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光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
背景技術:
目前,光纖通信因其具有通信容量大、傳輸距離遠、抗電磁干擾能力強等眾多優點而發展成為主要通信方式之一,而光器件是光纖通信的核心器件。光器件在自動耦合作業后,需要進行拉力測試,不過,由于沒有適合的固定光器件的管腳的夾具,導致在完成拉力測試之后,光器件的管腳會出現變形嚴重而無法進行使用的問題。因為,亟需提供一種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能夠避免光器件在拉力測試過程中損傷其管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能夠避免光器件在拉力測試過程中損傷其管腳。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包括柱體及抱緊件,當光器件組合裝設在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時,所述光器件組合的光器件的若干管腳圍設在所述柱體外側,所述抱緊件被配置為當所述若干管腳圍設在所述柱體外側時抱緊所述若干管腳使其平滑夾持在所述抱緊件與所述柱體之間。
與現有技術相比,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通過將所述光器件的若干管腳設在所述柱體外側,而后通過調節所述抱緊件使所述若干管腳平滑夾持在所述抱緊件與所述柱體之間,因此,在進行拉力測試時,所述若干管腳能夠有效避免變形的情況發生。
較佳地,所述柱體的外周面形成有與所述若干管腳對應的沿其延伸方向延 伸的截面呈弧形的若干管腳槽,所述若干管腳可被平滑地夾持定位在所述若干管腳槽。
較佳地,所述抱緊件包括兩相對的第一抱緊塊及第二抱緊塊,所述第一抱緊塊及第二抱緊塊分別開設有相對應的第一分抱緊槽及第二分抱緊槽,通過調節所述第一抱緊塊及第二抱緊塊的位置,所述第一分抱緊槽與所述第二分抱緊槽可相互分離以便于裝設所述若干管腳或者相互靠近以協同所述柱體夾緊所述若干管腳。
較佳地,所述第一分抱緊槽與所述第二分抱緊槽靠近時形成圓柱狀的抱緊槽,所述柱體為圓柱狀。
較佳地,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還包括支撐座及承接體,所述柱體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撐座的中部,所述柱體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承接體的中部,所述抱緊件置于所述支撐座上,所述承接體具有與所述若干管腳對應的若干管腳插孔,準備進行拉力測試時,所述光器件組合被支撐在所述承接體上,所述若干管腳由相對應的所述若干管腳插孔插入并圍設在所述柱體外側。
較佳地,所述若干管腳插孔與所述柱體的若干管腳槽對應連通。
較佳地,所述承接體的頂面具有用于定位所述光器件組合的承接槽。
較佳地,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還包括固定臺,所述支撐座固定在所述固定臺上。
較佳地,所述第一抱緊塊的一端形成有具有第一樞接孔的第一樞接部,所述第二抱緊塊的一端形成有具有第二樞接孔的第二樞接部,所述支撐座及所述承接體上分別形成有相對應的第一安裝孔及第二安裝孔,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還包括插設在所述第一樞接孔、第二樞接孔、第一安裝孔及第二安裝孔的樞軸,所述第一抱緊塊與所述第二抱緊塊可繞所述樞軸樞轉而相互展開或者收合。
較佳地,所述第一抱緊塊及第二抱緊塊的另一端分別形成有對應的第一、第二固定孔,螺絲及螺母配合于所述第一、第二固定孔,通過控制所述螺絲及螺母能夠調整所述第一抱緊塊及所述第二抱緊塊的位置,進而控制所述第一分抱緊槽與第二分抱緊槽之間位置變化,當所述第一及第二抱緊塊收合時,利用 螺絲及螺母擰緊固定所述第一抱緊塊與所述第二抱緊塊,所述第一、第二分抱緊槽結合形成所述抱緊槽。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光器件組合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的立體圖。
圖3是圖2所示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的分解圖。
圖4是圖2所示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的抱緊件的立體圖。
圖5是圖4所示的抱緊件的分解圖。
圖6是光器件組合裝設在圖2所示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的立體圖,為顯示管腳與柱體的結合,隱藏部分元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的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圖1顯示了一種光器件組合500,所述光器件組合500包括光器件501及適配器502,光器件501包括若干管腳503,所述適配器502與所述光器件501插接配合。具體地,所述光器件501具有五個管腳503。
