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子設備及連接構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電子設備,其連接構件包括至少一個連接單元,整體呈可折彎切換于兩個工作姿態的板片狀;位于第一工作姿態的連接單元,呈第一折彎狀且其第一連接端的第一側面與其第二連接端的第一側面相對,第一本體的第二殼體與第二本體的第一殼體貼合;位于第二工作姿態的連接單元,呈第二折彎狀且其第一連接端的第二側面與其第二連接端的第二側面相對,第一本體的第一殼體與第二本體的第二殼體貼合;第一側面位于相應連接端的第二側面的相對側;第一殼體位于相應本體的第二殼體的相對側。通過改進兩個本體之間的連接構件,可較為流暢的進行打開或者閉合操作,同時符合輕薄化的設計趨勢。在此基礎上,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應用于該電子設備的連接構件。
【專利說明】一種電子設備及連接構件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電子設備技術,具體涉及一種由兩個本體構成的電子設備及其本體連接構件。
【背景技術】
[0002]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及應用需求的逐步提高,小型化、集成化電子設備不斷推陳出新。相比于鍵盤輸入方式,觸摸輸入方式以其較好的操作性能和用戶感受在電子產品上得以廣泛應用。
[0003]目前,基于觸摸輸入技術的發展,在筆記本電腦的優化設計中出現了兼顧觸摸使用和傳統鍵盤輸入的兩種使用方式,各主流廠商均推出了不同設計理念的可在觸摸輸入和鍵盤輸入兩種使用模式之間切換的筆記本電腦。也就是說,具有這兩種使用模式的電腦已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產品設計趨勢。
[0004]該類筆記本電腦的顯示屏為觸摸屏,且其顯示屏通過雙軸鉸鏈與基座連接,使得顯示屏可以繞基座360°旋轉,從而可根據需要由鍵盤輸入的筆記本電腦使用模式轉換為觸摸輸入的平板電腦。與現有技術相比,該方案通過創新性的設計實現了超薄筆記本與平板電腦的跨界融合,操作簡單便捷,即使是飛機機艙內這樣的狹小空間也能輕松享受快樂時光。
[0005]然而,現有的雙軸鉸鏈連接構件由并行排布的兩個鉸軸構成,打開或者閉合操作時,其中一個軸從0°到180°的轉動過程中,另一個軸是無法運動的;即,一個軸完全打開或閉合時,第二個軸才可以轉動。由此使得打開或者閉合過程中存在一個軌跡突變,直接影響操作過程中的用戶體驗。
[0006]此外,超輕超薄設計逐漸成為電子設備的設計趨勢,受其并行設置雙軸的結構限制,該連接構件占用空間無法得以有效控制,從而影響整機外形尺寸布置。
[0007]有鑒于此,亟待針對平板電腦與基座的連接構件進行優化設計,可有效提升打開閉合操作的流暢性,符合超輕超薄設計的設計趨勢。
【發明內容】
[0008]針對上述缺陷,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電子設備,通過改進兩個本體之間的連接構件,可較為流暢的進行打開或者閉合操作,同時符合輕薄化的設計趨勢。在此基礎上,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應用于該電子設備的連接構件。
[0009]本發明提供的電子設備,包括通過連接構件相接的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所述連接構件包括至少一個連接單元,整體呈可折彎切換于兩個工作姿態的板片狀;其中:
[0010]位于第一工作姿態的所述連接單元,呈第一折彎狀且其第一連接端的第一側面與其第二連接端的第一側面相對,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二殼體與所述第二本體的第一殼體貼合;位于第二工作姿態的所述連接單元,呈第二折彎狀且其第一連接端的第二側面與其第二連接端的第二側面相對,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本體的第二殼體貼合;
[0011]所述第一側面位于相應連接端的所述第二側面的相對側;所述第一殼體位于相應本體的第二殼體的相對側。
[0012]優選地,所述連接構件包括至少一個連接單元,所述連接單元包括并行設置的兩個連接子單元;
[0013]第一連接子單元包括依次形成轉動配合副的第一轉動件、中間轉動件和第二轉動件,所述第一轉動件上具有與所述第一本體連接的所述第一連接端,所述第二轉動件上具有與所述第二本體連接的所述第二連接端;
[0014]第二連接子單元包括形成轉動配合副的第三轉動件和第四轉動件;所述第三轉動件分別與所述第一轉動件和所述中間轉動件的一端鉸接,所述第四轉動件分別與所述中間轉動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轉動件鉸接。
[0015]優選地,所述連接單元還包括至少一個疊加單元,所述疊加單元包括:
[0016]第一疊加轉動件,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接子單元中,所述第一疊加轉動件與所述第一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形成轉動配合副,并與旁側所述第二連接子單元的相鄰轉動件分別鉸接;
[0017]第二疊加轉動件,設置于所述第二連接子單元中,第二疊加轉動件與所述第二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形成轉動配合副,并與旁側所述第一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鉸接。
[0018]優選地,所述轉動配合副形成于兩個轉動件外周表面的嚙合齒。
[0019]優選地,所述轉動配合副形成于兩個轉動件外周圓弧摩擦面。
[0020]優選地,所述鉸接采用鉸接軸插裝于相應的轉動件中形成。
[0021]優選地,所述鉸接軸與各轉動件之間均為過渡配合。
[0022]優選地,沿所述鉸接軸的軸向,各轉動件之間具有預緊力。
[0023]優選地,所述連接構件包括至少兩個連接單元,各連接單元的相同轉動件之間的鉸接采用同一所述鉸接軸形成。
[0024]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連接構件,用于連接電子設備的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所述連接構件包括至少一個連接單元,整體呈可折彎切換于兩個工作姿態的板片狀;其中:
[0025]位于第一工作姿態的所述連接單元,呈第一折彎狀且其第一連接端的第一側面與其第二連接端的第一側面相對,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二殼體與所述第二本體的第一殼體貼合;位于第二工作姿態的所述連接單元,呈第二折彎狀且其第一連接端的第二側面與其第二連接端的第二側面相對,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本體的第二殼體貼合;
[0026]所述第一側面位于相應連接端的所述第二側面的相對側;所述第一殼體位于相應本體的第二殼體的相對側。
[0027]優選地,所述連接構件包括至少一個連接單元,所述連接單元包括并行設置的兩個連接子單元;
[0028]第一連接子單元包括依次形成轉動配合副的第一轉動件、中間轉動件和第二轉動件,所述第一轉動件上具有與所述第一本體連接的所述第一連接端,所述第二轉動件上具有與所述第二本體連接的所述第二連接端;
[0029]第二連接子單元包括形成轉動配合副的第三轉動件和第四轉動件;所述第三轉動件分別與所述第一轉動件和所述中間轉動件的一端鉸接,所述第四轉動件分別與所述中間轉動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轉動件鉸接。
[0030]優選地,所述連接單元還包括至少一個疊加單元,所述疊加單元包括:
[0031]第一疊加轉動件,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接子單元中,所述第一疊加轉動件與所述第一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形成轉動配合副,并與旁側所述第二連接子單元的相鄰轉動件分別鉸接;
[0032]第二疊加轉動件,設置于所述第二連接子單元中,第二疊加轉動件與所述第二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形成轉動配合副,并與旁側所述第一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鉸接。
[0033]優選地,所述轉動配合副形成于兩個轉動件外周表面的嚙合齒。
[0034]優選地,所述鉸接采用鉸接軸插裝于相應的轉動件中形成。
[0035]優選地,所述鉸接軸與各轉動件之間均為過渡配合;和/或,沿所述鉸接軸的軸向,各轉動件之間具有預緊力。
[0036]優選地,所述連接構件包括至少兩個連接單元,各連接單元的相同轉動件之間的鉸接采用同一所述鉸接軸形成。
[003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另辟蹊徑提供一種包括至少一個連接單元的連接構件,其整體呈可折彎的板片狀,且該連接單元可折彎切換于兩個工作姿態之間。實際使用時,位于第一工作姿態的連接單元呈第一折彎狀,此狀態下,電子設備第一本體的第二殼體與其第二本體的第一殼體貼合,可以為非使用模態,隨著第一本體相對于第二本體繼續轉動,電子設備可以根據需要保持在第一使用模態;當第一本體相對于第二本體轉動打開至兩者大體位于同一平面內時,該連接單元呈平面延伸的板片狀;接下來繼續轉動,連接單元可轉動至第二工作姿態呈第二折彎狀,此狀態下,電子設備第一本體的第一殼體與其第二本體的第二殼體貼合,電子設備工作于第二使用模態。顯然,基于本方案提供的連接構件,當電子設備在兩個使用模態之間切換時,可折彎連接單元的工作姿態轉換能夠確保打開或者閉合過程中流暢操作;同時,每個連接單元呈體呈板片狀,不會占用電子設備厚度方向的尺寸,從而為整機輕薄化設計提供了可靠保障。
