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設備支撐部件和包括該設備支撐部件的上部回轉體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350069閱讀:39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設備支撐部件和包括該設備支撐部件的上部回轉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設備支撐部件,該設備支撐部件設置于工程機械的上部回轉體,并且支撐規定的設備。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在液壓挖掘機等工程機械中,在履帶式的下部行走體上搭載有上部回轉體。上部回轉體包括能夠繞鉛垂方向的軸回轉地被支撐于下部行走體的上框架。此外,上部回轉體包括分別設置于上框架的附屬裝置、駕駛室、機械室和配重等。上框架具有作為上框架的核心的中間區域、以及從該中間區域向左右兩側伸出的側平臺。中間區域具有沿車體的前后方向(以下,稱為前方、后方或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部、和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于底板部的左右一對支撐部。該一對支撐部的前部,將附屬裝置支撐成能夠進 行傾斜動作。在一對支撐部的后側部分,支撐有作為沉重物體的配重。左右兩側的側平臺沿前后方向被劃分成多個區域。在中間區域的左前側部分設置有駕駛室。在駕駛室的后側部分設有機械室。在機械室的內部容納有冷卻裝置等。作為這種上框架,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7-46240號所公開的上框架已為周知。在該上框架的車寬方向的中央部設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間區域。在中間區域的后部設有發動機安裝臺。在發動機安裝臺的左側設有冷卻裝置安裝臺。安裝于冷卻裝置安裝臺的冷卻裝置具有將發動機冷卻用散熱器、吸入空氣冷卻用中冷器和工作油冷卻用油冷卻器一體化而成的結構。在冷卻裝置的下部,連接有散熱器軟管、中冷器軟管和油冷卻器軟管這些各導管。并且,在覆蓋冷卻裝置安裝臺下部的底面板上,在冷卻裝置的導管連接部分附近開設有維護用孔。為了提高設置于底面板上的設備的可維護性,可采用將形成于底面板上的維護用孔的面積進行擴大的方法。為了擴大孔的面積,可追加或擴大維護用孔。可是,在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7-46240號所公開的冷卻裝置安裝臺中,若追加或擴大維護用孔,則用于載置設備的底面板的剛性會降低。由此,產生無法水平地支撐設備的問題。特別是在載置重量大的冷卻裝置的情況下,剛性不足的問題進一步變得明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設備支撐部件和包括該設備支撐部件的上部回轉體,即使在所述設備支撐部件中追加或擴大開口部也具備能夠維持載置設備的部分的剛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設備支撐部件,設置于工程機械的上部回轉體,用于支撐規定的設備,包括上側水平板部,實質上水平地設置,并且具有用于載置所述設備的上面;下側水平板部,實質上水平地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下方,并且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穿該下側水平板部的下側開口部,該下側開口部用于維護所述設備;以及第一縱板部和第二縱板部,分別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與所述下側水平板部之間,其中,所述上側水平板部、所述第一縱板部、所述下側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二縱板部從與上下方向垂直的至少一個方向觀察形成閉合剖面,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穿該上側水平板部的上側開口部,以便經由所述下側開口部對所述設備進行維護。此外,本發明提供一種上部回轉體,包括所述設備支撐部件以及載置于所述設備支撐部件的上側水平板部的上面的設備。根據本發明,由于在用于載置設備的上側水平板部的下方形成有閉合剖面,所以即使在設備支撐部件中追加或擴大開口部也具備能夠維持用于載置設備的部分的剛性,從而能夠提高可維護性。


圖I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壓挖掘機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在圖I所示的上框架上安裝有冷卻裝置的狀態的立體圖。圖3是圖2所示的上框架的后視圖。圖4是圖I所示的上框架的俯視圖。圖5是放大表示圖4所示的冷卻裝置安裝臺的俯視圖。圖6是沿圖5的VI-VI線的剖面圖。圖7是沿圖5的VII-VII線的剖面圖。 圖8是表示安裝有冷卻裝置的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卻裝置安裝臺的立體圖。圖9是表示安裝有燃料箱的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燃料箱安裝臺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本發明所涉及的設備支撐部件被應用于液壓挖掘機的冷卻裝置安裝臺,用于支撐設置于該液壓挖掘機的冷卻裝置。另外,以下的實施方式是將本發明具體化的一個例子,并不具有限定本發明的技術范圍的性質。圖I是液壓挖掘機的立體圖。液壓挖掘機包括能夠自走的履帶式的下部行走體I、通過回轉裝置2能夠回轉地搭載于該下部行走體I的上部回轉體3、和以能夠進行傾斜動作的方式設置于該上部回轉體3的前部的附屬裝置4。下部行走體I與上部回轉體3構成液壓挖掘機的車體。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只要沒有特別說明,就使用圖I所示的方向(前后、左右、和上下的方向)。上部回轉體3包括上框架5,該上框架5以能夠繞沿著鉛垂方向的軸回轉的方式安裝于回轉裝置2。此外,上部回轉體3包括分別設置于上框架5的駕駛室6、機械室7、配重
