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包括有機殼、鼓風裝置、自動停控制機構及氣嘴;該機殼內具有一氣室,機殼上設置有進風口和出風口,進風口和出風口均連通前述氣室,該出風口內設有氣管;該氣嘴可拆卸地安裝于機殼上并與出風口對接,氣嘴的輸出口小于出風口,氣嘴內設置有分隔件,該分隔件包括有基板及中空管體。通過將氣嘴可拆卸地安裝于機殼上并與出風口對接,氣嘴的輸出口小于出風口,配合在氣嘴內設置有分隔件,利用氣管與分隔件的中空管體對接,使得氣流回流強度增強并與充氣物壓力相當,從而有利于準確獲取充氣物內部的實際氣壓,并配合自動停控制機構,實現了對氣泵自動停機的精準控制,給使用者帶來便利。
【專利說明】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氣泵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
【背景技術】
[0002]氣泵是各種充氣物(諸如充氣床墊、充氣跳床、充氣沙發、充氣玩具等)的關鍵部件,其被安裝于充氣物之軟性囊體的內側邊,利用氣泵可對充氣物進行快速充氣、保壓和快速泄氣等操作,以實現充氣物的充氣展開而正常使用及泄氣縮小空間體積而利于收藏等功會泛。
[0003]目前的一些小型氣泵,如手持式氣泵,其一般不具備自動停機功能,使用時需要人工進行開機和關機,產品使用起來較為不便,針對于此,雖然手持式氣泵內置有自動停控制機構,然而,該種氣泵的出風口較大,氣流回流強度較低,導致不可準確根據充氣物的實際氣壓進行精準停機控制,從而給使用者帶來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其能有效解決現有之小型氣泵不可實現精準停機控制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0006]一種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包括有機殼、鼓風裝置、自動停控制機構以及氣嘴;
[0007]該機殼內具有一氣室,機殼上設置有進風口和出風口,進風口和出風口均連通前述氣室,該出風口內設置有氣管;
[0008]該鼓風裝置設置于機殼內,鼓風裝置包括有鼓風葉輪以及帶動鼓風葉輪轉動的電機,鼓風葉輪位于氣室內,鼓風葉輪的進風側面正對進風口,鼓風葉輪的出風側面正對出風
[0009]該氣嘴可拆卸地安裝于機殼上并與出風口對接,氣嘴的輸出口小于出風口,氣嘴內設置有分隔件,該分隔件包括有基板及于基板中心位置處延伸出的中空管體,該基板上均勾分布設置有多個氣孔;
[0010]該自動停控制機構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該第一腔室連通外界,該第二腔室連接前述氣管的一端,前述氣管的另一端與中空管體對接。
[0011]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自動停控制機構包括有外殼、用于控制鼓風裝置接通或斷開電源的微動開關、用于觸發微動開關的推鈕、用于對推鈕進行限位使得推鈕保持抵壓住該微動開關的轉動限位件、用于促使轉動限位件轉動以解除對推鈕之限位的活動抵壓件以及用于促使活動抵壓件活動以作用于轉動限位件上的可變形的氣壓感應薄膜;該氣壓感應薄膜設置于外殼內并將外殼內部分隔形成有前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彼此密閉,轉動限位件的第一端正對活動抵壓件,轉動限位件的第二端設置有第一復位彈簧,該推鈕外露于機殼,針對該推鈕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
[0012]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氣嘴上設置有卡槽,對應地該機殼的出風口處設置于卡柱,該氣嘴通過該卡柱和卡槽配合卡扣而安裝于機殼上。
[0013]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氣嘴的前端呈圓錐狀,該氣嘴的輸出口位于氣嘴前端的側面上或端面上。
[0014]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氣嘴的前端呈圓臺狀,該氣嘴的輸出口位于氣嘴的前端面上。
[0015]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機殼上成型有提把,前述推鈕外露于提把的表面,該機殼包括有左半殼、右半殼和蓋體,左半殼和右半殼圍構形成容置空間,前述鼓風裝置和自動停控制機構均位于容置空間內,該蓋體安裝于右半殼上并與右半殼圍構成前述氣室。
[0016]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電機為交流電機,該鼓風葉輪安裝于交流電機之轉軸的一端,交流電機之轉軸的另一端安裝有散熱葉輪。
[0017]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電機為直流電機。
[0018]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機殼上設置有用于放置干電池以便為鼓風裝置供電的電池倉,針對該電池倉于機殼上設置有電池蓋。
[0019]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機殼內置有用于為鼓風裝置進行供電的蓄電池,針對該蓄電池,在機殼上設置有充電接口,該充電接口外露于機殼。
[0020]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
[0021]一、通過將氣嘴可拆卸地安裝于機殼上并與出風口對接,氣嘴的輸出口小于出風口,配合在氣嘴內設置有分隔件,利用氣管與分隔件的中空管體對接,使得氣流回流強度增強并與充氣物壓力相當,從而有利于準確獲取充氣物內部的實際氣壓,并配合自動停控制機構,實現了對氣泵自動停機的精準控制,給使用者帶來便利。
