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聯軸器罩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0682843閱讀:391來源:國知局
聯軸器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能以簡易的結構調整長度的聯軸器罩。用于覆蓋將原動機(2)的驅動軸(5)和旋轉機械(3)的旋轉軸(7)連結起來的聯軸器(10)的本發明的聯軸器罩(1)具有:罩主體(13),其具有上側半圓筒部件(15)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并且具有連結上側半圓筒部件(15)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的連結件(23、24);罩腿部(17),其支承罩主體(13);圓筒形狀的長度調整部件(11),其插入于罩主體(13)。長度調整部件(11)的外周面(12g)由利用連結件(23、24)連結在一起的上側半圓筒部件(15)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的內周面(15e、16e)夾緊。
【專利說明】
ττ??.J-j, □□
聯軸裔卓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覆蓋將栗等旋轉機械的旋轉軸和馬達等原動機的驅動軸連結起來的聯軸器的聯軸器罩。
【背景技術】
[0002]已知如下一種機械裝置,其將旋轉機械的旋轉軸借助聯軸器(coupling)連結于原動機的驅動軸,通過使驅動軸旋轉而使旋轉軸旋轉。這樣的機械裝置例如是栗裝置。栗裝置具有作為原動機的馬達和作為旋轉機械的栗,并且馬達的驅動軸借助聯軸器連結于栗的旋轉軸。在栗裝置中,馬達的驅動軸的轉矩經由聯軸器傳遞到栗的旋轉軸,由此,使固定于旋轉軸的葉輪旋轉。
[0003]為了不使人與高速旋轉的聯軸器、栗的旋轉軸的暴露部分以及馬達的驅動軸的暴露部分接觸,通常,設置用于覆蓋聯軸器和該聯軸器四周的聯軸器罩。
[0004]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14-173680號公報
[0005]對于使用標準化的同一種栗和同一種馬達的栗裝置而言,因為栗和馬達之間的距離總是固定的,所以能夠使用標準化的同一種聯軸器罩。然而,有時根據使用者的不同意愿,會使用與標準化的馬達不同的馬達。在該情況下,因為栗和馬達之間的距離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有時不能通過標準化的聯軸器罩覆蓋住暴露出來的旋轉軸和/或驅動軸。不僅在栗裝置中有這種問題,在使旋轉機械的旋轉軸借助聯軸器罩連結于原動機的驅動軸的所有機械裝置中都有這種問題。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鑒于上述情況而做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利用簡易的結構調整長度的聯軸器罩。
[000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覆蓋將原動機的驅動軸和旋轉機械的旋轉軸連結起來的聯軸器的聯軸器罩,該聯軸器罩的特征在于,具有:罩主體,其具有上側半圓筒部件和下側半圓筒部件,并且具有連結所述上側半圓筒部件和所述下側半圓筒部件的連結件;罩腿部,其支承所述罩主體;圓筒形狀的長度調整部件,其插入于所述罩主體,所述長度調整部件的外周面由利用所述連結件連結在一起的所述上側半圓筒部件和所述下側半圓筒部件的內周面夾緊。
[0008]在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中,聯軸器罩的特征在于,所述長度調整部件具有:彎曲成圓筒形狀的一張板件、分別形成在所述板件的兩端的突出部以及用于將所述突出部彼此固定的固定機構。
[0009]在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中,聯軸器罩的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朝向圓筒形狀的所述板件的徑向外側延伸且相互接觸,并且所述板件的兩端相互抵接。
[0010]在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中,聯軸器罩的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機構具有:插入到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通孔的螺栓和與所述螺栓卡合的螺母。[0011 ]在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中,聯軸器罩的特征在于,還設置有支承所述長度調整部件的支承腿部,所述支承腿部固定于所述突出部。