8、冷卻裝置(設備)71 (參照圖2)、發動機(省略圖示)、泵(省略圖示)以及冷卻裝置安裝臺12 (參照圖2)。駕駛室6搭載于上框架5的左前部。機械室7搭載于上框架5上的駕駛室6的后側。配重8搭載于上框架5上的機械室7的后側。附屬裝置4進行砂土的挖掘作業等。具體而言,附屬裝置4包括動臂41,其具有以能夠進行傾斜動作的方式設置于上部回轉體3的基端部;斗桿42,其具有能夠擺動地安裝在動臂41的頂端部的基端部;以及鏟斗43,其能夠轉動地安裝于斗桿42的頂端部。動臂41以能夠沿車體前后方向進行傾斜動作的方式支撐于上部回轉體3。附屬裝置4根據來自駕駛室6內的駕駛員的指示而動作。例如,附屬裝置4能夠進行使動臂41向前方較大地傾斜來伸長斗桿42的動作、或使動臂41傾斜立起來折疊斗桿42的動作等。駕駛室6是駕駛員搭乘的部位。具體而言,駕駛室6例如包括駕駛員所就座的駕駛席、行走用操作桿和作業用操作桿(均未圖示)。駕駛席、各操作桿設置于駕駛室6內。機械室7設置在上部回轉體3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兩端之間。在機械室7內的后部,設有冷卻裝置(設備)71(參照圖2)、發動機(省略圖示)和泵(省略圖示)。冷卻裝置71、發動機和泵沿左右方向從左向右依次排列。配重8是針對附屬裝置4的傾斜動作用于確保平衡的部件。具體而言,配重8的重量根據附屬裝置4的重量、形態等設定。此外,配重8設置于機械室7的后側的左右兩端之間的整個范圍內。 接著,參照圖2至圖4說明上框架5的結構。圖2是表示在圖I所示的上框架上安裝有冷卻裝置的狀態的立體圖。圖3是圖2所示的上框架的后視圖。圖4是圖I所示的上框架的俯視圖。上框架5包括中間區域9,其在上框架5的車寬方向中央部,沿車體前后方向延伸;右側平臺10,其設置于中間區域9的右側;以及左側平臺11,其設置于中間區域9的左偵U。在中間區域9,從前向后依次安裝附屬裝置4、發動機和配重8。在右側平臺10上安裝有電池等電子部件和燃料箱等。在左側平臺11的前部安裝有駕駛室6,并且在左側平臺11的后部安裝有冷卻裝置71。中間區域9是上框架5的核心。具體而言,中間區域9包括底板部90 對支撐部91、92,其沿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并且以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方式立設于底板部90 ;力口強部件93,其連結一對支撐部91、92的前端部分;以及安裝座部94,其用于在一對支撐部91、92的后部安裝發動機。在一對支撐部91、92的前端部設有用于以軸來支撐動臂41的基端部的軸孔91a、92a。右側平臺10從上方觀察形成為沿車體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此外,右側平臺10的車體前后方向的長度與中間區域9的底板部90的車體前后方向的長度基本相同。并且,右側平臺10在車體前后方向上被劃分為三個區域。在各區域中的中央部的區域10a,載置有燃料箱(省略圖示)和工作油箱(省略圖示)。燃料箱和工作油箱由右側平臺10支撐。左側平臺11從上方觀察形成為沿車體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此外,左側平臺11的車體前后方向的長度比中間區域9的底板部90的車體前后方向的長度長。左側平臺11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側框架11a、分別設置于支撐部92與左側框架Ila之間的兩根駕駛室支撐部件I lb、I lb、連結部件Ilc和后端連結部件lld。左側框架Ila的前部比右側平臺10更向前方突出。兩根駕駛室支撐部件IlbUlb在左側平臺11的前部沿前后排列地設置。并且,由左側框架Ila的前部和駕駛室支撐部件IlbUlb形成用于支撐駕駛室6的駕駛室支撐空間lie (參照圖2和圖4)。駕駛室6通過設置于駕駛室支撐空間lie的四個角部的未圖示的裝配部件被支撐。連結部件Ilc在后側的駕駛室支撐部件Ilb的后方,與該駕駛室支撐部件Ilb空開間隔地設置。此外,后端連結部件Ild在連結部件Ilc的后方,與該連結部件Ilc空開間隔地設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由連結部件11c、后端連結部件I Id、支撐部92和左側框架I la圍成的矩形部分中,設有大致矩形狀的冷卻裝置安裝臺12(詳情后述)。具體而言,冷卻裝置安裝臺12的周緣分別焊接于連結部件11c、后端連結部件lld、支撐部92和左側框架11a。由此,冷卻裝置安裝臺12構成所述矩形部分的底板部。冷卻裝置71通過一體設有散熱器、中冷器和油冷卻器而構成。如圖3所示,冷卻裝置71包括向右側即中間區域9側突出的三個軟管安裝部72。具體而言,各軟管安裝部72分別為用于在散熱器的下部安裝散熱器軟管的軟管安裝部、用于在中冷器的下部安裝中冷器軟管的軟管安裝部、和 用于在油冷卻器的下部安裝油冷卻器軟管的軟管安裝部。此外,各軟管安裝部72在冷卻裝置71的右側面的下端部中靠車體前后方向中央側的位置相互排列設置。另外,在圖3中,僅圖示了三個軟管安裝部72中最后側的一個,其他的兩個被最后側的一個遮擋。接著,參照圖5至圖8說明冷卻裝置安裝臺12的詳細的結構。圖5是放大表示圖4所示的冷卻裝置安裝臺的俯視圖。圖6是沿圖5的VI-VI線的剖面圖。圖7是沿圖5的VII-VII線的剖面圖。圖8是表示安裝有冷卻裝置71的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卻裝置安裝臺12的立體圖。冷卻裝置安裝臺12用于支撐冷卻裝置71。具體而言,冷卻裝置安裝臺12包括用于載置冷卻裝置71的上側支撐部件13、以及形成有用于維護冷卻裝置71的維護孔(下側開口部)15的下側支撐部件14。以從上方觀察讓上側支撐部件13的右側端部與下側支撐部件14的左側端部相重合的方式,上側支撐部件13設置于冷卻裝置安裝臺12的左側部分,并且下側支撐部件14設置于冷卻裝置安裝臺12的右側部分。上側支撐部件13包括實質上水平設置的上側水平板部13a,該上側水平板部13a具有用于載置冷卻裝置71的上面;從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右側緣部向鉛垂下方延伸的上側右縱板部(第一縱板部)13b、從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左側緣部向鉛垂下方延伸的上側左縱板部(第三縱板部)13c、以及從上側左縱板部13c的下端向左方延伸的上側底板部13d。此外,上側支撐部件13是對鋼板進行彎曲加工而成的部件。具體而言,上側水平板部13a形成為矩形。上側右縱板部13b是形成為矩形并且從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右側緣部向鉛垂下方折彎的部分。上側左縱板部13c是形成為矩形并且從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左側緣部向鉛垂下方折彎的部分,該上側左縱板部13c延伸到比上側右縱板部13b的下端面低的位置。上側底板部13d是從上側左縱板部13c的下端向左方折彎的部分,實質上沿水平方向延伸。此外,如圖6所示,上側底板部13d的左側緣部安裝于左側框架11a。另外,如圖7所示,在上側底板部13d的左側緣部的后部,形成有從上側底板部13d向上方折彎的折彎部13e。此外,在上側支撐部件13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穿上側支撐部件13的上側開口部,以能夠經由維護孔15對冷卻裝置71進行維護。首先,說明維護孔15的設置。下側水平板部14a從上方觀察具有由上側水平板部13a中含右側緣部(上側右縱板部13b)的部分所覆蓋的被覆蓋范圍、以及超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右側緣部而位于被覆蓋范圍的外側的外側范圍。維護孔15從上方觀察形成于所述被覆蓋范圍和外側范圍之間。并且,上側開口部形成于上側支撐部件13上的、從上方觀察與維護孔15的形成范圍相重合的范圍。