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019280閱讀:288來源:國知局
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包括有固定端即插座和自由端即插頭組成,所述的插座內部分布有2~10線束插針電纜組件,所述的插針外殼徑向設置有小徑密封圈和大徑密封圈,插針外殼后端設有彈簧,所述的插頭內部,等同插座對應分布有2~10束插孔電纜組件,在該組件的插孔外殼端口前段的外圓上設置有工藝螺紋,在工藝螺紋的后段設置有一道卡簧槽,卡簧槽內裝有一個錐體卡簧,錐體卡簧圈將插孔外殼卡住在所述的插頭外殼上,本實用新型在不可見的環境下具有盲插或盲安裝的功能。
【專利說明】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
【背景技術】
[0002]隨著中國及全球通信技術的持續快速發展,以TD-LTE為代表的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技術已成為當代通信領域先進性和創新性的最佳代表之一,其中智能天線一體化及集束技術的應用能有效降低干擾,提高系統容量、信號質量、覆蓋范圍以及頻譜效率,是TD-SCDMA系統宏基站的必選技術。但智能天線一體化技術較之普通的天線技術,對射頻連接與分斷的解決方案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
[0003]當前,它主要涉及到TD-SCDMA集束電調智就能天線、TD-LTE基站天線等。因為智能天線由多個陣元協同工作,根據陣元的數量(常見8陣元),單個扇區需布放N+1根單元饋線,室外單元饋線過多對網絡建設將造成很大影響。使設備廠商、運營商、工程施工方比任何時候更加關注無線系統饋線之間連接與分斷的技術方案。選擇饋線連接與分斷方案不但需要考慮電氣性能和耐環境性能的可靠,還要充分考慮工程實施易操作性以及便于維護等問題。所以,饋線之間連接與分斷方案的選用一定程度影響TD網絡建設、工程實施等綜合成本。
[0004]現有技術的基本方法是,天線與RRU (Radio Remote Unit)之間由原來的9線連接改進成了分別由5線集成一束和4線集成一束;然后再分別對固定端(以下稱插座)和自由端(以下稱插頭)共9芯連接。然而,從現有集束連接器的實際結構和現場情況分析可見,仍有可以改進的問題:
[0005]1、RRU與天線間在完全不可見的環境下盲插問題;
[0006]現有技術中需要由肉眼先分別看準在插座和插頭外殼上紅園點標志并對準后,方可插入連接;而在完全不可見的環境下難以插入。
[0007]2、防水防潮問題;
[0008]現有技術中僅在各線電纜的護套外裝有O型密封圈,但在插頭的外殼內徑表面(即電纜經過的表面)則沒有密封設置,水及潮汽或有害氣體將從此處侵入;否則,需要在各束電纜全部組裝后再采取密封膠進行封裝。
[0009]3、機械電氣基準界面接觸可靠性和穩定性問題;
[0010]現有技術中在插頭端設置有一個彈性外套,該彈性外套依靠內徑錐面和徑向開槽起到微量彈性力的作用,來實現軸向和徑向游動;然而,實際上各集束單元的各接觸端面一定存在制造公差而不會在同一個平面上,因此,各單元在對接時具備有軸向和徑向游動的特性;這樣,在對接后通過插頭端的螺套與插座端的外螺紋擰緊,方可實現各集束單元插針與插孔之間正常插合,以及各接觸面之間保持有足夠的軸向壓力。
[0011]4、RRU和天線現場施工、檢測、維護和維修時的快捷分離(或分束),以及集合(或集束)問題。[0012]現有技術的插座和插頭內所集束的單元電纜組件,均采取了焊接或壓接的永固性方法,即所集束單元是不可有效性拆卸或拆分的;然而,這樣所帶的缺陷是:只要集束插座或插頭內的其中一束單元出現不良或損壞,則會造成整體插座或插頭失效的情況;因此,勢必造成浪費或延誤工期。另外,給檢測、維護和維修也帶來了諸多不便。

【發明內容】

[0013]本發明的發明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可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的解決方案。
