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用于檢查電纜的鋁護套管在生產過程中是否有漏焊缺陷。
背景技術:
高壓電纜氬弧焊鋁護套生產完畢后均要進行充氣試驗,主要檢查電纜的鋁護套管在生產過程中是否有漏焊缺陷。現采用的充氣試驗方法是一端用熱縮封帽封住,另一端帶有充氣口的熱縮封帽封住,然后充入干凈干燥的氮氣,充到0. 5Mpa,兩端封住,檢測氣體的壓力是否下降,然后判斷鋁護套在生產過程中是否有漏焊缺陷,以確保電纜鋁護套的質量。現在采用的熱縮封帽有時在氣體壓力充到0. 5Mpa時經常發生沖掉,然后重新封帽,特別在熱天時,由于熱縮封帽的熱融膠在高溫時冷卻不夠,經常發生沖掉現象,有時即使沒有沖掉,也有在封帽內發生漏氣現象,使充氣試驗無法正常進行。并且熱縮封帽使用一次后即報廢。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可以保證充氣試驗正常進行,操作簡單,省力,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包括充氣端裝置和壓力表端裝置,所述充氣端裝置和所述壓力表端裝置分別設于待測電纜的兩端,所述待測電纜包括鋁護套管、半導電帶層和纜芯,所述充氣端裝置包括充氣端固定裝置和充氣端閥門,所述充氣端閥門通過連接管與所述充氣端固定裝置連接,所述壓力表端裝置包括壓力表端固定裝置、表端閥門和壓力表,所述表端閥門通過連接管與所述壓力表端固定裝置連接,所述壓力表與所述表端閥門連接。具體的,所述充氣端固定裝置包括充氣端外封板、兩根拉桿、兩個拉桿轉套、兩根夾緊螺栓和兩塊夾板,所述夾板兩端各設有一個安裝孔,所述夾緊螺栓通過所述安裝孔連接所述兩塊夾板,所述拉桿轉套套設于所述夾緊螺栓上,所述拉桿一端與所述拉桿轉套固定,另一端通過螺紋與所述充氣端外封板連接,所述充氣端外封板的內側緊貼所述待測電纜的端面。作為優選,所述充氣端外封板的內側設有密封墊,以保證外封板與待測電纜端面的密封性。具體的,所述壓力表端固定裝置包括壓力表端外封板、兩根拉桿、兩個拉桿轉套、 兩根夾緊螺栓和兩塊夾板,所述夾板兩端各設有一個安裝孔,所述夾緊螺栓通過所述安裝孔連接所述兩塊夾板,所述拉桿轉套套設于所述夾緊螺栓上,所述拉桿一端與所述拉桿轉套固定,另一端通過螺紋與所述壓力表端外封板連接,所述壓力表端外封板的內側緊貼所述待測電纜的端面。作為優選,所述壓力表端外封板的內側設有密封墊,以保證外封板與待測電纜端
3面的密封性。作為優選,所述充氣端閥門連接有快速接頭,以便于快速安裝充氣管。作為優選,所述夾板上設有定位槽,以便于夾持待測電纜的鋁護套管。作為優選,所述夾板上設有定位塊,以便于拉緊待測電纜的鋁護套管,以保證外封板與待測電纜端面緊貼。本發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可以保證充氣試驗正常進行,操作簡單,省力, 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其結構緊湊,可重復使用,同時降低了試驗成本。
圖1為本發明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的結構示意2為充氣端裝置的結構示意3為圖1中A-A的剖視4為壓力表端裝置的結構示意5為圖3中B-B的剖視6為夾板的結構示意7為圖5中C-C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描述。
圖1所示為本發明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包括充氣端裝置和壓力表端裝置,所述充氣端裝置和所述壓力表端裝置分別設于待測電纜9的兩端,所述待測電纜9包括鋁護套管91、半導電帶層92和纜芯93,所述充氣端裝置包括充氣端固定裝置和充氣端閥門 1,所述充氣端閥門1通過連接管2與所述充氣端固定裝置連接,所述壓力表端裝置包括壓力表端固定裝置、表端閥門3和壓力表4,所述表端閥門3通過連接管2與所述壓力表端固定裝置連接,所述壓力表4與所述表端閥門3連接。所述充氣端閥門1連接有快速接頭12。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充氣端固定裝置包括充氣端外封板11、兩根拉桿5、兩個拉桿轉套6、兩根夾緊螺栓7和兩塊夾板8,所述夾板8兩端各設有一個安裝孔81,所述夾緊螺栓7通過所述安裝孔81連接所述兩塊夾板8,所述拉桿轉套6套設于所述夾緊螺栓7 上,所述拉桿5 —端與所述拉桿轉套6固定,另一端通過螺紋與所述充氣端外封板11連接, 所述充氣端外封板11的內側緊貼所述待測電纜9的端面。所述充氣端外封板11的內側設有密封墊10,所述密封墊10的外徑大于所述鋁護套管91的最大外徑,所述密封墊10的中心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大小略大或略小于所述半導電帶層92的外徑大小,所述密封墊10 為厚度3-4mm的橡膠墊,這樣就可以保證所充入的氣體只進入鋁護套管91和半導電帶層92 之間的空間內,從而保證試驗能夠順利進行。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壓力表端固定裝置包括壓力表端外封板31、兩根拉桿5、 兩個拉桿轉套6、兩根夾緊螺栓7和兩塊夾板8,所述夾板8兩端各設有一個安裝孔81,所述夾緊螺栓7通過所述安裝孔81連接所述兩塊夾板8,所述拉桿轉套6套設于所述夾緊螺栓 7上,所述拉桿5 —端與所述拉桿轉套6固定,另一端通過螺紋與所述壓力表端外封板31連接,所述壓力表端外封板31的內側緊貼所述待測電纜9的端面。所述壓力表端外封板31
