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服務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PCIE總線的切換機構。
背景技術:
PCIE是一種高速傳輸總線,最高速率支持8GT/s,一般來說,一組PCIE信號只能對應一個PCIE設備,硬件設計上只能連接到一個PCIE slot或者PCIE Mezz卡。然而當前服務器架構正不斷趨向多樣化、復雜化,根據不同的需求,有時一組PCIE信號需要連接到兩個不同PCIE設備或者物理鏈路,對于這種需求,現有方案是采用PCIE SWITCH芯片,將一組PCIE信號在兩個鏈路中自由切換。但該方案涉及到軟件、硬件和BIOS等多個層面的技術,設計難度和調試難度較大,而且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PCIE總線的切換機構,包括:切換裝置及與切換裝置連接的Oculink總線纜;
切換裝置包括:第一CPU,第二CPU,十二個Oculink連接器,兩個PCIE卡槽以及兩個PCIE Mezz卡連接器;
Oculink連接器一和Oculink連接器三為第一連接器組;
Oculink連接器二和Oculink連接器四為第二連接器組;
Oculink連接器五和Oculink連接器六為第三連接器組;
Oculink連接器七和Oculink連接器九為第四連接器組;
Oculink連接器八和Oculink連接器十為第五連接器組;
Oculink連接器十一和Oculink連接器十二為第六連接器組;
第一連接器組第一端連接至第一CPU,第一連接器組第二端分別與第二連接器組的第一端連接以及與第三連接器組的第一端連接;第二連接器組的第二端與第一PCIE卡槽連接;第三連接器組的第二端與第一PCIE Mezz卡連接器連接;
第四連接器組第一端連接至第二CPU,第四連接器組第二端分別與第五連接器組的第一端連接以及與第六連接器組的第一端連接;第五連接器組的第二端與第二PCIE卡槽連接;第六連接器組的第二端與第二PCIE Mezz卡連接器連接;
Oculink總線纜包括:第一Oculink線纜和第二Oculink線纜;
第一Oculink線纜和第二Oculink線纜分別用于根據PCIE設備或者物理鏈路的連接設置,與切換裝置的十二個Oculink連接器對應連接,實現CPU的PCIE信號到PCIE slot或者PCIE Mezz卡連接器的切換。
優選地,第一Oculink線纜包括:第一線纜本體,第一線纜本體兩端分別設有第一線纜連接器公頭;
第二Oculink線纜包括:第二線纜本體,第二線纜本體兩端分別設有第二線纜連接器公頭。
優選地,第一線纜本體和第二線纜本體分別設有線纜標簽。
優選地,第一PCIE卡槽采用標準PCIE x8卡槽。
優選地,第二PCIE卡槽采用標準PCIE x8卡槽。
優選地,第一連接器組靠近第一CPU的位置設置,第二連接器組靠近第一PCIE卡槽的位置設置,第三連接器組靠近第一PCIE Mezz卡的位置設置;
第四連接器組靠近第二CPU的位置設置,第五連接器組靠近第二PCIE卡槽的位置設置,第六連接器組靠近第二PCIE Mezz卡的位置設置。
從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根據PCIE設備或者物理鏈路的連接設置,與切換裝置的十二個Oculink連接器對應連接,實現CPU的PCIE信號到PCIE slot或者PCIE Mezz卡連接器的切換。第一Oculink線纜和第二Oculink線纜還分別用于連接CPU端和Device端的PCIE信號,每根線纜最大可支持一組PCIE x4信號。Oculink連接器布置在主板之上,每個連接器可連接Oculink線纜的其中一端,有效降低主板層疊,減少成本,并且易于實現。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PCIE總線的切換機構的整體結構圖;
圖2為第一Oculink線纜的結構圖;
圖3為第一線纜連接器公頭的主視圖;
圖4為第一線纜連接器公頭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得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優點能夠更加的明顯和易懂,下面將結合本具體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下面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非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PCIE總線的切換機構,如圖1所示包括:切換裝置101及與切換裝置101連接,用于實現PCIE鏈路在兩個PCIE設備之間切換的Oculink總線纜;
切換裝置101包括:第一CPU31,第二CPU37,十二個Oculink連接器,兩個PCIE卡槽以及兩個PCIE Mezz卡連接器;
Oculink連接器一1和Oculink連接器三3為第一連接器組32;
Oculink連接器二2和Oculink連接器四4為第二連接器組33;
Oculink連接器五5和Oculink連接器六6為第三連接器組34;
Oculink連接器七7和Oculink連接器九9為第四連接器組38;
