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充氣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放氣操作簡單的充氣裝置。
背景技術:
許多充氣產品,如充氣玩具、游泳圈、充氣枕頭、充氣床墊等,在不使用時都會將氣放空,以減小體積從而方便攜帶、收藏。而在需要使用時,就需要對產品進行充氣,最原始的充氣方式是人嘴對著產品上的氣嘴吹氣,但是這樣費時費力,同時也不衛生。如果使用打氣筒等工具來充氣則會省時省力很多,但是攜帶打氣筒等工具又比較麻煩。為了能夠便捷地進行充氣,市面上出現了裝設在充氣產品上的充氣裝置,該種裝置包括氣閥和氣囊,氣閥上下端具有進氣口和出氣口,進氣口與出氣口處分別設置有可以翻開的活頁,通過反復捏握壓縮氣囊可以將空氣通過氣閥充入到產品中。具體的,上端的活頁翻開時空氣進入到氣囊中,壓縮氣囊時空氣沖開下端的活頁并進入到產品中。但是,這種充氣裝置在放氣時操作較為不便,需要用手指頂開進氣活頁并深入到氣閥中才能繼續頂開放氣活頁,使產品內的空氣泄出。
為解決上述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放氣操作簡單的充氣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放氣操作簡單的充氣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充氣裝置,包括氣囊與氣閥,氣閥的上端與下端分別開設有進氣口與出氣口,進氣口處設置有向氣閥內單向打開的進氣閥門,且進氣閥門可打開至一放氣位置,出氣口處設置有向氣閥外單向打開的出氣閥門,氣閥中設置有可上下移動并朝出氣閥門延伸的頂推臂,進氣閥門打開時驅使頂推臂朝出氣閥門移動,進氣閥門到達放氣位置時頂推臂抵觸出氣閥門。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充氣裝置中的頂推臂朝出氣閥門延伸,當需要放氣時按壓進氣閥門,進氣閥門到達放氣位置時頂推臂抵觸出氣閥門,再稍微往下壓進氣閥門時出氣閥門就會被頂推臂打開,使得進氣口與出氣口連通,產品內的空氣可以直接泄出,完成放氣。可見,只需適當按壓進氣閥門即可實現放氣,無需將手指深入到氣閥中,操作上更加簡單。
較佳地,充氣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氣閥中的異形彈簧,異形彈簧包括彈簧主體及頂推臂,頂推臂的一端與彈簧主體固定,頂推臂的另一端朝出氣閥門延伸,進氣閥門打開時壓縮彈簧主體。由于頂推臂固定在彈簧主體上,當彈簧主體被進氣閥門壓縮時就能夠帶動頂推臂往下移動。
具體地,彈簧主體為螺旋結構。螺旋結構的彈簧主體容易被壓縮,也容易在不受壓時恢復原形。
具體地,彈簧主體的下端定位于氣閥,彈簧主體的上端向進氣閥門延伸并彈性頂壓進氣閥門。異形彈簧的彈簧主體向上頂壓進氣閥門,使得進氣閥門能夠良好地將進氣口密封,因此在捏握壓縮氣囊時空氣能夠經由出氣閥門而進入到產品中,并不會從進氣閥門處漏出,提高了充氣效率。
具體地,頂推臂呈倒置的L形。頂推臂設置成L形,使其向下延伸的部分與彈簧主體間隔開,既能隨著彈簧主體的壓縮而下移,又不會對彈簧主體的展開或壓縮造成干擾。
較佳地,氣閥內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呈貫穿設置的導向槽,頂推臂插設在導向槽中。導向槽對其中的頂推臂起到導向作用,使得進氣閥門在被按下的過程中,頂推臂只會向下移動而不會出現其他方向上的偏擺,確保頂推臂能夠順利頂開出氣閥門,
較佳地,進氣閥門的頂面設有凸起的按壓部。按壓部相對進氣閥門的頂面凸起,在使進氣閥門打開相同程度的前提下,按壓按壓部相比按壓進氣閥門頂面所需要的動作更小,也就是操作更簡單。
較佳地,進氣閥門為具有彈性的活頁,活頁的一端固定在氣閥中,活頁的另一端的形狀與進氣口的形狀對應。活頁結構的進氣閥門結構簡單,成本低,在氣囊中形成負壓時能夠自動打開以為氣囊充氣。
較佳地,出氣閥門為具有彈性的密封片,密封片的形狀與出氣口的形狀對應,氣閥具有位于出氣口中的定位座,密封片的中間位置固定于定位座。當壓縮氣囊時,氣壓能夠推動密封片的周邊位置變形并向下翻開,從而允許空氣經過出氣口進入到產品中。氣囊不產生正壓時,密封片在自身彈性作用下恢復形狀并密封出氣口。
