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芯分支電纜。
背景技術:
公知技術中已有預制分支的多芯電力電纜問世,但都是一般、普通的多芯電力電 纜上制作預制分支接頭。在鎧裝電力電纜領域中,目前尚無預制分支接頭的鎧裝電力電 纜。這是因為無論是單層鋼絲、雙層鋼絲、單層鋼帶、雙層鋼帶,還是其它形式的鎧裝電力 電纜,都要保證其鎧裝層無斷、損的完整性。故而,鎧裝電力電纜制作預制分支電纜比較困 難。然而,用普通的聚氯乙烯絕緣、聚氯乙烯護套;交聯聚乙烯絕緣、聚氯乙烯護套的電力電 纜制作的預制分支電纜,在很多特定的場合下、或設計圖紙所要求必須使用鎧裝電力電纜 的環境中都無法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可以有效解決現有鎧裝 電力電纜不能預制分支接頭的問題,使預制分支電纜在特定的場合下、或設計圖紙所要求 必須使用鎧裝電力電纜的環境中都可以得到應用。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 電纜,其特征在于包括總體外層絕緣護套和總體外層絕緣護套內的主電纜、主電纜鎧裝 層、分支電纜和分支電纜鎧裝層,主電纜和分支電纜通過聯接件壓接在一起形成分支聯接 體,分支聯接體外設有分支聯接體鎧裝層,主電纜鎧裝層和分支電纜鎧裝層通過分支聯接 體鎧裝層焊接成一個整體。進一步,各相位分支聯接體各自獨立注塑包封成型。優選的,聯接件采用U型分支接頭聯接件。進一步,各相位各自獨立包封成型的分支聯接體相互之間保持足夠錯位距離S。進一步,主電纜包括主電纜導體芯線,主電纜導體芯線外部設有各自獨立的主電 纜內層絕緣。更進一步,各主電纜內層絕緣外部通過主電纜外層絕緣護套包封注塑成型,主電 纜外層絕緣護套內部設有主電纜鎧裝層。進一步,分支電纜包括分支電纜導體芯線,分支電纜導體芯線外部設有各自獨立 的分支電纜內層絕緣。更進一步,各分支電纜內層絕緣外部通過分支電纜外層絕緣護套包封注塑成型, 分支電纜外層絕緣護套內部設有分支電纜鎧裝層。進一步,分支聯接體各自獨立包封成型后整體焊接主電纜鎧裝層、分支電纜鎧裝 層和分支聯接體鎧裝層,再通過總體外層絕緣護套整體包封注塑成型。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確保了鎧裝層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包括分 支電纜鎧裝層都和主電纜鎧裝層可靠的連接為一整體,使投入運行的電力電纜在電氣特性、絕緣強度、水密性、氣密性、可靠性、一致性方面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電力電纜在正 常情況下運行故障率大幅度下降,達到免維護高可靠的運行狀態。該電纜在交付施工單位 現場時已將需要的所有分支和接頭在專業化工廠內預制完畢,使現場施工設備減少,技術 要求降低,費用大幅度下降,時間大量縮短,尤其是使用在抗干擾、抗輻射場合下的鎧裝電 力電纜,將鎧裝層可靠接地后,大大提高整個系統的整體抗干擾、抗輻射能力。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整體外形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A-A向結構放大示意圖;圖4為圖2中Bl-Bl向剖視圖;圖5為圖2中B2-B2向剖視圖;圖6為圖2中B3-B3向放大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包括總體外層絕緣 護套6和總體外層絕緣護套6內的主電纜2、主電纜鎧裝層26、分支電纜4和分支電纜鎧 裝層27,主電纜2包括主電纜導體芯線22,主電纜導體芯線22外部設有各自獨立的主電纜 內層絕緣12、13、14、15、16,各主電纜內層絕緣12、13、14、15、16外部通過主電纜外層絕緣 護套3包封注塑成型,主電纜外層絕緣護套3內部設有主電纜鎧裝層26 ;分支電纜4包括分 支電纜導體芯線24,分支電纜導體芯線24外部設有各自獨立的分支電纜內層絕緣17、18、 19、20、21,各分支電纜內層絕緣17、18、19、20、21外部通過分支電纜外層絕緣護套5包封注 塑成型,分支電纜外層絕緣護套5內部設有分支電纜鎧裝層27。主電纜2和分支電纜4通 過聯接件23壓接在一起形成分支聯接體7、8、9、10、11,優選的聯接件采用U型分支接頭聯 接件23,各相位分支聯接體7、8、9、10、11各自獨立注塑包封成型,各相位各自獨立包封成 型的分支聯接體7、8、9、10、11相互之間保持足夠錯位距離S。分支聯接體外部設有分支聯 接體鎧裝層25,分支聯接體7、8、9、10、11各自獨立包封成型后整體焊接主電纜鎧裝層26、 分支電纜鎧裝層27和分支聯接體鎧裝層25,再通過總體外層絕緣護套6整體包封注塑成 型。按照建筑設計部門所設計的鎧裝多芯電力電纜的規格、型號、截面,并在設計圖紙 上所規定的位置的相應長度上,第一步將主電纜外層絕緣護套3切、剝去掉相應長度的護 套;第二步將主電纜鎧裝層26切斷,分剝到兩端;第三步再在各自獨立的主電纜內層絕緣 12、13、14、15、16切剝相應長度。切主電纜內層絕緣12、13、14、15、16時要注意到保持各相 導線間的爬電距離,即在內層絕緣注塑處理后的相互錯位距離S。至此整個鎧裝主電纜切、 剝工段工作完成。