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566903閱讀:1052來源:國知局
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械裝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技術的發展,連接器已廣泛應用于醫療設備、醫療線纜、集成電路、通訊電源、汽車、音響等領域。而冠簧插孔作為連接器的一種,其以高可靠性、拔力柔和、接觸電阻小、抗震、耐沖擊等特點成為目前連接器插座的最理想接觸件。

常規的冠簧插孔是由人工手動操作將外套及冠簧裝配在一起得到,而人工手動裝配的生產效率低下,裝配精度較低,不僅較大的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也降低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實現冠簧插孔自動組裝的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

一種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用于將冠簧與外套自動組裝成冠簧插孔,包括第一機架、夾緊機構、第二機架、第一上料機構、擴孔機構、第二上料機構及收口機構,所述夾緊機構安裝于所述第一機架上,所述第一上料機構、所述擴孔機構、所述第二上料機構及所述收口機構依次設置于所述第二機架上,所述第一機架相對所述第二機架運動,以帶動所述夾緊機構依次經過所述第一上料機構、所述擴孔機構、所述第二上料機構及所述收口機構;

其中,所述夾緊機構能夠夾緊所述第一上料機構輸送的所述外套;所述擴孔機構包括擴針及與所述擴針相連接的擴針推進組件,沿靠近所述夾緊機構的方向,所述擴針的直徑縮小以呈圓錐狀,所述擴針的端部能夠容置于所述外套上的孔內,所述擴針推進組件驅動所述擴針靠近所述夾緊機構,以將所述外套上的孔口擴大;所述第二上料機構能夠將所述冠簧輸送至所述夾緊機構,且使得所述冠簧進入所述外套內部;所述收口機構包括收口頭及收口頭推進組件,所述收口頭上開設有錐形孔,沿靠近所述夾緊機構的方向,所述錐形孔的內徑增大,所述外套的端部能夠容置于所述錐形孔內,所述收口頭推進組件驅動所述收口頭靠近所述夾緊機構,以將所述外套上的孔口縮小。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上料機構包括第一震動盤、上料桿、電磁閥、第一驅動氣缸、上料板及導軌,所述上料板上開設有上料孔,所述上料桿連接所述第一震動盤及所述上料孔,所述第一震動盤能夠對所述外套進行震動,以使所述外套沿所述上料桿運動至所述上料孔,所述上料板設于所述導軌上,所述第一驅動氣缸設于所述第二機架上,且能夠驅動所述上料板沿所述導軌運動以靠近或遠離所述夾緊機構,當所述上料孔靠近并對準所述夾緊機構時,所述電磁閥能夠將所述上料孔內的所述外套送至所述夾緊機構。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上料機構包括第二震動盤、第二驅動氣缸、第三驅動氣缸、第四驅動氣缸、第五驅動氣缸、送料桿、送料板、滑軌、冠簧安裝塊及冠簧安裝頭,所述送料桿與所述第二震動盤連接,所述第二震動盤能夠對所述冠簧進行震動,以使所述冠簧沿所述送料桿運動,所述滑軌置于所述第二機架上,所述送料板上開設有送料孔,所述送料板設置于所述滑軌上,所述第二驅動氣缸驅動所述送料板沿所述滑軌運動,以使所述送料孔對準所述送料桿遠離所述第二震動盤的一端;所述第三驅動氣缸設于所述送料桿遠離所述第二震動盤的一端,所述第三驅動氣缸沿豎向收縮,以使所述冠簧從所述送料桿進入所述送料孔;所述第二驅動氣缸驅動所述送料板遠離所述送料桿,所述第三驅動氣缸沿豎向伸長,以與所述送料桿的端部抵接,以阻擋所述冠簧從所述送料桿流出;所述第四驅動氣缸安裝于所述第二機架上,以驅動所述送料板靠近或遠離所述夾緊機構,所述冠簧安裝頭安裝于所述冠簧安裝塊上,所述冠簧安裝塊設于所述送料板上,所述第五驅動氣缸驅動所述冠簧安裝塊相對送料板運動,以使所述冠簧安裝頭穿設于所述送料孔,以將所述送料孔內的所述冠簧送至所述夾緊機構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夾緊機構包括固定夾板、活動夾板、導柱、彈簧、第六驅動氣缸及壓板,所述固定夾板固定于所述第一機架上,所述活動夾板置于所述固定夾板上,且與所述活動夾板相配合,所述活動夾板與所述固定夾板之間形成容置物料的空間,所述導柱穿設于所述活動夾板及所述固定夾板,且與所述第六驅動氣缸連接,所述壓板設于所述固定夾板上,所述彈簧套設于所述導柱上,且抵接于所述活動夾板與所述壓板之間,所述第六驅動氣缸驅動所述導柱運動,所述導柱帶動所述活動夾板靠近或遠離所述固定夾板。