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涉及觸控顯示技術,尤其涉及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帶有觸控功能的顯示面板作為一種信息輸入工具被廣泛應用于手機、平板電腦、公共場所大廳的信息查詢機等各種顯示產品中。這樣,用戶只需用手指觸摸觸控顯示面板上的標識就能夠實現對該電子設備的操作,消除了用戶對其他輸入設備(如鍵盤和鼠標等)的依賴,使人機交互更為簡易。
為了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通常在觸控顯示面板中設置有用于檢測用戶觸摸觸控顯示面板時觸控壓力大小的壓力感應電橋,使其不僅能夠采集觸控位置信息,而且能夠采集觸控壓力大小,以豐富觸控顯示技術的應用范圍。但是對于任意一種壓力感應電橋而言,觸控顯示面板上總會存在某一特定區域,當用戶按壓該特定區域時,壓力感應電橋無法檢測觸控壓力的大小,致使現有的觸控顯示面板觸控壓力檢測的靈敏度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以實現提高觸控壓力檢測的靈敏度的目的。
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觸控顯示面板,該觸控顯示面板包括:
基板,包括顯示區與圍繞所述顯示區的非顯示區;
設置在所述基板非顯示區上的至少一個壓力感應電橋組,所述壓力感應電橋組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至少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
同一所述壓力感應電橋組內至少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至少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檢測盲區互不重合。
第二方面,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觸控顯示裝置,該觸控顯示裝置包括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任一所述的觸控顯示面板。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設置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內至少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至少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檢測盲區互不重合,解決了現有的觸控顯示面板觸控壓力檢測的靈敏度不高的問題,實現了提高觸控壓力檢測的靈敏度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a為利用仿真的方法得到的對現有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進行全屏按壓測試時不同位置在兩個測試方向上形變差值的分布示意圖;
圖1b為利用仿真的方法得到的對現有的另一種觸控顯示面板進行全屏按壓測試時不同位置在兩個測試方向上形變差值的分布示意圖;
圖1c為利用仿真的方法得到的對現有的又一種觸控顯示面板進行全屏按壓測試時不同位置在兩個測試方向上形變差值的分布示意圖;
圖2a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b為圖2a中虛線區域的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觸控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而非全部結構。
圖1a為利用仿真的方法得到的對現有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進行全屏按壓測試時不同位置在兩個測試方向上形變差值的分布示意圖。參見圖1a,該觸控顯示面板包括顯示區11以及圍繞顯示區11的非顯示區12。在該觸控顯示面板的非顯示區12內僅設置有一個壓力感應電橋20,位于區域A內。需要說明的是,在測試時,所選取的壓力感應電橋20用于檢測按壓位置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形變量,進而得到該按壓位置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形變量的差值,最后依據該按壓位置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形變量的差值計算得到觸控壓力的大小。在圖1a中,該壓力感應電橋20所檢測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與圖中X軸方向的夾角均為45度。在該顯示區11內包括多條封閉的曲線。曲線上的數值表明在按壓該曲線上任意一點時,該按壓位置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形變量的差值。
參見圖1a,通過對該觸控顯示面板進行全屏按壓測試后,發現當按壓該觸控顯示面板的顯示區11中的區域B內任一位置時,該壓力感應電橋20無法檢測該觸控壓力的大小。這是因為壓力感應電橋20是通過檢測按壓位置在不同方向上的形變差值來確定觸控壓力的大小。在按壓該區域B內任一位置時,在該壓力感應電橋20所檢測的兩個方向上形變差值很小,甚至為0,因此該壓力感應電橋20無法檢測該區內的觸控壓力的大小。該區域B即稱為該壓力感應電橋的檢查盲區。
圖1b為利用仿真的方法得到的對現有的另一種觸控顯示面板進行全屏按壓測試時不同位置在兩個測試方向上形變差值的分布示意圖。與圖1a中壓力感應電橋相比,不同之處在于圖1b中壓力感應電橋20所檢測的第一方向與圖中X軸方向的夾角為0°,感應電橋所檢測20的第二方向與圖中X軸方向的夾角為90°。從圖1b中可以發現該壓力感應電橋20的檢測盲區(即區域B)位于顯示區11靠近該壓力感應電橋20一側的邊緣處。
需要指出的是,對比圖1a和圖1b,可以得出,當壓力感應電橋所檢測的第一方向與X軸方向的夾角為45°時壓力感應電橋的檢測盲區恰好對應于與當壓力感應電橋所檢測的第一方向與X軸方向的夾角均為0°時壓力感應電橋的壓力感應最靈敏區域。同時,當壓力感應電橋所檢測的第一方向與X軸方向的夾角均45°時壓力感應電橋的壓力感應最靈敏區域恰好對應于與當壓力感應電橋所檢測的第一方向與X軸方向的夾角均為0°時壓力感應電橋的檢測盲區。
圖1c為利用仿真的方法得到的對現有的又一種觸控顯示面板進行全屏按壓測試時不同位置在兩個測試方向上形變差值的分布示意圖。與圖1a中觸控顯示面板相比,不同之處在于圖1c中壓力感應電橋20所檢測的第一方向與圖中X軸方向的夾角均為15°,壓力感應電橋20所檢測的第二方向與圖中X軸方向的夾角均為75°。從圖1c中,仍可發現,對于該壓力感應電橋20,觸控顯示面板上仍存在檢測盲區。
實際上,對于設置于觸控顯示面板上的任一壓力感應電橋而言,觸控顯示面板上均存在檢測盲區。并且對比圖1a至圖1c,還可以得出,對于設置于觸控顯示面板上同一位置的壓力感應電橋而言,壓力感應電橋的檢測方向不同,該壓力感應電橋的檢測盲區位置和大小不同。事實上,對于設置于觸控顯示面板上的任一壓力感應電橋,其檢測盲區的位置和大小除了取決于該壓力感應電橋的檢測方向以外,還取決于該壓力感應電橋在觸控顯示面板中具體設置位置。另外,對于任一壓力感應電橋,顯示面板顯示區域內除該壓力感應電橋的檢查盲區外的區域均為該壓力感應電橋的可檢測區。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顯示面板。該觸控顯示面板包括:基板,包括顯示區與圍繞所述顯示區的非顯示區。
