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自潤滑的氣缸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氣動自動化設備,尤其是ー種能夠自行攜帶潤滑油脂進行潤滑的自潤滑的氣缸。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氣缸一般包括殼體和設于殼體內的活塞以及活塞桿,在氣動系統中驅動機械部件運動。由于氣缸常常在重載、高頻的環境中來回運動,為了提高氣缸的使用壽命,需要對氣缸進行潤滑。某些氣動系統中通過油霧器潤滑系統對氣缸進行潤滑,但難以對氣缸的活塞與殼體結合處進行潤滑;一些特殊的應用場合甚至不允許使用油霧器進行潤滑,如處于 高空作業的動作氣缸。為了方便補充潤滑油,油霧器一般設置與地面,使得油霧由于重力、管道過長等原因難以到達氣缸之中。在食品、藥品和電子等需要潔凈環境的領域,甚至不允許帶油霧的壓縮空氣排放。為了提高氣缸的使用壽命,除了采用耐磨材料來制作密封部件和導向部件外,對氣缸進行良好的潤滑也成為ー種必然的選擇。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ー種具有良好潤滑性能的自潤滑的氣缸。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種自潤滑的氣缸,包括ー殼體和設于所述殼體內的活塞桿,所述活塞桿上設有至少兩個活塞,相鄰的兩個活塞之間形成一密封空間。進ー步,還包括至少ー隔套,所述隔套套設于相鄰的兩個活塞之間的活塞桿上。上述優選實施方式中,還包括兩個楔形的緩沖活塞,所述緩沖活塞分別設于前端部的活塞的如端和后端的活塞的后端。進ー步,所述活塞側面還套設有若干導向環和若干活塞密封圏。具體的,所述殼體包括前端蓋、后端蓋以及缸筒,所述后端蓋設于所述缸筒的后端,所述前端蓋設于所述缸筒的前端,所述活塞桿從所述前端蓋中伸出。進ー步,所述后端蓋與所述缸筒結合處設有ー后鋼殼密封圈,所述前端蓋與所述缸筒結合處設有一前鋼殼密封圈。優選的,還包括一壓蓋,所述壓蓋設于所述前端蓋的前端,所述活塞桿從所述壓蓋中伸出。優選的,還包括導套、防塵圈和桿部密封圈,所述導套固定于所述壓蓋內側,并且包圍與所述壓蓋結合處的活塞桿;所述桿部密封圈固定于所述壓蓋內側,包圍與所述壓蓋結合處的活塞桿,并且位于所述壓套的前端;所述防塵圈固定于所述壓蓋內側,包圍與所述壓蓋結合處的活塞桿,并且位于所述桿部密封圈的前端。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潤滑氣缸通過設置多個活塞使得活塞之間形成一能夠存放潤滑油脂的空間,活塞在來回運動過程中能夠自動對活塞和殼體內部進行潤滑,不僅避免了向空氣中排放油霧,而且有效提高了氣缸的使用壽命。為了充分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ー步說明。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中I—殼體;11—缸筒;12—后端蓋;121—后鋼殼密封圈;13 —如端蓋;131 —如鋼殼密封圈;14一壓蓋;141 ー導套;142—桿部密封圈;143—防塵圈;2—活塞桿;21_第一活塞;22—第二活塞;221—導向環;222—活塞密封圈;23 —如緩沖活塞;24—后緩沖活塞;25一隔套。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示,一種自潤滑的氣缸,包括殼體I和活塞桿2,活塞桿2上固設有若干活塞,在相鄰的兩個活塞中設有ー密封空間,用于存儲潤滑油脂。在活塞桿2和活塞在來回運動過程中,密封空間中的潤滑油脂可以自動對殼體I內部的側壁進行潤滑,不需要排放油霧就能夠達到自動潤滑的目的。本實施例中,活塞桿2上設有兩個活塞,設于活塞桿2后端的是第一活塞21,設于活塞桿2前端的是第二活塞22。由于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以及殼體I組成了一密封空間,潤滑油脂即可存放于該密封空間之中。為了能夠固定活塞,在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之間還設有ー隔套25,隔套25套設于位于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之間的活塞桿2上。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的側面(與殼體I接觸的面)還固定有一導向環221和ー活塞密封圈222,進ー步增強活塞的密封性能和滑動性能。由于活塞桿2在高速來回運動過程中,需要減速緩沖。為了提高活塞桿2的緩沖性能,活塞桿2的前、后端分別設有一緩沖活塞。設于活塞桿2前端的緩沖活塞為前緩沖活塞23,設于其后端的緩沖活塞為后緩沖活塞24。前緩沖活塞23和后緩沖活塞24呈楔形前緩沖活塞23從前到后,其橫截面面積逐漸變大;后緩沖活塞24從后到前,其橫截面面積逐漸變大。在殼體I的前端和后端分別設有與前緩沖活塞23和后緩沖活塞24對應的緩沖空間,使得前緩沖活塞23和后緩沖活塞24分別進入該緩沖空間后壓縮該緩沖空間中的空氣,迫使活塞桿2減速,從而達到緩沖的目的。殼體I包括ー缸筒11、后端蓋12和前端蓋13。前端蓋13和后端蓋12分別固定于缸筒11的前端和后端,形成一密封的容腔。所述活塞桿2從前端蓋13中伸出。