[0022]二、本發明的電機可設計為采用交流電機直接連接外部交流電源、采用直流電機連接外部交流電源、采用內置蓄電池供電或采用內置干電池供電的方式,樣式多樣,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要求。
[0023]為更清楚地闡述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組裝立體示圖;
[0025]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0026]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截面圖;
[0027]圖4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自動停控制機構的組裝立體示意圖;
[0028]圖5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自動停控制機構的分解圖;
[0029]圖6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自動停控制機構另一角度的分解圖;
[0030]圖7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氣嘴的放大示意圖;
[0031]圖8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另一種氣嘴的放大示意圖;
[0032]圖9是圖8另一角度示意圖;
[0033]圖10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再一種氣嘴的放大示意圖;
[0034]圖11是圖10另一角度示意圖;
[0035]圖12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組裝立體示圖;
[0036]圖13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0037]圖14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組裝立體示圖;
[0038]圖15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0039]圖16是本實用新型之第四較佳實施例的組裝立體示圖;
[0040]圖17是本實用新型之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0041]圖18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五較佳實施例的組裝立體示圖;
[0042]圖19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五較佳實施例另一角度的組裝立體示圖;
[0043]圖20是本實用新型之第五較佳實施例的分解圖。
[0044]附圖標識說明:
[0045]10、機殼11、左半殼
[0046]12、右半殼13、隔板
[0047]14、左半殼15、右半殼
[0048]16、蓋體17、電池蓋
[0049]101、氣室102、進風口
[0050]103、出風口104、氣管
[0051]105、單向閥片106、插頭線
[0052]107、卡柱108、提把
[0053]109、電池倉20、鼓風裝置
[0054]21、鼓風葉輪22、電機
[0055]23、散熱葉輪30、自動停控制機構
[0056]31、外殼311、底座
[0057]312、上蓋32、微動開關
[0058]33、推鈕331、基部
[0059]332、操控部333、抵壓部
[0060]334、凸部34、轉動限位件
[0061]341、勾部35、活動抵壓件
[0062]351、限位板352、頂柱
[0063]36、氣壓感應薄膜37、螺絲
[0064]38、第一復位彈簧39、第二復位彈簧
[0065]301、第一空腔302、第二空腔
[0066]40、氣嘴41、輸出口
[0067]42、卡槽50、分隔件
[0068]51、基板52、中空管體
[0069]501、氣孔60、蓄電池
[0070]70、充電接口80、干電池。
【具體實施方式】
[0071]請參照圖1至圖11所示,其顯示出了本實用新型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包括有機殼10以及設置于機殼10內的鼓風裝置20、自動停控制機構30以及氣嘴40。
[0072]該機殼10內具有一氣室101,機殼10上設置有進風口 102和出風口 103,該進風口 102和出風口 103均連通前述氣室101,該出風口 103內設置有氣管104。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該機殼10包括有左半殼11和右半殼12,左半殼11和右半殼12圍構形成的空間內設置有隔板13,該隔板13將左半殼11和右半殼12圍構形成的空間分隔形成有前述氣室101,該進風口 102位于機殼10的頂端面,該出風口 103位于機殼10的頂端側緣;以及,該出風口 103內設置有單向閥片105,該氣管104設置于出風口 103內并位于單向閥片105的前側。
[0073]該鼓風裝置20包括有鼓風葉輪21以及帶動鼓風葉輪21轉動的電機22,該鼓風葉輪21位于氣室101內,鼓風葉輪21的進風側面正對進風口 102,鼓風葉輪21的出風側面正對出風口 103。在本實施例中,該電機22為交流電機,其通過插頭線106連接外部電源插座,且該電機22通過螺絲固定于隔板13上。
[0074]如圖3和圖7所示,該氣嘴40可拆卸地安裝于機殼10上并與出風口 103對接,氣嘴40的輸出口 41小于出風口 103,在本實施例中,該氣嘴40的前端呈圓錐狀,輸出口 41位于氣嘴40的前端側面上,氣嘴40內設置有分隔件50,該分隔件50包括有基板51及于基板51中心位置處延伸出的中空管體52,該基板51上均勻分布設置有多個氣孔501 ;以及,該氣嘴40上設置有卡槽42,對應地該機殼10的出風口 103處設置于卡柱107,該氣嘴40通過該卡柱107和卡槽42配合卡扣而安裝于機殼10上。該氣嘴40可以為另外一種結構,如圖8和圖9所示,該氣嘴40的前端亦呈圓錐狀,該氣嘴40的輸出口 41位于氣嘴40的前端面上。該氣嘴40可以為再一種結構,如圖10和圖11所示,該氣嘴40的前端呈圓臺狀,該氣嘴40的輸出口 41位于氣嘴40的前端面上。
