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497355閱讀:66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超臨界火力發電廠用泵,具體地說是一種1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
背景技術
前置泵是火力發電廠的重要設備之一,是汽水系統的組成部分,是火力發電廠的關鍵設備。前置泵的主要功能是提高鍋爐給水泵的進口壓力,滿足其必須的正凈水頭,防止給水泵汽蝕。隨著國家的發展,能源需求不斷的增長,火力發電廠的發展不斷擴大更新。現有的前置泵由于結構不能滿足目前大流量、高轉速、高壓要求,已很難滿足電廠使用的需要。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完全滿足技術規格和火力發電廠使用要求的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實用新型包括驅動側軸承體、驅動側泵蓋、泵體、葉輪、非驅動側泵蓋、泵軸及非驅動側軸承體,其中驅動側泵蓋及非驅動側泵蓋分別密封安裝在泵體的兩側、與泵體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過流空間,泵軸插設在泵體上、并由驅動側泵蓋及非驅動側泵蓋穿出,所述泵軸的兩端分別通過安裝在驅動側泵蓋上的驅動側軸承體及安裝在非驅動側泵蓋上的非驅動側軸承體支撐,泵軸位于驅動側的一端由驅動側軸承體穿出、與驅動機相連;所述泵體上分別設有進口及出口 ;所示泵體與驅動側泵蓋及非驅動側泵蓋之間設有兩道輔助密封。其中所述兩道輔助密封為第一道的O型密封圈密封及第二道的纏繞墊組密封;所述驅動側軸承體及非驅動側軸承體分別通過軸承托架安裝在驅動側泵蓋及非驅動側泵蓋上,驅動側軸承體及非驅動側軸承體均為半圈結構,開口為水平方向;所述驅動側軸承體內設有套在泵軸上的滑動軸承,非驅動側軸承體內設有分別套在泵軸上的滑動軸承及推力軸承,所述推力軸承外側設有套在泵軸上的甩油環;所述驅動側軸承體內的滑動軸承靠注油實現自潤滑,非驅動側軸承體內的滑動軸承及推力軸承分別靠注油、甩油環實現自潤滑;所述驅動側軸承體及非驅動側軸承體上分別設有冷卻軸承的水冷腔;所述泵軸與驅動側泵蓋及非驅動側泵蓋之間分別設有集裝機械密封;所述泵體為雙蝸殼形式,所述進口及出口的中心線共面、且垂直于泵體的軸向中心線,所述進口及出口的方向均為垂直向上;所述葉輪為離心式雙吸葉輪,鍵連接在泵軸上,通過泵軸上的軸肩及套設在泵軸上的軸套和鎖緊螺母配合定位;在葉輪上設有可通用的密封環,即前后密封環可互換;所述泵軸位于非驅動側的一端容置在非驅動側軸承體內;所述泵體的下方兩側分別焊接有導向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與積極效果為I.本實用新型具有高效優秀的水力模型,其流量與揚程關系曲線是無駝峰的穩定運行曲線,從零流量到最大流量點,揚程是穩定下降的。[0010]2.本實用新型具高效、低汽蝕余量的特點,具有緩降特性的葉輪水力模型,達到了系統對泵的基本使用性能要求。3.本實用新型在泵體與驅動側泵蓋、非驅動側泵蓋之間采用兩道輔助密封,第一道采用O型密封圈密封,起到密封作用,第二道采用纏繞墊組,可以吸收熱沖擊時泵體、泵蓋的熱膨脹不均勻現象, 保證泵體、泵蓋密封面均不泄露。4.本實用新型軸承靠注油及甩油環實現自潤滑,無需外接潤滑油。5.本實用新型通過推力球軸承使泵自身承受軸向推力,增強整體泵組的穩定性;通過泵兩個徑向的滑動軸承來徑向支撐轉子。6.本實用新型采用外沖洗式或自循環式的集裝機械密封,使得拆卸機械密封比較方便,簡化裝配程序,減少裝配時間。7.本實用新型的進口、出口均垂直向上,并處在同一水平面上,能夠滿足安裝的特殊要求。8.本實用新型的泵體設計為雙蝸殼型式,其結構對稱,能把徑向力減小到很小的程度。9.本實用新型的葉輪為離心式雙吸葉輪,葉輪設有前后密封環,可以平衡軸向力,提高泵效率,提高葉輪使用壽命。10.本實用新型總體設計先進、結構緊湊,具有較高的安全可靠性。