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能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力的方法
一種能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力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定容式機械裝置。
與柱塞泵、齒輪泵相比,葉片泵具有流量脈動小,噪音低的優點,廣泛應用 在注塑機、壓鑄機、機床等機械行業及船舶的傳動裝置上。隨著工業的發展和節 能、環保的需要,對泵的使用壓力、壽命、噪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凸輪轉子葉 片泵因其獨特的結構,具有壽命長,噪聲低的先天優勢。但象其他類型的葉片泵 --樣,制約其高壓化最主要的障礙,也是因為葉片槽后端的油室是壓油室,使葉 片后端面直接受液壓力的作用,隨著壓力的提高,葉片壓向凸輪轉子的力也隨之 增大,使葉片前端和凸輪轉子這對摩擦副的潤滑狀態惡化并快速磨損。雖然該泵 采取了把葉片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的措施,平衡了一部份液壓力。但由于受結構 的限制,不可能把葉片前端倒角做得很大,所以葉片后端面積仍大于前端的倒角 面積,無法使葉片前后的液壓力平衡。由此產生的葉片壓向凸輪轉子的力,仍將 隨壓力的提高而增大,使泵的額定使用壓力無法進一步提高。目前,國內外凸輪 轉子葉片泵的額定使用壓力為17兆帕左右,最高瞬時使用壓力為21兆帕。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克服上述存在的弊端,從根本上徹底解決高壓 時葉片對凸輪轉子壓力過高問題的新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在雙凸輪或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的每 條葉片槽后面設一個低壓油室和一個壓油室,把原來與葉片槽連成一體的壓油室 改成與吸油腔相通的低壓室,使葉片后端面不直接受壓油腔液壓力的作用;壓油 室內的液壓油先作用于柱銷再將葉片壓向凸輪轉子。現詳細分述如下。
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述技術結構如圖1所示。兩條彼此相隔180 °的葉片槽兩邊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口、壓油口及定子 的大內孔相通。葉片槽內裝有徑向滑動的葉片[4]、葉片[4]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 在葉片槽底的油室[c]通過定子端面上的槽[f]與吸油腔[b]相通;放置彈簧的油室[d] 通過定子端面上的槽[e]與壓油腔[w]相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 銷孔連通,孔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 伸向油室[d],設在隔板問上并繞支點[7]擺動的彈簧[8]的兩端,伸進油室[d]內壓 在柱銷[9]上將葉片[4]壓在定子[5]內孔的凸輪轉子[3]上,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 的密封,達到將吸油腔和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相關技術結構如圖3所示。在定子[5]上相隔90° 角均勻分布著四條葉片槽,每條葉片槽的兩邊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 與泵的吸油口、壓油口及定子大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徑向滑動的葉片[4, 葉片[4]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定子[5]端面上的槽[f] 與吸油腔[b]相通;油室[d]通過定子端面上的槽[e]與壓油腔[w]相通。油室[c]與油 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連通,孔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 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被彈簧[8]壓著,調節螺釘[6]能調節彈簧[8]壓向凸輪轉 子的力的大小。借助彈簧[8]的作用,柱銷[9]將葉片[4]壓在定子內孔的凸輪轉子
9[3]上,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油腔和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當互成90°安裝在傳動軸上[12]的雙凸輪轉子[3]或單凸輪轉子[3]在電機帶 動下旋轉時,葉片[4]和柱銷[9]作徑向往復運動。當葉片[4]和柱銷[9]向定子大內 孔方向運動時,葉片槽底的油室[c]通過槽[f]從吸油腔[b]補充油,油室[d]通過槽 [e]從壓油腔[w]進油;反之,當葉片[4]和柱銷[9]反向運動時,油室[c]、油室[d] 中多余的油液則分別排向吸油腔[b]、壓油腔[w]。壓力油作用在柱銷[9]的端面上, 把葉片[4]壓向凸輪轉子[3]的表面;同時,壓力油也作用在葉片[4]前端的倒角上, 使葉片[4]產生一個脫離凸輪轉子[3]的力。通過計算各種力,確定葉片[4]倒角與 柱銷[9]直徑的大小,就能使葉片對凸輪轉子表面的力在葉片不脫空的前提下, 處在最小的臨界狀態。
本發明與背景技術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徹底克服了背景技術存在的弊 端。由于把原在定子[5]葉片槽底的壓油室改成與吸油腔相通的低壓室,葉片[4] 的后端面不受液壓力的直接作用;油室[d]內的液壓油先作用于柱銷[9]再將葉片 [4]壓向凸輪轉子[3];通過改變柱銷[9]直徑與葉片[4]前端倒角的大小,可控制兩 者的面積之比和葉片[4]壓向凸輪轉子[3]的力;達到使葉片[4]前后所受液壓力基 本平衡的目的。在相同壓力工況下,其葉片對凸輪轉子的壓力,比目前市場上其 他各種減壓形式的葉片泵的葉片對定子的壓力都低,而且加工也容易些;理論上 能做到不管把泵的壓力提到多高,但葉片對凸輪轉子的壓力能處在剛保證密封和 不脫空,而磨損卻是最小的臨界狀態。