為了提高殼體I的密封性能,在后端蓋12與缸筒11的結合處還設有一后鋼殼密封圈121,在前端蓋13與缸筒11的結合處設有一前鋼殼密封圈131。在前端蓋13的前端還設有ー壓蓋14,活塞桿2從該壓蓋14中伸出。在活塞桿2與壓蓋14的結合處還設有ー包圍活塞桿2上的導套141,該導套141固定于壓蓋14的內偵U。為了提高氣缸的密封和防塵效果,在導套14的前端還設有ー桿部密封圈142和防塵密封圈143,桿部密封圈142固定于所述壓蓋14的內側,并且位于導套141的前端;所述防塵密封圈143設于壓蓋14的內側,并且位于桿部密封圈143的前端。使用時,在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之間存放一定量的潤滑油脂,使得在活塞桿2來回運動過程中,存放的潤滑油脂能夠自動在殼體I內部與活塞結合處覆蓋一層潤滑油脂層。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自潤滑氣缸通過設置多個活塞使得活塞之間形成一存放潤滑油脂的空間,活塞在來回運動過程中能夠自動對活塞和殼體內部進行潤滑,避免了向空氣中排放油霧,提高了氣缸的使用壽命。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無 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做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構思在現有技術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根據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均應該在由本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1.一種自潤滑的氣缸,包括一殼體和設于所述殼體內的活塞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桿上設有至少兩個活塞,相鄰的兩個活塞之間形成一密封空間。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氣缸,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隔套,所述隔套套設于相鄰的兩個活塞之間的活塞桿上。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氣缸,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兩個楔形的緩沖活塞,所述緩沖活塞分別設于如端部的活塞的如端和后端的活塞的后端。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氣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側面還套設有若干導向環和若干活塞密封圈。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氣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包括前端蓋、后端蓋以及缸筒,所述后端蓋設于所述缸筒的后端,所述前端蓋設于所述缸筒的前端,所述活塞桿從所述前端蓋中伸出。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蓋與所述缸筒結合處設有一后鋼殼密封圈,所述前端蓋與所述缸筒結合處設有一前鋼殼密封圈。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氣缸,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壓蓋,所述壓蓋設于所述前端蓋的前端,所述活塞桿從所述壓蓋中伸出。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氣缸,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導套、防塵圈和桿部密封圈,所述導套固定于所述壓蓋內側,并且包圍與所述壓蓋結合處的活塞桿;所述桿部密封圈固定于所述壓蓋內側,包圍與所述壓蓋結合處的活塞桿,并且位于所述壓套的前端;所述防塵圈固定于所述壓蓋內側,包圍與所述壓蓋結合處的活塞桿,并且位于所述桿部密封圈的前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自潤滑的氣缸,包括一殼體和設于所述殼體內的活塞桿,所述活塞桿上設有至少兩個活塞,相鄰的兩個活塞之間形成一密封空間。相對于現有技術,該自潤滑氣缸通過設置多個活塞使得活塞之間形成一能夠存放潤滑油脂的空間,活塞在來回運動過程中能夠自動對活塞和殼體內部進行潤滑,不僅避免了向空氣中排放油霧,而且有效提高了氣缸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15B15/14GK202560685SQ20122023657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3日
發明者陳定芝 申請人:廣東省肇慶方大氣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