[0075]該自動停控制機構30具有第一腔室301和第二腔室302,該第一腔室301連通外界,該第二腔室302連接前述氣管104的一端,前述氣管104的另一端與中空管體52對接。
[0076]具體而言,如圖4至圖6所示,該自動停控制機構30包括有外殼31、微動開關32、推鈕33、轉動限位件34、活動抵壓件35和氣壓感應薄膜36 ;該外殼31由底座311和上蓋312組成;該微動開關32用于控制鼓風裝置20接通或斷開電源;該推鈕33用于觸發微動開關32,推鈕33位于微動開關32側旁,具體而言,該推鈕33包括有基部331以及成型于基部331上的操控部332、抵壓部333和凸部334,該操控部332位于基本部331的外表面,該抵壓部333側向伸出基部331,該凸部334位于基部331的內側面;該轉動限位件34用于對推鈕33進行限位使得推鈕33保持抵壓住該微動開關32,該轉動限位件34通過一螺絲37可轉動地安裝于外殼31上,轉動限位件34的第一端呈板狀,轉動限位件34的第二端凸設有用于勾住前述凸部334的勾部341 ;該活動抵壓件35用于促使轉動限位件轉動34以解除對推鈕33之限位,該活動抵壓件35包括有限位板351以及于限位板351延伸出的頂柱352 ;該氣壓感應薄膜36用于促使活動抵壓件35活動以作用于轉動限位件34上,該氣壓感應薄膜36設置于外殼31內并將外殼31內部分隔形成前述第一空腔301和第二空腔302 ;以及,在本實施例中,該轉動限位件34的第一端正對活動抵壓件35,轉動限位件34的第二端設置有第一復位彈簧38,該第一復位彈簧38的兩端分別抵壓于外殼31和轉動限位件34的第二端之間;該推鈕33外露于機殼10,針對該推鈕33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39,該第二復位彈簧39的兩端分別抵壓于機殼10和推鈕33之間。
[0077]詳述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如下:
[0078]充氣時,如圖1和圖3所示,將氣嘴40安裝于機殼10上并與出風口 103對接,同時氣管104與中空管體52對接;接著,將充氣物的充氣口與氣嘴40對接,然后,推動該推鈕33,使得抵壓部333抵壓于微動開關32上,同時,由勾部341勾住凸部334,使得抵壓部333保持抵壓住微動開關32,此時,該鼓風裝置20啟動,由電機22帶動鼓風葉輪21轉動,使得空氣形成氣流從進風口 102進入氣室101并經過出風口 103進入充氣物內,實現充氣;隨著充氣物內部氣壓的不斷升高,氣流經過依次經過氣嘴40和氣管104進入第二空腔302中,該第一空腔301為常壓,當第二空腔302的氣壓大于第一空腔301的氣壓時,該氣壓感應薄膜36發生形變,從而促使活動抵壓件35活動,由該活動抵壓件35活動而使得頂柱352作用于轉動限位件34的第一端,使得轉動限位件34轉動,由該轉動限位件34轉動而使得勾部341離開凸部334,由第二復位彈簧39作用使得推鈕33復位離開對微動開關32的抵壓,此時,該微動開關32斷開電源,該鼓風裝置20停止工作,完成充氣后的自動停機。
[0079]請參照圖12和圖13所示,其顯示出了本發明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本實施例的具體結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
[0080]在本實施例中,該機殼10上成型有提把108,以方便使用者提起攜帶,前述推鈕33外露于提把108的表面,該機殼10包括有左半殼14、右半殼15和蓋體16,左半殼14和右半殼15圍構形成容置空間,前述鼓風裝置20和自動停控制機構30均位于容置空間內,該蓋體16安裝于右半殼15上并與右半殼15圍構成前述氣室101。并且,該電機22為交流電機,其采用1207的交流電,其亦通過插頭線106與外部電源插座電連接,該鼓風葉輪21安裝于交流電機之轉軸的一端,交流電機之轉軸的另一端安裝有散熱葉輪23。以及,該進氣嘴104 —體成型于機殼10上,且進氣嘴104位于出風口 103的側旁,不以為限。
[0081]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與前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工作過程相同,在此對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不作詳細敘述。
[0082]請參照圖14和圖15所示,其顯示出了本發明之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本實施例的具體結構與前述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
[0083]在本實施例中,該電機22為直流電機,其亦通過插頭線106與外部電源插座電連接。
[0084]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與前述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工作過程相同,在此對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不作詳細敘述。
[0085]請參照圖16和圖17所示,其顯示出了本發明之第四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本實施例的具體結構與前述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
[0086]在本實施例中,該機殼10內置有用于為鼓風裝置20進行供電的蓄電池60,針對該蓄電池60,在機殼10上設置有充電接口 70,該充電接口 70外露于機殼10,當蓄電池60電量不足時,將充氣接口 70與外部電源連接進行充電即可。