設置在所述基板非顯示區上的至少一個壓力感應電橋組,所述壓力感應電橋組包括至少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至少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同一所述壓力感應電橋組內至少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至少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檢測盲區互不重合。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設置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內至少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至少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檢測盲區互不重合,解決了現有的觸控顯示面板觸控壓力檢測的靈敏度不高的問題,實現了提高觸控壓力檢測的靈敏度的目的。
圖2a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b為圖2a中虛線區域的放大圖。示例性地,參見圖2a和圖2b,該觸控顯示面板,包括:基板10。該基板10包括顯示區11與圍繞顯示區11的非顯示區12。在基板10非顯示區12上的僅設置了一個壓力感應電橋組30。該壓力感應電橋組30包括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和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30內該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和該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的檢測盲區互不重合。此處僅示例性的描述了壓力感應電橋組包括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與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但壓力感應電橋組不限制于此,可以包括多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與多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在此不做限定。
這里,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30內該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和該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的檢測盲區互不重合具體是指,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的檢測盲區,恰好位于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的可檢測區內,同時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的檢測盲區,恰好位于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的可檢測區內。這樣,當用戶觸摸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檢測盲區內任一位置時,由于該位置恰好位于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的可檢測區內,可以由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對觸控壓力大小進行檢測。當用戶觸摸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檢測盲區內任一位置時,由于該位置恰好位于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的可檢測區內,可以由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對觸控壓力大小進行檢測。
進一步地,為了提高上述觸控顯示面板的觸控靈敏度,可選地,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內各第一壓力感應電橋以及各第二壓力感應電橋位于基板非顯示區的同一位置附近。
該第一感應電橋31的結構有多種。在圖2b中示例性地給出了一種壓力感應電橋的結構示意圖。參見圖2b,該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包括第一感應電阻R1、第二感應電阻R2、第三感應電阻R3和第四感應電阻R4;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還包括第一延伸方向100和第二延伸方向200,第一延伸方向100和第二延伸方向200交叉設置。
第一感應電阻R1的第一端a以及第四感應電阻R4的第一端a’與第一電源輸入端Vin1電連接,第一感應電阻R1的第二端b以及第二感應電阻R2的第一端b’與第一感應信號測量端Vout1電連接,第四感應電阻R4的第二端d以及第三感應電阻R3的第一端d’與第二感應信號測量端Vout2電連接,第二感應電阻R2的第二端c以及第三感應電阻R3的第二端c’與第二電源輸入端Vin2電連接。
第一感應電阻R1由第一端a到第二端b的延伸長度在第一延伸方向1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二延伸方向200上的分量,第二感應電阻R2由第一端b’到第二端c的延伸長度在第二延伸方向2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一延伸方向100上的分量,第三感應電阻R3由第一端d’到第二端c’的延伸長度在第一延伸方向1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二延伸方向200上的分量,第四感應電阻R4由第一端a’到第二端d的延伸長度在第二延伸方向2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一延伸方向100上的分量。這樣設置可以使得第一感應電阻R1和第三感應電阻R3感應第一延伸方向100的應變,第二感應電阻R2和第四感應電阻R4感應第二延伸方向200的應變。另外上述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將第一感應電阻R1、第二感應電阻R2,以及第三感應電阻R3和第四感應電阻R4設置于在空間同一處,或者分布在比較小的區域內。從而使得R1和R2,以及R3和R4有同步溫度變化,可以消除溫度差異的影響,同時又能感測基板10形變,提高了壓力感應精度。
類似地,該第二感應電橋32的結構有多種。在圖2b中示例性地給出了一種壓力感應電橋的結構示意圖。參見圖2b,該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包括第五感應電阻R5、第六感應電阻R6、第七感應電阻R7和第八感應電阻R8,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還包括第三延伸方向300和第四延伸方向400,第三延伸方向300和第四延伸方向400交叉設置。
第五感應電阻R5的第一端e以及第八感應電阻R8的第一端e’與第三電源輸入端Vin3電連接,第五感應電阻R5的第二端f以及第六感應電阻R6的第一端f’與第三感應信號測量端Vout3電連接,第八感應電阻R8的第二端h以及第七感應電阻R7的第一端h’與第四感應信號測量端Vout4電連接,第六感應電阻R6的第二端g以及第七感應電阻R7的第二端g’與第四電源輸入端Vin4電連接。