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二機架上的第一下料機構及檢測組件,所述第一下料機構設于所述第一上料機構與所述擴孔機構之間,所述檢測組件包括第一感應片、第二感應片及第三感應片,所述第一感應片與所述第二感應片位于第一上料機構與第一下料機構之間,且所述第一感應片與所述第二感應片間隔設置,所述第三感應片位于第一上料機構的遠離所述第一下料機構的一側;所述第一感應片感應所述夾緊機構上是否安裝有所述外套,所述第二感應片感應所述夾緊機構上的所述外套是否安裝到位;所述第一感應片與所述第二上料機構通信連接,所述第二感應片與所述第一下料機構及第二上料機構通信連接,所述第三感應片與所述第一上料機構及所述第一下料機構通信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還包括第一檢測機構,所述第一檢測機構安裝于所述第二機架上,且位于所述擴孔機構與所述第二上料機構之間,所述第一檢測機構包括第一檢測彈針、第一彈針推進組件、第一檢測彈片及第一感應器,所述第一檢測彈針安裝于所述第一彈針推進組件上,所述第一彈針推進組件能夠驅動所述第一檢測彈針靠近或遠離所述夾緊機構,所述第一檢測彈針能夠相對所述第一彈針推進組件沿所述第一彈針推進組件的推進方向滑動,所述第一檢測彈片安裝于所述第一檢測彈針上,所述第一檢測彈片通過檢測所述第一檢測彈針相對所述第一彈針推進組件是否滑動,以對所述外套上是否開設復合孔進行檢測;所述第一檢測彈片通過所述第一感應器與所述第二上料機構通訊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二檢測機構,所述第二檢測機構安裝于所述第二機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二上料機構與所述收口機構之間,所述第二檢測機構包括第二檢測彈針、第二彈針推進組件、第二檢測彈片及第二感應器,所述第二檢測彈針安裝于所述第二彈針推進組件上,所述第二彈針推進組件能夠驅動所述第二檢測彈針靠近或遠離所述夾緊機構,所述第二檢測彈針能夠相對所述第二彈針推進組件沿所述第二彈針推進組件的推進方向滑動,所述第二檢測彈片安裝于所述第二檢測彈針上,所述第二檢測彈片通過檢測所述第二檢測彈針相對所述第二彈針推進組件是否滑動,以檢測所述外套內是否安裝有所述冠簧;所述第二檢測彈片通過檢測所述第二檢測彈針相對所述第二彈針推進組件的滑動距離,以檢測所述外套內的所述冠簧是否安裝到位;所述第二檢測彈片通過所述第二感應器與所述收口機構通訊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三檢測機構,所述第三檢測機構安裝于所述第二機架上,且位于所述收口機構遠離所述第二上料機構的一側,所述第三檢測機構包括第三檢測彈針、第三彈針推進組件及第三檢測彈片,所述第三檢測彈針安裝于所述第三彈針推進組件上,所述第三彈針推進組件能夠驅動所述第三檢測彈針靠近或遠離所述夾緊機構,所述第三檢測彈針能夠相對所述第三彈針推進組件沿所述第三彈針推進組件的推進方向滑動,所述第三檢測彈片安裝于所述第三檢測彈針上,所述第三檢測彈片通過檢測所述第三檢測彈針相對所述第三彈針推進組件是否滑動和/或相對滑動的距離,以檢測所述外套上的孔的大小是否合格。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二下料機構及第三下料機構,所述第二下料機構及所述第三下料機構均設于所述第三檢測機構遠離所述收口機構的一側,所述第二下料機構靠近所述第三檢測機構設置,所述第三檢測機構還包括與所述第三檢測彈片相連接的第三感應器,所述第二下料機構及所述第三下料機構均與所述第三感應器通訊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機架為圓盤狀結構,所述夾緊機構為多個,多個夾緊機構均布于所述第一機架的周緣,所述第二機架設于所述第一機架周圍,所述第一上料機構、所述擴孔機構、所述第二上料機構及所述收口機構與所述夾緊機構一一對應。