[0012]在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中,聯軸器罩的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機構由形成于所述突出部、彼此卡合的凹口構成。
[0013]在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中,聯軸器罩的特征在于,所述長度調整部件是將至少兩個分體連結起來而形成為圓筒形狀。
[0014]在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中,聯軸器罩的特征在于,所述板件由金屬構成。
[0015]發明的效果
[0016]采用本發明,因為是一種長度調整部件的外周面只由罩主體的內周面夾緊的簡易結構,所以能夠容易地調整聯軸器罩的長度。而且,因為能夠將長度調整部件以任意位置固定于罩主體,所以能夠對聯軸器罩的長度進行無級調整。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具有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聯軸器罩的栗裝置的概略立體圖。
[0018]圖2是圖1所示的聯軸器罩的側視圖。
[0019]圖3是圖2的A-A線剖視圖。
[0020]圖4的(a)是一實施方式的長度調整部件的主視圖,圖4的(b)是圖4的(a)所示的長度調整部件的側視圖。
[0021]圖5是表示構成圖4的(a)和圖4的(b)所示的長度調整部件的板件的示意圖。
[0022]圖6是表示聯軸器罩的組裝過程中的狀態的立體圖。
[0023]圖7是用于支承長度調整部件的支承腿部的立體圖。
[0024]圖8是表示已將圖7所示的支承腿部安裝于長度調整部件的狀態的示意圖。
[0025]圖9的(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長度調整部件的主視圖,圖9的(b)是圖9的(a)所示的長度調整部件的側視圖。
[0026]圖10是表示構成圖9的(a)和圖9的(b)所示的長度調整部件的板件的示意圖。
[0027]圖11的(a)是又一實施方式的長度調整部件的主視圖,圖11的(b)是圖11的(a)所示的長度調整部件的側視圖。
[0028]附圖標記說明
[0029]1、聯軸器罩;2、馬達;3栗;5、驅動軸;7、旋轉軸;8、基座;10、聯軸器;11、長度調整部件;12、板件;13、罩主體;15、上側半圓筒部件;16、下側半圓筒部件;17、罩腿部;20、固定機構;21、螺栓;22、螺母;23、螺栓;24、螺母;28螺栓;30 ;支承腿部;33、螺栓;41、分體;42、分體;43、板件;44、板件;100、栗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0031]圖1是具有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聯軸器罩I的栗裝置100的概略立體圖。栗裝置100具有作為原動機的馬達2和作為旋轉機械的栗3。馬達2和栗3固定在基座8上。馬達2的驅動軸5從馬達2的馬達外殼2a向栗3延伸,栗3的旋轉軸7從栗3的栗外殼3a向馬達2延伸。馬達2的驅動軸5借助聯軸器(coupling) 10與栗3的旋轉軸7相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栗3的旋轉軸7的中心軸線與馬達2的驅動軸5的中心軸線沿著一條直線排列。
[0032]聯軸器10、馬達2的驅動軸5的暴露部分以及栗3的旋轉軸7的暴露部分被聯軸器罩I所覆蓋。以下,參照圖2和圖3,對聯軸器罩I進行說明。圖2是圖1所示的聯軸器罩I的側視圖,圖3是圖2的A-A線剖視圖。聯軸器罩I具有:圓筒形狀的罩主體13、用于支承該罩主體13的兩個罩腿部17。在圖2中,用標注有附圖標記CL的雙點劃線描繪圓筒形狀的罩主體13、栗3的旋轉軸7以及馬達2的驅動軸5的共有的中心軸線。
[0033]罩主體13具有:上側半圓筒部件15、能夠相對于該上側半圓筒部件15拆裝的下側半圓筒部件16以及作為連結上側半圓筒部件15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的連結件的螺栓23和螺母24。在上側半圓筒部件15的下端形成有從該下端向上側半圓筒部件15的徑向外側突出的四個上側凸緣部15&、1513、15(:、15(1。在圖2中只描繪出兩個上側凸緣部15&、1513,在與這些上側凸緣部15a、15b相反側形成有上側凸緣部15c、15d。
[0034]在下側半圓筒部件16的上端形成有從該上端向下側半圓筒部件16的徑向外側突出的四個下側凸緣部16a、16b、16c、16d。下側凸緣部16a、16b、16c、16d形成在分別與上側凸緣部15a、15b、15c、15d對應的位置。通過使用螺栓23和與該螺栓23卡合的螺母24來固定上側凸緣部15a、15b、15c、15d和下側凸緣部16a、16b、16c、16d,從而將上側半圓筒部件15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彼此連結起來。只要解除螺栓23和螺母24的卡合,就能夠使上側半圓筒部件15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分離。