第五感應電阻R5由第一端e到第二端f的延伸長度在第三延伸方向3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四延伸方向400上的分量,第六感應電阻R6由第一端f’到第二端g的延伸長度在第四延伸方向4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三延伸方向300上的分量,第七感應電阻R7由第一端h’到第二端g’的延伸長度在第三延伸方向3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四延伸方向400上的分量,第八感應電阻R8由第一端e’到第二端h的延伸長度在第四延伸方向400上的分量大于在第三延伸方向300上的分量。這樣設置可以使得第五感應電阻R5和第七感應電阻R7感應第三延伸方向300的應變,第六感應電阻R6和第八感應電阻R8感應第四延伸方向400的應變。另外,上述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將第五感應電阻R5、第六感應電阻R6,以及第七感應電阻R7和第八感應電阻R8設置于在空間同一處,或者分布在比較小的區域內。從而使得R5和R6,以及R7和R8有同步溫度變化,可以消除溫度差異的影響,同時又能感測基板10形變,提高了壓力感應精度。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定義第一壓力感應電橋的第一延伸方向與距離第一壓力感應電橋最近的基板的邊緣的夾角為第一夾角,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第三延伸方向與同一邊緣的夾角為第二夾角。示例性地,如圖2b,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的第一延伸方向100與距離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最近的基板的邊緣111的延伸方向一致,該第一夾角α(圖2b中未示出)為0°。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的第三延伸方向300與同一邊緣111的夾角為第二夾角β,該第一夾角α與第二夾角β的大小不相同。
需要說明的是,若該壓力感應電橋組包括多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時,每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的第一延伸方向均會與距離該第一壓力感應電橋最近的基板的邊緣形成一個第一夾角,該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第三延伸方向會與同一邊緣形成第二夾角。可選地,至少一個第一夾角與該第二夾角的大小不相同。若該壓力感應電橋組包括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多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時,該第一壓力感應電橋的第一延伸方向會與距離該第一壓力感應電橋最近的基板的邊緣形成第一夾角,每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第三延伸方向均會與同一邊緣形成一個第二夾角。可選地,該第一夾角與至少一個第二夾角的大小不相同。若該壓力感應電橋組包括多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多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時,每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的第一延伸方向均會與距離該第一壓力感應電橋最近的基板的邊緣形成一個第一夾角,每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第三延伸方向均會與同一邊緣形成一個第二夾角。可選地,該第一夾角與該第二夾角的大小不相同。
由于對于已設置于觸控顯示面板上的任一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其檢測盲區的位置和大小取決于該壓力感應電橋感測的兩個延伸方向和與其最近的基板的邊緣的夾角。為了提高壓力檢測的靈敏度,可選地,至少一個第一夾角為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70°;和/或至少一個第二夾角為大于等于20°且小于等于70°。例如,如圖2a所示,第一夾角為0°,第二夾角為45°。此時,結合圖1a和圖1b,可以理解在圖2a中,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的檢測盲區恰好對應于該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的壓力感應最靈敏區域,而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的壓力感應最靈敏區域恰好對應于該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的檢測盲區。這樣設置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觸控顯示面板壓力感應的靈敏度。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可選地,第一延伸方向100和第二延伸方向200垂直;和/或,第三延伸方向300和第四延伸方向400垂直。
需要說明的是,在圖2a在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30內僅示例性地設置了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和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并且該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與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排列形成一字形,這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示例,而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具體設計時,可選地,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內可以設置一個或多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同時也可以設置一個或多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在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內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或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數目越多,其壓力感應的靈敏度越高。