,在灌漿料初凝后,要即刻對暴露在空氣中的灌漿層表面進行收漿(壓光),并在收漿(壓光) 后噴灑養護劑,加蓋濕潤的草袋或布頭,進行養護,終凝后,再對灌漿層進行澆水養護,養護溫度宜> 5°C,養護期> 7天。以下是采用灌漿法在實驗場地進行軋機底板、開卷機以及卷取機墊板施工的實施例步驟1,在需要設置墊鐵7的混凝土基礎5部位鑿出灌漿坑6,所述灌漿坑6的長度比所述墊鐵7的長度大出120mm,所述灌漿坑6的寬度比所述墊鐵7的寬度大出100mm, 所述灌漿坑6鑿入混凝土基礎5表面的深度大于30mm ;步驟2,每個灌漿坑內栽入三個Φ 12的調整螺柱9,該調整螺柱9的底部與所述混凝土基礎5內的埋筋8焊接在一起,并在其上安裝調整螺母1 ;步驟3,將焊有薄鐵3且所述薄板3上開有圓孔的墊板7放在所述的調整螺母1 上,同時用測量儀測量所述墊板7上平面的標高,并以調整螺母1予以調整;步驟4,用水平儀檢查所述墊板7上平面的水平度,并利用調整螺母1進行精調,使其達到安裝精度;步驟5,在所述灌漿坑6的外圍安放用木板制作好的灌漿模子4 ;步驟6,用壓縮空氣吹凈灌漿坑6內的雜物,并用水充分浸潤,約30分鐘后除盡坑內的積水及雜物,且保證坑內沒有油污;步驟7,將GGM高強無收縮灌漿料倒入干凈桶內,按產品說明書加水攪拌,使其均勻;步驟8,從所述灌漿模子4的一側慢慢澆入GGM高強無收縮灌漿料,以利排出所述墊板7與所述混凝土基礎5之間的空氣,使灌漿充實;需要注意的是,灌漿開始后,要連續澆注,并在澆注時用鐵片進行適當插搗和引流,避免產生離析現象;要求灌漿層的邊緣尺寸為 50mm,灌漿的厚度為IOOmm ;步驟9,當已澆灌的灌漿料初凝后,即刻對暴露在空氣中的灌漿層表面進行收漿 (壓光)養護,并于收漿(壓光)后,立即噴灑養護劑,加蓋濕潤的布頭,待終凝,對所述的灌漿層進行澆水養護,養護溫度宜10°C,養護期8天。獲得的漿墩強度3 天 9.6MPa 7 天 46MPa 28 天 77MPa實驗結論本實驗完成后,邀請了外方專家檢測,檢測結論本實施例中墊板的安裝精度及漿墩強度,均達到了有關技術要求,而且縮短了墊板的安裝工期,可以保證總體工程的施工進度,得到了外方專家的肯定。以上參照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灌漿法墊板施工方法進行了示意性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能理解,在實際應用中,本發明的設置方式均可能發生某些改變,而其他人員在其啟示下也可能做出相似設計。需要指出的是,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設計宗旨,所有顯而易見的改變以及相似設計,均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灌漿法墊板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驟(1)在所用墊板周邊的3個點上設置與所述墊板相固定的薄板,并在所述的薄板上設置圓孔;(2)在設置墊鐵的混凝土基礎部位鑿出灌漿坑,并露出所述混凝土基礎部位內的埋筋;(3)在每個灌漿坑內鉛直設置3個螺柱,3個所述螺柱的位置與所述墊板上薄板部位的圓孔相對應,且所述螺柱的下端與所述的埋筋焊接在一起;(4)在所述的螺柱上安裝調整螺母;(5)通過所述薄板上的圓孔將所述的墊板安裝在所述的螺柱上,以調整螺母并配合測量儀,調整并測量所述墊板的上平面標高;(6)通過調整螺母并配合水平儀,調整所述墊板上平面的水平度,使其達到安裝精度, 然后,以鎖緊螺母固定;(7)在所述灌漿坑的外圍,安放用木板制作的灌漿模子;(8)用壓縮空氣吹凈所述灌漿坑內的雜物,并用水充分浸潤,約30分鐘后除盡坑內的積水、雜物以及油污;(9)將GGM高強無收縮灌漿料倒入干凈桶內,并參照產品說明書加水攪拌均勻,在15分鐘內,從灌漿模子的一側慢慢的、連續不間斷的澆入灌漿料,同時用竹片、鐵片等工具進行適當的插搗和引流,以免產生離析;(10)在灌漿料初凝后,即刻對暴露在空氣中的灌漿層表面進行收漿,并在收漿后立即噴灑養護劑,加蓋濕潤的草袋或布頭,進行養護,終凝后,再對灌漿層進行澆水養護,養護溫度宜>5°C,養護期>7天。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灌漿法墊板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灌漿坑的長度和寬度分別大于所述墊鐵的長度和寬度80 120mm,所述灌漿坑的深度大于30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灌漿法墊板施工方法,其特征是,與所述墊板相固定的薄板的厚度為2 3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灌漿法墊板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螺柱的規格為M12 M16。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灌漿法墊板施工方法,該方法包括“在所用墊板周邊的3個點上設置與所述墊板相固定的薄板并在所述的薄板上設置圓孔;在設置墊鐵的混凝土基礎部位鑿出灌漿坑并清理坑內雜物;在每個灌漿坑內鉛直設置3個螺柱并在所述的螺柱上安裝調整螺母;將所述的墊板安裝在所述的螺柱上并通過該螺母調整所述墊板的上平面標高和水平度;在所述灌漿坑的外圍安放灌漿模子并用GGM高強無收縮灌漿料從灌漿模子的一側連續不間斷的澆入;在灌漿料初凝后對暴露在空氣中的灌漿層表面進行收漿和養護并在終凝后對灌漿層進行澆水養護”等步驟。本發明的優點是;施工程序簡單,易于強度保證,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
文檔編號E02D27/44GK102286988SQ20111017845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9日
發明者劉鑫, 張玉宏, 李國玉, 武秋紅, 陳旭, 黃振春 申請人:天津二十冶建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