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壓力觸控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顯示面板、顯示裝置和壓力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觸控顯示技術的發展,顯示產品中的觸控操作方式的功能也越來越多樣化,例如,顯示產品中實現了壓力觸控功能。例如,如圖1所示,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目前的液晶顯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之間設置有液晶層,液晶層中設置有液晶2,第一基板11朝向第二基板12一側的表面設置有第一壓感電極31,第二基板12朝向第一基板11一側的表面設置有第二壓感電極32,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二壓感電極32組成一個壓感電極單元,多個壓感電極單元在顯示面板上呈矩陣分布,每個壓感電極單元中的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二壓感電極32之間形成電容,在進行壓力檢測時,獲取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二壓感電極32的電容值,根據該電容值的變化來檢測該壓感單元處是否有壓力觸控。在用戶按壓顯示面板之前,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之間的保持默認電容值,在用戶用力按壓顯示面板時,按壓位置處的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之間的距離會變小,即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二壓感電極32之間電容值會變大,當芯片檢測到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二壓感電極32之間的電容值大于預設電容值時,則判斷該壓感單元處有壓力觸控。
然而,由于顯示面板在受力時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之間的距離變化量較小,因此需要設置的與默認電容值較為接近的預設電容值,才能夠檢測出壓力觸控,但是,液晶層中的液晶2在像素電極和公共電極形成的電場下會發生偏轉以實現畫面顯示,而液晶層作為第一壓感電極31與第二壓感電極32之間的電容介質,其電容率的變化同樣會影響第一壓感電極31與第二壓感電極32之間的電容值,在液晶2發生偏轉后,液晶層的電容率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液晶層電容率的變化可能會導致芯片無法正確檢測壓力觸控,即無法準確根據按壓程度進行壓力觸控檢測,從而造成誤操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顯示面板、顯示裝置和壓力檢測方法,能夠更加準確地根據按壓程度來進行壓力觸控檢測,從而避免由于按壓程度之外的因素導致的誤操作。
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顯示面板,包括:
第一基板和與所述第一基板相對設置的第二基板;
呈矩陣分布的多個壓感電極單元,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包括第一壓感電極和多個第二壓感電極;
所述第一壓感電極設置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側表面;
所述第二壓感電極設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側表面,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多個所述第二壓感電極相互絕緣;
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所述第一壓感電極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與每個所述第二壓感電極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均重疊;
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還包括與每個所述第二壓感電極對應的壓感支撐結構,所述壓感支撐結構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每個所述壓感支撐結構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的距離,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任意兩個所述壓感支撐結構的高度不同;
每個所述壓感支撐結構上設置有導電層,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所述壓感支撐結構用于在所述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通過所述導電層連通所述第一壓感電極和對應的所述第二壓感電極。
可選地,所述多個壓感支撐結構設置于所述第一壓感電極朝向所述第二壓感電極的一側表面,或者,所述多個壓感支撐結構設置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側表面;
每個所述壓感支撐結構的頂端表面設置有所述導電層,所述頂端為所述壓感支撐結構遠離所述第一基板的一端,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所述導電層電連接于所述第一壓感電極,每個所述壓感支撐結構的頂端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與對應的所述第二壓感電極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重疊,所述導電層在所述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用于連通所述第一壓感電極和所述第二壓感電極。
可選地,所述多個壓感支撐結構設置于所述第二壓感電極朝向所述第一壓感電極的一側表面,或者,所述多個壓感支撐結構設置于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側表面;