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另一個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參見圖3,在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30內示例性地包括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和兩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這兩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與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排列形成一字形。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可選地,如圖3所示,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位于兩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之間的位置處。這樣設置可以豐富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內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布設方案。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個觸控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參見圖4,類似地,在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30內示例性地包括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和兩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與圖3中提供的觸控顯示面板相比,圖4中提供的觸控顯示面板中,這兩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32與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31排列形成品字形。這樣設置可以豐富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內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布設方案。
同樣地,若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內第一壓力感應電橋的數目為兩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數目為一個;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與兩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排列形成一字形或品字形;若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與兩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排列形成一字形,第二壓力感應電橋位于兩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之間的位置處。這樣設置同樣可以豐富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內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布設方案。
在實際設計時,該觸控顯示面板可以設計為液晶顯示面板,也可設計為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
若該觸控顯示面板為液晶顯示面板,而液晶顯示面板包括陣列基板以及與陣列基板對置的彩膜基板,該基板具體可以為陣列基板也可以為彩膜基板。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個觸控顯示面板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參見圖5,該基板為陣列基板1,觸控顯示面板還包括與陣列基板1對置的彩膜基板2。壓力感應電橋組30可以設置于陣列基板1背離彩膜基板2的表面。此外,如圖6所示,該壓力感應電橋組30還可以設置于陣列基板1靠近彩膜基板2的表面。進一步地,若該陣列基板1包括至少一層金屬膜層(圖6中未示出),金屬膜層設置于陣列基板1靠近彩膜基板2的表面。該壓力感應電橋組30可以與該金屬膜層同層設置。進一步地,該壓力感應電橋組30還可以與金屬膜層采用相同材料在同一制作工藝中形成。該金屬膜層可以為掃描線金屬層、數據線金屬層或觸控位置檢測電極走線金屬層等。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又一個觸控顯示面板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參見圖7,該基板為彩膜基板2,觸控顯示面板還包括與彩膜基板2對置的陣列基板1。壓力感應電橋組30可以設置于彩膜基板2靠近陣列基板1的表面。進一步地,由于彩膜基板2往往還包括黑矩陣和色阻層,該黑矩陣和該色阻層設置于彩膜基板2靠近陣列基板1的表面。該壓力感應電橋組30可以與黑矩陣或色阻層同層設置。此外壓力感應電橋組30設置于黑矩陣與色阻層之間。此外,如圖8所示,該壓力感應電橋組30還可以設置于彩膜基板2背離陣列基板1的表面。
若該觸控顯示面板為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而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包括陣列基板以及與該陣列基板對置的蓋板,該基板可以為陣列基板也可以為蓋板。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參見圖9,該液晶顯示裝置101包括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種顯示面板201。該液晶顯示裝置101具體可以為手機、電腦、電視、智能手表以及公共服務大廳的信息查詢機等。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設置同一壓力感應電橋組內至少一個第一壓力感應電橋和至少一個第二壓力感應電橋的檢測盲區互不重合,解決了現有的觸控顯示面板觸控壓力檢測的靈敏度不高的問題,實現了提高觸控壓力檢測的靈敏度的目的。
注意,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及所運用技術原理。本領域技術人員會理解,本實用新型不限于這里所述的特定實施例,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能夠進行各種明顯的變化、重新調整和替代而不會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雖然通過以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不僅僅限于以上實施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情況下,還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實施例,而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范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