在本實施方式中,上側開口部是由形成在上側水平板部13a和上側右縱板部13b的缺口部16構成。缺口部16在上側支撐部件13的前后方向的實質上的中央部分,形成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右側端部到上側右縱板部13b的下端的范圍。具體而言,缺口部16形成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右側端部到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右緣部的范圍、以及上側右縱板部13b的上端到下端的范圍。即,缺口部16具有形成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右側端部中從上方觀察與維護孔15大致重合的部分的水平開口部16a、以及與該水平開口部16a連續地形成于上側右縱板部13b的垂直開口部16b。如圖8所示那樣,上側右縱板部13b由垂直開口部16b分開為前側的腳部(第一縱板片)132b和后側的腳部(第一縱板片)131b。各腳部131b、132b分別向鉛垂下方延伸。此外,各腳部131b、132b的下端部,即上側右縱板部13b的各下端部分別安裝(接合)于后述的下側水平板部14a的上面。另外,具有所述結構的上側支撐部件13可通過以下步驟制作。首先,準備一張矩形的鋼板,在該鋼板的一邊側預先形成缺口部16。之后,例如通過壓力加工折彎成凸形狀。此外,上側水平板部13a具有用于固定冷卻裝置71的四個固定部13f。各固定部13f從上方觀察分別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四個角部(前后左右方向的四個角部)。 即,各固定部13f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13a上,且在車體前后方向上位于缺口部16的外側。具體而言,各固定部13f 中的右側的兩個固定部13f之中的一個固定部13f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右側緣部中設有腳部132b的一側,并且,右側的兩個固定部13f之中的另一個固定部13f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右側緣部中設有腳部131b的一側。此外,各固定部13f中的左側的兩個固定部13f分別設置于設有上側左縱板部13c的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左側緣部。通過如上所述的設置,由于能夠由上側右縱板部13b和上側左縱板部13c承受冷卻裝置71的重量,所以支撐冷卻裝置71的部分能夠獲得高剛性。此外,如圖7所示,固定部13f包括以沿上下方向貫穿上側水平板部13a的方式形成的安裝孔13fl、以及固定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下面的螺母N。在安裝于冷卻裝置71的下端部的支架(省略圖示)上,設有與固定部13f的安裝孔13H對應的貫穿孔。通過使螺栓從上方穿過該貫穿孔而螺合于螺母N,冷卻裝置71被固定于冷卻裝置安裝臺12。下側支撐部件14包括實質上水平地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13a的下方的下側水平板部14a,該下側水平板部14a設有沿上下方向貫穿該下側水平板部14a的維護孔15 ;從下側水平板部14a的左側緣部向鉛垂上方延伸的下側左縱板部(第二縱板部)14b ;從下側水平板部14a的右側緣部向鉛垂下方延伸的下側右縱板部14c ;從下側右縱板部14c的下端向右方延伸并且實質上水平設置的下側底板部14d ;以及從下側底板部14d的右側緣部向上方折彎的折彎部14e。此外,下側支撐部件14是對鋼板進行彎曲加工而成的部件。具體而言,下側左縱板部14b是從下側水平板部14a的左側緣部向鉛垂上方折彎的部分。下側右縱板部14c從下側水平板部14a的右側緣部向鉛垂下方折彎。下側底板部14d是從下側右縱板部14c的下端向右方折彎的部分。折彎部14e是從下側底板部14d的右側緣部向上方折彎的部分。下側水平板部14a從上方觀察形成為矩形,其長邊方向沿著車體前后方向設置。此外,下側水平板部14a在車寬方向上的設置范圍為從底板部90的后端部的左側緣部上方的位置到上側水平板部13a的車寬方向的中央部的下方位置。下側水平板部14a從上方觀察具有由上側水平板部13a中含右側緣部(上側右縱板部13b)的部分所覆蓋的被覆蓋范圍、以及超過該右側緣部(上側右縱板部13b)而位于被覆蓋范圍的外側的外側范圍。維護孔15從上方觀察形成于所述被覆蓋范圍和外側范圍之間。具體而言,維護孔15從上方觀察在下側水平板部14a的實質上的中央部分,沿上下方向貫穿該下側水平板部14a。維護孔15是在下側水平板部14a(下側支撐部件14)的車寬方向的中央部,沿車體前后方向延伸的長孔(參照圖5)。此外,維護孔15從上方觀察形成于包含所述三個軟管安裝部72 (所有軟管安裝部72)的范圍。具體而言,維護孔15在冷卻裝置71載置(固定)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狀態下,設置于軟管安裝部72 (參照圖3)的下方的位置。維護孔15的左半部分的范圍從上方觀察與缺口部16的水平開口部16a重合。另一方面,維護孔15的右半部分的范圍設置于比垂直開口部16b、即各上側右縱板部13b靠右側的位置。維護孔15的車體前后方向的長度是與缺口部16大致相同的長度。并且,形成于缺口部16的垂直開口部16b的前后兩側的腳部131b、132b (兩張第一縱板片)安裝(接合)在位于維護孔15的前后方向外側的下側水平板部14a上。下側左縱板部14b從下側水平板部14a的左側緣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具有接合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下面的上端部。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下側左縱板部14b在上側水平 板部13a的左右方向的實質上的中央位置沿前后延伸。即,上側左縱板部13c以下側左縱板部14b為基準,設置于與各上側右縱板部13b相反側的位置。由此,所述四個固定部13f中的右側的兩個固定部13f與左側的兩個固定部13f以下側左縱板部14b為基準設置在左右對稱的位置。將冷卻裝置安裝臺12安裝于上框架5的方法沒有特別限定,但是例如可采用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將上側支撐部件13與下側支撐部件14預先形成一體,之后,將其焊接于上框架5。在焊接于上框架5時,使一體化的上側支撐部件13與下側支撐部件14的前端部12a及后端部12b (參照圖5)分別焊接于連結部件Ilc和后端連結部件lld。并且,使所述一體化的上側支撐部件13與下側支撐部件14的左側端部(上側支撐部件13的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下側支撐部件14的右側端部)分別焊接于左側框架Ila和中間區域9的支撐部92。采用該方法的情況下,為了抑制因焊接產生的應變(以下稱為焊接應變)對上側支撐部件13的影響,較為理想的是,對上側支撐部件13與下側支撐部件14不進行連續焊接,而進行部分焊接。