上述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通過設置第一上料機構、擴孔機構、第二上料機構、收口機構及夾緊機構,并使夾緊機構依次經過第一上料機構、擴孔機構、第二上料機構、收口機構,從而完成冠簧插孔的自動化組裝,較大的提高了組裝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進一步的,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還設置有檢測組件、第一檢測機構、第二檢測側機構及第三檢測機構,進而在各工位進行工裝操作之后對物料進行檢測,以分選出加工不合格的產品,以提高組裝成品的組裝精度,避免物料的浪費。

進一步的,第一機架為圓盤狀結構,并通過分割電機驅動而依次經過各工位,以便于夾緊機構循環利用。同時,第一機架上設有多個夾緊機構,以使得多個加工機構能夠同時對與其相對的夾緊機構進行加工操作,從而提高組裝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所述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的一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為圖1中所示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的第二上料機構的結構放大示意圖;

圖4為圖1中所示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的另一視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為圖1中所示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的再一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方式。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理解的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結合圖1、圖2及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10用于將冠簧與外套自動組裝成冠簧插孔。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10包括第一機架11、夾緊機構12、第二機架13、第一上料機構14、擴孔機構15、第二上料機構16及收口機構17。夾緊機構12安裝于第一機架11上。第一上料機構14、擴孔機構15、第二上料機構16及收口機構17依次設置于第二機架13上。第一機架11相對第二機架13運動,以帶動夾緊機構12依次經過第一上料機構14、擴孔機構15、第二上料機構16及收口機構17。

其中,第一上料機構14能夠將外套輸送至夾緊機構12,以使得夾緊機構12能夠夾緊外套。擴孔機構15包括擴針151及擴針推進組件152。沿靠近夾緊機構12的方向,擴針151的直徑縮小以呈圓錐狀,且能夠容置于外套上的孔內。擴針推進組件152能夠驅動擴針151靠近或遠離夾緊機構12。當擴針推進組件152驅動擴針151靠近夾緊機構12時,擴針151與外套的內壁抵接,以將外套上的孔口擴大。第二上料機構16能夠將冠簧輸送至夾緊機構12上,且使得冠簧進入外套內部。收口機構17包括收口頭171及收口頭推進組件172。收口頭171上開設有錐形孔(圖未標),外套的端部能夠容置于錐形孔內。沿靠近夾緊機構12的方向,錐形孔的內徑增大。收口頭推進組件172能夠驅動收口頭171靠近或遠離夾緊機構12。當收口推進組件驅動收口頭171靠近夾緊機構12時,收口頭171與外套的外壁抵接,以將外套上的孔口縮小,從而將冠簧限位于外套內而得到冠簧插孔。

