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路切換閥的閥體及流路切換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流路切換閥的閥體及流路切換閥。其中,流路切換閥的閥體,包括:本體(10),本體(10)具有與D接管(2)配合的通孔(11),通孔(11)處形成有與D接管(2)配合的管套(20),閥體還包括:焊料容納部(30),設置在本體(10)和管套(20)之間,焊料容納部(30)與D接管(2)之間形成焊料容納空間。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有效地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由于D接管焊接時焊料容易下流易導致焊縫不合格的問題。
【專利說明】流路切換閥的閥體及流路切換閥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切換閥【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流路切換閥的閥體及流路切換閥。
【背景技術】
[0002]如圖1所示,現有技術中的四通換向閥包括閥體I’、閥座、D接管2’、S接管3’、E接管4’以及C接管5’等零件,上述零件通過火焰釬焊一次焊接成型。
[0003]如圖2和圖3所示,閥體I’具有與D接管2’配合的通孔11’,通孔11’處形成有與D接管2’配合的管套20’。如圖1所示,閥體I’與D接管2’焊縫為豎直方向,焊縫釬料由自動供料裝置由下向上方位進行供給。
[0004]如圖4所示,根據釬焊原理,熔化的釬料需克服重力作用通過毛細作用填充焊縫。焊料必須供應在閥體I’與D接管2’構成的焊縫處,若偏離焊縫,如偏向閥體I’或偏向D接管2’,都會導致焊料不能有效填充焊縫。這就對自動焊接不同工位焊接夾具的一致性(精度)、零件的一致性提出較高的要求。實際焊接過程,不僅對夾具零件的一致性要求較高,對火焰的加熱方位也提出較高的要求。若火焰加熱方位偏向閥體可能導致焊縫處加熱溫度無法達到要求。若火焰加熱方位偏向D接管2’可能導致焊縫以下的D接管2’溫度偏高。上述情況都會導致熔化的釬料在重力作用下沿D接管2’下流,既帶來工件外觀的丑化同時也會降低釬料對焊縫的有效填充量。上述問題直接導致了四通換向閥焊接過程所有焊縫中D接管2’焊縫不符合要求的最多,進而導致產品的依次合格率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流路切換閥的閥體及流路切換閥,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由于D接管焊接時焊料容易下流易導致焊縫不合格的問題。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流路切換閥的閥體,包括:本體,本體具有與D接管配合的通孔,通孔處形成有與D接管配合的管套,閥體還包括:焊料容納部,設置在本體和管套之間,焊料容納部與D接管之間形成焊料容納空間。
[0007]進一步地,焊料容納部為臺階部,臺階部包括直筒部和過渡部,直筒部的內徑大于管套的內徑,直筒部的一端與本體連接,過渡部連接在直筒部的另一端和管套之間。
[0008]進一步地,過渡部為回轉結構,過渡部的母線呈直線或者弧線。
[0009]進一步地,過渡部所在平面垂直于直筒部的延伸方向,過渡部呈圓環狀。
[0010]進一步地,直筒部的內徑與管套的內徑之差在1.5mm至2.5mm之間。
[0011]進一步地,焊料容納部沿管套的延伸方向的高度在1.5mm至2mm之間。
[0012]進一步地,焊料容納部呈錐臺狀。
[001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流路切換閥,包括:閥體以及與閥體連接的D接管、S接管、E接管和C接管,閥體為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的閥體。
[0014]進一步地,D接管的中心線與S接管的中心線重合,或者D接管的中心線與E接管的中心線重合,或者D接管的中心線與C接管的中心線重合。
[0015]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本體和管套之間設置有焊料容納部,焊料容納部與D接管之間形成焊料容納空間。采用上述結構可以在焊接前將焊料預置在焊料容納空間內,該焊料位于管套的上方,即位于焊縫的上方,順應了重力作用要求,克服原自動送料方式下焊料在重力作用下容易沿D接管的管壁下流導致焊接不良的問題,進而有效地提升了一次合格率。同時,上述結構在焊接時可降低工裝、零件一致性要求、火焰加熱方位的調節要求也可降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7]圖1示出了現有技術的四通換向閥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示出了圖1的四通換向閥的閥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示出了圖2的閥體的側視示意圖;
[0020]圖4示出了圖2的閥體與D接管焊接后焊縫示意圖;
[0021]圖5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流路切換閥的閥體的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6示出了圖5的閥體的側視示意圖;
[0023]圖7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流路切換閥的閥體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8示出了圖7的閥體的側視示意圖;
[0025]圖9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流路切換閥的閥體的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10示出了圖9的閥體的側視示意圖;
[0027]圖1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流路切換閥的實施例一在D接管焊接前的示意圖;
[0028]圖12不出了圖11的流路切換閥在焊接后的不意圖;
[0029]圖13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流路切換閥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0030]圖14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流路切換閥的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0031]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0032]1’、閥體;2’、D接管;3’、S接管;4’、E接管;5’、C接管;11’、通孔;1、閥體;2、D接管;3、S接管;4、E接管;5、C接管;10、本體;11、通孔;20、管套;30、焊料容納部;31、直筒部;32、過渡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33]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0034]如圖5和圖6所示,實施例一的流路切換閥的閥體包括:本體10,本體10具有與D接管2配合的通孔11,通孔11處形成有與D接管2配合的管套20。閥體還包括:焊料容納部30,設置在本體10和管套20之間,焊料容納部30與D接管2之間形成焊料容納空間。