[0038]在本發明的優選方案中,連接單元包括并行設置的兩個連接子單元;其中,第一連接子單元包括依次形成轉動配合副的第一轉動件、中間轉動件和第二轉動件,第二連接子單元包括形成轉動配合副的第三轉動件和第四轉動件。由此,經由各轉動配合副實現相鄰轉動件的相對轉動,構成連接單元的轉動幅度;其中,第三轉動件分別與第一轉動件和中間轉動件的一端鉸接,第四轉動件分別與中間轉動件的另一端和第二轉動件鉸接,從而依次啟動各轉動副之間的轉動配合,整個轉軸的扭矩由多組轉動配合副分別承載,確保整體打開或者閉合過程中各轉動件能夠同步動作,進一步確保操作更加順暢,更加靈活。
[0039]在本發明的另一優選方案中,每個連接單元還包括至少一個疊加單元,該疊加單元包括:設置于第一連接子單元中的第一疊加轉動件,第一疊加轉動件與第一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形成轉動配合副,并與旁側第二連接子單元的相鄰轉動件分別鉸接;和設置于第二連接子單元中的第二疊加轉動件,第二疊加轉動件與第二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形成轉動配合副,并與旁側第一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鉸接。如此設置,一方面能夠適應不同接口尺寸的需要,同時,所增設的疊加單元具有分載作用,從而可以相應減小連接構件的厚度尺寸,
[0040]在本發明的又一優選方案中,采用鉸接軸插裝于相應的轉動件中形成相應轉動件之間的鉸接關系;且,鉸接軸與各轉動件之間均為過渡配合,和/或沿鉸接軸的軸向,各轉動件之間具有預緊力。如此設置,可形成預摩擦扭矩,實現電子設備的上部本體在0°到360°的自由打開并保持姿態;此外,電子設備打開工作狀態下,多個鉸接軸共同承載,可大大優化觸控本體所形成的抖動現象。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1]圖1為第一實施例所述電子設備處于閉合狀態下的軸測示意圖;
[0042]圖2為圖1中所示電子設備處于第一使用模態下(傳統筆記本電腦)的示意圖;
[0043]圖3為圖1中所示電子設備旋轉180°后的示意圖;
[0044]圖4為圖1中所示電子設備處于第二使用模態下(平板電腦)的示意圖;
[0045]圖5為第一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構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46]圖6為圖5中所示連接構件的裝配爆炸示意圖;
[0047]圖7為圖5中所示連接構件的第一工作狀態示意圖;
[0048]圖8為圖5中所示連接構件的第二工作狀態示意圖;
[0049]圖9為第一實施例中所述電子設備的顯示屏裝置相對于基座的轉動軌跡示意圖;
[0050]圖10為第一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構件自第一工作姿態至第二工作姿態切換變化示意圖;
[0051]圖11為第二實施例所述連接構件的軸測示意圖。
[0052]圖中:
[0053]顯示屏裝置10、第一殼體11、第二殼體12、基座20、第一殼體21、第二殼體22 ;
[0054]連接構件30、連接單元300、第一連接子單元310、第一轉動件311、第一連接端3111、中間轉動件312、第二轉動件313、第二連接端3131、第二連接子單元320、第三轉動件321、第四轉動件322、疊加單元330、第一疊加轉動件331、第二疊加轉動件332、鉸接軸340。
【具體實施方式】
[0055]基于現有由兩個鉸接本體構成的電子設備,本發明的核心是針對其實現鉸接的連接構件進行了結構改進。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具體說明本實施方式。
[0056]不失一般性,本實施方式以顯示屏裝置(第一本體)與基座(第二本體)構成的電子設備為主體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作為連接電子設備兩個本體的連接構件,同樣適用于其他由兩個本體構成且可相對360°旋轉的電子設備。
[0057]請參見圖1、圖2、圖3和圖4,其中,圖1為第一實施例所述電子設備處于閉合狀態下的軸測示意圖,圖2為圖1中所示電子設備處于第一使用模態下(傳統筆記本電腦)的示意圖,圖3為圖1中所示電子設備旋轉180°后的示意圖,圖4為圖1中所示電子設備處于第二使用模態下的示意圖。
[0058]該電子設備的顯示屏裝置10與基座20通過連接構件30鉸接,兩者可相對進行360°旋轉,與現有技術相同,該電子設備具有兩個基本的使用狀態。圖1所示顯示屏裝置10的具有觸控屏的第二殼體12與基座20的具有鍵盤的第一殼體21貼合,處于非使用狀態;隨著顯示屏裝置10相對于基座20逐漸打開旋轉,該電子設備可處于如圖2所示的第一使用模態,此模態下可以鍵盤輸入或者觸控屏輸入指令,相當于傳統筆記本電腦的使用狀態;旋轉至180°時即為圖3所示的姿態,該電子設備的基座20與顯示屏裝置大體位于同一平面內;繼續轉動達到360°時,顯示屏裝置10的第一殼體11與基座20的第二殼體22貼合,該電子設備可處于如圖4所示的第二使用模態,此模態下可以通過觸控屏完成指令輸入,相當于平板電腦的使用狀態。