上述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10通過設置第一上料機構14、擴孔機構15、第二上料機構16、收口機構17及夾緊機構12,并使夾緊機構12依次經過第一上料機構14、擴孔機構15、第二上料機構16、收口機構17,從而完成冠簧插孔的自動化組裝,較大的提高了組裝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結合圖1及圖2所示,具體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上料機構14包括第一震動盤141、上料桿142、電磁閥(未示出)、第一驅動氣缸143、上料板144及導軌145。上料板144上開設有上料孔144a。上料桿142連接第一震動盤141及上料孔144a。第一震動盤141能夠將外套進行震動分方向,以使外套沿上料桿142運動至上料孔144a。上料板144設于導軌145上,第一驅動氣缸143能夠驅動上料板144沿導軌145運動以靠近或遠離夾緊機構12。電磁閥與上料孔144a相連通,當上料孔144a靠近并對準夾緊機構12時,電磁閥吹氣,以將外套從上料孔144a吹至夾緊機構12,以使夾緊機構12夾緊外套。

結合圖1及圖3所示,第二上料機構16包括第二震動盤161、第二驅動氣缸162、第三驅動氣缸163、第四驅動氣缸164、第五驅動氣缸165、送料桿166、送料板167、滑軌(圖未標)、冠簧安裝塊168及冠簧安裝頭169。送料桿166與第二震動盤161連接。第二震動盤161能夠將冠簧進行震動分方向,以使冠簧沿送料桿166運動。滑軌置于第二機架13上,送料板167設置于滑軌上。送料板167上開設有送料孔167a,第二驅動氣缸162驅動送料板167沿滑軌運動,以使送料孔167a對準送料桿166遠離第二震動盤161的一端。第三驅動氣缸163設于送料桿166遠離第二震動盤161的一端。第三驅動氣缸163沿豎向收縮,以使冠簧從送料桿166流入送料孔167a。第二驅動氣缸162驅動送料板167沿滑軌運動而遠離送料桿166時,第三驅動氣缸163沿豎向伸長,以與送料桿166的端部抵接,從而阻擋冠簧從送料桿166流出。第四驅動氣缸164安裝于第二機架13上,以驅動送料板167靠近或遠離夾緊機構12。冠簧安裝頭169安裝于冠簧安裝塊168上,冠簧安裝塊168設于送料板167上。第五驅動氣缸165能夠驅動冠簧安裝塊168相對送料板167運動。當第四驅動氣缸164驅動送料板167靠近夾緊機構12時,第五驅動氣缸165驅動冠簧安裝塊168運動,以使冠簧安裝頭169穿設于送料孔167a,從而將送料孔167a內的冠簧送至夾緊機構12上的外套上的冠簧安裝孔內。

結合圖1及圖2所示,夾緊機構12包括固定夾板121、活動夾板122、導柱123、彈簧(未示出)、第六驅動氣缸(未示出)及壓板124。固定夾板121固定于第一機架11上,活動夾板122置于固定夾板121上,且與活動夾板122相配合。活動夾板122與固定夾板121之間形成能夠容置物料的空間。導柱123穿設于活動夾板122及固定夾板121,且與第六驅動氣缸連接。壓板124設于固定夾板121上。彈簧套設于導柱123上,且抵接于活動夾板122與壓板124之間。第六驅動氣缸能夠驅動導柱123運動。導柱123帶動活動夾板122靠近或遠離固定夾板121。當活動夾板122遠離固定夾板121時,電磁閥將上料孔144a內的外套吹至活動夾板122及固定夾板121之間。或者,當活動夾板122遠離固定夾板121時,夾緊機構12上的物料即可被取出。活動夾板122靠近固定夾板121時,從而夾緊物料。

通過夾緊機構12與第一上料機構14相配合,可以將外套自動輸送至夾緊機構12,并進行夾緊。夾緊機構12從第一上料機構14運動至第二上料機構16時,第二上料機構16能夠將冠簧自動輸送至夾緊機構12上的外套內部,以將冠簧與外套進行自動組裝。