[0014]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它包括固定端即插座和自由端即插頭組成,所述的插座,其內部分布有2?10線束插針電纜組件,所述的各插針電纜組件中的端口設置為BMA插針界面(IEC61169-15);所述的插針外殼中段的外徑上設有環形的前凹槽和后凹槽,在前凹槽上裝有小徑密封圈,在后凹槽上裝有大徑密封圈;所述的大徑密封圈和小徑密封圈對各束電纜組件中的插針外殼起到柔性徑向支撐作用,所述的插針外殼后端設有彈簧;而后置的大徑密封圈在未插合狀態時,在所設置的后端彈簧作用下處在被壓縮狀態。所述的插座外殼孔口直至底部設置有三個鍵槽,一個主鍵槽和兩個副鍵槽,其中的一個副鍵槽與主鍵槽對稱設置,另一個副鍵槽為不對稱設置;所述的插座的插配孔底側面設有一道環形槽,環形槽內裝有界面密封圈;所述的插頭,其內部等同插座對應分布有2?10束插孔電纜組件,所述的各插孔電纜組件中的端口設置為BMA插孔界面(IEC61169-15);所述的插孔外殼端口前段的外圓上設置有工藝螺紋,在該工藝螺紋的后段設置有一道卡簧槽,卡簧槽內裝有一個錐體卡簧圈,錐體卡簧圈將插孔外殼卡住在所述的插頭外殼上,在所述的插頭外殼后段,即在插孔電纜組件通過的截面上設有一個錐體多孔密封墊,在該錐體多孔密封墊的前、后端面上設置有前夾板和后夾板,在后夾板后端設置有電纜固定座,通過擰緊該電纜固定座,可以對各束插孔電纜組件中的同軸電纜與外殼之間的鎖定和密封,所述插頭外殼端口位置等同插座外殼上的主、副鍵槽對應設置有一個主鍵,以及兩個副鍵,其中的一個副鍵與主鍵對稱設置,另一個副鍵與主鍵為不對稱設置;所述的三個主、副鍵截面為倒圓角的矩形,在所述插頭外殼前端設置有一個螺套,該螺套有內螺紋;由一個矩形孔用卡簧卡鎖在插頭外殼上;在該螺套所包容的插頭外殼前段即在插頭與插座相耦合的軸底設置有緊固面,該螺套可以在插頭外殼上一段范圍內作軸向移動,當螺套擰緊時所述的緊固面可以起到軸向定位作用。
[0015]所述的插座中彈簧前后端面上分別設置有前彈簧座和后彈簧座;所述的前彈簧座支承在插針外殼上,所述的后彈黃座由孔用彈性擋圈支承在插座外殼上;IU彈黃座和后彈簧座的內徑與插針外殼的外徑之間設置有0.5mm以上的游動間隙。
[0016]所述的插座中三個主、副鍵槽端口各設有一道小于30°的弧形導向口,所述的弧形導向口其深度為大于1.5mm的弧形槽。
[0017]所述的插座中在主鍵槽中段設置有一個信號孔。
[0018]所述的插座中三個主、副鍵端面與插頭外殼端口之間留有大于1.5mm的預合距離。
[0019]所述的插頭中在所述的插孔外殼的后段設置有臺面,在該臺面前端裝有密封圈,臺面的側面為外六角面,與插頭外殼中段的內五邊面相對吻合。[0020]所述的插頭中的后夾板的一個端面上,即與錐體多孔密封墊接觸的端面上,設置有夾板凸緣和夾板孔束。
[0021]所述的插頭中在主鍵上的中段還設置有一個信號彈簧。
[0022]所述的插頭中在所述插頭外殼中段外六角形的一個頂邊上設置有一個手指面,在該手指面的對稱頂邊上設置有兩手指面;所述的三個手指面與主鍵為相互平行關系。
[0023]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在不可見的環境下具有盲插或盲安裝的功能;插頭和插座在插合或者不插合狀態下均有防水防潮的功能;插座中的各束電纜組件機械電氣基準面具有2mm以上的軸向游動量和0.3mm以上的徑向游動量;提升了界面接觸壓力和對不準容差性;插頭和插座具有快捷分束即拆分,以及集束即組合的功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本發明的插座結構示意圖;
[0025]圖1a是圖1中孔用擋圈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0026]圖1b是圖1中主鍵槽、副鍵槽位置示意圖;
[0027]圖2是圖1中的插針電纜組件結構示意圖;
[0028]圖3是本發明的插頭結構示意圖;
[0029]圖3a是圖3中后夾板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0030]圖3b是圖3中A-A截面剖視圖;