每個所述壓感支撐結構的頂端表面設置有所述導電層,所述頂端為所述壓感支撐結構遠離所述第二基板的一端,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每個所述壓感支撐結構的頂端表面的導電層電連接于對應的所述第二壓感電極,每個所述壓感支撐結構的頂端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與對應的所述第一壓感電極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重疊,所述導電層在所述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用于連通所述第一壓感電極和所述第二壓感電極。
可選地,所述壓感支撐結構由彈性材料制成;所述彈性材料為樹脂。
可選地,所述第一基板為彩膜基板,所述第二基板為陣列基板,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陣列基板之間設置有液晶層。
可選地,上述顯示面板還包括:
位于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陣列基板之間的主支撐柱,所述主支撐柱的高度大于任意所述壓感支撐結構的高度。
可選地,上述顯示面板還包括:
位于所述彩膜基板和所述陣列基板之間的輔支撐柱;
所述主支撐柱的高度大于所述輔支撐柱的高度;
所述輔支撐柱的高度小于或等于任意所述壓感支撐結構的高度。
可選地,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包括兩個所述第二壓感電極;
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的兩個所述第二壓感電極分別為第一子壓感電極和第二子壓感電極;
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包括兩個所述壓感支撐結構;
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的兩個所述壓感支撐結構分別為與所述第一子壓感電極對應的第一壓感支撐結構和與所述第二子壓感電極對應的第二壓感支撐結構。
可選地,每個所述第一壓感支撐結構包括多個高度相同的第一壓感支撐柱,每個所述第二壓感支撐結構包括多個高度相同的第二壓感支撐柱。
可選地,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每個所述第一壓感支撐柱的頂端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子壓感電極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之內;
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每個所述第二壓感支撐柱的頂端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與所述第一子壓感電極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重疊;
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每個所述第二壓感支撐柱的頂端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與所述第二子壓感電極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重疊;
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所述第一壓感支撐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壓感支撐柱的高度。
可選地,所述彩膜基板包括黑矩陣;
每個所述壓感支撐結構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位于所述黑矩陣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內。
可選地,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所述第一壓感電極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完全覆蓋每個所述第二壓感電極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
可選地,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側表面還設置有多個觸控電極,所述多個觸控電極包括與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對應的環形觸控電極,多個所述環形觸控電極呈矩陣分布,每個所述環形觸控電極為中間鏤空、四周封閉的結構;
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的所述第二壓感電極位于對應的所述環形觸控電極的中間鏤空區域;
所述第二壓感電極與所述環形觸控電極位于同一層且相互絕緣。
可選地,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所述第一壓感電極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對應的環形觸控電極的中間鏤空區域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內。
可選地,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每個所述第二壓感電極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積相等。
可選地,所述第一壓感電極接地。
可選地,另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上述的顯示面板。
可選地,另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壓力檢測方法,用于上述的顯示面板,所述方法包括:
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分別獲取所述第一壓感電極與每個所述第二壓感電極之間的電容值,并得到所述電容值之和;