結合圖1及圖2所示,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擴孔機構15中的擴針推進組件152包括擴針推進氣缸152a、導向板152b及連接桿152c。導向板152b固定于第二機架13上,連接桿152c穿設于導向板152b,且能夠相對導向板152b滑動。擴針151設于連接桿152c的一端,連接桿152c遠離擴針151的一端與擴針推進氣缸152a連接。當夾緊機構12運動至擴孔機構15處時,擴針推進氣缸152a驅動連接桿152c相對導向板152b滑動,連接桿152c帶動擴針151靠近夾緊機構12,以使擴針151與外套抵接。由于擴針151的外壁呈圓錐形,當擴針151持續靠近夾緊機構12時,擴針151即可將外套上的孔徑擴大,以便于第二上料機構16能夠較為容易的將冠簧輸送至外套內部。

結合圖1及圖4所示,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收口機構17中的收口頭推進組件172包括收口頭推進氣缸172a及連接頭172b。收口頭171通過連接頭172b與收口頭推進氣缸172a連接。收口頭推進氣缸172a通過連接頭172b驅動收口頭171靠近或遠離夾緊機構12。當收口頭推進氣缸172a推動收口頭171靠近夾緊機構12時,外套的端部能夠容置于收口頭171上的錐形孔內。收口頭171持續靠近夾緊機構,即可使得外套的端部收縮,從而使得外套上的孔的孔口外徑減小,以將冠簧限位于外套內。

結合圖1及圖2所示,具體在本實施例中,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10還包括設置于第二機架13上的第一下料機構18及檢測組件19。第一下料機構18設于第一上料機構14與擴孔機構15之間。檢測組件19包括第一感應片191及與第一感應片191間隔設置的第二感應片192。第一感應片191與第二感應片192設于第一上料機構14與第一下料機構18之間。第一感應片191與第二上料機構16通信連接,第二感應片192與第二上料機構16及第一下料機構18分別通信連接。

具體的,第一感應片191能夠對夾緊機構12上是否安裝有外套進行檢測。當夾緊機構12運動時,若夾緊機構12上安裝有外套,第一感應片191能夠與外套相碰觸而發生動作。若夾緊機構12上未安裝外套時,第一感應片191未發生碰觸動作,此時,第一感應片191發送信號至第二上料機構16,第二上料機構16停止輸送冠簧至夾緊機構12。

具體的,第二感應片192能夠對夾緊機構12上外套安裝是否合格進行檢測。若夾緊機構12上的外套安裝到位,則第二感應片192與外套不相碰觸。若夾緊機構12上的外套安裝未到位,則外套伸出夾緊機構12的長度較長,此時,第二感應片192與外套碰觸而動作,第二感應片192發送信號至第一下料機構18,第一下料機構18將夾緊機構12上的外套取出,同時,第二感應片192發出信號至第二上料機構16,第二上料機構16停止輸送冠簧至夾緊機構12。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應片191靠近第一上料機構14設置。而且,沿朝向夾緊機構12的方向,第一感應片191伸出長度超出第二感應片192。在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將第二感應片192靠近第一上料機構14設置。

具體的,第一下料機構18包括夾板181、第一夾板驅動氣缸182及第二夾板驅動氣缸183。夾板181及第一夾板驅動氣缸182均設置于第二夾板驅動氣缸183上。第二夾板驅動氣缸183設于第二機架13上。第二夾板驅動氣缸183能夠驅動第一夾板驅動氣缸182及夾板181靠近或遠離夾緊機構12。夾板181設于第一夾板驅動氣缸182上,第一夾板驅動氣缸182能夠驅動夾板181張開或靠攏,以將夾緊機構12上未安裝到位的外套取下。通過設置第一感應片191、第二感應片192及第一下料機構18,可以對第一上料機構14是否將外套送至夾緊機構12及外套是否安裝到位進行檢測,以避免擴孔機構15對夾緊機構12上安裝未到位的外套進行擴孔操作,同時也能夠避免第二上料機構16繼續輸送冠簧至未安裝到位的外套內而得到不合格的冠簧插孔,進而有效的提高組裝質量。同時,也能夠防止第二上料機構16進行上料動作而造成冠簧的浪費,從而有效避免物料浪費,降低生產成本。