4的內側設有密封墊10,所述密封墊10的外徑大于所述鋁護套管91的最大外徑,所述密封墊 10的中心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大小略大或略小于所述半導電帶層92的外徑大小,所述密封墊10為厚度3-4mm的橡膠墊,這樣就可以保證所充入的氣體通過鋁護套管91和半導電帶層92之間的空間后進入壓力表端裝置而不外泄。如圖6和圖7所示,所述夾板8上設有定位槽82,所述定位槽82為內凹的一個弧面。所述夾板8上設有定位塊83,所述定位塊83的側面與所述鋁護套管91的外表凹槽形狀相適應。待測電纜由內而外依次包括纜芯、半導電帶層和鋁護套管。進行充氣試驗時,通過安裝調節充氣端固定裝置和壓力表端固定裝置分別將充氣端裝置和壓力表端裝置固定于待測電纜的兩端,充氣端閥門連接有快速接頭,以便于快速安裝充氣管,開啟充氣端閥門充氣,所充氣體由半導電帶層和鋁護套管之間通過,開啟表端閥門,壓力表即可顯示待測電纜內的壓力值,由此可判斷電纜鋁護套管在生產過程中是否有漏焊缺陷。
權利要求
1.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氣端裝置和壓力表端裝置,所述充氣端裝置和所述壓力表端裝置分別設于待測電纜(9)的兩端,所述待測電纜(9)包括鋁護套管(91)、半導電帶層(92)和纜芯(93),所述充氣端裝置包括充氣端固定裝置和充氣端閥門(1),所述充氣端閥門(1)通過連接管( 與所述充氣端固定裝置連接,所述壓力表端裝置包括壓力表端固定裝置、表端閥門( 和壓力表G),所述表端閥門( 通過連接管 (2)與所述壓力表端固定裝置連接,所述壓力表(4)與所述表端閥門( 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端固定裝置包括充氣端外封板(11)、兩根拉桿(5)、兩個拉桿轉套(6)、兩根夾緊螺栓(7)和兩塊夾板 (8),所述夾板(8)兩端各設有一個安裝孔(81),所述夾緊螺栓(7)通過所述安裝孔(81)連接所述兩塊夾板(8),所述拉桿轉套(6)套設于所述夾緊螺栓(7)上,所述拉桿( 一端與所述拉桿轉套(6)固定,另一端通過螺紋與所述充氣端外封板(11)連接,所述充氣端外封板(11)的內側緊貼所述待測電纜(9)的端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端外封板 (11)的內側設有密封墊(10),所述密封墊(10)的外徑大于所述鋁護套管(91)的最大外徑,所述密封墊(10)的中心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大小與所述半導電帶層(9 的外徑大小相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墊(10)為厚度3-4mm的橡膠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表端固定裝置包括壓力表端外封板(31)、兩根拉桿(5)、兩個拉桿轉套(6)、兩根夾緊螺栓(7)和兩塊夾板(8),所述夾板(8)兩端各設有一個安裝孔(81),所述夾緊螺栓(7)通過所述安裝孔 (81)連接所述兩塊夾板(8),所述拉桿轉套(6)套設于所述夾緊螺栓(7)上,所述拉桿(5) 一端與所述拉桿轉套(6)固定,另一端通過螺紋與所述壓力表端外封板(31)連接,所述壓力表端外封板(31)的內側緊貼所述待測電纜(9)的端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表端外封板(31)的內側設有密封墊(10),所述密封墊(10)的外徑大于所述鋁護套管(91)的最大外徑,所述密封墊(10)的中心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大小與所述半導電帶層(9 的外徑大小相當。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墊(10)為厚度3-4mm的橡膠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端閥門(1) 連接有快速接頭(12)。
9.根據權利要求2至7中任一項所述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板(8)上設有定位槽(82),所述定位槽(8 為內凹的一個弧面。
10.根據權利要求2至7中任一項所述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板(8)上設有定位塊(83),所述定位塊(8 的側面與所述鋁護套管(91)的外表凹槽形狀相適應。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高壓電纜快速充氣試驗裝置,包括充氣端裝置和壓力表端裝置,所述充氣端裝置和所述壓力表端裝置分別設于待測電纜的兩端,所述充氣端裝置包括充氣端固定裝置和充氣端閥門,所述充氣端閥門通過連接管與所述充氣端固定裝置連接,所述壓力表端裝置包括壓力表端固定裝置、表端閥門和壓力表,所述表端閥門通過連接管與所述壓力表端固定裝置連接,所述壓力表與所述表端閥門連接。本發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可以保證充氣試驗正常進行,操作簡單,省力,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其結構緊湊,可重復使用,同時降低了試驗成本。
文檔編號G01M3/28GK102353503SQ20111018944
公開日2012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6日
發明者盛雪良, 金金元, 陳建平 申請人:浙江晨光電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