[0087]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與前述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工作過程相同,在此對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不作詳細敘述。
[0088]請參照圖18至圖20所示,其顯示出了本發明之第五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本實施例的具體結構與前述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基本相同,其所不同的是:
[0089]在本實施例中,該機殼10上設置有用于放置干電池80以便為鼓風裝置20供電的電池倉109,針對該電池倉109于機殼10上設置有電池蓋17,該電池蓋17與左半殼14可翻轉地連接。使用時,將干電池80安裝于電池倉109然后蓋上電池蓋17即可,干電池80電量用完后,將干電池80拆下然后更換新的干電池即可。
[0090]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與前述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工作過程相同,在此對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不作詳細敘述。
[0091]本發明的設計重點在于:首先,通過將氣嘴可拆卸地安裝于機殼上并與出風口對接,氣嘴的輸出口小于出風口,配合在氣嘴內設置有分隔件,利用氣管與分隔件的中空管體對接,使得氣流回流強度增強并與充氣物壓力相當,從而有利于準確獲取充氣物內部的實際氣壓,并配合自動停控制機構,實現了對氣泵自動停機的精準控制,給使用者帶來便利。其次,本發明的電機可設計為采用交流電機直接連接外部交流電源、采用直流電機連接外部交流電源、采用內置蓄電池供電或采用內置干電池供電的方式,樣式多樣,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使用要求。
[0092]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機殼、鼓風裝置、自動停控制機構以及氣嘴; 該機殼內具有一氣室,機殼上設置有進風口和出風口,進風口和出風口均連通前述氣室,該出風口內設置有氣管; 該鼓風裝置設置于機殼內,鼓風裝置包括有鼓風葉輪以及帶動鼓風葉輪轉動的電機,鼓風葉輪位于氣室內,鼓風葉輪的進風側面正對進風口,鼓風葉輪的出風側面正對出風P ; 該氣嘴可拆卸地安裝于機殼上并與出風口對接,氣嘴的輸出口小于出風口,氣嘴內設置有分隔件,該分隔件包括有基板及于基板中心位置處延伸出的中空管體,該基板上均勻分布設置有多個氣孔; 該自動停控制機構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該第一腔室連通外界,該第二腔室連接前述氣管的一端,前述氣管的另一端與中空管體對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停控制機構包括有外殼、用于控制鼓風裝置接通或斷開電源的微動開關、用于觸發微動開關的推鈕、用于對推鈕進行限位使得推鈕保持抵壓住該微動開關的轉動限位件、用于促使轉動限位件轉動以解除對推鈕之限位的活動抵壓件以及用于促使活動抵壓件活動以作用于轉動限位件上的可變形的氣壓感應薄膜;該氣壓感應薄膜設置于外殼內并將外殼內部分隔形成有前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彼此密閉,轉動限位件的第一端正對活動抵壓件,轉動限位件的第二端設置有第一復位彈簧,該推鈕外露于機殼,針對該推鈕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嘴上設置有卡槽,對應地該機殼的出風口處設置于卡柱,該氣嘴通過該卡柱和卡槽配合卡扣而安裝于機殼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嘴的前端呈圓錐狀,該氣嘴的輸出口位于氣嘴前端的側面上或端面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嘴的前端呈圓臺狀,該氣嘴的輸出口位于氣嘴的前端面上。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殼上成型有提把,前述推鈕外露于提把的表面,該機殼包括有左半殼、右半殼和蓋體,左半殼和右半殼圍構形成容置空間,前述鼓風裝置和自動停控制機構均位于容置空間內,該蓋體安裝于右半殼上并與右半殼圍構成前述氣室。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為交流電機,該鼓風葉輪安裝于交流電機之轉軸的一端,交流電機之轉軸的另一端安裝有散熱葉輪。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為直流電機。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殼上設置有用于放置干電池以便為鼓風裝置供電的電池倉,針對該電池倉于機殼上設置有電池蓋。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自動控制智能氣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殼內置有用于為鼓風裝置進行供電的蓄電池,針對該蓄電池,在機殼上設置有充電接口,該充電接口外露于機殼。
【文檔編號】F04D27/00GK204226244SQ201420576593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8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8日
【發明者】蔡俊宗 申請人:東莞虎邦五金塑膠制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