圖l :實施本發明的第一例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結構圖; 圖2 :實施本發明的第二例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結構圖; 圖2a:是圖2結構中省略左襯板[2]、右襯板[10]后的結構圖; 圖2b:是圖2結構中省略左襯板[2]后的結構圖; 圖3 :實施本發明的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結構圖; 圖3a:是圖3結構中省略左襯板[2]后的結構圖; 圖3b:是圖3結構中省略左襯板[2]、右襯板[10]后的結構圖; 圖3c:是將圖3結構中的左襯板[2]、定子[5]、右襯板[]0]及轉子[3]等組合 在一起,并放在泵蓋[l]、泵體[ll]的內孔中的結構圖; 圖4 :實施例1的配油盤右視圖; 圖5 :實施例l的定子結構示意圖; 圖6 :實施例1的隔板結構示意圖; 圖7 :實施例l的壓力側板結構左視示意圖; 圖8 :實施例l的定子的吸油腔開成缺口的結構示意圖; 圖9 :實施例1的定子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0:實施例1的定子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ll:實施例l定子的又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2:實施例l隔板的吸油腔為缺口的示意圖; 圖13:實施例1隔板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4:實施例l隔板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圖15:實施例l隔板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16:實施例1配油盤的吸油腔為缺口的示意圖17:實施例1配油盤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18:實施例l配油盤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19:實施例1壓力側板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20:實施例1壓力側板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21:實施例2的左襯板結構右視示意圖22:實施例2的定子結構示意圖23:實施例2的隔板結構示意圖24:實施例2的右襯板結構示意圖25:實施例2定子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26:實施例2定子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27:實施例2隔板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28-實施例2隔板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29:實施例2右襯板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30:實施例2右襯板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31:實施例3單凸輪轉子葉片泵定子結構示意圖32:實施例3單凸輪轉子葉片泵左襯板結構右視示意圖33:實施例3單凸輪轉子葉片泵右襯板結構左視示意圖34:實施例3單凸輪轉子葉片泵左襯板的又一種結構圖35:實施例3單凸輪轉子葉片泵右襯板的又一種結構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對應用本發明的兩例雙凸輪轉子葉片泵和一例單凸輪轉 子葉片泵實施例的結構及相關零件細節的描述,給出本發明的具體細節。
實施例一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結構如圖l所示,它包括泵蓋、兩個凸輪轉 子、兩組葉片、兩個定子、柱銷、隔板、泵體、傳動軸及密封件、軸承、定位銷
等。在泵蓋[I],泵體[11]內孔的傳動軸[12]上,如圖l、圖4、圖5、圖6、圖7 所示,從右而左依次套有密封件[13腳承[14],開有壓油腔[w"]的壓力側板[10], 兩個彼此成90° 、并分別在兩個定子[5]的內孔中隨傳動軸[12]—起轉動的凸輪轉 子[3],將兩個凸輪轉子[3]和兩個定子[5]隔開的隔板[6],開有吸油腔[b']的配油盤 [2]和裝在泵蓋[1](或配油盤[2])內孔中的軸承[15],葉片[4]安裝在定子[5]的葉 片槽[t]內,能徑向滑動;葉片[4]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t]后面有一個低壓 油室[c]和一個壓油室[d],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開在定子[5]端面上的槽[fl 和設在葉片槽側的吸油腔[b]連通;放置彈簧的油室[d]通過開在定子[5]端面上的 槽[e]與設在葉片槽側的壓油腔[w]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 孔[h]連通,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面上, 另一端伸在油室[d]內,定位在隔板[6]上能繞支點[7]擺動的彈簧[8],其兩端分別 伸進定子[5]的油室[d]內,壓在柱銷[9]上將葉片[4]壓向凸輪轉子[3]的表面,保證 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把吸油腔和壓油腔隔開的目的;在隔板[6]、定 子[5]上的定位孔[R]、 [R']中的定位銷[17]以及定子的外圓,保證了兩個定子[5] 的葉片槽[t]、內孔的相對精度;螺釘[I6把配油盤[2]、定子[5]、隔板[6、壓力側
11板[10]聯在一起;油從泵蓋[l]的吸油口[o]、吸油流道[a]、配油盤[2]的吸油腔[b"〗、 隔板問的吸油腔[b']進入定子[5]的吸油腔[b],然后經定子[5]的壓油腔[w]、隔板 [6]的壓油腔[w']、壓力側板[10]的壓油腔[w"],到泵體[ll]的流道[g]、從泵的壓油 口[p]排出;油室[d]內的壓力油作用在柱銷[9]的端面上,將葉片[4]可靠地壓向凸 輪轉子[3]的表面;泵內的泄漏油,通過配油盤[2]的小孔[m]或小槽[m]、隔板的 小孔[m']、壓力側板的小孔[m"]流到吸油腔。
實施例1相關零件的細節如下如圖4所示,配油盤[2]上開有兩個(或1 個)定位孔[y]、兩個定位孔[R"]、兩個與定子[5]油室[c]相對應的通孔[c"]、兩個 對稱的吸油腔[b"],吸油腔[b"]與內孔間有小孑L[m]相通。如圖5、圖1所示,定 子[5]上有兩條彼此相隔180°的葉片槽[t],葉片槽[t]的兩邊有吸油腔[b]、壓油腔 [w],分別用斜槽[q]與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可裝能徑向滑動的葉片[4],葉片槽后面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油室[C]通過端面上的槽[q與吸油腔[b]相通;