[0031]圖3c是圖3中主鍵、副鍵結構示意圖;
[0032]圖4是圖3中的插孔電纜組件結構示意圖;
[0033]圖4a是圖4中外六角面結構示意圖;
[0034]圖5是本發明的插頭與插座插入初始狀態示意圖;
[0035]圖6是本發明的插頭與插座插入終止狀態示意圖;
[0036]圖7是本發明的插頭與插座螺套預緊狀態示意圖;
[0037]其中:1000、插座,1110、插座外殼,1120、孔用彈性擋圈,1130、法蘭密封圈,1140、后彈簧座,1150、彈簧,1160、前彈簧座,1170、大徑密封圈,1180、小徑密封圈,1190、界面密封圈,1200、插針電纜組件,1111、主鍵槽,1111a、導向口,1112、副鍵槽,1112a、副鍵槽,1113、通孔,1114、信號孔,1115、環形槽,1116、插座端面,1117、外螺紋,1118、插座孔束,1121、工藝孔,1210、同軸電纜,1220、插針外殼,1230、后絕緣子,1240、針密封圈,1250、前絕緣子,1260、插針,1221、機械電氣基準面,1222、前凹槽,1223、后凹槽,1224、前臺面,1225、后臺面,2000、插頭,2110、螺套,2120、錐體卡簧圈,2130、矩形孔用卡簧,2140、密封圈,2150、插頭外殼,2160、前夾板,2170、錐體多孔密封墊,2180、后夾板,2190、電纜固定座,2200、插孔電纜組件,2111、內螺紋,2151、手指面,2151a、手指面,2151b、手指面,2152、信號彈簧,2152a、隱藏槽,2153、緊固面,2154、主鍵,2155、副鍵,2155a、副鍵,2156、插頭孔束,2157、內五邊面,2181、夾板凸緣,2182、夾板孔束,2191、固定螺紋,2210、插孔,2220、插孔外殼,2230、插孔絕緣子,2240、平絕緣子,2250、壓接套,2260、同軸電纜,2221、臺面,2221a、外六角面,2222、卡簧槽,2223、機械電氣基準面,2224、工藝螺紋。
【具體實施方式】[0038]一種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包括有固定端(以下稱插座1000)和自由端(以下稱插頭2000)組成。
[0039]作為一種優選方案的插座1000其結構見圖1、圖la、圖1b和圖2所示:
[0040]圖1插座1000結構示例:1110-插座外殼,1120-孔用彈性擋圈,1130-法蘭密封圈,1140-后彈簧座,1150-彈簧,1160-前彈簧座,1170-大徑密封圈,1180-小徑密封圈,1190-界面密封圈,1200-插針電纜組件。
[0041]圖1和圖1a中的其它標識:1111-主鍵槽,Illla-導向口,1112-副鍵槽,1112a-副鍵槽,1113-通孔,1114-信號孔,1115-環形槽,1116-插座端面,1117-外螺紋,1118-插座孔束,1121-工藝孔。
[0042]圖2插針電纜組件1200的結構示例:1210-同軸電纜,1220-插針外殼,1230-后絕緣子,1240-針密封圈,1250-前絕緣子,1260-插針;1221_機械電氣基準面,1222-前凹槽,1223-后凹槽,1224-前臺面,1225-后臺面。
[0043]在所述的插座1000內部分布有2?10束插針電纜組件1200,所述的各插針電纜組件1200中的端口設置為BMA插針界面(IEC61169-15);在該插針外殼1220中段的外徑上設置有環形的前凹槽1222和后凹槽1223,在前凹槽1222上裝有小徑密封圈1180,在后凹槽1223上裝有大徑密封圈1170 ;所述的大徑密封圈1170和小徑密封圈1180對各束電纜組件1200中的插針外殼1220起到柔性徑向支承作用,在插針外殼后端設有彈簧1150 ;而后置的大徑密封圈1170在未插合狀態時,在彈簧1150的作用下處在被壓縮狀態,對電纜組件中的插針外殼1220兼有未插合狀態時的密封作用;另外,在彈簧1150的前后端面上分別設置有前彈簧座1160和后彈簧座1140 ;所述的前彈簧座1160支承著插針外殼1220,所述的后彈黃座1140由孔用彈性擋圈1120支承在插座外殼1110上,如彈黃座1160和后彈簧座1140的內徑與插針外殼1220的外徑之間設置有0.5mm以上的游動間隙。由于產品制造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公差,具體地講就是徑向對不準和軸向基準面對不齊是一定存在的。而上述設置實現了所述插針電纜組件1200具有軸向2mm以上,和徑向0.3mm以上的游動量;具體地講就是在插頭和插座安裝時,插針電纜組件1200具有自適應地作出調整的功倉泛。