較佳地,氣閥包括上閥體與下閥體,進氣口、進氣閥門設置于上閥體,出氣口、出氣閥門設置于下閥體。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充氣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充氣裝置的側視圖。
圖3是充氣裝置的剖視圖。
圖4是充氣裝置的爆炸圖。
圖5是氣閥的爆炸圖。
圖6是上閥體、進氣閥門及壓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上閥體的俯視圖。
圖8是下閥體與出氣閥門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下閥體的俯視圖。
圖10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密封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密封件塞住進氣口時的示意圖。
圖12是密封件不塞住進氣口時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給出的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作出描述。
結合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充氣裝置,可以安裝在充氣產品上為產品進行高效率的充氣,同時也可以通過簡單操作進行放氣。
充氣裝置包括相連的氣囊1、氣閥2以及設置于氣閥2中的異形彈簧3。氣囊1是中空結構,氣閥2內部具有氣腔20,氣囊1與氣閥2之間設置有氣道11,氣道11將氣囊1與氣腔20連通。氣閥2的上部設置有進氣口211及密封進氣口211的進氣閥門,進氣閥門可向氣閥2內部單向打開;氣閥2的下部設置有出氣口221及密封出氣口221的出氣閥門;出氣閥門可向氣閥2外部單向打開。氣囊1由具有彈性的軟質材料制成,如TPE等,通過捏握壓縮氣囊1可以將空氣從進氣口211引入,并從出氣口221充入到產品中,詳細充放氣原理將在后續內容中介紹。
參照圖4,充氣裝置包括有上蓋體4與下蓋體5,上蓋體4的一端具有中空的上凸起結構41,上蓋體4的另一端具有上包圍部42;下蓋體5的一端具有中空的下凸起結構51,下蓋體5的另一端具有下包圍部52,下蓋體5還具有連通下包圍部52與下凸起結構51的凹槽53。上蓋體4與下蓋體5密封地對接到一起,上包圍部42、下包圍部52分別密封地包圍固定到氣閥2的外圍。對接后上凸起結構41與下凸起結構51形成了上述的氣囊1,而被密封的凹槽53形成了上述的氣道11,上包圍部42與下包圍部52密封了氣閥2并形成了上述的氣腔20。如前,為了使氣囊1具有彈性,上蓋體4與下蓋體5都是具有彈性的軟質材料制成。
如圖5所示,氣閥2包括上閥體21與下閥體22,異形彈簧3設置在上閥體21與下閥體22之間。
結合圖5至圖7,進氣口211設置在上閥體21并沿上下方向貫穿上閥體21。進氣閥門具體的是具有彈性的活頁23,活頁23的一端固定在上閥體21底面的三個固定柱213上,活頁23的另一端的形狀與進氣口211的形狀對應,具體的是圓形,從而可以密封住進氣口211,并且,為了保證密封效果,可以將活頁23另一端圓形部分的邊緣做成斜面。氣閥2還包括一壓片24,壓片24也固定在三個固定柱213上并壓緊活頁23固定的一端,使活頁23壓緊于進氣口211的狀態更加穩定,密封效果更好。
繼續參照圖7,活頁23的頂面設有凸起的按壓部231,俯視上閥體21可以看到按壓部231位于進氣口211的中間位置。按壓部231上設有示意圖標,具體的是拇指下壓的圖形,從而提醒使用者可以下壓按壓部231。
結合圖5與圖8、圖9,出氣口221設置在下閥體22并沿上下方向貫穿下閥體22。下閥體22中設置有定位座,定位座位于出氣口221的中間位置,并且定位座由從出氣口221的側壁延伸出的連接臂223來固定,本實施例中連接臂223的數量為四個且均等間隔分布,但大小不一定完全相同。定位座包括一圈外壁224及位于外壁224之內的柱體225,柱體225的中間設置有上下貫穿的定位孔226,定位孔226下端的孔徑縮小(如圖3中所示)。在定位座外壁224的外側還設置有一較小的柱體227,該柱體227內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貫穿下閥體22的導向槽228。