具體而言,較為理想的是,采用部分焊接來進行上側右縱板部13b的下端部與下側水平板部14a的上面的接合、以及下側左縱板部14b的上端部與上側水平板部13a的下面的接合。此外,第二種方法是在將下側支撐部件14焊接于上框架5后,將上側支撐部件13焊接于上框架5的方法。具體而言,在該方法中,預先將下側支撐部件14焊接于連結部件11c、后端連結部件Ild和中間區域9的支撐部92。之后,將上側支撐部件13焊接于連結部件11c、后端連結部件lld、左側框架Ila和下側支撐部件14。在采用該方法的情況下,因為在將下側支撐部件14焊接于上框架5后固定上側支撐部件13,所以能夠將由下側支撐部件14與中間區域9的焊接而引起的焊接應變對上側支撐部件13的影響抑制為最小限。另外,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從側方觀察(也就是,從與上下方向垂直的至少一個方向觀察時),由上側水平板部13a、上側右縱板部13b、下側水平板部14a和下側左縱板部14b形成閉合剖面。如上所述,由于在上側水平板部13a的緣部設有上側左縱板部13c,所以與由一張平坦的底板部件支撐冷卻裝置71的情況相比,能夠大幅度地提高支撐冷卻裝置71的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剛性,并且也能夠減小焊接應變對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影響。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業者能夠在維護作業時通過一個維護孔15觸及三個軟管安裝部72。具體而言,作業者能夠從下側將工具等插入維護孔15而在各軟管安裝部72實施維護作業。此外,上側支撐部件13由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兩緣部的上側右縱板部13b和上側左縱板部13c,成為朝上的凸形狀。而且,上側水平板部13a的中間部分由下側支撐部件14的下側左縱板部14b支撐。因此,能夠大幅度地提高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剛性和平面度。此外,形成于缺口部16的垂直開口部16b的前后兩側的腳部131b、132b分別焊接于位于維護孔15的前后方向外側的下側水平板部14a。因此,下側支撐部件14的剛性也提聞。
根據第一實施方式,冷卻裝置71的載置部分從側方觀察具有閉合剖面,由于該部分的剛性提高,可以追加和擴大開口部。具體而言,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形成有由用于載置冷卻裝置71的上側水平板部13a、下側水平板部14a、上側右縱板部13b和下側左縱板部14b圍成的閉合剖面。因此,能夠維持用于載置冷卻裝置71的部分的剛性。由此,與以往相t匕,能夠擴大維護孔15和/或缺口部16。對于以往的冷卻載置安裝臺,可以推斷在一張平坦的底面板上設置設備支撐面,該底面板焊接于中間區域和周圍的部件。因而,由該焊接引起的焊接應變的影響會直接影響設備支撐面的平面度。而根據第一實施方式,形成有由上側水平板部13a、上側右縱板部13b、下側水平板部14a和下側左縱板部14b圍成的閉合剖面,并且在上側水平板部13a上設置用于載置冷卻裝置71的面。因此,能夠減小周圍的焊接應變對上側支撐部件13的影響。因而,與以往相比,能夠抑制焊接應變對載置冷卻裝置71的面的影響。在該第一實施方式中,上側右縱板部13b和下側左縱板部14b分別從上側水平板部13a和下側水平板部14a的緣部延伸。因此,能夠分別由一個部件構成上側支撐部件13和下側支撐部件14,能夠抑制零件件數。此外,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上側支撐部件13的上側右縱板部13b的下端部接合于下側水平板部14a的上面,且下側支撐部件14的下側左縱板部14b的上端部接合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下面。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冷卻裝置安裝臺12的剛性,可以追加和擴大維護孔15及缺口部16。在第一實施方式中,上側支撐部件13具有分別從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兩緣部向下方延伸的上側右縱板部13b和上側左縱板部13c。由此,上側支撐部件13具有朝上的凸部(C型的部分),因此,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剛性進一步提高。因而,能夠進一步提高支撐冷卻裝置71的部分(固定冷卻裝置71的部分)的剛性,隨之,既能夠維持用于載置冷卻裝置71的部分的剛性,又能實現維護孔15和缺口部16的進一步追加和擴大。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由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兩緣部和相對于該兩緣部分別折彎的上側右縱板部13b及上側左縱板部13c形成角部(剖面上的角部。例如參照圖7),并在所述兩緣部分別設有固定部13f。由此,能夠由上側右縱板部13b以及上側左縱板部13c可靠地承受冷卻裝置71的重量。因此,既能維持用于載置冷卻裝置71的部分的剛性,又能實現維護孔15和缺口部16的進一步追加和擴大。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從上方觀察,在與維護孔15的形成范圍相重合的范圍內,設有切掉上側支撐部件13 (上側水平板部13a以及上側右縱板部13b)的缺口部16。由此,經由維護孔15從下方觸及冷卻裝置71的作業者在不受上側水平板部13a和上側右縱板部13b的阻礙的狀態下,能夠進行冷卻裝置71的維護。特別是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從上方觀察,維護孔15形成于由上側水平板部13a覆蓋的被覆蓋范圍和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外側范圍之間。由此,作業者能夠容易地觸及冷卻裝置71的側面到底面的范圍。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不僅將缺口部16形成于從上方觀察與維護孔15的形成范圍相重合的范圍,而且具有設置于缺口部16的兩側位置的兩個固定部13f。由此,能夠在使冷卻裝置71的底面經由缺口部16向維護孔15側露出的狀態下,將冷卻裝置71載置于上側支撐部件13的上面。因而,能夠更容易地從維護孔15觸及冷卻裝置71的底面。而且,在第一實施方式中,各固定部13f中的一個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緣部中設有腳部 131b的一側,而各固定部13f中的另一個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緣部中設有腳部132b的一側。由此,如上所述,能夠在使冷卻裝置71的底面朝向維護孔15露出的狀態下,由兩個腳部131b、132b可靠地支撐冷卻裝置71的重量。