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檢測組件19還包括第三感應片193。第三感應片193設于第一上料機構14遠離第一下料機構18的一側。第三感應片193與第一上料機構14及第一下料機構18分別通信連接。第三感應片193通過與夾緊機構12是否碰觸以檢測夾緊機構12上是否安裝有物料。當第三感應片193檢測夾緊機構12上有物料時,第三感應片193發送信號至第一上料機構14,以停止輸送外套至夾緊機構12。同時,第三感應片193發送信號至第一下料機構18將夾緊機構12上的物料取出。

通過設置第三感應片193,可以對完成上一加工工序,并即將進入下一加工工序的夾緊機構12進行檢測,以防夾緊機構12上仍然有物料而影響第一上料機構14進行物料的安裝,也避免了物料的浪費。

結合圖1及圖2所示,具體在本實施例中,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10還包括用于檢測外套內是否開設有復合孔的第一檢測機構21。第一檢測機構21安裝于第二機架13上,且位于擴孔機構15與第二上料機構16之間。第一檢測機構21包括第一檢測彈針211、第一彈針推進組件212、第一檢測彈片213及第一感應器(未示出)。

其中,第一檢測彈針211安裝于第一彈針推進組件212上,第一彈針推進組件212能夠驅動第一檢測彈針211靠近或遠離夾緊機構12。第一檢測彈針211能夠相對第一彈針推進組件212沿第一彈針推進組件212的推進方向滑動。第一檢測彈針211的直徑小于外套內復合孔的孔徑。當第一彈針推進組件212驅動第一檢測彈針211靠近夾緊機構12時,若外套上開設有復合孔,則第一檢測彈針211能夠伸入外套內部,而未與外套抵接,此時,第一檢測彈針211相對第一彈針推進組件212不發生滑動;若外套上未開設復合孔時,第一檢測彈針211與外套抵接,此時第一檢測彈針211相對第一彈針推進組件212發生滑動。

第一檢測彈片213安裝于第一檢測彈針211上。第一檢測彈片213通過檢測第一檢測彈針211相對第一彈針推進組件212是否滑動,以對外套上是否開設有復合孔進行檢測。第一檢測彈片213與第一感應器相連接,以發送檢測結果至第一感應器。當第一檢測彈片213檢測到外套上未開設有復合孔時,第一感應器發出信號至第二上料機構16,第二上料機構16停止輸送冠簧至夾緊機構12。

由于外套內部用于安裝冠簧的孔的底壁上還開設有復合孔,復合孔的孔徑較小,且孔較深,不便于通過肉眼進行檢測,通過設置第一檢測機構21,可以對即將安裝冠簧的外套進行檢測,從而避免在未開設復合孔的外套上安裝冠簧,防止造成冠簧的浪費。

結合圖1及圖4所示,具體在本實施例中,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10還包括第二檢測機構22。第二檢測機構22安裝于第二機架13上,且位于第二上料機構16與收口機構17之間。第二檢測機構22包括第二檢測彈針221、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第二檢測彈片223及第二感應器(未示出)。

其中,第二檢測彈針221安裝于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上。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能夠驅動第二檢測彈針221靠近或遠離夾緊機構12。第二檢測彈針221能夠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沿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的推進方向滑動。第二檢測彈片223安裝于第二檢測彈針221上。第二檢測彈片223通過檢測第二檢測彈針221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是否滑動,進而檢測外套內是否安裝有冠簧。第二檢測彈片223還能夠通過檢測第二檢測彈針221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的滑動距離,進而檢測外套內的冠簧是否安裝到位。

具體的,第二檢測彈針221的直徑小于外套上孔的直徑,而大于冠簧上的孔的直徑。當第二彈針推進機構驅動第二檢測彈針221靠近夾緊機構12時,若外套內安裝有冠簧,則第二檢測彈針221能夠與冠簧抵接,此時,第二檢測彈針221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滑動;若外套內未安裝冠簧,則第二檢測彈針221能夠伸入外套上的孔內,此時,第二檢測彈針221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不滑動。第二檢測彈片223通過檢測第二檢測彈針221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是否滑動,以對外套內是否安裝有冠簧進行檢測。