[0059]本文中,采用第一、二限定不同本體的殼體部分,其中,第一殼體均位于相應本體(顯示屏裝置或者基座)的第二殼體的相對側。顯然,“第一、二”的限定對于本申請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并不構成限制。
[0060]為了詳細說明本方案所采用的連接構件,請一并參見圖5和圖6,其中,圖5為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構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中所示連接構件的裝配爆炸示意圖。[0061 ] 圖5所示,連接構件30包括四個連接單元300,整體呈可折彎切換于兩個工作姿態的板片狀,可較為順暢的進行姿態調整。位于第一工作姿態的連接單元300呈第一折彎狀,如圖7所示,其第一連接端的第一側面與其第二連接端的第一側面相對,此時,顯示屏裝置10的第二殼體12與基座20的第一殼體21貼合;位于第二工作姿態的連接單元300呈第二折彎狀,如圖8所示,其第一連接端的第二側面與其第二連接端的第二側面相對,此時,顯示屏裝置10的第一殼體11與基座20的第二殼體22貼合。基于該連接構件20,當電子設備在兩個使用模態之間切換時,可折彎連接單元300的工作姿態轉換能夠確保顯示屏裝置10打開或者閉合過程中流暢操作,具體請一并參見圖9,該圖示出了顯示屏裝置10相對于基座20的轉動軌跡R。
[0062]同樣地,本文采用第一、二限定不同連接端的側面,以清楚限定其動態配合關系,其中,第一側面均位于相應連接端的第二側面的相對側,應當理解,此處所提及的“第一、二”的限定對于本申請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同樣不構成限制。
[0063]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一個連接構件30而言,連接單元300的設置數量可以根據具體產品總體設計進行設定,具體可以為一個或者除四個外的其他復數個;例如,圖7、圖8中所示連接構件30由三個連接單元構成。在相同轉矩的基礎上,連接單元300的設定數量與連接單元300的厚度成反比,也就是說,設定數量相對較多的話,可以獲得較薄的外形尺寸,符合整機輕薄化的設計趨勢。
[0064]進一步地,本實施例針對連接單元300提供一種結構設計較為簡潔、合理的優化方案。
[0065]如圖所示,每個連接單元300包括并行設置的兩個連接子單元:第一連接子單元310和第二連接子單元320,即兩者均自第一連接端至第二連接端并行設置。
[0066]其中,第一連接子單元310包括依次形成轉動配合副的第一轉動件311、中間轉動件312和第二轉動件313,形成轉動配合副的兩個轉動件之間,一者可帶動另一者轉動。如圖所示,用于與顯示屏裝置10連接的第一連接端3111設置于第一轉動件311上,用于與基座20連接的第二連接端3131設置于第二轉動件313上。當然,連接端的結構形式不局限于圖中所示的矩形截面,實際上,其結構形式根據相應連接端與顯示屏裝置10和基座20具體需要進行設置,只要能夠實現可靠連接均可。
[0067]其中,第二連接子單元320包括形成轉動配合副的第三轉動件321和第四轉動件322,一者可以帶動另一者轉動;同時,第三轉動件321分別與第一轉動件311和中間轉動件312的一端鉸接,第四轉動件322分別與中間轉動件312的另一端和第二轉動件313鉸接。由此,通過各鉸接關系可依次由一端依次帶動各轉動件相對于另一端轉動,且鉸接關系的存在可適應相鄰轉動件轉動幅度的差異,確保動作順暢。
[0068]基于轉動件之間帶動轉動的功能需求,各轉動配合副可以形成于兩個轉動件外周表面的嚙合齒;也可以為這樣的設計,轉動配合副形成于兩個轉動件外周圓弧摩擦面,具體可以通過較大轉動摩擦實現一者帶動另一者轉動,顯然,此方式的相比于圖中所示的嚙合齒傳動來說,傳動效率偏低,故,轉動配合副形成于兩個轉動件外周表面的哨合齒為最優方案。
[0069]具體請一并參見圖10,該圖示出了該連接構件自第一工作姿態至第二工作姿態切換變化示意圖,圖中I列所示各幅示意圖均自圖5所示B向形成,圖中II列所示各幅示意圖均自圖5所示C向形成。
[0070]可以確定的是,各轉動件外周表面哨合齒的布置不盡相同。其中,第一轉動件311和第二轉動件313僅為內側端布齒,中間轉動件312需要兩端布齒,第三轉動件321和第四轉動件322也僅為內側端布齒即可。當然,圖中所示的第三轉動件321和第四轉動件322為兩端布齒,但基于其工作原理可知,只有第三轉動件321和第四轉動件322內側端的嚙合齒參與轉動配合;如此設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可以減少組件中零件類型的數量,控制整體工藝成本。
[0071]特別說明的是,各轉動件之間的鉸接可以采用不同的結構形式實現,例如鉚接,也可以采用圖中所示采用鉸接軸340插裝于相應的轉動件中形成相應的鉸接,優選地,各連接單元300的相同轉動件之間的鉸接采用同一根鉸接軸340形成,如此設置,便于零件加工及組裝的工藝,可控產品成本。