在第一實施方式中,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右側緣部的兩個固定部13f與設置于左側緣部的兩個固定部13f以下側左縱板部14b為基準對稱地設置。由此,能夠讓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兩緣部以下側左縱板部14b為基準均等地支撐冷卻裝置71的重量。因此,能夠更高效地維持用于載置冷卻裝置71的部分的剛性。<第二實施方式>基于圖9說明第二實施方式。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本發明所涉及的設備支撐部件被應用于支撐燃料箱的燃料箱安裝臺。圖9是表示安裝有燃料箱73的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箱安裝臺17的立體圖。下面,參照圖9說明第二實施方式中的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燃料箱73是大致長方體狀的中空容器,內部存儲汽油等燃料。該燃料箱73具有設置在上面的用于注入燃料的供油部73a和設置在底面中央部的維護部73b。此外,燃料箱73的底面的四個角部設有安裝部73c。另外,燃料箱安裝臺17具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冷卻裝置安裝臺12大致相同的結構。燃料箱73被載置于燃料箱安裝臺17,并被安裝固定于安裝部73c。在燃料箱73安裝于燃料箱安裝臺17的狀態下,維護部73b設置于缺口部16的內側。在本第二實施方式中,因為維護部73b比第一實施方式的冷卻裝置71的三個軟管安裝部72的形成范圍小,所以維護孔15也比第一實施方式的維護孔小。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也能維持用于載置燃料箱73的支撐面(上側水平板部13a)的高剛性,也充分地確保維護孔15的大小。因此,作業者能夠將工具插入維護孔15等而在維護部73b容易地實施維護作業。<其他實施方式>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也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或主要特征的情況下,以其他各種方式進行實施。第一實施方式的冷卻裝置是散熱器、中冷器和油冷卻器成為一體的裝置,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包括散熱器、中冷器和油冷卻器中的一個或兩個的冷卻裝置。并且,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及第二實施方式中,被支撐于安裝臺12、17上的設備是冷卻裝置71和燃料箱73,但是不限定于此。被支撐于安裝臺12、17上的設備只要是需要從下方進行維護的設備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工作油箱等。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由一張板部件構成上側水平板部13a與上側右縱板部13b,但是不限定于此。上側水平板部13a與上側右縱板部13b也可以分別由不同的板構件構成。同樣,下側水平板部14a與下側左縱板部14b也可以分別由不同部件構成。另外,例如也可以將上側水平板部13a及上側右縱板部13b,與下側水平板部14a中位于上側右縱板部13b右側的部分通過一張板形成為一體,并且將下側水平板部14a中位于上側右縱板部13b左側的部分與下側左縱板部14b通過一張板形成為一體。或者,也可以將上側水平板部13a及上側右縱板部13b,與下側水平板部14a中位于上側右縱板部13b左側的部分及下側左縱板部14b通過一張板形成為一體,并且將下側水平板部14a中位于上側右縱板部13b右側的部分,與下側右縱板部14c及下側底板部14d形成為一體。此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各種結構。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上側支撐部件13形成為朝上的凸形,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上側支撐部件13也可以形成為具有上側水平板部13a和上側右縱板部13b的剖面L 字狀。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下側支撐部件14形成為臺階狀,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下側支撐部件14也可以形成為具有下側水平板部14a和下側左縱板部14b的剖面L字狀。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下側支撐部件14在從上方觀察與上側支撐部件13重合的部分具有一個縱板部(下側左縱板部14b),但是也可以具有多個縱板部。在該情況下,通過形成多個閉合剖面,進一步提高用于載置設備的部分的剛性。同樣,上側支撐部件13也可以在從上方觀察與下側支撐部件14重合的部分具有多個縱板部。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下側支撐部件14的下側左縱板部14b設置于上側支撐部件13的上側水平板部13a上車寬方向的中間位置,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下側支撐部件14與上側左縱板部13c在左右方向上相重合,從而由上側左縱板部13c和下側左縱板部14b形成兩層縱板部。由此,能夠進一步提高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左側緣部的剛性。此夕卜,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折疊上側右縱板部13b從而形成與上側水平板部13a相重合的部位,從而提高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右側緣部的剛性。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上側支撐部件13上形成有缺口部16,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設置沿上下方向僅貫穿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孔部。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下側左縱板部14b的上端面接合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下面,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下側左縱板部14b的上端部向車寬方向的一個方向折彎并水平地延伸,并且將該水平地延伸的部分與上側水平板部13a的下面接合成相互接觸的狀態。