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K向視圖(為逆時針旋轉);其中1為驅動側軸承體,2為集裝機械密封,3為軸承托架,4為驅動側泵蓋,5為泵體,6為密封環,7為O型密封圈,8為葉輪,9為軸套,10為鎖緊螺母,11為纏繞墊組,12為非驅動側泵蓋,13為螺栓,14為螺母,15為墊圈,16為泵軸,17為滑動軸承,18為非驅動側軸承體,19為推力軸承,20為甩油環,21為進口,22為出口,23為導向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如圖I、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驅動側軸承體I、集裝機械密封2、軸承托架3、驅動側泵蓋4、泵體5、密封環6、葉輪8、軸套9、鎖緊螺母10、非驅動側泵蓋12、泵軸16、非驅動側軸承體18、進口 21、出口 22及導向塊23,其中泵體5的一側(驅動側)通過螺栓13、螺母14及墊圈15固接有驅動側泵蓋4,軸承托架3通過螺栓把在驅動側泵蓋4上;泵體5的另一側(非驅動側)通過螺栓13、螺母14及墊圈15固接有非驅動側泵蓋12,軸承托架3通過螺栓把在非驅動側泵蓋12上;泵體5、驅動側泵蓋4、非驅動側泵蓋12形成一個內部中空的半封閉過流空間。所述驅動側軸承體I固接在位于驅動側的軸承托架3上,非驅動側軸承體18固接在位于非驅動側的軸承托架3上,驅動側軸承體I及非驅動側軸承體18均采用半圈結構與軸承托架3相連,開口為水平方向。泵軸16由驅動側軸承體I插入,依次穿過驅動側的軸承托架3、驅動側泵蓋4、泵體5、非驅動側泵蓋12、非驅動側的軸承托架3及非驅動端軸承體18,泵軸16位于驅動側的一端由驅動側軸承體I穿出,通過加長的膜片聯軸器與驅動機相連,泵軸位于非驅動側的一端則容置在非驅動側軸承體18內。在泵軸16與驅動側泵蓋4、非驅動側泵蓋12之間分別設有集裝機械密封2,兩側的集裝機械密封2分別固接在驅動側泵蓋4及非驅動側泵蓋12上;該集裝機械密封2可為外沖洗或者自循環式,可提高集裝機械密封2的使用壽命。驅動側軸承體I內設有套在泵軸16上的滑動軸承17,非驅動側軸承體18內設有分別套在泵軸16上的滑動軸承17及推力軸承19,所述推力軸承19外側設有套在泵軸16上的甩油環20 ;驅動側軸承體I內的滑動軸承17靠注油實現自潤滑,非驅動側軸承體18內的滑動軸承17及推力軸承19分別靠注油、甩油環20實現自潤滑。驅動側及非驅動側的兩個滑動軸承17用于徑向支撐泵軸16。在驅動側軸承體I及非驅動側軸承體18上分別設有冷卻軸承的水冷腔。泵體5為雙蝸殼形式,在其頂部分別設有進口 21和出口 22、均為法蘭連接形式,該進口 21和出口 22均垂直向上,進口 21及出口 22在軸向截面上分別垂直于泵體5,即進口 6的中心線、出口 13的中心線與泵體5的軸向中心線垂直,能夠滿足安裝的要求。泵體5的下方兩側各焊接有兩塊導向塊23,使泵熱膨脹位移沿泵軸16的軸向。 泵軸16中間鍵槽處安裝有葉輪8,葉輪8在驅動側部分通過軸肩定位,非驅動側則由分別套在泵軸16上的軸套9和鎖緊螺母10定位。葉輪8為背靠背的離心式雙吸葉輪,由于結構對稱,能夠有效地平衡軸向力,殘余軸向力由推力軸承19平衡;葉輪8的前后均設有密封環6,密封環6可通用,即前后密封環6可互換。泵體5與驅動側泵蓋4、非驅動側泵蓋12之間設有兩道輔助密封,即第一道為徑向面密封采用O型圈7密封,第二道軸向面密封采用纏繞墊組11,該纏繞墊組11可以吸收熱沖擊時殼體的熱膨脹不均勻現象,保證泵體5與驅動側泵蓋4、非驅動側泵蓋12的密封面均不泄露。本實用新型的推力軸承19為推力球軸承,滑動軸承17為徑向瓦軸承,采用稀油潤滑。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本實用新型為單級雙吸臥式蝸殼式離心泵,通過泵體5上的支腳安裝在泵底座上,驅動機工作帶動泵軸16旋轉,進而帶動安裝在泵軸16上的葉輪8旋轉。水由進口 21進入,從兩側的驅動側泵蓋4、非驅動側泵蓋12被吸入,通過葉輪8然后從出口 22流出。水經過半螺旋形壓水室,保證了葉輪內相對流動的穩定性,減少了水力損失。本實用新型運行流量范圍為400 1800m3/h,具有平緩下降的流量一揚程曲線,滿足了系統對泵的基本使用性能要求。