再按照設計圖紙上所規定的鎧裝分支電纜規格、型號、截面,在其端頭部位切剝適 當長度的分支電纜外層絕緣護套護套5 ;將分支電纜鎧裝層27分、剝到分支電纜外層絕緣 護套5的位置;然后將多根(三芯時為三根A、B、C三相;四芯時為四根A、B、C、N相;五芯 時為五根A、B、C、N、PE相)按照與主電纜相同的相位色標,理順到已經剝去內層絕緣、露 出主電纜導體芯線的相應位置長度,切去多余部分,再剝去相應長度的多芯分支電纜內層絕緣17、18、19、20、21。再將各分支電纜導體芯線24按照各自相位色標,搭接到各自主電纜 導體芯線22上;再用已經制備成型的U型分支接頭聯接件23,在專用模具、專用設備、專業 生產線上將U型分支接頭聯接件23與主電纜導體芯線22和分支電纜導體芯線24壓接成 型,并使其達到和保持設計所要求的壓力和強度。在上述各項工作完成經檢驗合格后,即可進入下一條專用生產線,將預制多芯電 纜各相分支聯接體的內層絕緣注塑、包封成型,用專用設備和專用模具將7、8、9、10、11包 封在各相獨立的分支接頭上。在上述各項工作完成經檢驗合格后,及可進入下一條專業生產線。將主電纜中切 斷后已分到兩端的主電纜鎧裝層26和分支電纜鎧裝層27理順、包封;再通過專用設備將增 加的分支聯接體鎧裝層25和主電纜鎧裝層26、分支電纜鎧裝層27接通焊接為一個整體。經檢驗合格后,即可轉入下一條專業生產線,用專用設備和專用模具將鎧裝多芯 分支聯接體總體外層絕緣護套6注塑包封、檢驗、出廠。至此,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已經在專業生產線上,用專用生產設備和專用模具 生產完成。實施本實用新型的最佳方式是在專業生產線,用專用設備和專用模具進行生產。
權利要求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其特征在于包括總體外層絕緣護套(6)和所述總體外層絕緣護套(6)內的主電纜(2)、主電纜鎧裝層(26)、分支電纜(4)和分支電纜鎧裝層(27),所述主電纜(2)和分支電纜(4)通過聯接件(23)壓接在一起形成分支聯接體(7、8、9、10、11),所述分支聯接體外設有分支聯接體鎧裝層(25),所述主電纜鎧裝層(26)和分支電纜鎧裝層(27)通過所述分支聯接體鎧裝層(25)焊接成一個整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相位分支 聯接體(7、8、9、10、11)各自獨立注塑包封成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聯接件采用U 型分支接頭聯接件(2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相位各自 獨立包封成型的分支聯接體(7、8、9、10、11)相互之間保持足夠錯位距離S。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電纜(2) 包括主電纜導體芯線(22),所述主電纜導體芯線(22)外部設有各自獨立的主電纜內層絕 緣(12、13、14、15、16)。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主電纜內 層絕緣(12、13、14、15、16)外部通過主電纜外層絕緣護套(3)包封注塑成型,主電纜外層絕 緣護套(3)內部設有所述主電纜鎧裝層(26)。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電纜(4) 包括分支電纜導體芯線(24),所述分支電纜導體芯線(24)外部設有各自獨立的分支電纜 內層絕緣(17、18、19、20、21)。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分支電纜 內層絕緣(17、18、19、20、21)外部通過分支電纜外層絕緣護套(5)包封注塑成型,分支電纜 外層絕緣護套(5)內部設有所述分支電纜鎧裝層(27)。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聯接體 (7、8、9、10、11)各自獨立包封成型后整體焊接主電纜鎧裝層(26)、分支電纜鎧裝層(27)和 分支聯接體鎧裝層(25),再通過所述總體外層絕緣護套(6)整體包封注塑成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鎧裝預制多芯分支電纜,其特征在于包括總體外層絕緣護套和總體外層絕緣護套內的主電纜、主電纜鎧裝層、分支電纜和分支電纜鎧裝層,主電纜和分支電纜通過聯接件壓接在一起形成分支聯接體,分支聯接體外設有分支聯接體鎧裝層,主電纜鎧裝層和分支電纜鎧裝層通過分支聯接體鎧裝層焊接成一個整體。本實用新型確保了鎧裝層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包括分支電纜鎧裝層都和主電纜鎧裝層可靠的連接為一整體,使投入運行的電力電纜在電氣特性、絕緣強度、水密性、氣密性、可靠性、一致性方面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電力電纜在正常情況下運行故障率大幅度下降,達到免維護高可靠的運行狀態。
文檔編號H01R11/11GK201698789SQ200920201999
公開日2011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10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10日
發明者張文, 胡志樂, 鄭武 申請人:九川(浙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