此時,例如較為理想的是,下側左縱板部14b的上端部的水平部分固定于上側水平板部13a。固定的方法例如有焊接、利用螺栓的緊固。這樣的結構也可以同樣適用于上側右縱板部13b與下側水平板部14a的接合。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冷卻裝置71和燃料箱73通過所述四個角部(corner)固定于上側水平板部13a,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將冷卻裝置71和燃料箱73通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車體前后方向的兩端部中除了車寬方向的兩端部之外的部分予以固定,或者也可以通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缺口部16的左側部分予以固定。不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四個角部位于由上側水平板部13a、上側右縱板部13b和上側左縱板部13c形成的角部(剖面上的角部,angled region)所對應的部位,強度高于其他的部位。因此,與通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四個角部以外的部位固定冷卻裝置71和燃料箱73時相比,通過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四個角部固定冷卻裝置71和燃料箱73更佳。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能夠利用上側水平板部13a的剛性高的部分支撐冷卻裝置71和燃料箱73,其結果,能夠擴大維護孔15。而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維護孔15僅形成一個,但是不限定于此。維護孔15也可以形成多個。不過,與追加維護孔15相比,擴大維護孔15的制造工序數較少。因此,與追加維護孔15相比,擴大維護孔15能夠進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液壓挖掘機作為冷卻裝置安裝臺12和燃料箱安裝臺17的應用對象的例子,但是不限定于此。冷卻裝置安裝臺12和燃料箱安裝臺17也可以應用于其他的工程機械。
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下側支撐部件14固定于支撐部92,上側支撐部件13固定于左側框架11a,但是也可以是固定的對象相反。此外,當支撐如工作油箱、燃料箱那樣在車寬方向上的長度較長的立體結構物時,也可以將下側支撐部件14和上側支撐部件13在車體前后方向上固定于上框架5。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因為能夠形成大的維護孔15,所以也可以設置用于防止小石子、泥水等進入、防塵等的能夠開閉的蓋部件。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缺口部(上側開口部)16的水平開口部16a與垂直開口部16b的車體前后方向的長度相同,但是沒有必要一定相同。缺口部16的前后方向的長度在不影響維護作業的范圍內,盡量縮短為宜。水平開口部16a與垂直開口部16b也可以具有不同的長度。例如在設備(冷卻裝置71和燃料箱73)的底面不具有需要進行維護作業的部分且僅在設備的右側面的下部具有需要進行維護作業的部分的情況下,水平開口部16a只要以讓設備的底面的右端部露出的左右寬度來開口即可。另外,在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中主要包含具有下述結構的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設備支撐部件,設置于工程機械的上部回轉體,用于支撐規定的設備,包括上側水平板部,實質上水平地設置,并且具有用于載置所述設備的上面;下側水平板部,實質上水平地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下方,并且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穿該下側水平板部的下側開口部,該下側開口部用于維護所述設備;以及第一縱板部和第二縱板部,分別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與所述下側水平板部之間,其中,所述上側水平板部、所述第一縱板部、所述下側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二縱板部從與上下方向垂直的至少一個方向觀察形成閉合剖面,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穿該上側水平板部的上側開口部,以便經由所述下側開口部對所述設備進行維護。根據本發明,由于載置設備的部分從側方觀察(也就是,從與上下方向垂直的至少一個方向觀察時)構成閉合剖面,所以該部分的剛性得以提高,從而能夠實現開口部的追加和/或擴大。在該結構中,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設置方式包括被正水平地設置的情況之外,在能夠能夠實現開口部的追加和/或擴大的前提下,還包括實質上水平地設置的情況。另外,在該結構中,所述下側水平板部的設置方式包括正水平地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下方的情況之外,在能夠能夠實現開口部的追加和/或擴大的前提下,還包括實質上水平地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下方的情況。具體而言,在本發明中,由于形成有由用于載置設備的上側水平板部、下側水平板部、第一縱板部和第二縱板部圍成的閉合剖面,所以能夠維持用于載置設備的部分的剛性。由此,能夠追加和/或擴大開口部。在所述設備支撐部件中,較為理想的是,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一縱板部構成使該上側水平板部和該第一縱板部形成為一體的上側支撐部件,所述下側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二縱板部構成使該下側水平板部和該第二縱板部形成為一體的下側支撐部件,所述第一縱板部從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第一緣部向下方延伸,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下側水平板部的上面的下端部,所述第二縱板部從所述下側水平板部的緣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下面的上端部。在該結構中,第一縱板部和第二縱板部分別從上側水平板部和下側水平板部的緣部延伸。因此,能夠分別由一個部件構成上側支撐部件和下側支撐部件,能夠抑制零件件數。此外,在該結構中,上側支撐部件的第一縱板部的下端部接合于下側水平板部的 上面,且下側支撐部件的第二縱板部的上端部接合于上側水平板部的下面。