根據所述壓感電極單元中的所述電容值之和的變化,對所述顯示面板進行壓力檢測。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顯示面板、顯示裝置和壓力檢測方法,每個壓感電極單元包括第一壓感電極和多個第二壓感電極,每個第二壓感電極對應設置有高度不同的壓感支撐結構,壓感支撐結構用于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通過導電層連通第一壓感電極和對應的第二壓感電極,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壓感支撐結構通過導電層連通第一壓感電極和對應的第二壓感電極時,會使壓感判別值發生突變,與現有技術相比,不同按壓狀態時的壓感判別值的變化量更大,能夠更加準確地根據按壓程度來進行壓力觸控檢測,從而避免由于按壓程度之外的因素導致的誤操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顯示面板在一個壓感電極單元處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顯示面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一種顯示面板處于第一按壓狀態下時在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一種顯示面板處于第二按壓狀態下時在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2中一種顯示面板處于第三按壓狀態下時在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2中另一種顯示面板在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2中另一種顯示面板在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2中另一種顯示面板在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2中另一種顯示面板在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另一種顯示面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圖10中的顯示面板在bb’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另一種顯示面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12中的顯示面板在cc’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另一種顯示面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另一種顯示面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16為圖15中的顯示面板在dd’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8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壓力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應當明確,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申請。
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使用的術語是僅僅出于描述特定實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發明。在本發明實施例和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所使用的單數形式的“一種”、“所述”和“該”也旨在包括多數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義。
應當理解,本文中使用的術語“和/或”僅僅是一種描述關聯對象的關聯關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種關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單獨存在a,同時存在a和b,單獨存在b這三種情況。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關聯對象是一種“或”的關系。
在闡述本發明實施例之前,為進一步體現本發明實施例的特點和效果,首先對現有技術中的壓感檢測過程進行具體介紹,如圖1所示,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顯示面板在一個壓感電極單元處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在進行壓感檢測的過程中,將一個壓感電極單元中的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二壓感電極32之間的電容值作為該壓感電極單元的壓感判別值,根據壓感判別值來判斷是否有壓力觸控。當顯示面板處于第一按壓狀態時,顯示面板無按壓,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二壓感電極32之間的距離為d1,此時,壓感判別值
如圖2和圖3所示,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顯示面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一種顯示面板處于第一按壓狀態下時在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1和與第一基板11相對設置的第二基板12;呈矩陣分布的多個壓感電極單元30,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包括第一壓感電極31和多個第二壓感電極32;第一壓感電極31設置于第一基板11朝向第二基板12的一側表面;第二壓感電極32設置于第二基板12朝向第一基板11的一側表面,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中,多個第二壓感電極32相互絕緣;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中,第一壓感電極31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與每個第二壓感電極3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均重疊;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還包括與每個第二壓感電極32對應的壓感支撐結構4,壓感支撐結構4位于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之間,在垂直于第一基板11的方向上,每個壓感支撐結構4的高度h1小于第一基板11與第二基板12之間的距離h2,在每個所述壓感電極單元30中,任意兩個壓感支撐結構4的高度h1不同;每個壓感支撐結構4上設置有導電層5,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中,壓感支撐結構4用于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通過導電層5連通第一壓感電極31和對應的第二壓感電極32。