[0044]在插座外殼1110的孔口直至底部設置有一個主鍵槽1111和兩個副鍵槽1112和1112a,其中的一個副鍵槽1112與主鍵槽1111對稱設置,另一個副鍵槽1112a為不對稱設置;另外,在主鍵槽中段設置有信號孔1114。在所述的三個主/副鍵槽端口各設有一道小于30°的弧形導向口 1111a,所述的弧形導向口 Illla其深度為大于1.5mm的弧形槽。本設置一是實現了可以憑手感而不是憑視力將插頭2000精準快速插入,二是當插座1000與插頭2000所配線束不同時,僅需要將其中的副鍵槽1112和插頭2000上的副鍵2155a同時改變偏置角設置,就可以實現插座1000與插頭2000適配插合的唯一性,達到防誤插的效果。
[0045]在插座1000與插頭2000相耦合的孔底側面設置有一道環形槽1115,環形槽內裝有界面密封圈1190,本設置一是起到了對界面密封圈1190在自由狀態下的穩固作用,二是簡化了上述三個鍵槽的加工工藝。
[0046]插座外殼1110的外徑設置有外螺紋1117,底部為正方形法蘭面,該法蘭面四緣均布有4個通孔1113。由此,該插座1000可以由通孔1113被安裝在天線或其它通信設備上,作為天線或其它通信設備的端接口,也稱為固定端口。[0047]為了詳細說明本發明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功能,以下具體地將插針電纜組件1200與插座外殼1110間的分束與集束的過程詳細描述如下:
[0048]插座1000的分束過程,見圖1和圖1a按如下步驟進行:
[0049]a)首先,將插座1000以插座外殼1110上的外螺紋1117或法蘭對邊為夾緊元素,將其固定在工作臺上(并使法蘭密封圈1130的中心線置于水平或垂直方向)。
[0050]b)用適配的開槽套管(專用工具)的端面抵至后彈簧座1140的內徑邊緣,在該開槽套管的另一端面施加一個軸向力,使之彈簧1150稍有壓縮(此時彈簧座1140與孔用彈性擋圈1120被分離);然后,用卡簧鉗(通用工具)夾緊孔用彈性擋圈1120上的兩個工藝孔1121 (見圖1a)后,將此彈性擋圈1120取出。
[0051]c)隨之,可輕松從插座孔束1118中取出插針電纜組件1200及各構件,后彈簧座1140,彈簧1150,前彈簧座1160,大徑密封圈1170,小徑密封圈1180。
[0052]d)重復上述步驟,即可輕松精準地完成對插座1000的全部分束操作。
[0053]插座1000的集束過程,見圖1和圖1a按如下步驟進行:
[0054]a)首先,將各構件如:后彈黃座1140,彈黃1150,如彈黃座1160,大徑惡、封圈1170,小徑密封圈1180,;按圖1中的順序及位置套裝在插針電纜組件1200上。
[0055]b)將套裝好的插針電纜組件1200及其構件裝入插座外殼1110中的任意一束通孔內。
[0056]c)用適配的開槽套管(專用工具)的端面抵至后彈簧座1140的內徑邊緣,在該開槽套管的另一端面施加一個軸向力,使之彈簧1150稍有壓縮(此時,彈簧座1140與孔用彈性擋圈1120接觸面被留出了間隙);用卡簧鉗(通用工具)將孔用彈性擋圈1120裝入,至此,插針電纜組件1200被穩定地裝配在插座孔束1118中。
[0057]d)重復上述步驟,即可輕松精準地完成對插座1000的全部集束操作
[0058]作為一種優選方案的插頭2000其結構見圖3、圖3a、圖3b和圖4所示:
[0059]圖3插頭2000的結構示例:2110-螺套,2120-錐體卡簧圈,2130-矩形孔用卡簧,2140-密封圈,2150-插頭外殼,2160-前夾板,2170-錐體多孔密封墊,2180-后夾板,2190-電纜固定座,2200-插孔電纜組件。
[0060]圖3、圖3a和圖3b中的其它標識:2111-內螺紋,2151-手指面,2151a_手指面,2151b-手指面,2152-信號彈簧,2152a-隱藏槽,2153-緊固面,2154-主鍵,2155-副鍵,2155a-副鍵,2156-插頭孔束,2157-內五邊面,2181-夾板凸緣,2182-夾板孔束,2191-固