繼續參照圖8,出氣閥門為具有彈性的密封片25,密封片25的形狀與出氣口221的形狀對應。密封片25的中心位置固定有一定位柱26,定位柱26下端靠近密封片25的位置具有相對擴張的卡止部261。
回看圖5,異形彈簧3包括彈簧主體31及頂推臂32,其中彈簧主體31為螺旋結構,而頂推臂32呈倒置的L形,頂推臂32的一端固定在彈簧主體31的上端,頂推臂32的另一端朝下方延伸并可在氣閥2中上下移動。實際上,異形彈簧3可以通過將普通彈簧中鐵線的上端抽出并彎折而成,并且鐵線在向下延伸后再度彎折向上,使得頂推臂32的末端具有圓滑的接觸面。
參照圖3,組裝時密封片25上的定位柱26從下往上插入定位孔226中,使定位柱26上的卡止部261能夠通過孔徑較小的部分卡入定位孔226中,在卡止部261的作用下密封片25被固定于下閥體22并密封住了出氣口221。
異形彈簧3的彈簧主體31的下端插入到定位座的外壁224中并套在柱體225上,異形彈簧3的頂推臂32插設在導向槽228中并朝密封片25延伸,導向槽228的內徑稍微大于頂推臂32的粗度,從而能夠保證頂推臂32上下移動的同時不會出現過分偏擺。
將上蓋體4與下蓋體5對接前,上蓋體4的上包圍部42包圍固定上閥體21,下蓋體5的下包圍部52包圍固定下閥體22,上蓋體4與下蓋體5密封地對接后上閥體21與下閥體22的位置相對,此時彈簧主體31的上端彈性抵頂在活頁23的底面,確保活頁23能夠將進氣口211良好地密封住。
在氣閥2中,活頁23會受內部負壓影響稍微向下打開,活頁23的打開動作會導致彈簧主體31被壓縮,進而使頂推臂32向下移動。而當手動將活頁23打開到某一更深的位置時,頂推臂32的末端就接觸到了密封片25,將活頁23的這一位置定義為放氣位置。
本充氣裝置裝到產品上后,下閥體22與下凸起結構51位于產品內部,上閥體21與上凸起結構41可以突出在產品之上。以下結合圖3介紹本充氣裝置的充放氣過程。
要充氣時,用手捏握壓縮氣囊1,氣囊1中空氣經過氣道11進入到氣閥2的氣腔20中,此時活頁23在彈簧主體31、壓片24及空氣正壓的作用下被壓緊在進氣口211處,確保進氣口211密封。而密封片25的周邊位置被空氣正壓沖擊變形,從而打開了出氣口221,空氣從氣腔20進入到產品中。放開氣囊1的過程中,氣囊1與氣腔20內部產生負壓,密封片25受負壓影響被吸緊在出氣口221處,從而保證出氣口221的密封性,產品中的空氣不會倒流到氣腔20內。同時,內部負壓使活頁23被向下打開,打開后空氣就從進氣口211進入,并經由氣腔20、氣道11充滿氣囊1。被負壓拉開的活頁23的下移動距離不足以使頂推臂32末端觸碰到密封片25。通過反復捏握壓縮氣囊1,就可以將產品快速地充滿氣,該過程省時省力。
當需要對產品放氣時,用手指向下壓活頁23上的按壓部231,活頁23被手動向下打開到上述的放氣位置,此時再繼續下壓活頁23,則頂推臂32會頂推密封片25使其變形,從而打開出氣口221。由于進氣口211也已經打開,所以產品內的空氣就能夠直接通過出氣口221、進氣口211泄出到外界。放氣的操作只需手指輕壓按壓部231即可,無需將手指深入到氣閥2中,相比現有氣閥的放氣操作更加簡單。以上內容已經提及頂推臂32的末端具有圓滑的接觸面,因此頂推臂32對密封片25的頂推不會使密封片25本身出現被刺穿等損傷。
如圖10所示,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充氣裝置還可以包括一密封件6,密封件6的一端是一個形狀與進氣口211形狀對應的密封塞61,而密封件6的另一端是一個掛環62。參照圖2,上閥體21的外側具有一圈溝槽214。如圖11所示,不需要充放氣時將密封塞61塞在進氣口211上,避免漏氣;如圖12所示,需要充放氣時,將密封塞拔61下,將掛環62套入上閥體21上的溝槽中214,避免密封件6遺落。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理解并據以實施,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明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于本發明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