[0072]另外,為了使得顯示屏裝置10在圖2所示傳統筆記本工作模態下保持穩定的相對位置,可以通過調節相對轉動構件之間的轉動摩擦轉矩實現。例如,各鉸接軸340與各轉動件的內孔之間均為過渡配合,以形成轉動件相對于鉸接軸之間的轉動摩擦轉矩。再例如,沿鉸接軸340的軸向,各轉動件之間具有預緊力,以形成各轉動件貼合面之間的轉動摩擦轉矩;具體地,鉸接軸340可以為圖中所示的螺栓狀,并通過螺母與其伸出端螺紋配合調節軸向轉動件之間的預緊力。
[0073]如前所述,在相同轉矩的基礎上,連接單元300設定數目的增加可以減薄其厚度。此外,還可以從另一角度作改進優化,同樣可以有效控制厚度尺寸。具體請參見圖11,該圖示出了第二實施例所述連接構件的軸測示意圖。
[0074]本方案與第一實施例的主要構成完全相同,區別僅在于:每個連接單元300還增設一個疊加單元330,該疊加單元330包括第一疊加轉動件331和第二疊加轉動件332。
[0075]其中,第一疊加轉動件331設置于第一連接子單元310中,該第一疊加轉動件331與第一連接子單元310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形成轉動配合副,參與到轉矩的依次傳遞,進而從另一個方向分載減薄厚度尺寸;同樣,第一疊加轉動件331需要與旁側第二連接子單元320的相鄰轉動件分別鉸接。
[0076]其中,第二疊加轉動件332設置于第二連接子單元320中,該第二疊加轉動件332與第二連接子單元320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形成轉動配合副,參與到轉矩的依次傳遞,進而從另一個方向分載減薄厚度尺寸;第二疊加轉動件332也需要與旁側第一連接子單元310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鉸接。
[0077]顯然,第一疊加轉動件331和第二疊加轉動件332的配合原理與中間轉動件312相同,因此需要兩端布齒。另外,基于該排布連接關系可以確定,疊加單元300的具體數量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設定,而不局限于圖中所示設置為一個疊加單元;由此,沿板片狀連接構件的幅面,本方案一方面可以通過增加連接單元300分載,另一方面每個連接單元300可以通過增加疊加單元340分載,可大大優化觸控顯示屏裝置10可能形成的抖動現象。
[0078]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子設備,包括通過連接構件相接的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構件包括至少一個連接單元,整體呈可折彎切換于兩個工作姿態的板片狀;其中: 位于第一工作姿態的所述連接單元,呈第一折彎狀且其第一連接端的第一側面與其第二連接端的第一側面相對,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二殼體與所述第二本體的第一殼體貼合;位于第二工作姿態的所述連接單元,呈第二折彎狀且其第一連接端的第二側面與其第二連接端的第二側面相對,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本體的第二殼體貼合; 所述第一側面位于相應連接端的所述第二側面的相對側;所述第一殼體位于相應本體的第二殼體的相對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單元包括并行設置的兩個連接子單元; 第一連接子單元包括依次形成轉動配合副的第一轉動件、中間轉動件和第二轉動件,所述第一轉動件上具有與所述第一本體連接的所述第一連接端,所述第二轉動件上具有與所述第二本體連接的所述第二連接端; 第二連接子單元包括形成轉動配合副的第三轉動件和第四轉動件;所述第三轉動件分別與所述第一轉動件和所述中間轉動件的一端鉸接,所述第四轉動件分別與所述中間轉動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轉動件鉸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單元還包括至少一個疊加單元,所述疊加單元包括: 第一疊加轉動件,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接子單元中,所述第一疊加轉動件與所述第一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形成轉動配合副,并與旁側所述第二連接子單元的相鄰轉動件分別鉸接; 第二疊加轉動件,設置于所述第二連接子單元中,第二疊加轉動件與所述第二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形成轉動配合副,并與旁側所述第一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鉸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配合副形成于兩個轉動件外周表面的哨合齒。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配合副形成于兩個轉動件外周圓弧摩擦面。