油室[d]通過端面上的槽[e]與壓油腔[w怖通;油室[c]與油室[d]中間有柱銷孔[h] 相通,孔口有螺孔[H];兩個穿螺釘[16]用的孔[y'];兩個與隔板[6]的[R]相對應的 定位孔[R']。如圖6所示,隔板[6]上有兩個吸油腔[b']、兩個壓油腔[w']、兩個安 裝彈簧定位銷用的T型槽[n]、兩個穿螺釘[16]用的孔[y"]、兩個定位孔[R]、兩個 使內孔與[b']連通的小孔[m']、兩個與定子[5]油室[c]相對應的通孔[c']、兩個與 定子[5]油室[d]相對應的通孔[d']。如圖7圖l所示壓力側板[9]上有兩個壓油 腔[w"]、兩個吸油缺口[b"']、兩個螺孔[y"'], [b'"]與內孔間有孔[m"]相通、兩個與 定子[5]油室[d]相對應的通孔[d"]。
實施例2的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結構如圖2 (或圖2a、或圖2b)、圖21、圖 22、圖23、圖24所示。在泵蓋[l]、泵體[11]的內孔的傳動軸[12]上,從右到左 依次套有密封件[13]、軸承[14],開有壓油腔[w"]的右襯板[10]、兩個彼此成90 °并分別在兩個定子[5]的內孔中隨傳動軸[12] —起轉動的凸輪轉子[3]、將兩個 凸輪轉子[3]和兩個定子[5]隔開的隔板[6],開有吸油腔[b"]的左襯板[2],葉片 [4]安裝在定子[5]的葉片槽[t]內能徑向滑動;葉片槽[t]后面有一個低壓油室[c] 和一個壓油室[d],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開在定子[5]端面上的槽[f]同 吸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開在定子[5]端面上的槽[e]同壓油腔[w]連通;油 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柱銷[9]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伸在油室[d]內;定位在隔板[6]
上能繞支點[7]擺動的彈簧[8]、其兩端分別伸進定子[5]的油室[d]內,壓在柱銷 [9]上將葉片[4]壓向凸輪轉子[3]的表面,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 把吸油腔和壓油腔隔開的目的;設在隔板[6]、定子[5]、左襯板[2]、右襯板[IO] 上的定位銷[16]、保證了兩個定子[5]的葉片槽[t]及內孔的相關精度;油經泵蓋 [l]的吸油口、吸油流道經左襯板的吸油腔[b"]、進入定子[5]的吸油腔[b],隔 板[6]的吸油腔[b'],然后經定子[5]的壓油腔[w]、隔板[6]的壓油腔[w']、右襯 板[10]的壓油腔[w"]、從泵體[ll]的壓油口 (圖中未畫出)排出;壓油腔[w]內 的壓力油通過開在定子[5]端面上的槽[e]進入油室[d]內,作用在柱銷[9]的端面 上,將葉片[4]可靠地壓向凸輪轉子[3]的表面,泵內的泄漏油通過左襯板[2]、 隔板[6]、右襯板[10的內孔與吸油腔[b"]、 [b']、 [b"']流到吸油腔。
雙凸輪轉子葉片泵實施例2的相關零件如下。如圖21所示,左襯板[2]上開有兩個對稱的吸油腔[b"], [b"]與內孔間有小孑L[m]相通、孔口有螺孔[H]、 4個穿 螺釘用的孔[A]、兩個定位孔[R"]。如圖22所示,定子[5]上開有兩條彼此相隔180 °的葉片槽[t],葉片槽的兩邊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用斜槽[q]與內孔連 通;葉片槽[t]后面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油室[c]通過端面上的槽[f]與吸 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端面上的槽[e]與壓油腔[w]連通;油室[c]與油室[d]中間 有柱銷孔[h]、孔的上端有螺孔[H]、兩個定位孔[R']、四個穿螺釘用的通孔[A]、 兩端各有一道安裝O型圈用的槽[i]。如圖23所示,隔板[6]上有兩個吸油腔[b']、 兩個壓油腔[w']、兩條安置彈簧定位用的T型槽[n]、兩個定位孔[R], 一個內孔、 四個穿螺釘用的通孔[A];在[b']與內孔間有小孔[m'],用來將泵內的泄漏油引到 吸油腔[b'],孔口有螺孔[H]。如圖24所示,右襯板[10]上有兩個壓油腔[w"]、兩 個吸油缺口[b"']、四個穿螺釘用的通用孔[A]、兩個定位孔[R"']、 一個穿傳動軸用 的內孔,在內孔與吸油缺口[b"']間有斜孔[m"],用來把泵內的泄漏油引到[b"']。
如圖2a所示,圖2上述結構的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左襯板[2]、右襯板[IO] 可以省略。
如圖2b所示,圖2上述結構的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左襯板[2]可以省略。 實施例3,應用本發明的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結構圖如圖3 (或圖3a、或圖 3b、或圖3c)、圖31、圖32、圖33所示在泵蓋[l]、泵體[11]內孔的傳動軸[12] 上從右而左依次套有密封件[13]、軸承[14]、開有壓油腔[w']的右襯板[10],裝在 傳動軸[12]上的凸輪轉子[3]在定子[5]的內孔中轉動,開有吸油腔[b']的左襯板[2]、 裝在泵蓋[l]內孔中的軸承[15],葉片[4]裝在定子[5]的葉片槽[t]內,能作徑向滑動, 葉片[4]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t]后面有一個低壓油室[c]和一個壓油室[d]。
在葉片槽底的油室[C]通過開在定子[5]端面上的槽[f]與吸油腔[b]連通;油室[d]通
過開在定子[5]端面上的槽[e]與壓油腔[w]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 有柱銷孔[h]連通;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 的后端面上,另一端被彈簧[8]壓著將葉片[4]壓向凸輪轉子[3]的表面,保證泵啟 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螺栓[16]將泵蓋[1]、左襯板[2]、定子[5]、右襯板[IO]、泵 體[ll]聯緊在一起;定位銷[7]保證了泵蓋[1]、定子[5]和泵體[11]的相關尺寸;油 從泵蓋[l]的吸油流道經左襯板[2]的吸油腔[b']、定子[5]的吸油腔[b]到定子[5]的 壓油腔[w]、右襯板的壓油腔[w']、從泵體[ll]的壓油口 (圖中未畫出,也可以設 在泵蓋[l]上)排出;壓油腔[w]的壓力油經定子[5]端面上的槽[e]進到油室[d],作 用在柱銷[9]的端面上,將葉片[4]可靠地壓向凸輪轉子[3]的表面;泵內的泄漏油 通過傳動軸[12]或左襯板[2]、右襯板[10]上的小孔或小槽排向吸油腔,或單獨引 到泵外。
如圖3a所示,圖3上述結構的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左襯板[2]可以省略。 如圖3b所示,圖3上述結構的左襯板[2]、右襯板[10]可以同時省略。 如圖3c所示,可以把圖3上述結構的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左襯板[2]、定子、右襯板[10]以及裝在其中的凸輪轉子[3]、葉片[4]等用定位螺釘連成一體,