權利要求1.一種IOOO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其特征在于包括驅動側軸承體(I)、驅動側泵蓋(4)、泵體(5)、葉輪(8)、非驅動側泵蓋(12)、泵軸(16)及非驅動側軸承體(18),其中驅動側泵蓋(4)及非驅動側泵蓋(12)分別密封安裝在泵體(5)的兩側、與泵體(5)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過流空間,泵軸(16)插設在泵體(5)上、并由驅動側泵蓋(4)及非驅動側泵蓋(12)穿出,所述泵軸(16)的兩端分別通過安裝在驅動側泵蓋(4)上的驅動側軸承體(I)及安裝在非驅動側泵蓋(12)上的非驅動側軸承體(18)支撐,泵軸(16)位于驅動側的一端由驅動側軸承體(I)穿出、與驅動機相連;所述泵體(5)上分別設有進口(21)及出口(22);所示泵體(5)與驅動側泵蓋(4)及非驅動側泵蓋(12)之間設有兩道輔助密封。
2.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兩道輔助密封為第一道的O型密封圈(7)密封及第二道的纏繞墊組(11)密封。
3.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側軸承體(I)及非驅動側軸承體(18)分別通過軸承托架(3)安裝在驅動側泵蓋(4)及非驅動側泵蓋(12)上,驅動側軸承體(I)及非驅動側軸承體(18)均為半圈結構,開口為水平方向。
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側軸承體(I)內設有套在泵軸(16)上的滑動軸承(17),非驅動側軸承體(18)內設有分別套在泵軸(16)上的滑動軸承(17)及推力軸承(19),所述推力軸承(19)外側設有套在泵軸(16)上的甩油環(20);所述驅動側軸承體(I)內的滑動軸承(17)靠注油實現自潤滑,非驅動側軸承體(18)內的滑動軸承(17)及推力軸承(19)分別靠注油、甩油環(20)實現自潤滑。
5.按權利要求I或3所述的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側軸承體(I)及非驅動側軸承體(18)上分別設有冷卻軸承的水冷腔。
6.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軸(16)與驅動側泵蓋(4)及非驅動側泵蓋(12)之間分別設有集裝機械密封(2)。
7.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體(5)為雙蝸殼形式,所述進口(21)及出口(22)的中心線共面、且垂直于泵體(5)的軸向中心線,所述進口(21)及出口(22)的方向均為垂直向上。
8.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葉輪(8)為離心式雙吸葉輪,鍵連接在泵軸(16)上,通過泵軸(16)上的軸肩及套設在泵軸(16)上的軸套(9)和鎖緊螺母(10)配合定位;在葉輪(8)上設有可通用的密封環(6),即前后密封環(6)可互換。
9.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軸(16)位于非驅動側的一端容置在非驅動側軸承體(18)內。
10.按權利要求I所述的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體(5)的下方兩側分別焊接有導向塊(2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超臨界火力發電廠用泵,具體地說是一種1000MW超臨界火力發電廠鍋爐給水升壓用前置泵,包括驅動側軸承體、驅動側泵蓋、泵體、葉輪、非驅動側泵蓋、泵軸及非驅動側軸承體,驅動側、非驅動側泵蓋分別密封安裝在泵體的兩側、與泵體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過流空間,泵軸插設在泵體上、并由兩側泵蓋穿出,泵軸的兩端分別通過安裝在驅動側泵蓋上的驅動側軸承體及安裝在非驅動側泵蓋上的非驅動側軸承體支撐,泵軸位于驅動側的一端由驅動側軸承體穿出、與驅動機相連;泵體上分別設有進口及出口;泵體與兩側泵蓋之間設有兩道輔助密封。本實用新型具有可靠性高、使用壽命長、通用程度高、運行穩定的特點,尤其效率高更為突出。
文檔編號F04D29/22GK202707585SQ20122040490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5日
發明者孫敏, 李娟娟, 葛鑫, 王小文, 熊艷, 秦博文, 蘇璟琛 申請人:沈陽鼓風機集團核電泵業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