6.根據權利要求2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采用鉸接軸插裝于相應的轉動件中形成。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軸與各轉動件之間均為過渡配合。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鉸接軸的軸向,各轉動件之間具有預緊力。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構件包括至少兩個連接單元,各連接單元的相同轉動件之間的鉸接采用同一所述鉸接軸形成。
10.一種連接構件,用于連接電子設備的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構件包括至少一個連接單元,整體呈可折彎切換于兩個工作姿態的板片狀;其中: 位于第一工作姿態的所述連接單元,呈第一折彎狀且其第一連接端的第一側面與其第二連接端的第一側面相對,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二殼體與所述第二本體的第一殼體貼合;位于第二工作姿態的所述連接單元,呈第二折彎狀且其第一連接端的第二側面與其第二連接端的第二側面相對,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本體的第二殼體貼合; 所述第一側面位于相應連接端的所述第二側面的相對側;所述第一殼體位于相應本體的第二殼體的相對側。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連接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構件包括至少一個連接單元,所述連接單元包括并行設置的兩個連接子單元; 第一連接子單元包括依次形成轉動配合副的第一轉動件、中間轉動件和第二轉動件,所述第一轉動件上具有與所述第一本體連接的所述第一連接端,所述第二轉動件上具有與所述第二本體連接的所述第二連接端; 第二連接子單元包括形成轉動配合副的第三轉動件和第四轉動件;所述第三轉動件分別與所述第一轉動件和所述中間轉動件的一端鉸接,所述第四轉動件分別與所述中間轉動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轉動件鉸接。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連接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單元還包括至少一個疊加單元,所述疊加單元包括: 第一疊加轉動件,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接子單元中,所述第一疊加轉動件與所述第一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形成轉動配合副,并與旁側所述第二連接子單元的相鄰轉動件分別鉸接; 第二疊加轉動件,設置于所述第二連接子單元中,第二疊加轉動件與所述第二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形成轉動配合副,并與旁側所述第一連接子單元中的相鄰轉動件分別鉸接。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連接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配合副形成于兩個轉動件外周表面的哨合齒。
14.根據權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連接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采用鉸接軸插裝于相應的轉動件中形成。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連接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軸與各轉動件之間均為過渡配合;和/或,沿所述鉸接軸的軸向,各轉動件之間具有預緊力。
16.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連接構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構件包括至少兩個連接單元,各連接單元的相同轉動件之間的鉸接采用同一所述鉸接軸形成。
【文檔編號】G06F1/16GK104345786SQ201310347114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9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9日
【發明者】夏小松 申請人:聯想(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