裝在泵蓋[l]、泵體[ll]的內孔中。
以下是單凸輪轉子葉片泵實施例3相關零件的結構細節。
如圖31所示,在定子[5]上,相隔90°均布著四條與內孔相通的葉片槽[t],
每條葉片槽[t]的兩側有吸油腔[b]、壓油腔[w];每條葉片槽[t]后面有彼此隔開的油室[c]、油室[d],油室[c]與油室[d]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壓油腔[w]與油室[d]之間有槽[e]連通;吸油腔[b]與油室[c]之間有槽[f]連通;4個通孔[A]用來穿緊固螺釘,兩個定位孔[R];每個柱銷孔[h]的上端用來放置彈簧,孔口有螺孔[H],用來調整彈簧力和密封;兩端面上開有O型槽[i]。如圖32所示,左襯板[2]上有四個吸油腔[b'],兩個定位孔[R'],四個通孔[A],在未與定子[5]接觸的左端面的吸油腔[b']到內孔之間開有一條槽[m],使泵內的泄漏油排回吸油腔[b']。如圖33所示,右襯板[10]上有四個壓油腔[w'],兩個定位孔[R"],四個通孔[A]。
圖31所示,定子[5]兩端面上放O型圈的槽[i]可以開在與定子[5]端面相貼的左襯板[2]和右襯板[10]的端面上,如圖32、圖33虛線所示。
如圖34所示,在左襯板[2]的右端面上開槽[e']、 [f'], [f']使定子[5]上的油室 與吸油腔[b]通,[e']使定子[5]的油室[d]與壓油腔[w]通。
如圖35所示,在右襯板[10]的左端面上開槽[f"]使定子[5]上的油室[c]與吸油腔[b]通,開槽[e"]使定子[5]的油室[d]與壓油腔[w]通。
如圖32虛線所示,在左襯板[2]上增設四個與定子[5]的油室[c]相對應的通孔[c'],使油室[c]直接與泵的吸油腔連通。
如圖33虛線所示,在右襯板[10]上增設四個與定子[5]的油室[d]相對應的通孔[d'],使油室[d]直接與泵的壓油腔連通。
如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結構不用左襯板[2]、右襯板[IO],開在左襯板[2]的右
端面上的槽[e']、 [r]相應改開在泵蓋[i]的右端面上;開在右襯板[10]的左端面上
的槽[e"] 、 [f "]相應改開在泵體[11]的左端面上。
圖9、圖10、圖11是在實施例1的定子[5]上設的幾種能使壓力油進入油室 ,吸油腔[b]與油室[c]連通的結構示意圖。如圖9、圖10所示,油室[d]僅為通孑L壓力油從壓力側板[10]的通孔[d"]、隔板問的通孔[d']引入;油室[c]通過定子[5]端面上的槽[fl與[b]連通;如圖11所示,從定子的壓油腔[w]向油室[d]用孔[E]連通,從吸油腔[b]向油室[c]用孔[F]連通。
如圖8所示,實施例1的定子[5]的吸油腔[b]可開成能同時從徑向、軸向吸油的缺口示意圖。
圖13、圖14、圖15是實施例1隔板[6]的另幾種結構形式。如圖13所示,在隔板問的兩端面的相應位置上開槽[e']、 [f],槽[e']使定子[5]的油室[d]與隔板問的壓油腔[w']通;槽[f]使定子[5]的油室[c]與隔板[6]的吸油腔[b']通。如圖14所示,在隔板問上鉆與定子[5]的油室[c]、 [d]相對應的通孔[c']、 [d'],然后從隔板[6]的[w']、 [b']分別向孔[d']、 [c']鉆孔[E']、 [F], [E']使定子[5]的油室[d]與隔板問的壓油腔[w']通,[F]使定子[5]的油室[c]與隔板的吸油腔[b']通。如圖15所示,在隔板問上鉆與定子[5]的油室[c]、油室[d]相對應的通孔[c']、 [d'],[c']通過開在兩端面上
的槽[r]與吸油腔[b"]通。
如圖12所示,隔板[6]的吸油腔[b']開成缺口形式,可同時從徑向、軸向吸油。如圖12、圖13、圖14、圖15的虛線所示,從隔板[6]吸油腔[b']向內孔鉆徑向孔[m'],可把泵內的泄漏油排到[b']。
圖16、圖17、圖18是實施例1配油盤[2]的另幾種結構示意圖。如圖16所示,配油盤[2]的吸油腔可開成缺口形式。如圖17所示,在配油盤[2]的右端面上銑槽[e"]、 [f"], [e"]使定子[5]的油室[d]與[w]通,[f"]使定子[5]的油室[c]與[b']或[b]通。如圖18所示,在上述幾種配油盤[2]的左端面上開任意一條徑向槽[m],或在吸油腔[b"]與內孔間鉆徑向孔[m],能把泵內的泄漏油引回吸油腔。
圖19、圖20是實施例1壓力側板[10]的另幾種結構示意圖。圖19是在壓力側板[10]的左端面上開槽[e"']、 [f "'], [e'"]使定子[5]的油室[d]與壓油腔[w"]通,[f"]使定子[5]的油室[c]與吸油腔[b]通。圖20是在壓力側板[10]的左端面上銑槽[f"],使定子[5]的油室[c]與吸油腔[b]連通;在與定子[5]油室[d]相對位置上鉆通孔[d"],使壓力油直接進入定子[5]的油室[d]、隔板[6]的油室[d']。
圖25、圖26是實施例2定子[5]的另兩種結構示意圖。如圖25所示,定子[5怖壓油腔[w]與油室[d]之間用小孔[E]連通;吸油腔[b]與油室[c]之間用小孔[F]連通。如圖26所示,定子[5]的油室[c]、油室[d]都為通孔;油室[c]通過隔板[6]的通孔[c'],左側板[2]的通孔[c"]與泵的吸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隔板問的通孔[d']、壓力側板[10]的通孔[d"]與泵的壓油腔連通。
圖27、圖28是實施例2隔板[6]的另兩種結構形式。如圖27所示,隔板[6]的壓油腔[w']與油室[d']用小孔[E']連通;吸油腔[b']與油室[c']用小孔[F]連通。如圖28所示,在隔板問的端面上開槽[e']使壓油腔[W]與油室[d']連通;開槽[f],使吸油腔[b']與油室[c']連通。
圖29是在實施例2左襯板[2]的右端面開槽[e"]、槽[f"],槽[e"]使定子[5]的油室[d]與壓油腔[w]連通;槽[f"]使定子[5]的油室[c]與吸油腔[b]連通。
圖30是在實施例2的右襯板[10]的左端面上開槽[e"']、槽[f "'],槽[e"']使定子[5]的油室[d]與壓油腔[w"]連通;槽[f"']使定子[5]的油室[c]與吸油腔[b]連通。
當實施例2的結構中省略左襯板[2]、右襯板[10]時,圖29所示的在左襯板[2]的右端面上開的槽[e"]、槽[f"],可以開在泵蓋[1]與定子[5]相貼的端面上;槽[e"]使定子[5]的油室[d]與壓油腔[w]連通;槽[f "]使定子[5]的油室[c]與吸油腔[b]連通。圖30所示的在右襯板[10]的左端面上開的槽[e"']、槽[f"'],可以開在泵體[U]與定子[5]相貼的端面上;槽[e"']使定子[5]的油室[d]與壓油腔[w"]連通;槽[f"']使定子[5]的油室[c]與吸油腔[b]連通。
如圖24所示,在右襯板[10]上打與定子[5]的油室[d]相對應的通孔[d"](圖中為虛線)使油泵壓油腔中的壓力油直接通過[d"]進入定子[5]的油室[d]及隔板[6]的油室[d']。
如圖l、圖2、圖2a、圖2b、圖3、圖3a、圖3b、圖3c所示,在傳動軸[12]左端開有軸向孔[G]與軸上的徑向孔相通,泵內的泄漏油通過軸向孔[G]從泵蓋[l]的流道(圖中未畫出)排回泵的吸油流道或單獨排回油箱。
本實施例的傳動軸[12]與凸輪轉子[3]的連接方式除正方形軸孔外,還可用各種鍵連接。