具體地,以下通過顯示面板的壓力檢測過程具體說明本發明實施例,如圖3所示,以一個壓感電極單元包括兩個第二壓感電極32為例,判斷一個壓感電極單元是否有壓力觸控,與現有技術不同,在本發明實施例中,進行壓感檢測的過程中,將一個壓感電極單元中第一壓感電極與每個第二壓感電極之間的電容值之和作為壓感判別值,根據壓感判別值來判斷是否有壓力觸控,圖3中的兩個第二壓感電極32分別為第一子壓感電極321和第二子壓感電極322。當顯示面板處于第一按壓狀態時,顯示面板無按壓,第一壓感電極31與第二壓感電極32之間的距離為d1,此時,第一壓感電極31和兩個第二壓感電極32相互絕緣,因此,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一子壓感電極321之間形成電容,其電容值為c1,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二子壓感電極322之間形成電容,其電容值為c2,壓感判別值
基于本發明實施例中壓感檢測與現有技術中壓感電極單元結構上的區別,以下通過本發明實施例和現有技術中在同樣的按壓狀態下壓感判別值的區別進一步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特點和效果。假設d1=3.2μm,d2=3.0μm,d3=2.7μm,現有技術中,由第一按壓狀態變為第二按壓狀態時,壓感判別值的變化量
根據上述對比結果,可知,本發明實施例中不同按壓狀態時壓感判別值變化量比現有技術中不同按壓狀態時變化量更大,因此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實施例能夠更加準確地根據按壓程度來進行壓力觸控檢測,從而避免由于按壓程度之外的因素導致的誤操作。另外,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顯示面板,在按壓過程中,壓感支撐結構4使導電層5連通第一壓感電極31和對應的第二壓感電極32時,會使壓感判別值發生突變,而不是像現有技術中的壓感判別值隨著按壓程度的變化而線性變化,因此,本發明實施例可以根據壓感判別值會發生突變這一特點實現更加精確的多級按壓控制,例如,當判斷用戶的按壓使顯示面板處于第二按壓狀態時,判斷用戶用較輕的力量進行按壓,此時提供第一按壓功能,當判斷用戶的按壓使顯示面板處于第三按壓狀態時,判斷用戶用較重的力量進行按壓,此時提供第二按壓功能,即能夠實現更加準確地根據顯示面板受到的按壓力度提供相應的功能。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顯示面板,每個壓感電極單元包括第一壓感電極和多個第二壓感電極,每個第二壓感電極對應設置有高度不同的壓感支撐結構,壓感支撐結構用于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通過導電層連通第一壓感電極和對應的第二壓感電極,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壓感支撐結構通過導電層連通第一壓感電極和對應的第二壓感電極時,會使壓感判別值發生突變,與現有技術相比,不同按壓狀態時的壓感判別值的變化量更大,能夠更加準確地根據按壓程度來進行壓力觸控檢測,從而避免由于按壓程度之外的因素導致的誤操作。
可選地,如圖3所示,多個壓感支撐結構4設置于第一壓感電極31朝向第二壓感電極32的一側表面,每個壓感支撐結構4的頂端表面設置有導電層5,該頂端為壓感支撐結構4遠離第一基板11的一端,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中,導電層電5連接于第一壓感電極31,每個壓感支撐結構4的頂端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與對應的第二壓感電極3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重疊,以保證顯示面板在受到足夠的按壓力度時,第二壓感電極32能夠接觸對應的壓感支撐結構4頂端所設置的導電層5,導電層5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用于連通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二壓感電極32。需要說明的是,在另外可實現的方式中,如圖6所示,圖6為圖2中另一種顯示面板在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多個壓感支撐結構4也可以設置于第一基板11朝向第二基板12的一側表面,即壓感支撐結構4直接與第一基板11接觸,制作在第一基板11上。
可選地,除了圖3中所示的將壓感支撐結構4設置于第一壓感電極31表面的方式,還可以將壓感支撐結構設置于第二壓感電極的表面,如圖7所示,圖7為圖2中另一種顯示面板在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多個壓感支撐結構4設置于第二壓感電極32朝向第一壓感電極31的一側表面,每個壓感支撐結構4的頂端表面設置有導電層5,該頂端為壓感支撐結構4遠離第二基板12的一端,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中,每個壓感支撐結構4的頂端表面的導電層5電連接于對應的第二壓感電極32,每個壓感支撐結構4的頂端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與對應的第一壓感電極31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重疊,以保證顯示面板在受到足夠的按壓力度時,第一壓感電極31可以接觸到對應的壓感支撐結構4頂端所設置的導電層5,導電層5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用于連通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二壓感電極32。需要說明的是,在另外可實現的實現方式中,如圖8所示,圖8為圖2中另一種顯示面板在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多個壓感支撐結構4也可以設置于第二基板12朝向第一基板11的一側表面,即壓感支撐結構4直接與第二基板12接觸,制作在第二基板12上。
可選地,如圖3至圖8所示,壓感支撐結構4由彈性材料制成;彈性材料可以為樹脂。彈性材料制成的壓感支撐結構4能夠保證在高度最大的壓感支撐結構4使第一壓感電極31與壓感電極單元中的一個第二壓感電極32通過導電層5電連接后,顯示面板繼續受到更大的按壓時,高度最大的壓感支撐結構4能夠容易被壓縮,從而保證高度較小的壓感支撐結構4能夠使第一壓感電極31與壓感電極單元中另一個第二壓感電極32通過導電層5電連接。
可選地,如圖3至圖8所示,第一基板11為彩膜基板,第二基板12為陣列基板,彩膜基板和陣列基板之間設置有液晶層。在另外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也可以為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中的結構,或者,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也可以為液晶顯示面板中的其他層結構,本發明實施例對于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在顯示面板中的具體位置不作限定,只要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能夠實現相應的壓感觸控功能即可。