[0035]各罩腿部17具有罩腿部主體17a和固定部17b。在本實施方式中,罩腿部17與上側半圓筒部件15—體地形成,罩腿部主體17a是從上側半圓筒部件15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平板。固定部17b從罩腿部主體17a的下端沿著水平方向且沿著遠離中心軸線CL的方向延伸。在固定部17b上形成有用于將罩腿部17固定于基座8的長孔17c,長孔17c以與中心軸線CL平行的方式延伸。通過使已插入長孔17c的螺栓28與形成在基座8上的螺紋孔卡合,將罩腿部17固定于基座8。
[0036]聯軸器罩I還具有用于調整聯軸器罩I的在中心軸線CL方向上的長度的長度調整部件11。長度調整部件11以其一部分插入于罩主體13的狀態固定于罩主體13。以下,參照圖4的(a)、圖4的(b)以及圖5,對長度調整部件11進行說明。圖4的(a)是一實施方式的長度調整部件11的主視圖,圖4的(b)是圖4的(a)所示的長度調整部件11的側視圖,圖5是表示構成圖4的(a)和圖4的(b)所示的長度調整部件的板件的示意圖。
[0037]如圖4的(a)和圖4的(b)所示,長度調整部件11具有圓筒形狀。長度調整部件11具有:彎曲成圓筒形狀的一張板件12、分別形成在板件12的兩端12a、12b的突出部12c、12d以及用于將這些突出部12c、12d彼此固定起來的固定機構20。圖5所示的矩形形狀的板件12被彎曲成圓筒形狀,板件12的兩端12a、12b相互抵接。突出部12c、12d與板件12的兩端12a、12b相連。突出部12c、12d與板件12形成為一體。
[0038]如圖4的(a)和圖4的(b)所示,突出部12c、12d朝向被彎曲成圓筒形狀的板件12和罩主體13的徑向外側延伸且相互接觸。固定機構20具有插入分別形成于突出部12c、12d的通孔12e、12f (參照圖5)的螺栓21和與該螺栓21卡合的螺母22。
[0039]如圖4的(b)所示,突出部12c、12d的在中心軸線CL方向上的長度L2比板件12的在中心軸線CL方向上的長度LI短。板件12的未形成有突出部12c、12d的部分是插入罩主體13而受其保持的部分,其長度L3相當于能夠對聯軸器罩I的長度作調整的距離。
[0040]在將圖5所示的矩形形狀的板件12形成為圓筒形狀之際,將突出部12c、12d向外側彎折且使它們相互接觸(參照圖4的(a))。在突出部12c和突出部12d接觸時,兩端12a、12b相互抵接。形成于突出部12c的通孔12e與形成于突出部12d的通孔12f處于相同位置,從而能夠將螺栓21插入通孔12e和通孔12f。通過使用螺母22緊固已插入通孔12e和通孔12f的螺栓21,而維持板件12的圓筒形狀。
[0041]接下來,說明聯軸器罩I的組裝方法。首先,將下側半圓筒部件16配置在聯軸器10的下方。接著,將與上側半圓筒部件15形成為一體的兩個罩腿部17中的一者插入下側半圓筒部件16的下側凸緣部16a、16b之間,將另一個罩腿部17插入下側半圓筒部件16的下側凸緣部16c、16d(參照圖6)之間。使下側半圓筒部件16朝向上側半圓筒部件15移動,從而使下側凸緣部16&、16以16(3、16(1與上側凸緣部15&、1513、15(3、15(1接觸。將螺栓23分別插入上側凸緣部15a、15b、15c、15d和下側凸緣部16a、16b、16c、16d,并且使螺母24與螺栓23卡合。此時,以使上側半圓筒部件15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之間形成有間隙的方式,使螺母24與螺栓23松卡合。圖6示出了該狀態。如圖6所示,在上側半圓筒部件15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之間形成有鉛垂方向的間隙tl。
[0042]接下來,從構成長度調整部件11的固定機構20的螺栓21上拆下螺母22而使突出部12c、12d互相分離開,并且使馬達2的驅動軸5從突出部12c、12d之間穿過。然后,使板件12的兩端12a、12b抵接,向形成于突出部12c的通孔12e和形成于突出部12d的通孔12f插入螺栓21,再使螺母22與該螺栓21卡合。通過將螺母22完全緊固在螺栓21上,如圖4的(a)和圖4的(b)所示,將板件12形成為圓筒形狀。
[0043]圖6所示的附圖標記D2表示的是,未在罩主體13的內側插入長度調整部件11的狀態下,在利用螺栓23和螺母24將上側半圓筒部件15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連結起來時的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的直徑。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由上側半圓筒部件15的內周面15e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的內周面16e構成。附圖標記D2’表示上側半圓筒部件15的內周面15e的最上部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的內周面16e的最下部之間的距離。附圖標記Dl表示圓筒形狀的長度調整部件11的外周面12g的直徑。以使該直徑Dl比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的直徑D2稍大的方式設定長度調整部件11的板件12的長度。