與外套內的冠簧安裝到位時第二檢測彈針221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的滑動距離相比,外套內的冠簧安裝未到位時第二檢測彈針221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的滑動距離較大。第二檢測彈片223通過檢測第二檢測彈針221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的滑動距離,以對外套內冠簧是否安裝到位進行檢測。

具體的,第二檢測彈片223通過第二感應器與收口機構17通信連接。當第二檢測彈片223檢測到外套內未安裝冠簧或外套內的冠簧未安裝到位時,第二檢測彈片223發送信號至第二感應器,第二感應器發出信號至收口機構17,以使收口機構17停止收口動作。

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檢測機構22為兩個,兩個第二檢測機構22間隔設置,以分別對外套內是否安裝有冠簧及外套內的冠簧是否安裝到位進行檢測。兩個第二檢測機構22分別與收口機構17連接。

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還可以使兩個第二檢測機構22上的第二檢測彈針221的長度不同。此時,長度較短的第二檢測彈針221用于檢測外套內的冠簧是否安裝到位。若外套內的冠簧安裝到位,則第二檢測彈針221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未滑動。若外套內的冠簧安裝未到位,則第二檢測彈針221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滑動。此時,第二檢測彈片223也可以通過檢測長度較短的第二檢測彈針221是否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滑動,以對外套內的冠簧是否安裝到位進行檢測。

另外,再一實施例中,也可以只需要一個第二檢測機構22。此時,第二檢測彈片223同時對第二檢測彈針221相對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是否滑動及相對滑動的距離進行檢測,以實現對外套內是否安裝冠簧及外套內冠簧是否安裝到位同時進行檢測。

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為能夠推動第二檢測彈針221運動的氣缸組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彈針推進組件222還可以為其他能夠推動第二檢測彈針221運動的動力源器件。

通過設置第二檢測機構22,可以實現對外套內是否安裝有冠簧及外套內的冠簧是否安裝到位進行檢測,以提高組裝精度,防止組裝后的產品中出現不良品。

結合圖1及圖5所示,具體在本實施例中,電連接器冠簧自動組裝設備10還包括第三檢測機構23、第二下料機構24及第三下料機構25。第三檢測機構23安裝于第二機架13上,且位于收口機構17遠離第二上料機構16的一側。第二下料機構24及第三下料機構25均設于第三檢測機構23遠離收口機構17的一側,且第二下料機構24靠近第三檢測機構23設置。

其中,第三檢測機構23包括第三檢測彈針231、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第三檢測彈片233及第三感應器(未示出)。第三檢測彈針231安裝于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上,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能夠驅動第三檢測彈針231靠近或遠離夾緊機構12,且第三檢測彈針231能夠相對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沿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的推進方向滑動。第三檢測彈片233安裝于第三檢測彈針231上。第三檢測彈片233通過檢測第三檢測彈針231相對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是否滑動,進而檢測收口機構17將外套上的孔收縮是否合格。第三檢測彈片233與第三感應器連接,以將檢測結果發送至第三感應器。

具體的,第三檢測機構23為兩個。兩個第三檢測機構23間隔設置,以對孔徑大于標準值的外套及孔徑小于標準值的外套分別進行檢測。

靠近收口機構17的第三檢測機構23對外套上的孔徑是否大于標準值進行檢測。若外套上的孔徑大于標準值,則第三檢測彈針231能夠伸入外套上的孔內,此時,第三檢測彈針231相對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不滑動。若外套上的孔徑不大于標準值,則第三檢測彈針231能夠與外套抵接,此時,第三檢測彈針231相對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滑動。第三檢測彈片233通過檢測第三檢測彈針231相對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是否滑動,以對外套上的孔徑是否大于標準值進行檢測。