可選地,如圖9所示,圖9為圖2中另一種顯示面板在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上述顯示面板還包括:位于彩膜基板11和陣列基板12之間的主支撐柱61,主支撐柱61的高度大于任意壓感支撐結構4的高度。主支撐柱61用于實現對彩膜基板11和陣列基板12的基本支撐作用,因此,主支撐柱61的高度需要大于任意壓感支撐結構4的高度,以保證在顯示面板處于無按壓狀態時,先由主支撐柱61實現彩膜基板11和陣列基板12的支撐。主支撐柱61通常設置在彩膜基板11朝向陣列基板12的一側表面,也可以設置于第一壓感電極31朝向第二基板12的一側表面,主支撐柱61的高度h3可以為2.7至3.2μm,主支撐柱61遠離第一基板11一側的頂端表面的直徑cd1可以為5至10μm。
可選地,如圖9所示,上述顯示面板還包括:位于彩膜基板11和陣列基板12之間的輔支撐柱62;主支撐柱61的高度大于輔支撐柱62的高度;輔支撐柱62的高度小于或等于任意壓感支撐結構4的高度。輔支撐柱62用于實現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后對彩膜基板11和陣列基板12的支撐作用,以保證彩膜基板11和陣列基板12之間保持一定的基本距離,因此,輔支撐柱62的高度小于或等于高度最小的壓感支撐結構4,以保證在顯示面板處于最大程度的按壓力度時,彩膜基板11和陣列基板12可以由輔支撐柱62支撐,以保持一定的基本距離。輔支撐柱62通常設置在彩膜基板11朝向陣列基板12的一側表面,也可以設置于第一壓感電極31朝向第二基板12的一側表面,輔支撐柱62的高度h4可以為2.2至2.7μm,輔支撐柱62遠離彩膜基板11一側的頂端表面的直徑cd2可以為5至10μm。
可選地,如圖3至圖9所示,每個壓感電極單元包括兩個第二壓感電極32;每個壓感電極單元中的兩個第二壓感電極32分別為第一子壓感電極321和第二子壓感電極322;每個壓感電極單元中包括兩個壓感支撐結構4;每個壓感電極單元中的兩個壓感支撐結構4分別為與第一子壓感電極321對應的第一壓感支撐結構41和與第二子壓感電極322對應的第二壓感支撐結構42。
可選地,如圖10和圖11所示,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另一種顯示面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11為圖10中的顯示面板在bb’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每個第一壓感支撐結構41包括多個高度相同的第一壓感支撐柱410,每個所述第二壓感支撐結構42包括多個高度相同的第二壓感支撐柱420,多個高度相同的壓感支撐柱能夠使顯示面板在受到按壓時,保證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二壓感電極32具有良好的連通效果。第一壓感支撐柱410的高度可以為2.5至3.0μm,第一壓感支撐柱410遠離第一基板11一側的頂端表面的直徑可以為7至12μm,第二壓感支撐柱420的高度可以為2.2至2.7μm,第二壓感支撐柱420遠離第一基板11一側的頂端表面的直徑可以為5至10μm.
可選地,如圖12和圖13所示,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另一種顯示面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13為圖12中的顯示面板在cc’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中,每個第一壓感支撐柱41的頂端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壓感電極321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之內;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中,每個第二壓感支撐柱420的頂端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與第一子壓感電極321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重疊;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中,每個第二壓感支撐柱420的頂端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與第二子壓感電極32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重疊;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中,第一壓感支撐柱410的高度大于第二壓感支撐柱420的高度。高度較大的第一壓感支撐柱410設置在第一子壓感電極321的正上方,高度較小的第二壓感支撐柱420設置在第一子壓感電極321和第二子壓感電極322交界處的正上方,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首先會通過第一壓感支撐柱410的作用使導電層5連接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一子壓感電極321,在顯示面板繼續受到按壓時,會通過第二壓感支撐柱420的作用使導電層5連接第一壓感電極31和第二子壓感電極322,同時,第二壓感支撐柱420頂端的導電層5能夠進一步使第一壓感電極31與第一子壓感電極321保持電連接。
可選地,如圖14所示,圖1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另一種顯示面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彩膜基板包括黑矩陣7,黑矩陣7具有呈矩陣分布的多個子像素區域8,黑矩陣7在子像素區域8為鏤空結構,以設置相應的彩色樹脂,實現不同顏色的子像素顯示,黑矩陣7用于遮擋子像素區域8之間不透光部分;每個壓感支撐結構4在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位于黑矩陣7在第二基板上的正投影內。通過設置為黑矩陣7與壓感支撐結構4重疊,可以避免壓感支撐結構4對于顯示面板透過率的不良影響。另外,一個壓感電極單元30中第一壓感電極31的面積可以設置為對應19×19個子像素區域8所占用的面積。
