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蓄電池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蓄電池內阻智能測試儀。
背景技術:
蓄電池,作為電源供給和儲存設備,在常規電路補給設備組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一般蓄電池的使用都需要對蓄電池進行檢測,并在使用過程中監測蓄電池的電能狀態,蓄電池的檢測的主要方法是采用輸、放電方式,檢測蓄電池的容量和內阻。新型蓄電池智能檢測裝置安裝有上位機,通過對若干個電流測試單元的連接,使新型蓄電池智能檢測系統具有實用性強、可靠性高、操作簡便等優點,在蓄電池檢測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現有蓄電池檢測儀,設備較大,不方便攜帶,而且設備的外面沒有保護罩,容易損壞,因此,發明一種蓄電池內阻智能測試儀,來解決上述問題很有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蓄電池內阻智能測試儀,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蓄電池內阻智能測試儀,包括檢測殼體,所述檢測殼體的外側套有保護外殼,所述保護外殼的背部設有卡扣掛鉤,所述保護外殼的頂部開有孔槽,所述檢測殼體的中間位置設有LED顯示屏,所述LED顯示屏的下方設有控制按鍵,所述檢測殼體的頂部設有USB接頭、充電接頭和檢測接頭,所述USB接頭、充電接頭和檢測接頭位于孔槽的內部,所述檢測殼體的內部固定有鋰電池,所述鋰電池的上方設有集成電路板,所述檢測接頭的一端連接有連接線,所述連接線的一端連接有金屬夾子。
優選的,所述保護外殼的外側均勻布有加強筋。
優選的,所述集成電路板包括存儲器模塊和處理器模塊,所述處理器模塊通過導線分別與存儲器模塊和LED顯示屏電形連接。
優選的,所述LED顯示屏為觸摸屏。
優選的,所述集成電路板通過螺栓固定在檢測殼體的內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蓄電池內阻智能測試儀,通過在檢測殼體的外側設置的保護外殼,保護外殼上開有孔槽,方便拔插連接線和充電線,并且在保護外殼上設有加強筋,使保護殼體更加結實,通過在保護殼體的背后設置的卡扣掛鉤,便于攜帶,不使用的時候可以將設備直接插在腰間的腰帶上,通過USB接頭的設置,可以外接U盤,將數據進行備份,該實用新型設計合理,安裝簡單,設計小巧,重量輕,方便使用者攜帶及操作,值得大力推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檢測殼體、2 LED顯示屏、3保護外殼、4加強筋、5控制按鍵、6 USB接頭、7鋰電池、8充電接頭、9集成電路板、10存儲器模塊、11處理器模塊、12檢測接頭、13卡扣掛鉤、14連接線、15金屬夾子、16孔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4所示的一種蓄電池內阻智能測試儀,包括檢測殼體1,所述檢測殼體1的外側套有保護外殼3,所述保護外殼3的背部設有卡扣掛鉤13,所述保護外殼3的頂部開有孔槽16,所述檢測殼體1的中間位置設有LED顯示屏2,所述LED顯示屏2的下方設有控制按鍵5,所述檢測殼體1的頂部設有USB接頭6、充電接頭8和檢測接頭12,所述USB接頭6、充電接頭8和檢測接頭12位于孔槽16的內部,所述檢測殼體1的內部固定有鋰電池7,所述鋰電池7的上方設有集成電路板9,所述檢測接頭12的一端連接有連接線14,所述連接線14的一端連接有金屬夾子15。
進一步地,所述保護外殼3的外側均勻布有加強筋4。
進一步地,所述集成電路板9包括存儲器模塊10和處理器模塊11,所述處理器模塊11通過導線分別與存儲器模塊10和LED顯示屏2電形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LED顯示屏2為觸摸屏。
進一步地,所述集成電路板9通過螺栓固定在檢測殼體1的內部。
工作原理:使用時,將連接線14插到檢測接頭12上,將連接線14的另一端的金屬夾子15夾到需要測量的蓄電池上,通過在檢測殼體1的外側設置的保護外殼3,保護外殼3上開有孔槽16,方便拔插連接線14和充電線,并且在保護外殼3上設有加強筋4,使保護殼體3更加結實,通過在保護殼體3的背后設置的卡扣掛鉤13,便于攜帶,不使用的時候可以將設備直接插在腰間的腰帶上,通過USB接頭6的設置,可以外接U盤,將數據進行備份,該實用新型設計合理,安裝簡單,設計小巧,重量輕,方便使用者攜帶及操作,值得大力推廣。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