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能夠對棒材彎曲度進行在線測量的裝置,屬于棒材精整矯直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技術的進步,矯直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軋鋼產品的后續精整處理中,這對于保證軋制產品質量、改進工藝、提高勞動生產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棒材經矯直機矯直后,需要進行檢測,棒材彎曲度一般采用人工使用1米直板尺和塞尺進行測量。首先,需目視觀察棒材彎曲情況,對最為彎曲部位用1米直板尺進行比靠,找出最大縫隙,并使用塞尺測量縫隙尺寸,即為該棒材彎曲度。該種方式為人工測量,檢測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且不能做到100%檢驗。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對棒材彎曲度進行在線測量的裝置,這種測量裝置能夠實現對棒材彎曲度進行100%在線測量,有效防止彎曲度超標材漏檢,滿足高端客戶質量要求。
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對棒材彎曲度進行在線測量的裝置,它包括支架、激光測距傳感器,支架由立柱和縱梁組成,兩個立柱垂直固定在矯直機后方的V型傳送輥道一側,縱梁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立柱的上端相連接,縱梁位于V型傳送輥道的正上方,縱梁與V型傳送輥道平行相對,激光測距傳感器至少為3個,激光測距傳感器沿著縱梁的長度方向順序安裝在縱梁的下表面上,相鄰激光測距傳感器之間的距離相等,激光測距傳感器的感應頭與V型傳送輥道的中心相對,激光測距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與計算機相連接。
上述對棒材彎曲度進行在線測量的裝置,所述激光測距傳感器為3個,一個激光測距傳感器安裝在縱梁的中間位置,兩個激光測距傳感器分別安裝在縱梁的兩端,相鄰的激光測距傳感器之間的距離為700-1200mm,激光測距傳感器的感應頭與放置在V型傳送輥道內的棒材表面的距離為200-25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的激光測距傳感器沿著縱梁的長度方向排列,能夠對棒材全長范圍進行彎曲度的測量,與現有的通過人工觀察棒材彎曲情況采用局部測量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可以對全部棒材進行100%的在線檢驗,防止發生漏檢的可能,測量結果準確,可靠性高,被檢測出彎曲度超標的棒材可以通過自動分選挑出并經二次矯直,使產品滿足高端用戶的質量需求,避免質量問題發生,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側視圖。
圖中標記如下:支架1、立柱2、縱梁3、激光測距傳感器4、V型傳送輥道5、棒材6。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由支架1和激光測距傳感器4組成。
圖中顯示,支架1由立柱2和縱梁3組成。兩個立柱2垂直固定在矯直機后方的V型傳送輥道5一側,縱梁3的兩端分別與兩個立柱2的上端相連接,縱梁3位于V型傳送輥道5的正上方,縱梁3與V型傳送輥道5平行相對。
圖中顯示,激光測距傳感器4至少為3個,激光測距傳感器4沿著縱梁3的長度方向順序安裝在縱梁3的下表面上,相鄰激光測距傳感器4之間的距離相等,激光測距傳感器4的感應頭與V型傳送輥道5的中心相對,偏差小于1度,激光測距傳感器5的信號輸出端與計算機相連接。激光測距傳感器4可以對V型傳送輥道5內的棒材6進行照射測量,然后將測量信號輸送到計算機中進行處理。
圖中顯示,激光測距傳感器4最少選用3個,一個激光測距傳感器4安裝在縱梁3的中間位置,另外兩個激光測距傳感器4分別安裝在縱梁3的兩端,相鄰的激光測距傳感器4之間的距離為700-1200mm,激光測距傳感器4的感應頭與放置在V型傳送輥道5內的棒材6表面的距離為200-250mm。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如下:
支架1的縱梁3長度為1200mm,安裝3個激光測距傳感器4,兩端的激光測距傳感器4之間的間距為1000mm,中間的激光測距傳感器4位于其中間位置。激光測距傳感器4型號為LDM-100,測量范圍0.05-50米,測量精度±0.1mm。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
棒材6經矯直后,在V型傳送輥道5上輸送時,激光測距傳感器4實時對棒材6表面進行測量。計算機對于3個激光測距傳感器4每次測量的3個數據進行分析,以兩端激光測距傳感器4測量數據的平均值作為基準值,與中部激光測距傳感器4的測量數據進行比較,計算出的差值即為棒材6每米彎曲度的實際數值。棒材6經測量完畢后,選取測量出的最大彎曲度數值來評價該支棒材6的彎曲質量情況。計算機還可根據用戶質量需求設定彎曲度報警閘門數值,當測量發現存在彎曲度超標棒材后,計算機通過報警裝置發出信號,再由人工或設備自動將不合格棒材6分選至不合料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