定螺紋。
[0061]圖4插孔電纜組件2200的結構示例:2210-插孔,2220-插孔外殼,2230-插孔絕緣子,2240-平絕緣子,2250-壓接套,2260-同軸電纜,2221-臺面,2221a-外六角面,2222-卡簧槽,2223-機械電氣基準面,2224-工藝螺紋。
[0062]在所述的插頭2000內部,等同插座1000對應分布有2?10束插孔電纜組件2200,所述的各插孔電纜組件2200中的端口設置為BMA插孔界面(IEC61169-15);在該插孔外殼2220端口前段的外圓上設置有工藝螺紋2224,在工藝螺紋2224的后段設置有一道卡簧槽2222,卡簧槽2222內裝有一個錐體卡簧圈2120,錐體卡簧圈2120將插孔外殼2220卡住在所述的插頭外殼2150上;在該插孔外殼2220的后段設置有臺面2221,在該臺面2221前端裝有密封圈2140。另外,臺面2221的側面為外六角面2221a,與插頭外殼2150中段的內五邊面2157相對吻合。本設置一是實現了應用工藝螺紋2224可以輕松對插孔電纜組件2200的分束或集束操作,操作時由外六角面2221a與內五邊面2157承擔止轉作用;二是實現了對各插孔外殼2230與插頭外殼2150之間的鎖定和密封作用;三是應用上述的工藝螺紋2224,還可以實現插孔電纜組件2200與插針電纜組件進行單束連接檢測的功能。
[0063]在插頭外殼2150后段,即插孔電纜組件2200通過的截面上設置有一個錐體多孔密封墊2170,在該錐體多孔密封墊2170的前/后端面上設置有前夾板2160,和后夾板2180 ;在所述的后夾板2180與錐體多孔密封墊2170接觸的端面上,設置有夾板凸緣2181和夾板孔束夾板孔束。在夾板2180后端設置有電纜固定座2190,通過擰緊該電纜固定座2190上的固定螺紋2191,實現了對各束插孔電纜組件2200中的同軸電纜2260與外殼2150之間的鎖定和密封。
[0064]在所述插頭外殼2150端口位置,等同插座外殼1110上的主/副鍵槽1111、1112和1112a對應設置有一個主鍵2154,以及兩個副鍵2155和2155a,其中的一個副鍵2155與主鍵2154對稱設置,另一個副鍵2155a與主鍵2154為不對稱設置,另外,在主鍵2154上的中段還設置有一個信號彈簧2152 ;所述的三個主/副鍵2154、2155和2155a端面與插頭外殼2150端口之間留有大于1.5mm的預合距離;所述的三個主/副鍵2154、2155和2155a截面為倒圓角的矩形。在所述插頭外殼2150中段外六角形的一個頂邊上設置有一個手指面2151,在該手指面2151的對稱頂邊上設置有兩手指面2151a和2151b ;所述的三個手指面2151、2151a和2151b與主鍵2154為相互平行關系(注:在本圖示中為便于描述作了 90°旋轉示例)。本設置一是實現了可以憑手感而不是憑視力將插頭2000精準快速插入,二是當插座1000與插頭2000所配芯線束不同時,僅需要將其中的副鍵2155a和插頭2000上的副鍵槽1112a同時改變偏置角設置,就可以實現插頭2000與插座1000適配插合的唯一性,達到防誤插的效果;三是在徙手進行插入安裝時,當插針電纜組件1200上的機械電氣基準面1221,與插孔電纜組件2200上的機械電氣基準面2223相接觸時,上述的信號彈簧2152會與插座外殼1110上的信號孔1114同時接觸并發生彈擊,實現了發出振感和聲覺的效果。
[0065]在所述插頭外殼2150前端設置有一個螺套2110,該螺套2110有內螺紋2111 ;由一個矩形孔用卡簧2130卡鎖在插頭外殼2150上;在該螺套2110所包容的插頭外殼2150前段(即在插頭與插座相耦合的軸底)設置有緊固面2153。本設置一是實現了螺套2110可以在插頭外殼2150上一段范圍內作軸向移動,二是實現了插頭2000與插座1000插合后,螺套2110擰緊時由緊固面2153起到軸向定位作用。
[0066]為了詳細說明本發明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功能,以下具體地將插孔電纜組件2200與插頭外殼2150間的分束與集束的過程詳細描述如下:
[0067]插頭2000的分束過程,見圖3、圖3a、圖3b和圖4按如下步驟進行:
[0068]a)首先,用一對搬手(通用工具)將電纜固定座2190從插頭外殼2150上擰松并卸下,然后,取出后夾板2180,錐體多孔密封墊2170,前夾板2160。
[0069]b)以插頭外殼2150上的外六角面為夾緊元素,將其固定在工作臺上(并使插頭外殼2150的中心線置于水平或垂直方向)。用套筒內螺紋搬手(專用工具)旋入插孔外殼2220上的工藝螺紋2224;所述的套筒內螺紋搬手(專用工具)的端口將追使錐體卡簧圈2120的外徑收縮,當卡簧圈2120的外徑小于(或等于)插孔外殼2220的外徑時,此時,在所述的套筒內螺紋搬手(專用工具)的把手端施加一個軸向沖力,將錐體卡簧圈2120的外徑推至到達插頭孔束2156內。
[0070]c)隨之,可輕松從插頭孔束2156中取出插孔電纜組件2200。
[0071]d)重復上述步驟,即可輕松精準地完成對插頭2000的全部分束操作。
[0072]插頭2000的集束過程,見圖3、圖3a、圖3b和圖4按如下步驟進行:
[0073]a)首先,將各構件如:前夾板2160,錐體多孔密封墊2170,后夾板2180,電纜固定座2190,;按圖3中的順序及位置套裝在插孔電纜組件2200上。
[0074]b)將套裝好的插孔電纜組件2200以插孔外殼2220為束頭,裝入插頭外殼2150中的任意一個插頭孔束2156內,并使插孔外殼2220上的工藝螺紋2224部分穿出插頭孔束2156前端口。
[0075]c)用套筒內螺紋搬手(專用工具)旋入插孔外殼2220上的工藝螺紋2224,所述的套筒內螺紋搬手(專用工具)的端口將先抵住插頭孔束2156的端口,并將插孔外殼2220為束頭向上拉,直至錐體卡簧圈2120的外徑被卡住插頭孔束2156孔口為止;此時第一根插孔電纜組件2200集束完成。
[0076]d)重復上述步驟,即可輕松精準地完成對插頭2000的全部集束操作。
[0077]最后,為了詳細說明本發明精準盲插的功能,以下具體地將插頭2000與插座1000間在不可見環境下的安裝過程詳細描述如下:
[0078]a)見圖5,首先將螺套2100撥至到后端面,以顯露出插頭2000上的主鍵2154及減少障礙,然后,用右手母指貼至手指面2151,右手中指和無名指分別抓住手指面2151a和手指面2151b ;同時,右手食指觸摸至主鍵2154上的信號彈簧2152。
[0079]b)將右手握住的插頭2000端口移至到插座1000端口,在這兩個端口碰觸到時;隨機,用右手食指試探到插座1000上的主鍵1111或者導向口 Illla ;此時,右手將插頭2000先作小于30°逆時針旋轉(或小于30°順時針旋轉),其目標是將插頭2000上的主/副鍵插入插座1000上的主/副鍵槽上的導向口 Illla中。
[0080]c)憑手感可以檢查并確認上述主鍵2154是否進入了導向口 1111a,即右手在向前推力的同時,作上述旋轉(步驟b))相反的動作,將插頭2000試探性地先作小于30°順時針旋轉(或小于30°逆時針旋轉),當最終順時針旋轉被導向口 Illla側面阻擋時;此時,可以確認其主鍵/副鍵,與主鍵槽/副鍵槽則完全對準。(插座端面1116與緊固面2153相距約7mm)0
[0081]d)見圖6,隨之,將插頭2000向插座端面1116推進,當主鍵2154上的信號彈簧2152碰觸到主鍵槽1111上的信號孔1114時,則聽到“咔嗒”一聲(同時手上有振動感);此時,可以確認各束插孔電纜組件2200上的機械電氣基準面2223,與插針電纜組件1200上的機械電氣基準面1221已接近重合。(插座端面1116與緊固面2153相距約2mm)
[0082]e)見圖7,徒手將螺套2100旋入插座1000上的外螺紋1117上;最后用搬手(通用工具)擰緊至要求的正常力矩;(而插座端面1116與緊固面2153相距為小于0.00mm)。此時所連接器的狀態是:
[0083]信號彈簧2152被壓縮至隱藏槽2152a中;
[0084]機械電氣基準面2223和1221在彈簧1150的作用下,完全吻合并在各種振動環境下保持有26.7N?35N的正壓力;
[0085]界面密封圈1190被壓縮,并使連接器界面密封。[0086]以上就是在不可見環境下輕松完成的全部操作。