本實施例中的吸油腔、壓油腔及油室[c]、油室[d]等圖示為示意圖,可用任何形狀替代,其中定子[5]的油室[c]、油室[d]的形狀以扁長型為佳。
本實施例雙凸輪轉子葉片泵擺動彈簧[8]在隔板上的支點[7]的形式可以用如圖1所示的在T型槽中的銷軸,也可以用如圖2所示的在隔板[6]的徑向螺釘調節。
本實施例的凸輪轉子葉片泵如在16兆帕以下工作使用時,可將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吸油腔一側。
1權利要求
1.一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兩條相隔180°的葉片槽[t];在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腔、壓油腔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能徑向滑動的葉片[4],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t]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定子[5]端面上的槽[f]與吸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定子[5]端面上的槽[e]與壓油腔[w]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孔口用螺釘密封;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伸向油室[d];設在隔板[6]上并繞支點[7]擺動的彈簧[8]的兩端伸進兩個定子[5]的油室[d]內,壓在柱銷[9]上,將葉片[4]壓向定子[5]內孔中隨傳動軸[12]一起轉動的凸輪轉子上,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2. —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 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 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兩條相隔180 °的葉片槽[t];在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 油腔、壓油腔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能徑向滑動的葉片[4], 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t]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 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隔板[6]的通孔[c']、配油盤[2](或左襯板[2]) 上的通孔[c"]與泵的吸油腔連通;油室[d]通過隔板[6]上的通孔[d']、壓力側板[10](或右襯板[IO])上的通孔[d"]與泵的壓油腔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 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孔口用螺釘密封;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端伸向油室[d];設在隔板[6]上并繞支 點[7]擺動的彈簧[8]的兩端伸進兩個定子[5]的油室[d]內,壓在柱銷[9]上,將 葉片[4]壓向定子[5]內孔中隨傳動軸[12] —起轉動的凸輪轉子上,保證泵啟動和 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3. —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 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 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兩條相隔180 °的葉片槽[t];在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 油腔、壓油腔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能徑向滑動的葉片[4], 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t]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 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定子[5]上的孔[F]與吸油腔[b]連通;油室[d] 通過定子[5]上的孔[E]與壓油腔[w]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孔口用螺釘密封;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伸向油室[d];設在隔板[6]上并繞支點[7] 擺動的彈簧[8]的兩端伸進兩個定子[5]的油室[d]內,壓在柱銷[9]上,將葉片[4] 壓向定子[5]內孔中隨傳動軸[12]—起轉動的凸輪轉子上,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 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4. 一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 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 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兩條相隔180°的葉片槽[t];在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 油腔、壓油腔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能徑向滑動的葉片[4], 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t]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隔板[6]端面上的槽[f ']與隔板[6]的吸油腔 [b']連通;油室[d]通過隔板[6]端面上的槽[e']與隔板[6]的壓油腔iy]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孔口用螺釘密封;柱銷孔[h] 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伸向油室[d];設在隔板[6]上并繞支點[7]擺動的彈簧[8]的兩端伸進兩個定子[5]的油室[d] 