Oculink連接器八8和Oculink連接器十10為第五連接器組39;
Oculink連接器十一11和Oculink連接器十二12為第六連接器組40;
第一連接器組32第一端連接至第一CPU31,第一連接器組32第二端分別與第二連接器組33的第一端連接以及與第三連接器組34的第一端連接;第二連接器組33的第二端與第一PCIE卡槽35連接;第三連接器組34的第二端與第一PCIE Mezz卡連接器36連接;
第四連接器組38第一端連接至第二CPU37,第四連接器組38第二端分別與第五連接器39組的第一端連接以及與第六連接器組40的第一端連接;第五連接器組39的第二端與第二PCIE卡槽41連接;第六連接器組40的第二端與第二PCIE Mezz卡連接器42連接;
Oculink總線纜包括:第一Oculink線纜和第二Oculink線纜;第一Oculink線纜和第二Oculink線纜分別用于根據PCIE設備或者物理鏈路的連接設置,與切換裝置101的十二個Oculink連接器對應連接,實現CPU的PCIE信號到PCIE slot或者PCIE Mezz卡連接器的切換。
第一PCIE卡槽35采用標準PCIE x8卡槽。第二PCIE卡槽41采用標準PCIE x8卡槽。
第一連接器組32靠近第一CPU31的位置設置,第二連接器組33靠近第一PCIE卡槽35的位置設置,第三連接器組34靠近第一PCIE Mezz卡36的位置設置;第四連接器組38靠近第二CPU37的位置設置,第五連接器組39靠近第二PCIE卡槽41的位置設置,第六連接器組40靠近第二PCIE Mezz卡42的位置設置。
PCIE總線(PCI-Express)是一種通用的總線規格,它由Intel推廣,其最終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取代現有電腦系統內部的總線傳輸接口,包括:顯示接口, CPU,PCI,HDD,Network等多種應用接口。
PCIE Mezz卡連接器,mezz是mezzanine的縮寫,是中間層連接器,一般采用PCIe總線,用來擴展PCIe的網卡,SAS卡等。其優點是比標準的PCIe連接器小,安裝上mezzanine卡后比較節省空間。
本實施例中,圖2、圖3、圖4所示,第一Oculink線纜102包括:第一線纜本體51,第一線纜本體51兩端分別設有第一線纜連接器公頭52;
第二Oculink線纜包括:第二線纜本體,第二線纜本體兩端分別設有第二線纜連接器公頭。第一線纜本體51和第二線纜本體分別設有線纜標簽53。第二Oculink線纜的結構形式與第一Oculink線纜相同。
第一Oculink線纜和第二Oculink線纜分別用于連接PCIE鏈路,最高支持12GT/s速率,完全可以兼容PCIE 3.0速率,并且可手動切換使CPU的PCIE信號到PCIE slot或者PCIE Mezz卡連接器。第一Oculink線纜和第二Oculink線纜還分別用于連接CPU端和Device端的PCIE信號,每根線纜最大可支持一組PCIE x4信號。Oculink連接器布置在主板之上,每個連接器可連接Oculink線纜的其中一端。本實用新型與傳統方法相比,更加簡潔,容易使用,并且方便調試。
為了能夠充分說明本實施例的切換方式,以第一CPU下的PCIE x8信號切換為例,當PCIE鏈路需要切換到PCIE卡槽時,使用兩根第一Oculink線纜和兩根第二Oculink線纜。
其中,分別取第一Oculink線纜和第二Oculink線纜各一根,第一Oculink線纜一端連接Oculink連接器一1,另一端連接Oculink連接器二2,第二Oculink線纜一端連接Oculink連接器三3,另一端連接Oculink連接器四4;
再分別取第一Oculink線纜和第二Oculink線纜各一根。第一Oculink線纜一端連接Oculink連接器七7,另一端連接Oculink連接器八8,第二Oculink線纜一端連接Oculink連接器三九9,另一端連接Oculink連接器十10。
當PCIE鏈路需要切換到PCIE Mezz連接器時,第一Oculink線纜一端連接Oculink連接器一1,另一端連接Oculink連接器五5,第二Oculink線纜一端連接Oculink連接器三3,另一端連接Oculink連接器六6。第二CPU下的PCIE x8信號切換連接方式同上述。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區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后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數據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以便這里描述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能夠以除了在這里圖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順序實施。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他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于覆蓋不排他的包含。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