圖2至圖6是本實用新型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的一種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100包括柱體10及抱緊件20,當光器件組合500裝設在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100時,所述若干管腳503圍設在所述柱體10外側,所述抱緊件20被配置為當所述若干管腳503圍設在柱體10外側時抱緊所述若干管腳503使其平滑夾持在所述抱緊件20與所述柱體20之間。之后,即可使用拉力計(圖未示)拉掉所述適配器502,從而獲得相應的拉力數據。與現有技術相比,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100通過將所述光器件501的若干管腳503設在所述柱體10外側,而后通過調節所述抱緊件20使所述若干管腳503平滑夾持在所述抱緊件20與所述柱體20之間,因此,在進行拉力測試時,所述若干管腳503能夠有效避免變形的情況發生。
請參閱圖2及圖6,所述柱體10的外周面形成有與所述若干管腳503對應的沿其延伸方向延伸的截面呈弧形的若干管腳槽11,所述若干管腳503可被平滑地夾持定位在所述若干管腳槽11。所述柱體10為圓柱狀。
請參閱圖3至圖5,所述抱緊件20包括兩相對的第一抱緊塊21及第二抱緊塊22,所述第一抱緊塊21及第二抱緊塊22分別開設有相對應的第一分抱緊槽211及第二分抱緊槽221,通過調節所述第一抱緊塊21及第二抱緊塊22的位置,所述第一分抱緊槽211與所述第二分抱緊槽221可相互遠離以便于裝設所述若干管腳503或者相互靠近以協同所述柱體10夾緊所述若干管腳503;較佳地,所述第一分抱緊槽211與所述第二分抱緊槽221靠近時形成圓柱狀的抱緊槽220,以配合圓柱狀的所述柱體10。
請參閱圖2至圖3及圖6,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100還包括支撐座30,所述柱體10的下端固定在所述支撐座30的中部;具體地,所述抱緊件20置于所述支撐座30上。較佳地,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100還包括承接體40,所述承接體40具有與所述若干管腳503對應的若干管腳插孔41,所述柱體10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承接體40的中部,準備進行拉力測試時,所述光器件組合500被支撐在所述承接體40上,所述若干管腳503由相對應的所述若干管腳插孔41插入并圍設在所述柱體10外側;更佳地,所述若干管腳插孔41與所述柱體10的若干管腳槽11對應連通;更佳地,所述承接體40的頂面具有用于定位所述光器件組合500的承接槽42。具體地,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100還包括固定臺50,所述支撐座30固定在所述固定臺50上。
請參閱圖2至圖5,所述第一抱緊塊21的一端形成有具有第一樞接孔213的第一樞接部212,所述第二抱緊塊22的一端形成有具有第二樞接孔223的第二樞接部222,所述支撐座30及所述承接體40上分別形成有相對應的第一安裝孔31及第二安裝孔43,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100還包括插設在所述第一樞接孔213、第二樞接孔223、第一安裝孔31及第二安裝孔43的樞軸60,所述第一抱緊塊21與所述第二抱緊塊22可繞所述樞軸60樞轉而相互展開或者收合;具體地,所述第一抱緊塊21及第二抱緊塊22的另一端分別形成有對應的第一、第二固定孔214、224,螺絲23及螺母24配合于所述第一、第二固定孔214、 224,通過控制所述螺絲23及螺母24能夠調整所述第一抱緊塊21及所述第二抱緊塊22的位置,進而控制所述第一分抱緊槽211與第二分抱緊槽221之間位置變化,當所述第一及第二抱緊塊21、22收合時,利用螺絲23及螺母24擰緊固定所述第一抱緊塊21與所述第二抱緊塊22,所述第一、第二分抱緊槽211、221結合形成所述抱緊槽220。
下面以圖示中顯示的具體實施方式為例來描述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100的使用方法。首先,裝設所述光器件組合500于所述夾具100,其中所述若干管腳503由相對應的所述若干管腳插孔41插入并定位在所述若干管腳槽11;然后,擰緊所述螺絲23及螺母24,所述第一、第二分抱緊槽211、221結合形成所述抱緊槽220,所述若干管腳503被平滑夾持在所述抱緊槽220槽壁與所述若干管腳槽11之間;接著,利用拉力計將適配器502拉掉而獲得拉力數據。
與現有技術相比,所述光器件拉力測試夾具100通過將所述光器件501的若干管腳503設在所述柱體10外側,而后通過調節所述抱緊件20使所述若干管腳503平滑夾持在所述抱緊件20與所述柱體20之間,因此,在進行拉力測試時,所述若干管腳503能夠有效避免變形的情況發生。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