內,壓在柱銷[9]上,將葉片[4]壓向定子[5]內孔中隨傳動軸[12]—起轉動的凸 輪轉子上,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5. —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 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 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兩條相隔180 °的葉片槽[t];在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腔、壓油腔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能徑向滑動的葉片[4], 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t]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 室;在葉片槽W底的油室[c]通過隔板[6]上的通孔[c']、孑L[F']與隔板[6]的吸 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隔板[6]上的通孔[d']、孔[E']與隔板[6]的壓油腔[w'] 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孔口用螺釘密封; 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伸 向油室[d];設在隔板[6]上并繞支點[7]擺動的彈簧[8]的兩端伸進兩個定子[5] 的油室[d]內,壓在柱銷[9]上,將葉片[4]壓向定子[5]內孔中隨傳動軸[12]—起 轉動的凸輪轉子上,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 的。
6. —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 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 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兩條相隔180 °的葉片槽[t];在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腔、壓油腔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能徑向滑動的葉片[4],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t]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隔板[6]上的通孔[c']、配油盤[2](或左襯板 [2])右端面上的槽[f "]與配油盤[2](或左襯板[2])的吸油腔[b"]連通;油室 [d]通過隔板[6]上的通孔[d']、配油盤[2](或左襯板[2])右端面上的槽[e"]與 定子[5]的壓油腔[w]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 孔口用螺釘密封;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 的后端,另一端伸向油室[d];設在隔板[6]上并繞支點[7]擺動的彈簧[8]的兩端 伸進兩個定子[5]的油室[d]內,壓在柱銷[9]上,將葉片[4]壓向定子[5]內孔中 隨傳動軸[12]—起轉動的凸輪轉子上,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 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7. —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 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 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兩條相隔180 °的葉片槽[t];在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 油腔、壓油腔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能徑向滑動的葉片[4],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t]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 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隔板[6]上的通孔[c']、壓力側板[IO](或右襯板[IO])左端面上的槽[f "']與吸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隔板[6]上的通孔[d']、壓力側板[10]左端面上的槽[e"']與壓油腔[V']連通;油室[c]與油室[d] 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孔口用螺釘密封;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 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伸向油室[d];設在隔板[6]上并繞支點[7]擺動的彈簧[8]的兩端伸進兩個定子[5]的油室[d]內,壓在柱銷[9] 上,將葉片[4]壓向定子[5]內孔中隨傳動軸[12]—起轉動的凸輪轉子上,保證泵 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8. —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 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 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兩條相隔180 °的葉片槽[t];在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 油腔、壓油腔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能徑向滑動的葉片[4], 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t]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 