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熒光檢測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熒光檢測裝置,包括激光發生裝置、熒光接收裝置,還包括從上向下依次垂直設置的聚光裝置、分光片和透鏡,所述激光發生裝置發射的激光經過分光鏡分光后,反射到透鏡上,并通過透鏡聚光到待檢測物體,所述待檢測物體激發出的熒光經過分光片聚焦后由所述聚光裝置接收;所述聚光裝置與熒光接收裝置相連,所述述聚光裝置將接收到的熒光傳送給熒光接收裝置。所述聚光裝置與熒光接收裝置相連,所述述聚光裝置將接收到的熒光傳送給熒光接收裝置。本實用新型熒光檢測裝置通過各部件的配合能準確的檢測出物體中的熒光,損失光源小,熒光檢測靈敏度高,檢測準確率穩定度高。
【專利說明】
一種熒光檢測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熒光檢測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用于檢測試劑中熒光的檢測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檢測熒光信號裝置,由于具有快速、操作簡便、試劑穩定、可室溫儲運、不易污染的特點以及利用熒光檢測儀定量檢測的優勢而發展迅速。
[0003]但是現有技術中通用的熒光檢測儀通常靈敏度較低,穩定性較差。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高靈敏度及強穩定性的熒光檢測裝置,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0005]—種熒光檢測裝置,包括激光發生裝置、熒光接收裝置,還包括從上向下依次垂直設置的聚光裝置、分光片和透鏡,所述激光發生裝置發射的激光經過分光鏡分光后,反射到透鏡上,并通過透鏡聚光到待檢測物體,所述待檢測物體激發出的熒光經過分光片聚焦后由所述聚光裝置接收;
[0006]所述聚光裝置與熒光接收裝置相連,所述聚光裝置將接收到的熒光傳送給熒光接收裝置。
[0007]所述聚光裝置與熒光接收裝置相連,所述述聚光裝置將接收到的熒光傳送給熒光接收裝置。
[0008]在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采用以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
[0009]所述分光片與激光發生裝置發出的激光呈45度角設置。
[0010]所述激光發生裝置發射的激光與待檢測物體平行。激光與待檢測物體平行,通過的分光片進行45度反射,這樣減少了激光損失。
[0011]所述激光發生裝置設有電源接口。
[0012]所述熒光檢測裝置設有外殼,所述外殼的一側設有激光發生裝置的電源接口的孔
□O
[0013]所述外殼還設有可拆取的側邊板。
[0014]由于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熒光檢測裝置通過各部件的配合能準確的檢測出物體中的熒光,損失光源小,熒光檢測靈敏度高,檢測準確率穩定度高。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熒光檢測裝置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熒光檢測裝置裝在外殼內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如圖1所示,一種熒光檢測裝置,包括激光發生裝置5,還包括從上向下依次垂直設置的聚光裝置1、分光片2和透鏡3,
[0018]固定波長的激光由激光發生裝置5發出,所述激光發生裝置5發射的激光經過分光鏡反射到透鏡3的凸點上,所述透鏡3用于通過反射的激光聚光到待檢測物體,激發出熒光,激發的熒光可以直接透過分光片2。所述待檢測物體7發出的熒光經過分光片聚焦后由所述聚光裝置I接收,減少了激發熒光在傳輸中的損失。所述聚光裝置I與熒光接收裝置相連,所述聚光裝置I將接收到的熒光傳送給熒光接收裝置6,并由此完成模擬信號向數字信號的轉換。
[0019]所述分光片2與激光發生裝置5發出的激光呈45度角設置。所述激光發生裝置5發射的激光與待檢測物體7平行。激光與待檢測物體7平行,通過的分光片2進行45度反射,這樣減少了激光損失。
[0020]所述激光發生裝置設有電源接口4。
[0021]所述熒光檢測裝置設有外殼8,所述外殼8的一側設有激光發生裝置的電源接口的孔口。所述外殼8還設有可拆取的側邊板9。
【主權項】
1.一種熒光檢測裝置,包括激光發生裝置、熒光接收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從上向下依次垂直設置的聚光裝置、分光片和透鏡,所述激光發生裝置發射的激光經過分光鏡分光后,反射到透鏡上,并通過透鏡聚光到待檢測物體,所述待檢測物體激發出的熒光經過分光片聚焦后由所述聚光裝置接收; 所述聚光裝置與熒光接收裝置相連,所述聚光裝置將接收到的熒光傳送給熒光接收裝置。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熒光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片與激光發生裝置發出的激光呈45度角設置。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熒光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發生裝置發射的激光與待檢測物體平行。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熒光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發生裝置設有電源接□O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熒光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熒光檢測裝置設有外殼,所述外殼的一側設有激光發生裝置的電源接口的孔口。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熒光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還設有可拆取的側邊板。
【文檔編號】G01N21/64GK205484049SQ201620080268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6日
【發明人】王國鋒, 洪龍斌, 龔慶, 潘慧慧, 姚靜嵐, 陳啟迪, 周旭, 周旭一
【申請人】杭州中翰盛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