[0044]距離D2’是在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的直徑D2上加上形成在上側半圓筒部件15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之間的鉛垂方向的間隙tl的大小所得到的長度。在以為了使距離D2’比長度調整部件11的外周面12g的直徑Dl大而設置有間隙tl的狀態下,將長度調整部件11的未形成有突出部12c、12d的一部分插入上側半圓筒部件15和下側半圓筒部件16之間。在該狀態下,將螺母24完全緊固在螺栓23上。
[0045]因為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的直徑D2比長度調整部件11的外周面12g的直徑Dl小,所以在將螺母24完全緊固在螺栓23上時,要縮小長度調整部件11的直徑的按壓力從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作用于長度調整部件11的外周面12g。由此,在長度調整部件11上產生要將罩主體13撐開的反作用力,利用該反作用力,使得長度調整部件11牢固地保持于罩主體13。即、通過利用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夾緊長度調整部件11的外周面12g,使長度調整部件11固定于罩主體13。
[0046]因為只是長度調整部件11的外周面12g由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夾緊,所以通過暫時松動螺栓23和螺母24,便能夠自由改變長度調整部件11相對于罩主體13的相對位置。因此,長度調整部件11能夠自由延長或者縮短(即調整)聯軸器罩I的在中心軸線CL方向上的長度。
[0047]如圖2所示,聯軸器罩I空開間隙t2地面向馬達2的馬達外殼2a。聯軸器罩I和馬達2的馬達外殼2a之間的間隙t2的大小優選為8mm以下。由于間隙t2的大小為8_以下,能夠防止人的手指穿過間隙t2。其結果,能夠防止人與馬達2的驅動軸5和聯軸器10接觸。采用本實施方式,利用長度調整部件11能夠容易地使聯軸器罩I和馬達2的馬達外殼2a之間的間隙t2為8mm以下。
[0048]當長度調整部件11與馬達外殼2a接觸時,馬達2的振動將被傳遞到聯軸器罩I。其結果是,存在聯軸器罩I變為噪音源之憂慮,而且,存在長度調整部件11和/或馬達外殼2a產生磨損之憂慮。因此,優選的是,不使長度調整部件11與馬達外殼2a接觸。
[0049]如圖2所示,利用設置于栗3的外殼3a的凸緣3b來封閉罩主體13的靠栗側的開口。由此,能夠防止人與栗3的旋轉軸7和聯軸器10接觸。雖未圖示,也可以代替凸緣3b,而將設置有供栗3的旋轉軸7通過的通孔的圓板狀的封閉板固定于罩主體13。
[0050]如上所述,因為能夠自由地改變長度調整部件11相對于罩主體13的相對位置,所以能夠對聯軸器罩I的在中心軸線CL方向上的長度做無級調整。而且,通過只是由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夾緊長度調整部件11的外周面12g的簡易結構,就能夠調整聯軸器罩I的在中心軸線CL方向上的長度。為了使長度調整部件11產生較大的反作用力,優選的是,長度調整部件11由剛性較高的金屬構成。
[0051]可以設置圖7所示的、用于支承長度調整部件11的支承腿部30。圖7是用于支承長度調整部件11的支承腿部30的立體圖。支承腿部30具有支承腿部主體30a和固定部30b。本實施方式的支承腿部主體30a是沿著鉛垂方向延伸的平板,固定部30b是從支承腿部主體30a的下端起沿著水平方向延伸的平板。本實施方式的支承腿部主體30a與固定部30b形成為一體。在固定部30b上形成有用于將支承腿部30固定于基座8的長孔30c,在支承腿部主體30a上形成有通孔30d。
[0052]圖8是表示將圖7所示的支承腿部30安裝在了長度調整部件11的狀態的示意圖。如圖8所示,支承腿部30固定于長度調整部件11的突出部12c、12d。更具體而言,在使長度調整部件11的突出部12c、12d抵接的狀態下,使支承腿部30的支承腿部主體30a配置在該突出部12d的外側。使形成于支承腿部主體30a的通孔30d的位置與形成于突出部12c、12d的通孔12e、12f的位置對齊,在該狀態下,將螺栓21插入通孔30d、通孔12f以及通孔12e,并且使螺母22與螺栓21卡合。通過使螺母22完全緊固在螺栓21上,而將支承腿部30固定于突出部12c、12d0
[0053]如圖8所示,通過使插入到支承腿部30的長孔30c的螺栓33與形成于基座8的螺紋孔卡合,而將支承腿部30固定于基座8。這樣一來,通過利用支承腿部30來支承長度調整部件11,而將長度調整部件11更穩定地固定于罩主體13。特別是,在使長度調整部件11自罩主體13突出得較長的情況下,由于利用支承腿部30支承長度調整部件11,能夠防止長度調整部件11自罩主體13脫落。