可選地,如圖3所示,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中,第一壓感電極31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完全覆蓋每個第二壓感電極3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由于第一基板11通常為接受按壓的基板,因此為了防止按壓時用戶手指與第二壓感電極32之間產生耦合而影響壓感觸控功能,將第一壓感電極31制作的面積足夠大且在垂直于第二基板12的方向上,能夠覆蓋第二壓感電極32,以此來屏蔽用戶手指對于第二壓感電極32上的電壓的干擾。
可選地,如圖15和圖16所示,圖1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另一種顯示面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16為圖15中的顯示面板在dd’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二基板12朝向第一基板11的一側表面還設置有多個觸控電極8(圖15中僅示意了一個),多個觸控電極8包括與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對應的環形觸控電極80,多個環形觸控電極80呈矩陣分布,每個環形觸控電極80為中間鏤空、四周封閉的結構,需要說明的是,第二基板12上的所有觸控電極可以均與壓感電極單元30對應,或者,第二基板12上僅有部分觸控電極為與壓感電極單元30對應,不與壓感電極單元30對應的觸控電極可以為矩形或其他無鏤空的結構,可以理解地,為了使所有的觸控電極在實現觸控功能時具有一致的觸控判斷條件,也可以將不與壓感電極單元30對應的觸控電極也設置為中間鏤空、四周封閉的結構,以保證各觸控電極一致性;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的第二壓感電極32位于對應的環形觸控電極80的中間鏤空區域;第二壓感電極32與環形觸控電極80位于同一層且相互絕緣。觸控電極8用于根據自身的電容實現觸控功能,將壓感電極單元30設置于觸控電極8的中間鏤空區域,無需改變現有的觸控電極8在基板上的排布位置,即可使觸控電極8在基板上均勻且呈矩陣分布,同時使壓感電極單元30在基板上均勻且呈矩陣分布,從而實現在不影響現有觸控功能的前提下,實現基板的壓力感應觸控功能。
可選地,如圖15和圖16所示,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中,第一壓感電極31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位于對應的環形觸控電極80的中間鏤空區域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內。由于觸控電極8的原理是在有觸控時,根據用戶手指與觸控電極8之間產生的耦合改變觸控電極8自身的電容值,并根據該電容值的變化來實現觸控功能,因此,需要使第一壓感電極31在垂直于第二基板12的方向上不會覆蓋環形觸控電極80,以避免第一壓感電極31對于觸控電極8自身功能的不良影響。
可選地,如圖15所示,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30中,每個第二壓感電極32在第二基板12上的正投影面積相等。這樣,可以使壓感判別值在不同按壓狀態時具有較為平均的變化量,從而使芯片在根據壓感判別值的變化量來進行壓力檢測時更加準確。
可選地,第一壓感電極31接地。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的壓力檢測方法說明過程中,均以第一壓感電極31接地,即第一壓感電極31的電壓恒為0來進行的闡述,但是,在另外可實現的實現方式中,第一壓感電極31也可以接其他的固定電位,本發明實施例對于第一壓感電極31連接何種固定電位不作限定。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示意了矩形的第一壓感電極31和矩形的第二壓感電極32,在另外可實現的方式中,第一壓感電極31以及第二壓感電極32的形狀可以為圓形、三角形等,本發明實施例對于電極的形狀不作限定。
如圖17所示,圖17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600,可以包括上述實施例中的顯示面板。顯示裝置600可以為如圖17所示的具有觸控功能的手機,并且該顯示裝置600包括的顯示面板的具體結構和原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顯示裝置還可以是平板計算機、筆記本電腦、電紙書、穿戴式智能設備或電視機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電子設備。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每個壓感電極單元包括第一壓感電極和多個第二壓感電極,每個第二壓感電極對應設置有高度不同的壓感支撐結構,壓感支撐結構用于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通過導電層連通第一壓感電極和對應的第二壓感電極,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壓感支撐結構通過導電層連通第一壓感電極和對應的第二壓感電極時,會使壓感判別值發生突變,與現有技術相比,不同按壓狀態時的壓感判別值的變化量更大,能夠更加準確地根據按壓程度來進行壓力觸控檢測,從而避免由于按壓程度之外的因素導致的誤操作。
如圖18所示,圖18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壓力檢測方法的流程示意圖,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壓力檢測方法,用于如圖2至16中所示的顯示面板,該方法包括:
步驟101、在每個壓感電極單元中,分別獲取第一壓感電極31與每個第二壓感電極32之間的電容值,并得到上述電容值之和;
步驟102、根據壓感電極單元中的上述電容值之和的變化,對顯示面板進行壓力檢測。
該壓力檢測方法的具體過程和原理在上述實施例中由詳細描述,在此不再贅述。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壓力檢測方法,每個壓感電極單元包括第一壓感電極和多個第二壓感電極,每個第二壓感電極對應設置有高度不同的壓感支撐結構,壓感支撐結構用于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通過導電層連通第一壓感電極和對應的第二壓感電極,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時壓感支撐結構通過導電層連通第一壓感電極和對應的第二壓感電極時,會使壓感判別值發生突變,與現有技術相比,不同按壓狀態時的壓感判別值的變化量更大,能夠更加準確地根據按壓程度來進行壓力觸控檢測,從而避免由于按壓程度之外的因素導致的誤操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保護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