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設備支撐部件的剛性,能夠追加和擴大開口部。在所述設備支撐部件中,較為理想的是,所述上側支撐部件還具有第三縱板部,該第三縱板部從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第二緣部向下方延伸,該第二緣部是以所述第二縱板部為基準位于與所述第一緣部相反的一側的緣部。在該結構中,上側支撐部件具有從上側水平板部的兩緣部分別向下方延伸的第一縱板部和第三縱板部。由此,上側支撐部件具有朝上的凸部(C型的部分),因此,上側水平板部的剛性進一步提高。因而,能夠進一步提高支撐設備的部分(固定的部分)的剛性,從而既能維持用于載置設備的部分的剛性,又能實現開口部的進一步追加和擴大。在所述設備支撐部件中,較為理想的是,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具有設置于所述第一緣部的固定部,該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設備。根據該結構,由上側水平板部的第一緣部與相對于該第一緣部折彎的第一縱板部形成角部(剖面上的角部),并在所述第一緣部設有固定部。由此,能夠由第一縱板部可靠地承受設備的重量。因此,既能維持用于載置設備的部分的剛性,又能實現開口部的進一步擴大和追加。在所述設備支撐部件中,較為理想的是,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具有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緣部和所述第二緣部的一對固定部,該一對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設備。在該結構中,由上側水平板部的兩緣部與相對于該兩緣部分別折彎的第一縱板部和第三縱板部形成角部(剖面上的角部),并在所述兩緣部分別設有固定部。由此,能夠由第一縱板部和第三縱板部可靠地承受設備的重量。因此,既能維持用于載置設備的部分的剛性,又能實現開口部的進一步追加和擴大。在所述設備支撐部件中,較為理想的是,所述下側水平板部從上方觀察具有由所述上側水平板部中含所述第一緣部的部分所覆蓋的被覆蓋范圍、以及超過所述第一緣部而位于所述被覆蓋范圍的外側的外側范圍,所述下側開口部從上方觀察形成于所述被覆蓋范圍和所述外側范圍之間,所述上側開口部形成于所述上側支撐部件上的、從上方觀察與所述下側開口部的形成范圍相重合的范圍。在該結構中,上側開口部形成于上側支撐部件(上側水平板部和第一縱板部)上的、從上方觀察與下側開口部的形成范圍相重合的范圍。由此,經由下側開口部從下方觸及設備的作業者在不受上側水平板部和第一縱板部的阻礙的狀態下,能夠進行設備的維護。特別是在所述結構中,從上方觀察,下側開口部形成于由上側水平板部覆蓋的被覆蓋范圍和上側水平板部的外側范圍之間。由此,作業者能夠容易地觸及設備的側面到底面的范圍。具體而言,所述上側開口部為形成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一縱板部的缺口部。在所述設備支撐部件中,較為理想的是,所述下側水平板部從上方觀察具有由所述上側水平板部中含所述第一緣部的部分所覆蓋的被覆蓋范圍、以及超過所述第一緣部而位于所述被覆蓋范圍的外側的外側范圍,所述下側開口部從上方觀察形成于所述的被覆蓋范圍和所述外側范圍之間,所述上側開口部形成于所述上側支撐部件上的、從上方觀察與所述下側開口部的形成范圍相重合的范圍,所述第一縱板部具有由所述上側開口部分開的兩張第一縱板片,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具有用于固定所述設備的兩個固定部,該兩個固定部 中的一個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第一緣部中設有所述兩張第一縱板片中的一張的一偵牝并且,該兩個固定部中的另一個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第一緣部中設有所述兩張第一縱板片中的另一張的一側。在該結構中,如上所述,不僅將上側開口部設置于從上方觀察與下側開口部的形成范圍相重合的范圍,而且具有設置于上側開口部的兩側位置的兩個固定部。由此,能夠在使設備的底面經由上側開口部向下側開口部側露出的狀態下,將設備載置于上側支撐部件的上面。因而,能夠更容易地從下側開口部觸及設備的底面。而且,在所述結構中,一個固定部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的緣部中設有一張第一縱板片的一側,另一個固定部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的緣部中設有另一張第一縱板片的一側。由此,如上所述,能夠在使設備的底面朝向下側開口部露出的狀態下,由兩張第一縱板片可靠地支撐設備的重量。在所述設備支撐部件中,較為理想的是,所述上側支撐部件還具有第三縱板部,該第三縱板部從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第二緣部向下方延伸,該第二緣部是以所述第二縱板部為基準位于與所述第一緣部相反的一側的緣部,所述上側水平板部還具有設置于所述第二緣部的另外兩個固定部。在該結構中,通過如上所述具有第三縱板部,上側水平板部的剛性進一步提高。因而,根據該結構,如上所述,既能更容易地經由下側開口部觸及設備的底面,又可靠地維持用于載置設備的部分的剛性。在所述設備支撐部件中,較為理想的是,設置于所述第一緣部的兩個固定部與設置于所述第二緣部的兩個固定部從上方觀察,設置于以所述第二縱板部為基準成為對稱的位置。在該結構中,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的一緣部的兩個固定部與設置于另一緣部的兩個固定部以第二縱板部為基準對稱設置。由此,能夠讓上側水平板部的兩端部以第二縱板部為基準均等地支撐設備的重量。因此,能夠更高效地維持用于載置設備的部分的剛性。此外,本發明提供一種上部回轉體,包括所述設備支撐部件以及載置于該設備支撐部件的上側水平板部的上面的設備。如以上說明,本發明針對在工程機械的上部回轉體上支撐設備的設備支撐部件,有助于實現在維持用于載置設備的部分的剛性的狀態下擴大開口部。
權利要求