[0054]圖9的(a)是另一實施方式的長度調整部件11的主視圖,圖9的(b)是圖9的(a)所示的長度調整部件11的側視圖,圖10是表示構成圖9的(a)和圖9的(b)所示的長度調整部件11的板件的示意圖。就未特別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結構而言,因為其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其重復說明。
[0055]圖9的(a)和圖9的(b)所不的長度調整部件11具有與圖4的(a)和圖4的(b)所不的長度調整部件11相同的圓筒形狀。本實施方式的長度調整部件11具有:彎曲成圓筒形狀的一張板件12、分別形成于板件12的兩端12a、12b的突出部12c、12d以及用于將這些突出部12c、12d彼此固定在一起的固定機構20 ο將圖10所示的矩形形狀的板件12彎曲成圓筒形狀,使板件12的兩端12a、12b相互抵接。突出部12c、12d與板件12的兩端12a、12b相連。突出部12c、12d與板件12形成為一體。
[0056]圖9的(a)和圖9的(b)所示的固定機構20由分別形成于突出部12c、12d的狹縫狀的凹口 12h、12i(參照圖10)構成。一側的凹口 12h從突出部12c的外側的端面起與該中心軸線CL平行地延伸,另一側的凹口 12i從突出部12c的內側的端面起與中心軸線CL平行地延伸。
[0057]在使圖10所示的矩形形狀的板件12形成為圓筒形狀之際,使分別形成于突出部12c、12d的凹口 12h、12i互相卡合。以使長度調整部件11的外周面12g的直徑Dl比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的直徑D2(參照圖6)稍大的方式來設定板件12的長度。
[0058]圖9的(a)和圖9的(b)所不的長度調整部件11也與圖4的(a)和圖4的(b)所不的長度調整部件11相同,能夠以任意位置固定在罩主體13。因此,能夠對聯軸器罩I的在中心軸線CL方向上的長度做無級調整。而且,通過只是由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夾緊長度調整部件
11的外周面12g的簡易結構,就能夠調整聯軸器罩I的在中心軸線CL方向上的長度。
[0059]圖11的(a)是又一實施方式的長度調整部件11的主視圖,圖11的(b)是圖11的(a)所示的長度調整部件11的側視圖。圖11的(a)和圖11的(b)所示的長度調整部件11利用具有相同形狀的兩個分體41、42而形成為圓筒形狀。一側的分體41具有半圓筒形狀,同樣地,另一側的分體42具有半圓筒形狀。分體41具有:彎曲成半圓筒形狀的一張板件43和分別形成于板件43的兩端43a、43b的突出部43c、43d。突出部43c、43d與板件43的兩端43a、43b相連,突出部43c、43d與板件43形成為一體。同樣地,分體42具有:彎曲成半圓筒形狀的一張板件44和分別形成于板件44的兩端44a、44b的突出部44c、44d。突出部44c、44d與板件44的兩端44a、44b相連,突出部44c、44d與板件44形成為一體。
[0060]長度調整部件11具有:用于將形成于板件43的一側端部43a的突出部43c和形成于板件44的一側端部44a的突出部44c固定起來的固定機構20。同樣地,長度調整部件11具有:用于將形成于板件43的另一側端部43b的突出部43d和形成于板件44的另一側端部44b的突出部44d固定起來的固定機構20。這兩個固定機構20具有相同的結構,因此,通過對用于將形成于板件43的一側端部43a的突出部43c和形成于板件44的一側端部44a的突出部44c固定起來的固定機構20進行說明,而省略對用于將形成于板件43的另一側端部43b的突出部43d和形成于板件44的另一側端部44b的突出部44d固定起來的固定機構20的說明。
[0061]如圖11的(a)和圖11的(b)所示,突出部43c朝向彎曲成半圓筒形狀的板件43和罩主體13的徑向外側延伸。突出部44c朝向彎曲成半圓筒形狀的板件44和罩主體13的徑向外側延伸。突出部43c和突出部44c相互接觸。固定機構20具有:插入到分別形成于分體41的突出部43c和分體42的突出部44c的通孔的螺栓21以及用于與該螺栓21卡合的螺母22。
[0062]如圖11的(b)所示,突出部43c、44c的在中心軸線CL方向上的長度L2比板件43、44的在中心軸線CL方向上的長度LI短。板件43、44的未形成有突出部43c、44c的部分是插入罩主體13而受其保持的部分,其長度L3相當于能夠對聯軸器罩I的長度做調整的距離。
[0063]在形成圓筒形狀的長度調整部件11之際,突出部43c、44c被向外側彎折而相互接觸,同樣,突出部43d、44d被向外側彎折而相互接觸(參照圖11的(a))。在突出部43c和突出部44c接觸時,一側分體41的端部43a與另一側分體42的端部44抵接。同樣地,在突出部43d和突出部44d接觸時,一側分體41的端部43b與另一側分體42的端部44b抵接。形成于突出部43c的通孔與形成于突出部44c的通孔處于相同位置,能夠將螺栓21插入這些通孔。同樣地,形成于突出部43d的通孔與形成于突出部44d的通孔處于相同位置,能夠將螺栓21插入這些通孔。通過利用螺母22對被插入這些通孔的螺栓21進行緊固,而將分體41和分體42連結起來,形成圓筒形狀的長度調整部件11。
