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拆卸快速量測內外直角的檢具。
背景技術:
很多顯示器的面板(Panel)都需要用到鐵框Case Top,其起到保護Panel作用。若其折角偏大使飾條與Panel的Gap偏大,影響到整機的外觀,若折角偏小使BA受力產生壓迫性漏光,影響整機的畫質感,故Case Top的折角是否OK,對整機的品質至關重要。
折角大小一般用3次元坐標儀器、L”型直角規、萬能角度尺進行檢測,3次元坐標儀器檢測折角,雖然測量精度高,但是該儀器采購成本及保養維護費用均很高,檢測效率低,不適于大中批量的抽檢,且一般檢驗員難熟練掌握;萬能角度尺(別名為角度規)測量,使用時需將角尺往被測對象一面用力捏平,然后靠感覺用手旋轉其上的螺母使基尺與被測對象的另一面靠平,然后讀取刻度上的數值,檢測效率低及人為誤差大,如大尺寸Case Top的重量較重,其不易被拿起測量,放在平臺上又不好測量,使得存在檢測盲區,且經常測量手指易出現因按壓角尺及Case Top而產生的酸痛,導致疲勞;“ L”型直角規,因沒有將內外角做在同一個檢具,不適合一個工件上同時具有內外角的檢測,需多次更換不同規格的直角規,去確定該角度是否在公差范圍內(角度的上下限)。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拆卸快速量測內外直角的檢具。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拆卸快速量測內外直角的檢具,包括檢具本體,檢具本體包括相互可拆連接的角度上限檢具、角度下限檢具,角度上限檢具、角度下限檢具均呈L型,角度上限檢具包括上限桿部和豎直部A,上限桿部一端與豎直部A上端相連接,上限桿部下側面為斜面并與豎直部A之間的角度構成測外角度上限,上限桿部上側面為斜面并與豎直部A之間的角度構成測內角度上限,角度下限檢具包括下限桿部和豎直部B,下限桿部一端與豎直部B下端相連接,下限桿部上側面為斜面并與豎直部B之間的角度構成測外角度下限,下限桿部下側面為斜面并與豎直部B之間的角度構成測內角度下限,豎直部B上端與豎直部A下端可拆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豎直部A下端向下形成插接凸部,豎直部B上端設置有容納插接凸部的插槽,插接凸部上設置有手旋螺孔A,豎直部B前側面設置有與手旋螺孔A同軸的螺孔B,角度上限檢具、角度下限檢具經穿設手旋螺孔A、螺孔B的手旋螺絲連成一體。
進一步的,所述豎直部A、豎直部B的后側面均設置有拿捏槽。
進一步的,所述上限桿部下側面與豎直部A之間形成的角部及下限桿部上側面與豎直部B之間形成的角部處設置有過度弧槽,上限桿部上側面與豎直部A之間形成的角部及下限桿部下側面與豎直部B之間形成的角部處設置有過度圓角。
進一步的,所述測內角度上限、測外角度上限為91°,所述測內角度下限、測外角度下限為89°。
進一步的,所述角度上限檢具和角度下限檢具上設置有上下限標識。
進一步的,所述角度上限檢具和角度下限檢具固定選用手旋螺絲,便于拆卸。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檢具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適用于各類內外角的檢測,如沖壓件、壓鑄件及金屬切削件,簡化操作,降低檢測疲勞度,降低人為誤差,提高檢測效率以及降低采購成本及維護成本,適合批量大的角度抽檢。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示意圖;
圖2為角度上限檢具、角度下限檢具的連接構造示意圖。
圖中:
1-角度上限檢具;101-上限桿部;102-豎直部A;103-插接凸部;2-角度下限檢具;201-下限桿部;202-豎直部B;203-插槽;3-過度弧槽;4-過度圓角;5-拿捏槽;6-手旋螺絲。
具體實施方式
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如圖1-2所示,一種可拆卸快速量測內外直角的檢具,包括檢具本體,檢具本體包括相互可拆連接的角度上限檢具1、角度下限檢具2,角度上限檢具1、角度下限檢具2均呈L型,角度上限檢具1包括上限桿部101和豎直部A102,上限桿部101一端與豎直部A102上端相連接,上限桿部101下側面為斜面并與豎直部A102之間的角度構成測外角度上限,上限桿部101上側面為斜面并與豎直部A102之間的角度構成測內角度上限,角度下限檢具2包括下限桿部201和豎直部B202,下限桿部201一端與豎直部B202下端相連接,下限桿部201上側面為斜面并與豎直部B202之間的角度構成測外角度下限,下限桿部201下側面為斜面并與豎直部B202之間的角度構成測內角度下限,豎直部B202上端與豎直部A102下端可拆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豎直部A102下端向下形成插接凸部103,豎直部B202上端設置有容納插接凸部103的插槽203,插接凸部103上設置有手旋螺孔A,豎直部B202前側面設置有與手旋螺孔A同軸的螺孔B,角度上限檢具1、角度下限檢具2經穿設手旋螺孔A、螺孔B的手旋螺絲6連成一體,以便于拆卸。
在本實施例中,為便于治具拿捏,所述豎直部A102、豎直部B202的后側面均設置有拿捏槽5。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限桿部101下側面與豎直部A102之間形成的角部及下限桿部201上側面與豎直部B202之間形成的角部處設置有過度弧槽3,上限桿部101上側面與豎直部A102之間形成的角部及下限桿部201下側面與豎直部B202之間形成的角部處設置有過度圓角4。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測內角度上限、測外角度上限為91°,所述測內角度下限、測外角度下限為89°,角度的上、下限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計。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角度上限檢具1和角度下限檢具2上設置有上下限標識。
使用方法如下:
測外角度上限,將Case Top與治具本體的豎直部A102貼平,如果Case Top上側面能完全與上限桿部101下側面貼平,則說明兩者角度相等,折角為上限;如果Case Top上側面的右上角與上限桿部101下側面無間隙而左上角有間隙,則說明Case Top的折角小于治具的上限角,需用另一端下限值進一步檢測是否偏小,反之(右上角有間隙而左上角無間隙),Case Top折角>治具折角的上限值,不合格。
測外角度下限,將Case Top與治具本體的豎直部B202貼平,如果Case Top上側面能完全與下限桿部201上側面貼平,則說明兩者角度相等,折角為上限;如果Case Top上側面的左上角與下限桿部201上側面無間隙而右上角有間隙,則說明Case Top的折角>治具的下限折角,需用另一端上限值進一步檢測是否偏大,反之(左上角有間隙而右上角無間隙),Case Top折角<治具折角的下限,不合格。
測內角度下限、測內角度上限時將工件內凹部分靠平治具,檢測原理與測外角度上限、測外角度下限相同。
本檢具有如下優點:
1.通用性強,可檢測各類沖壓件、壓鑄件及金屬切削加工的內外直角;
2.治具上設計便于拿捏的槽,便于拿取檢測,更符合人因工程學;
3.治具上設計規格上下限標識(“+”和“-”),便于區分;
4.治具上將公差范圍內及內外夾角設計在同一個元件上,一次可檢測多個內外角,減少檢測拿起次數;
5.操作方法簡單,易掌握;
6.檢測效率比用萬能角度尺高,效率高出70%~95%;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都可以得出其他各種形式的可拆卸快速量測內外直角的檢具。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的涵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