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混凝土高陡邊坡綠化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土工結構,特別涉及一種邊坡綠化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的護坡主要有漿砌、干砌塊石護坡、現澆混凝土護坡和預制混凝土塊體等,對于高陡邊坡來說,采用混凝土澆筑的邊坡工程具有良好的邊坡防護效果,但由于混凝土表面沒有植物生長的條件,也不具有固土,無法綠化,因此其對環境的破壞十分嚴重。針對上述問題,需對現有的高陡混凝土邊坡結構進行改進,使其能進行綠化,以減輕混凝土邊坡對環境的破壞。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混凝土高陡邊坡綠化結構,該結構通過置物平臺可放置生態袋進行綠化,達到減輕混凝土邊坡對環境破壞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混凝土高陡邊坡綠化結構,包括混凝土坡體,所述坡體上設置有伸出坡體外表面并沿坡體高低方向并列分布的多個置物平臺,每個置物平臺上均堆疊有生態袋。進一步,還包括長錨桿,所述多個置物平臺上分別設置有軸線呈一直線的通孔,所述生態袋通過穿過所述通孔的長錨桿串接;進一步,所述多個置物平臺上分別設置有漏水孔;進一步,所述漏水孔設置于置物平臺上靠近坡體的邊緣處;進一步,相鄰兩個置物平臺之間間隔2米;進一步,所述置物平臺與坡體通過混凝土模具澆筑成一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混凝土高陡邊坡綠化結構,包括混凝土坡體,所述坡體上設置有伸出坡面并沿坡面高低方向并列分布的多個置物平臺,每個置物平臺上均堆疊有生態袋,該混凝土邊坡通過置物平臺放置生態袋,實現綠化,有效地減輕了混凝土邊坡對環境的破壞。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
圖1的A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混凝土高陡邊坡綠化結構,包括混凝土坡體1,所述坡體1上設置有伸出坡體外表面并沿坡體1高低方向并列分布的多個置物平臺2,每個置物平臺2上均堆疊生態袋3,置物平臺的寬度與所使用生態袋的寬度相應,通過置物平臺放置生態袋實現綠化,以減輕混凝土邊坡對環境的破壞。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錨桿4,所述多個置物平臺2上分別設置有軸線呈一直線的通孔2a,通孔的直徑大于錨桿的直徑,以便于錨桿穿過,所述生態袋3通過穿過所述通孔2a的錨桿4串接,使生態袋固定,防止其滑落,同時,通孔也可將雨水排除, 防止積水。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多個置物平臺2上分別設置有漏水孔2b, 從邊坡頂部對生長于生態袋上的植物進行澆灌,水就能通過漏水孔到達各層生態袋,即可使整個邊坡的生態袋均得到澆灌。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漏水孔2b設置于置物平臺2上靠近坡體1 的邊緣處,以防止置物平臺與坡體相交的角落積水。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相鄰兩個置物平臺2之間間隔2米,合理選擇間隔距離,可在達到較好的綠化效果的同時減少施工量。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置物平臺2與坡體1通過混凝土模具澆筑成一體,以提高置物平臺與坡體的連接強度。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1.一種混凝土高陡邊坡綠化結構,包括混凝土坡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體(1)上設置有伸出坡體外表面并沿坡體(1)高低方向并列分布的多個置物平臺(2),每個置物平臺(2)上均堆疊有生態袋(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高陡邊坡綠化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長錨桿(4), 所述多個置物平臺(2)上分別設置有軸線呈一直線的通孔(2a),所述生態袋(3)通過穿過所述通孔(2a)的長錨桿(4)串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高陡邊坡綠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置物平臺 (2)上分別設置有漏水孔(2b)。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高陡邊坡綠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水孔(2b)設置于置物平臺(2 )上靠近坡體(1)的邊緣處。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意一項所述的混凝土高陡邊坡綠化結構,其特征在于相鄰兩個置物平臺(2)之間間隔2米。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高陡邊坡綠化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平臺(2)與坡體(1)通過混凝土模具澆筑成一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混凝土高陡邊坡綠化結構,包括混凝土坡體,所述坡體上設置有伸出坡面并沿坡面高低方向并列分布的多個置物平臺,每個置物平臺上均堆疊有生態袋,該混凝土邊坡通過置物平臺放置生態袋,實現綠化,有效地減輕了混凝土邊坡對環境的破壞。
文檔編號E02D17/20GK202227354SQ20112039696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8日
發明者牟德強 申請人:重慶丹海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