[0064]長度調整部件11的外周面由分體41的外周面43e和分體42的外周面44e構成。以使長度調整部件11的外周面43e、44e的直徑Dl比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的直徑D2(參照圖6)稍大的方式,設定板件43、44的長度。
[0065]圖11的(a)和圖11的(b)所示的圓筒形狀的長度調整部件11也與圖4的(a)和圖4的(b)所示的長度調整部件11 一樣,能夠以任意位置固定在罩主體13。因此,能夠對聯軸器罩I的在中心軸線CL方向上的長度做無級調整。而且,通過只是由罩主體13的內周面13a夾緊長度調整部件11的外周面43e、44e的簡易結構,能夠對聯軸器罩I的中心軸線CL方向上的長度進行調整。
[0066]圓筒形狀的長度調整部件11也可以由三個以上分體形成。在由三個以上分體形成長度調整部件11的情況下,相鄰的分體的端部也由上述的固定機構20固定,通過將三個以上分體連結起來,而形成圓筒形狀的長度調整部件11。
[0067]上述實施方式是以具有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常規知識的技術人員能夠實施本發明為目的而記載的。上述實施方式的各種變形例是本領域技術人員自然當然可以為之的方案,本發明的技術思想也能適用于其它實施方式。因此,本發明并不限于所記載的實施方式,能將本發明解釋為在依據權利要求的范圍所限定的技術思想的最寬泛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聯軸器罩,用于覆蓋將原動機的驅動軸和旋轉機械的旋轉軸連結起來的聯軸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罩主體,其具有上側半圓筒部件和下側半圓筒部件,并且具有連結所述上側半圓筒部件和所述下側半圓筒部件的連結件; 罩腿部,其支承所述罩主體; 圓筒形狀的長度調整部件,其插入于所述罩主體, 所述長度調整部件的外周面由利用所述連結件連結在一起的所述上側半圓筒部件的內周面和所述下側半圓筒部件的內周面夾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軸器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長度調整部件具有:彎曲成圓筒形狀的一張板件、分別形成在所述板件的兩端的突出部以及將所述突出部彼此固定起來的固定機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聯軸器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朝向圓筒形狀的所述板件的徑向外側延伸且相互接觸,并且所述板件的兩端相互抵接。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聯軸器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機構具有:插入到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通孔的螺栓和與所述螺栓卡合的螺母。5.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聯軸器罩,其特征在于, 還設置有支承所述長度調整部件的支承腿部, 所述支承腿部固定于所述突出部。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聯軸器罩,其特征在于, 還設置有支承所述長度調整部件的支承腿部, 所述支承腿部固定于所述突出部。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聯軸器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機構由形成于所述突出部、彼此卡合的凹口構成。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聯軸器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長度調整部件是將至少兩個分體連結起來而形成為圓筒形狀。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聯軸器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件由金屬構成。
【文檔編號】F16D3/84GK106050962SQ201610235878
【公開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5日
【發明人】姜世鰲, 中村陽, 中村陽一
【申請人】株式會社荏原制作所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