1.一種設備支撐部件,設置于工程機械的上部回轉體,用于支撐規定的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側水平板部,被水平地設置,并且具有用于載置所述設備的上面; 下側水平板部,水平地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下方,并且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穿該下側水平板部的下側開口部,該下側開口部用于維護所述設備;以及 第一縱板部和第二縱板部,分別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與所述下側水平板部之間,其中,所述上側水平板部、所述第一縱板部、所述下側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二縱板部從與上下方向垂直的至少一個方向觀察形成閉合剖面, 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穿該上側水平板部的上側開口部,以便經由所述下側開口部對所述設備進行維護。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設備支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一縱板部構成使該上側水平板部和該第一縱板部形成為一體的上側支撐部件, 所述下側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二縱板部構成使該下側水平板部和該第二縱板部形成為一體的下側支撐部件, 所述第一縱板部從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第一緣部向下方延伸,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下側水平板部的上面的下端部, 所述第二縱板部從所述下側水平板部的緣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具有接合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下面的上端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設備支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側支撐部件還具有第三縱板部,該第三縱板部從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第二緣部向下方延伸,該第二緣部是以所述第二縱板部為基準位于與所述第一緣部相反的一側的緣部。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設備支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具有設置于所述第一緣部的固定部,該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設備。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設備支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具有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緣部和所述第二緣部的一對固定部,該一對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設備。
6.根據權利要求2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設備支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側水平板部從上方觀察具有由所述上側水平板部中含所述第一緣部的部分所覆蓋的被覆蓋范圍、以及超過所述第一緣部而位于所述被覆蓋范圍的外側的外側范圍, 所述下側開口部從上方觀察形成于所述被覆蓋范圍和所述外側范圍之間, 所述上側開口部形成于所述上側支撐部件上的、從上方觀察與所述下側開口部的形成范圍相重合的范圍。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設備支撐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側開口部為形成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和所述第一縱板部的缺口部。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設備支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側水平板部從上方觀察具有由所述上側水平板部中含所述第一緣部的部分所覆蓋的被覆蓋范圍、以及超過所述第一緣部而位于所述被覆蓋范圍的外側的外側范圍,所述下側開口部從上方觀察形成于所述的被覆蓋范圍和所述外側范圍之間, 所述上側開口部形成于所述上側支撐部件上的、從上方觀察與所述下側開口部的形成范圍相重合的范圍, 所述第一縱板部具有由所述上側開口部分開的兩張第一縱板片, 所述上側水平板部具有用于固定所述設備的兩個固定部,該兩個固定部中的一個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第一緣部中設有所述兩張第一縱板片中的一張的一側,并且,該兩個固定部中的另一個設置于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第一緣部中設有所述兩張第一縱板片中的另一張的一側。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設備支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側支撐部件還具有第三縱板部,該第三縱板部從所述上側水平板部的第二緣部向下方延伸,該第二緣部是以所述第二縱板部為基準位于與所述第一緣部相反的一側的緣 部, 所述上側水平板部還具有設置于所述第二緣部的另外兩個固定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設備支撐部件,其特征在于設置于所述第一緣部的兩個固定部與設置于所述第二緣部的兩個固定部從上方觀察,設置于以所述第二縱板部為基準成為對稱的位置。
11.一種上部回轉體,其特征在于包括 權利要求I至1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設備支撐部件;以及 載置于所述設備支撐部件的上側水平板部的上面的設備。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設備支撐部件和包括設備支撐部件的上部回轉體。設備支撐部件包括上側水平板部(13a),具有載置冷卻裝置(71)的上面;下側水平板部(14a),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的下方,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穿下側水平板部且用于維護冷卻裝置的維護孔(15);和上側右縱板部(13b)和下側左縱板部(14b),設置于上側水平板部與下側水平板部之間;上側水平板部、上側右縱板部、下側水平板部和下側左縱板部從側方觀察形成閉合剖面,上側水平板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貫穿上側水平板部的缺口部(16),以便經由維護孔來維護冷卻裝置。由此,即使在設備支撐部件中追加或擴大開口部也具備能夠維持載置設備的部分的剛性。
文檔編號E02F9/10GK102966136SQ20121032062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1日
發明者上杉憲央 申請人:神鋼建設機械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