【權利要求】
1.一種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它包括固定端即插座和自由端即插頭組成,所述的插座,其內部分布有2?10線束插針電纜組件,所述的插針電纜組件中的端口設置為BMA插針界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針外殼中段的外徑上設有環形的前凹槽和后凹槽,在前凹槽上裝有小徑密封圈,在后凹槽上裝有大徑密封圈;所述的插針外殼后端設有彈簧;所述的插座外殼孔口直至底部設置有一個主鍵槽和兩個副鍵槽,其中的一個副鍵槽與主鍵槽對稱設置,另一個副鍵槽與主鍵槽為不對稱設置;所述的插座的插配孔底側面設有一道環形槽,環形槽內裝有界面密封圈;所述的插頭,其內部等同插座對應分布有2?10束插孔電纜組件,所述的插孔電纜組件中的端口設置為BMA插孔界面;所述的插孔外殼端口前段的外圓上設置有工藝螺紋,在該工藝螺紋的后段設置有一道卡簧槽,卡簧槽內裝有一個錐體卡簧圈,錐體卡簧圈將插孔外殼卡住在所述的插頭外殼上,在所述的插頭外殼后段,即在插孔電纜組件通過的截面上設有一個錐體多孔密封墊,在該錐體多孔密封墊的前、后端面上設置有前夾板和后夾板,在后夾板后端設置有電纜固定座,所述插頭外殼端口位置等同插座外殼上的主、副鍵槽對應設置有一個主鍵,以及兩個副鍵,其中的一個副鍵與主鍵對稱設置,另一個副鍵與主鍵為不對稱設置;所述的三個主、副鍵截面為倒圓角的矩形,在所述插頭外殼前端設置有一個螺套,該螺套有內螺紋并由一個矩形孔用卡簧卡鎖在插頭外殼上;在該螺套所包容的插頭外殼前段即在插頭與插座相耦合的軸底設置有緊固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中彈黃如后端面上分別設直有如彈黃座和后彈黃座;所述的如彈黃座支承在插針外殼上,所述的后彈簧座由孔用彈性擋圈支承在插座外殼上;前彈簧座和后彈簧座的內徑與插針外殼的外徑之間設置有0.5mm以上的游動間隙。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中三個主、副鍵槽端口各設有一道小于30 °的弧形導向口,所述的弧形導向口其深度為大于1.5mm的弧形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中在主鍵槽中段設置有一個信號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中三個主、副鍵端面與插頭外殼端口之間留有大于1.5mm的預合距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頭中在所述的插孔外殼的后段設置有臺面,在該臺面前端裝有密封圈,臺面的側面為外六角面,與插頭外殼中段的內五邊面相對吻合。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頭中的后夾板的一個端面上,即與錐體多孔密封墊接觸的端面上,設置有夾板凸緣和夾板孔束。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頭中在主鍵上的中段還設置有一個信號彈簧。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精準分束與集束的射頻連接器及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頭中在所述插頭外殼中段外六角形的一個頂邊上設置有一個手指面,在該手指面的對稱頂邊上設置有兩手指面;所述的三個手指面與主鍵為相互平行關系。
【文檔編號】H01R13/73GK203406470SQ201320439918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23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23日
【發明者】劉建業, 張海亮, 徐可, 王曉春, 陳國華 申請人:江蘇吳通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