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定子[5]、隔板[6]、配油盤[2](或左襯板[2])、 壓力側板[IO](或右襯板[IO])上的槽[f]、 [f']、 [f "]、 [f "']、孔[F]、 [F']、 [C']、 [C"]的任一種或任意組合與吸油腔[b]、 [b']、 [b"]、 [b'"]或泵的吸油流道 連通;油室[d]通過定子[5]、隔板[6]、配油盤[2](或左襯板[2])、壓力側板[10](或右襯板[IO])上的槽[e]、 [e']、 [e"]、 [e"']、孔[E]、 [E'] 、 [d'] 、 [d"]的任 一種或任意組合與壓油腔[沐]、[w']、 [V']或泵的壓油腔連通;油室[c]與油室[d] 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孔口用螺釘密封;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伸向油室[d];設在隔板[6]上并繞支點[7]擺動的彈簧[8]的兩端伸進兩個定子[5]的油室[d]內,壓在柱銷[9] 上,將葉片[4]壓向定子[5]內孔中隨傳動軸[12]—起轉動的凸輪轉子上,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9. 一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 葉片在髙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 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兩條相隔180 °的葉片槽[t];在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腔、壓油腔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能徑向滑動的葉片[4],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t]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 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隔板[6]上的通孔[c']、泵蓋[1]與定子[5]相 貼端面上的槽[f "]與定子[5]的吸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隔板[6]上的通孔 [d']、泵蓋[l]與定子[5]相貼端面上的槽[e"]與定子[5]的壓油腔[w]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孔口用螺釘密封;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伸向油室[d]; 設在隔板[6]上并繞支點[7]擺動的彈簧[8]的兩端伸進兩個定子[5]的油室[d] 內,壓在柱銷[9]上,將葉片[4]壓向定子[5]內孔中隨傳動軸[12]—起轉動的凸 輪轉子上,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10. —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 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 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雙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兩條相隔180 °的葉片槽[t];在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腔、壓油腔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能徑向滑動的葉片[4], 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t]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隔板[6]上的通孔[c']、泵體[11]與定子[5]相貼的端面上的槽[f "']與定子[5]的吸油腔[d']連通;油室[d]通過隔板[6]上的通孔[d']、泵體[ll]與定子[5]相貼端面上的槽[e"']與泵體[ll]的壓油腔、定子[5] 的壓油腔[w]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孔口用 螺釘密封;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 另一端伸向油室[d];設在隔板[6]上并繞支點[7]擺動的彈簧[8]的兩端伸進兩個 定子[5]的油室[d]內,壓在柱銷[9]上,將葉片[4]壓向定子[5]內孔中隨傳動軸 [12]—起轉動的凸輪轉子上,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 隔開的目的。
11. 一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 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 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相隔卯°均布 的四條葉片槽[t],每條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口、壓油口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徑向滑動的葉片[4]; 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 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開在定子[5]端面上的槽[f ]與吸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開在定子[5]端面上的槽[e]與壓油腔[w]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被彈簧[8]壓著;螺釘[6]用作密封及調節彈簧力的大小,控制葉片[4]壓向凸輪轉子[3]的力,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12. —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相隔90°均布的四條葉片槽[t],每條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口、壓油口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徑向滑動的葉片[4];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左襯板[2]上同定子[5]油室[c]相對應的通孔[c']與泵的吸油腔連通;油室[d]通過右襯板[10]上同定子[5]油室[d]相對應的通孔[d']與泵的壓油腔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被彈簧[8]壓著;螺釘[6]用作密封及調節彈簧力的大小,控制葉片[4]壓向凸輪轉子[3]的力,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13. —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相隔卯°均布的四條葉片槽[t],每條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口、壓油口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徑向滑動的葉片[4];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左襯板[2]右端面上的槽[f ']與吸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左襯板[2]右端面上的槽[e']與壓油腔[w]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被彈簧[8]壓著;螺釘[6]用作密封及調節彈簧力的大小,控制葉片[4]壓向凸輪轉子[3]的力,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14. 一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葉片在髙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相隔卯°均布的四條葉片槽[t],每條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口、壓油口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徑向滑動的葉片[4];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右襯板[10]左端面上的槽[f "]與吸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右襯板[10]左端面上的槽[e"]與壓油腔[訴]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被彈簧[8]壓著;螺釘[6]用作密封及調節彈簧力的大小,控制葉片[4]壓向凸輪轉子[3]的力,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15. —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相隔90°均布的四條葉片槽[t],每條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口、壓油口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徑向滑動的葉片[4];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泵體[ll]左端面上的槽[f "]與吸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泵體[U]左端面上的槽[e"]與壓油腔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Ql]連通;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被彈簧[8]壓著;螺釘[6]用作密封及調節彈簧力的大小,控制葉片[4]壓向凸輪轉子[3]的力,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16. —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相隔90°均布的四條葉片槽[t],每條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口、壓油口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徑向滑動的葉片[4];葉片[4]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泵蓋[l]右端面上的槽[f ']與吸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泵蓋[1]右端面上的槽[e']與壓油腔[w]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被彈簧[8]壓著;螺釘[6]用作密封及調節彈簧力的大小,控制葉片[4]壓向凸輪轉子[3]的力,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17. —種通過改變頂在葉片后端的柱銷直徑和葉片前端倒角的大小,能夠將葉片在高壓時壓向凸輪轉子的力減至最小,從而提高凸輪轉子葉片泵額定使用壓力的新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在單凸輪轉子葉片泵的定子[5]上有相隔90°均布的四條葉片槽[t],每條葉片槽[t]的兩側設有吸油腔[b]、壓油腔[w],分別與泵的吸油口、壓油口及定子[5]的內孔相通;葉片槽[t]內裝有徑向滑動的葉片[4];葉片W的前端倒角朝向壓油腔;葉片槽的后面設有油室[C]和油室[d]兩個油室;在葉片槽[t]底的油室[C]通過孔[F]與定子[5]的吸油腔[b]連通;油室[d]通過孔[E]與定子[5]的壓油腔W連通;油室[C]與油室[d]彼此隔開,中間有柱銷孔[h]連通;柱銷孔[h]內裝有滑動的柱銷[9];柱銷[9]的一端頂在葉片[4]的后端,另一-端被彈簧[8]壓著;螺釘[6]用作密封及調節彈簧力的大小,控制葉片[4]壓向凸輪轉子[3]的力,保證泵啟動和無負荷時的密封,達到將吸、壓油腔隔開的目的。
18.根據權利要求l、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6所述的葉片[4]的前端倒角可以朝向吸油腔。
全文摘要
一種能使凸輪轉子葉片泵的額定使用壓力從目前17兆帕左右提到很高,而葉片對凸輪轉子的壓力卻很小的技術,是通過改變葉片前后受液壓力作用的面積大小實現的。
文檔編號F04C2/356GK101649835SQ20081021069
公開日2010年2月17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12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12日
發明者周慶耕, 張金蘭 申請人:張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