[0035]應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在本體10和管套20之間設置有焊料容納部30,焊料容納部30與D接管2之間形成焊料容納空間。采用上述結構可以在焊接前將焊料預置在焊料容納空間內,該焊料位于管套20的上方,即位于焊縫的上方,順應了重力作用要求,克服原自動送料方式下焊料在重力作用下容易沿D接管2的管壁下流導致焊接不良的問題,進而有效地提升了一次合格率。同時,上述結構在焊接時可降低工裝、零件一致性要求、火焰加熱方位的調節要求也可降低。
[0036]焊料容納部30的形狀可以有多種,比如,可以為臺階狀,或者可以為錐臺狀,碗狀等形狀。需要說明的是,焊料容納部30并不限于上述形狀,只要能夠實現容納焊料的功能即可。此外,焊料容納部30的數量并不局限于一個,也可以是兩個或者多于兩個。
[0037]在實施例一的技術方案中,焊料容納部30為臺階部,臺階部包括直筒部31和過渡部32,直筒部31的內徑大于管套20的內徑,直筒部31的一端與本體10連接,過渡部32連接在直筒部31的另一端和管套20之間。直筒部31的內孔可以為圓孔也可以為其他形狀,比如方孔。
[0038]在實施例一的技術方案中,過渡部32為回轉結構,過渡部32的母線呈直線或者弧線。也就是說,直筒部31與管套20之間為圓角過渡。實施例一的焊料容納部30加工簡單,可以與通孔11采用同一設備、工序進行加工,簡單可行,無需額外增加工序成本。
[0039]優選地,直筒部31的內徑與管套20的內徑之差在1.5mm至2.5mm之間。進一步優選地,焊料容納部30沿管套20的延伸方向的高度在1.5mm至2mm之間。
[0040]在實施例一中,與D接管2配合的通孔11的軸線和與S接管配合的通孔的軸線相重合,并且,與D接管2配合的通孔11的內徑小于與S接管配合的通孔的內徑。
[0041]如圖7和圖8所示,根據本申請的流路切換閥的閥體的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僅在于焊料容納部30的過渡部32的形狀。具體地,在實施例二中,過渡部32所在平面垂直于直筒部31的延伸方向,過渡部32呈圓環狀。也就是說,直筒部31與管套20之間為直角過渡。實施例二的焊料容納部30與實施例一的加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0042]如圖9和圖10所示,根據本申請的流路切換閥的閥體的實施例三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僅在于通孔11、管套20及焊料容納部30的位置。具體地,在實施例三中,與D接管2配合的通孔11的軸線偏離與S接管配合的通孔的軸線,與D接管2配合的通孔11的軸線和與E接管配合的通孔的軸線相重合。并且,與D接管2配合的通孔11的內徑小于與E接管配合的通孔的內徑。
[0043]本申請還提供了一種流路切換閥,如圖11和圖12所示,根據本申請的流路切換閥的實施例一包括:閥體I以及與閥體I連接的D接管2、S接管3、E接管4和C接管5,閥體I為上述的實施例一的閥體。圖11中焊料容納部30內設置有焊料,是在焊接前預置的。圖12中示出了 D接管2的焊縫。本實施例的流路切換閥能夠克服原自動送料方式下焊料在重力作用下容易沿D接管2的管壁下流導致焊接不良的問題,進而有效地提升了一次合格率,進而有效地降低產品加工的成本。在實施例一的流路切換閥中,D接管2的中心線與S接管3的中心線重合。
[0044]如圖13所示,根據本申請的流路切換閥的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實施例二的流路切換閥采用了上述的實施例二的閥體結構。除了焊料容納部30的過渡部32的形狀,實施例二的流路切換閥的其他結構均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0045]如圖14所示,根據本申請的流路切換閥的實施例三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實施例三的流路切換閥采用了上述的實施例三的閥體結構。除了通孔11、管套20及焊料容納部30的位置外,實施例三的流路切換閥的其他結構均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贅述。當然,在圖中未示出的實施方式中,D接管2的中心線與C接管5的中心線重合。
[0046]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實施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
[0047]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能夠克服原自動送料方式下焊料在重力作用下容易沿D接管的管壁下流導致焊接不良的問題,進而有效地提升了一次合格率。同時,上述結構在焊接時可降低工裝、零件一致性要求、火焰加熱方位的調節要求也可降低。
[004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流路切換閥的閥體,包括: 本體(10),所述本體(10)具有與0接管⑵配合的通孔(11),所述通孔(11)處形成有與所述0接管(2)配合的管套(20), 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還包括: 焊料容納部(30),設置在所述本體(10)和所述管套(20)之間,所述焊料容納部(30)與所述0接管(2)之間形成焊料容納空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料容納部(30)為臺階部,所述臺階部包括直筒部(31)和過渡部(32),所述直筒部(31)的內徑大于所述管套(20)的內徑,所述直筒部(31)的一端與所述本體(10)連接,所述過渡部(32)連接在所述直筒部(31)的另一端和所述管套(20)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閥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部(32)為回轉結構,所述過渡部(32)的母線呈直線或者弧線。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閥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部(32)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直筒部(31)的延伸方向,所述過渡部(32)呈圓環狀。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閥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部(31)的內徑與所述管套(20)的內徑之差在1.5111111至2.5111111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料容納部(30)沿所述管套(20)的延伸方向的高度在1.5111111至2111111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料容納部(30)呈錐臺狀。
8.—種流路切換閥,包括:閥體⑴以及與所述閥體⑴連接的0接管⑵、3接管⑶、2接管(4)和接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1)為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閥體。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流路切換閥,其特征在于,所述0接管(2)的中心線與所述3接管(3)的中心線重合,或者0接管(2)的中心線與所述2接管(4)的中心線重合,或者所述0接管(2)的中心線與所述接管(5)的中心線重合。
【文檔編號】F16K27/10GK204201224SQ201420638891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29日
【發明者】鄒建國 申請人:浙江三花制冷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