另一個第三檢測機構23對外套上的孔徑是否小于標準值進行檢測。若外套上的孔徑小于標準值,則第三檢測彈針231與外套抵接,此時,第三檢測彈針231相對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滑動。若外套上的孔徑不小于標準值,則第三檢測彈針231伸入外套上的孔內,此時,第三檢測彈針231相對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不滑動。第三檢測彈片233通過檢測第三檢測彈針231相對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是否滑動,以對外套上的孔徑是否小于標準值進行檢測。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兩個第三檢測機構23依次進行檢測,即可將孔徑不為標準值的外套進行篩選。

具體的,兩個第三檢測機構23的第三感應器均與第二下料機構24連接。當兩個第三檢測彈片233檢測到外套上的孔徑小于或大于標準值時,第三檢測彈片233發送信號至第三感應器。兩個第三感應器分別發出信號至第二下料機構24,以使第二下料機構24取下夾緊機構12上的物料。當一個第三檢測彈片233檢測到外套的孔徑不大于標準值,同時,另一個第三檢測彈片233檢測到外套的孔徑不小于標準值時,則孔徑等于標準值,此時,兩個第三傳感器發送信號至第三下料機構25,以使第三下料機構25將合格的冠簧插孔從夾緊機構12取下。

具體的,第二下料機構24包括取料夾241、第一取料夾驅動氣缸242及第二取料夾驅動氣缸243。取料夾241及第一取料夾驅動氣缸242均設置于第二取料夾驅動氣缸243上。第二取料夾驅動氣缸243設于第二機架13上。第二取料夾驅動氣缸243能夠驅動第一取料夾驅動氣缸242及取料夾241靠近或遠離夾緊機構12。取料夾241設于第一取料夾驅動氣缸242上,第一取料夾驅動氣缸242能夠驅動取料夾241張開或靠攏,以將夾緊機構12上孔徑未合格的外套取下。

具體的,第三下料機構25包括物料夾251、第一物料夾驅動氣缸252及第二物料夾驅動氣缸253。物料夾251及第一物料夾驅動氣缸252均設置于第二物料夾驅動氣缸253上。第二物料夾驅動氣缸253設于第二機架13上。第二物料夾驅動氣缸253能夠驅動第一物料夾驅動氣缸252及物料夾251靠近或遠離夾緊機構12。物料夾251設于第一物料夾驅動氣缸252上,第一物料夾驅動氣缸252能夠驅動物料夾251張開或靠攏,以將夾緊機構12上外套的孔徑合格的冠簧插孔取下。

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為能夠推動第三檢測彈針231運動的氣缸組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彈針推進組件232還可以為其他能夠推動第三檢測彈針231運動的動力源器件。

通過設置兩個第三檢測機構23,以分別對經過收口機構17收口動作之后的外套的孔徑大小進行檢測,以將孔徑大于或小于標準值的外套與孔徑合格的外套進行區分,并通過第二下料機構24與第三下料機構25對合格品與不良品分別進行下料,從而提高組裝精度。

具體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機架11為圓盤狀機構。夾緊機構12為多個,多個夾緊機構12均布于第一機架11的周緣。第二機架13設于第一機架11周圍。第一上料機構14、擴孔機構15、第二上料機構16及收口機構17與夾緊機構12一一對應。第一機架11通過分割電機驅動而發生旋轉,任意一個夾緊機構12都能夠依次經過第一上料機構14、擴孔機構15、第二上料機構16及收口機構17。第一機架11每旋轉一次,則夾緊機構12即從前一個加工工位移動至下一加工工位。第一機架11旋轉一周,則外套與冠簧的組裝工序完成。

通過設置多個夾緊機構12,可以使得第一機架11旋轉時,第一上料機構14、擴孔機構15、第二上料機構16及收口機構17均能夠同時對與其相對的夾緊機構12進行加工操作,從而提高組裝效率,減少資源浪費。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